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口超声龈下刮治两次法对轻中度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病例纳入标准选择年龄60岁以上、轻中度牙周炎患者42例,经口腔卫生宣教、超声龈上洁治术后,进行基线检查:牙龈出血指数(GBI),探针出血(BOP)阳性位点,牙周探诊深度(PD)及附着水平(AL),然后进行两次全口超声龈下刮治。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所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的PD由治疗前平均3.18 mm减少至平均2.45 mm(P<0.05),附着水平由平均4.51 mm提高至平均3.34mm(P<0.05),术后3个月的PD及AL分别为2.37 mm(P<0.05)及3.27 mm(P<0.05)。GBI术前平均为3.17,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分别减少至1.67(P<0.05)及1.82(P<0.05)。BOP阳性率由术前的37.2%,在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分别下降至13.2%(P<0.05)和16.8%(P<0.05)。结论:全口超声龈下刮治两次法短期可改善老年轻中度牙周炎患者的牙龈出血及附着水平,牙周袋探诊深度也有减少的趋势,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分区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可减少患者复诊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不同排龈方法修复龈下楔状缺损(楔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部边缘位于龈下0~2 mm内较难充填的楔缺,分3组: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排龈线排龈;I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 mm的楔缺40个,使用推龈器排龈;III组:龈边缘位于龈下1~2 mm的楔缺20个,使用推龈器排龈;IV组:龈边缘位于龈上的楔缺40个,直接充填,作为对照。各组均使用可乐丽菲露自酸蚀粘接剂粘接,3M Z250树脂进行充填。治疗后1年随访,以改良的USPHS直接临床评价系统评估疗效。数据行卡方检验。结果:I-III组病例修复体均无脱落,对照组有2个脱落。楔缺修复1年后4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充填体脱落、边缘适合性、继发龋、边缘着色、新发缺损、牙龈反应及牙髓反应7个方面,4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对于任何一组,基线与1年后复查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采用有效排龈方法的前提下,龈下楔状缺损的修复可取得满意疗效,颈部边缘于龈下的深度并不影响治疗效果;推龈器的使用对于龈下楔状缺损的治疗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龈下残根的保存修复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正畸牵引术和牙龈切除术对龈下残根的保存修复治疗.方法:选择16例病例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采用正畸牵引方法牵出残根1.5mm~3mm,部分龈缘明显高于邻牙的患者,应作牙龈切除术恢复牙龈正常外形,固定残根2~3个月后行金属烤瓷桩冠修复.结果:16例中,有2例失败,其中1例因剩余的牙根牵出后还有折裂碎片;另1例因牵引距离过长(3mm),牵引周期过长,病人不愿配合,而拔除.其余14例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通过正畸牵引术能将位于龈下3mm以内的残根牵引出龈缘,再加上牙龈切除术恢复牙龈正常外形,龈下残根得以保留,使龈下残根的固定美容修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120例慢性牙周炎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龈上洁治术 龈下刮治术 抗生素治疗,B组采用龈上洁治术 龈下刮治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检查牙周袋探诊深度(PPD)、附着水平(AL)、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结果各项指数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效果较B组好(P<0.05)。结论治疗慢性牙周炎宜采用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局部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畸牵引术保留断面位于牙槽嵴下的患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齿冠根折,当折断部位在根的上1/3时,可以采用正畸牵引术使断面位于龈上,从而达到保留患牙进行修复的目的。以往临床报道的患牙断面多位于牙槽嵴上[1,2]。本病例舌侧断面位于牙槽嵴下2mm~3mm,通过正畸牵引后同样获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因右上前牙外伤折断要求修复。检查:1│冠根斜形折断,唇侧断面位于龈上0.5mm,近远中位于龈下2mm~3mm,舌侧位于龈下5mm~6mm,牙槽嵴下2mm~3mm。根尖片示1│根尖未见明显病变,根长约17.5mm。其对照牙│1牙冠长度约9mm。二、治疗过程采用正畸牵引的方法。经过完善的根…  相似文献   

6.
慢性牙周炎维护治疗期病程纵向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慢性牙周炎维护治疗期临床指标变化规律。方法:对牙周非手术基础治疗后进入维护治疗期的22名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9个月的纵向观察。每3个月给予口腔卫生宣教,龈上下洁刮治和根面平整,并在基线和每次复查时记录临床检查指标,包括:探诊牙周袋深度(PPD)、探诊附着水平(PAL)和探诊出血(BOP)。结果:患者平均PPD减少0.44 mm,PAL增加0.38 mm,病情的好转主要集中在观察期的前3个月。4mm以上的牙周袋较浅袋更易随时间延长发生牙周袋深度增加,后牙较前牙有更多位点出现牙周袋加深。结论:非手术基础治疗配合定期维护,在较短观察期内可使大多数位点临床指标保持稳定甚至好转。  相似文献   

