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纤溶分子标志物———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 1)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免疫定量法对 3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浆TPA和PAI 1含量进行测定 ,并选择 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同时对比首次急性脑梗死 30例和再发脑梗死 2 8例急性期血浆TPA及PAI 1含量。结果 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TPA低于急性期 ,高于正常对照组 ;PAI 1含量脑梗死恢复期明显高于急性期。再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比首次发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PAI 1高。结论 PAI 1与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关系 ,应作为临床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待。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及纤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血小板活化及纤溶状态,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对策。方法:测定27例AMI患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GMP-140、t-PA、PAI、DD含量。结果:AMI患血浆GMP-140、PAI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P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恢复期血浆GMP-140水平低于急性期的(P<0.05)。DD在急性期内(≤2天)无显增高。恢复期高于急性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血小板活性增高而纤溶活性降低;要施行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溶栓治疗,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以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害,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前列地尔治疗前、后纤溶、凝血系统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脑梗死的纤溶、凝血系统指标的影响。方法:测定37例脑梗死患治疗前、后纤溶、凝血系统指标。结果:经前列地尔治疗14天后,纤维蛋白原(Fg)、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D-二聚体(DD)显减少,P均<0.01,抗凝血酶Ⅲ(AT-Ⅲ)显增加(P<0.05)。结论:前列地尔有降低高凝状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凝血因子、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自动凝血仪(ACL-3000plus)检测了52例糖尿病患和6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g)、血浆凝血因子活性(Ⅱ、Ⅴ、Ⅶ、X、Ⅷ、Ⅸ、Ⅺ、Ⅻ)、抗凝血酶Ⅲ(AT-Ⅲ)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等指标。结果糖尿病患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因子活性增加,而抗凝、纤溶指标下降,尤伴有血管病变。结论糖尿病患存在高凝状态。其机制与凝血、抗凝与纤溶三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水平。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病7 d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PAI-1t、-PA、计算PAI-1/t-PA(P/t)值,并与50名健康对照组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pA活性及PAI-1活性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体内纤溶活性相对亢进。在判定体内纤溶活性指标中,P/t值较t-PA、PAI-1稳定可靠。P/t值与纤溶活性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低热量高蛋白饮食减肥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血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2000-10~2001-01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对3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给予低热量高蛋白饮食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物(PAI- 1Ag)及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经过12周的治疗,平均减轻体重4 .72 ,体重指数(BMI)、腰围和腰臀围比明显下降;随着体重的下降,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浆PAI 1Ag及活性、t-- PA明显降低,而空腹血浆血糖(FPG)和FIB无明显变化;PAI -1Ag、t -PA与BMI、腰围和FINS等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ΔFINS和Δ体重为ΔPAI- 1Ag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低热量高蛋白饮食减肥可增加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纤溶活性,PAI- 1Ag的降低主要是由于体重的减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慢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组)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4±12.3)岁;存在相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或冠心病)的窦性心律者(窦性心律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6±11.7)岁;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4±18.5)岁.测定以上3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组织纤溶酶原抑制剂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抑制剂水平显著升高,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无显著变化.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高凝和低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血脂、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 113例 [包括脑梗死 (CI)急性期 2 5例 ,恢复期 30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5 8例 ]和正常对照组 77名进行血脂、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和D 二聚体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CI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载脂蛋白B10 0 (ApoB10 0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CI急性期、恢复期和TIA组PAI高于对照组 ,而t PA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TIA伴有梗死灶者血浆D 二聚体和PAI含量明显高于无梗死灶者 ,t PA含量低于无梗死灶者。结论 ICVD患者不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 ,且体内凝血活性增强 ,纤溶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t-PA、PAI-1、P/t比值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2003年2月,我们测定了67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病7d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P/t比值,旨在分析血凝纤溶机制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全身纤溶状态及内皮纤溶储备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2 1例 AMI患者于入院第 1天和入院后第 10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纤溶指标 ,并与 15例正常人作对比 ,同时做静脉闭塞试验以确定最大内皮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释放。结果 :AMI患者 t PA含量、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 1(PAI- 1)活性均较正常人明显为高。最大内皮 t PA释放于入院第 1天降低为 (2 .3± 0 .9) μg/ L(P<0 .0 1) ,第 10天恢复至(4.5± 1.2 ) μg/ L(P >0 .0 5 )。结论 :内皮纤溶功能紊乱与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联系要比全身纤溶指标的变化更为密切 ,在 AMI早期纠正内皮纤溶功能异常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分为联合溶栓组(20例)、单用rt—PA组(22例)、单用尿激酶组(18例)及对照组(21例)。联合溶栓组静脉给予rt—PA20mg,尿激酶30万-50万IU;单用rt—PA组静脉给予rt—PA0.9mg/kg;单用尿激酶组静脉给予尿激酶1万~2万IU/kg(体质量超过75kg者按75kg给药),最大剂量150万IU;未溶栓病例为对照组。主要疗效指标是观察治疗前与发病后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以溶栓后出血转化、24h内再梗死及死亡等作为安全指标。结果联合溶栓组、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组及对照组的观察结果为:①NIHSS评分治疗前分别为18.1±3.6、17.9±3.6、18.0±3.4、17.3±4.0,治疗后分别为9.1±5.6、8.8±5.5、9.6±5.2、14.1±4.6,符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4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17/20)、86.4%(19/22)、83.3%(15/18)和42.9%(9/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溶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内再发脑梗死1例,出血转化1例;单用rt—PA组出血转化3例;单用尿激酶组再梗死1例,出血转化有2例,其中死亡1例。对照组再梗死1例,死亡1例。结论与单用rt—PA和单用尿激酶比较,联合低剂量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样安全、有效,相对rt—PA价格便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丹参多酚酸盐对脑梗塞后患者血浆纤溶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脑梗塞(CI)后患者循环中纤溶平衡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CI病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丹参多酚酸盐组(丹参组,30例),丹参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0.2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2周;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CI患者tPA水平[(17.19±2.95)ng/ml∶(11.55±2.41)ng/ml]明显降低、PAI-1水平[(40.49±7.08)ng/ml∶(82.52±8.69)ng/ml]明显升高(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CI两组患者tPA水平[丹参组(11.76±2.12)ng/ml∶(21.58±1.37)ng/ml,常规治疗组(11.35±2.18)ng/ml∶(14.48±1.79)ng/ml]明显升高,PAI-1水平[丹参组(83.94±9.41)ng/ml∶(39.18±6.54)ng/ml,常规治疗组(81.10±7.81)ng/ml∶(62.47±5.89)ng/ml]明显降低(P均0.05),且丹参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纤溶系统平衡,且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方法 对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4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脂蛋白(a)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t-PA与PAI-1活性,并进行比较。 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为(343±136)mg/L,血浆PAI-1活性为(896±97)AU/L,对照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及PAI-1活性分别为(205±110)mg/L和(587±142)AU/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t-PA活性为(223±77)IU/L,对照组为(424±121)IU/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t-PA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326,P<0.01),与PAI-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796,P<0.001)。结论脂蛋白(a)通过降低t-PA的活性和(或)增强PAI-1的活性,干扰纤溶系统的平衡,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高脂蛋白(a)水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t—PA正常组(〉1.3IU/ml)69例和t—PA降低组(≤1.3IU/ml)5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在发病72h内检测血浆t—PA水平,随访1年,将死亡及再发缺血性血管病记录为终点事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析t-PA、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年龄、吸烟、饮酒等因素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①t-PA降低组患者较t-PA正常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28.9%,11.7%;P=0.007,log-rank检验);②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PA降低(OR=3.966;95%CI:1.753-13.285;P=0.039)、吸烟(OR=5.233;95%CI:1.991~16.227;P=0.035)及糖尿病(OR=4786;95%CI:1.591—16.709;P=0.033)与终点事件独立相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t-PA降低可能是脑梗死发病1年内死亡和再发缺血性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伴高血脂症患者的纤溶功能改变及血脂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冠心病并高血脂症患者纤溶、纤溶储备功能的改变及血脂康的影响。方法:40例冠心病人[其中12例总胆固醇(TC)升高;10例甘油三酯(TG)升高;18例TG、TC均升高],于入院第1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纤溶指标后服用血脂康(0.6mg,每日2次);于4周后再次行纤溶指标检查,同时做静脉闭塞实验以确定最大内皮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并与10例正常者对比。结果:经4周血脂康治疗后,t-PA活性、t-PA/PA I比值明显升高(P<0.01)纤溶储备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血脂康能明显改善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的纤溶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急性服梗死患者血浆和其中31例患者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35例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t-PA含量高于对照组,PAI-I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1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t-PA、PAI-1含量呈正相关,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E及PAI-1参与了脑梗死之病理过程;t-PA及PAI-1抗原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两个重要指标,可用血浆或脊液t-PA、PAI-1的含量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