7.
抑制龈下放线共生放线杆菌对临床解决藏有此微生物的牙周袋是必要的,而大多数临床处理难以消除放线共生放线杆菌。本研究评价过氧化氢龈下冲洗对牙周袋中放线共生放线杆菌的疗效。材料和方法选7名患者,总计24个牙周袋探诊牙周袋深大于5mm,且均有临床炎症。3名患者是青少年牙周炎,其中2名是以前治疗无效(Ⅰ、Ⅱ),1人未经治疗(Ⅲ)。4名患者是成人牙周炎(Ⅳ~Ⅶ)。  相似文献   

8.
本讲报告一起由口腔医学生为患者行龈上洁治术后引发医疗争讼的案例.该案件经历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现就本案中医学生临床实践活动的有关问题做一分析与讨论. 案例报告 患者男性,44岁.因"左上后牙刷牙出血1个月"就诊.因挂教学诊室号由临床实习医学生接诊.患者自述澳抗阳性,服药后肝功正常.检查:①口腔卫生状况差,牙齿表面大量菌斑软垢,牙石(+++),色素明显;②牙龈乳头圆钝质软,探诊易出血;③探诊全口牙周袋深度均在3 ~4 mm,个别位点4 ~5 mm,出血指数3~4;可探及釉牙骨质界;④下前牙拥挤.诊断:慢性牙周炎(全口).治疗计划:牙周基础治疗(全口龈上洁治,探诊深度≥4 mm的位点龈下刮治)+维护治疗;口腔卫生宣教.实习医学生征得患者同意后,当日为其行3+3、3+3手动方式的龈上洁治并教其刷牙用牙线,预约日继续沽治余牙及刮治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维护期的疗效,并分析牙位和位点因素对牙周袋探诊深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牙周基础治疗后进入维护期的2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9个月的纵向观察。每3个月给予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在基线(基础治疗完成后)和每次复查时记录牙周袋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情况。结果维护治疗期间,牙周袋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等临床指标均有进一步改善。牙周袋深度前牙减少(0.52±1.02)mm,后牙减少(0.37±1.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面位点与非邻面位点相比,邻面位点的牙周袋深度减少更显著(P<0.05);6 mm及以上的位点牙周袋深度减少(1.88±2.19)mm,4~5 mm的位点牙周袋深度减少(1.12±1.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每3个月进行维护治疗,可使牙周临床指标进一步改善,牙位与位点因素均对牙周袋深度的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这次报告对覆盖义齿基牙牙周情况的观察。 89名病员,男44人,女45人,年龄31~83岁,总计104件覆盖义齿,其中101件是即刻义齿。基牙总数233个,尖牙最多为152个,前磨牙42个,中、侧切牙37个,磨牙2个。戴牙前牙周健康,冠根比例至少为1:2,龈附丽至少2mm,龈沟深度不超过3mm。戴覆盖义齿2~8月后于1974、1975及1976年分别检查龈附丽的情况、龈沟深度、牙齿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在牙龈退缩手术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对8 例上下前牙及前磨牙牙龈退缩的病例行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并进行了12 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治疗前平均龈退缩为4.3 mm,平均探诊深度为2.3 mm.治疗后12 个月复查时,平均根面覆盖为3.0 mm(即平均71%的根面覆盖,自60%~80%不等),探诊深度平均为1.6 mm,表明有3.6 mm的临床附着增加(从2~5 mm不等).结论: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可以在保持浅袋的同时取得可靠的根面覆盖和临床附着增加.  相似文献   

12.
作者根据龈液量的变化、龈易出血程度、龈袋和牙周袋深度研究对龈炎和牙周炎病人进行口腔卫生监护的效果,检查轻度和中度龈炎30例,年龄18岁~29岁,其中20例进行口腔卫生训练,10例(对照组)未训练。检查中度牙周炎16例,年龄30岁~40岁,手术治疗前进行口腔卫生训练。测定同一部位的龈液量,用标准滤纸条15×4mm大小,一端放入龈袋3分钟,取出后立刻使纸条变干并用0.2%茚三酮酒精溶液染色,被龈液浸湿区着紫色,计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尖牙上垂直矩形附件的位置及尺寸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垂直向及水平向脱位力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 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测试尖牙脱位力模型, 将矫治器附件分成3 mm龈端组、3 mm切端组、5 mm龈端组及5 mm切端组, 测试不同附件的垂直向及水平向的最大脱位力值, 每组重复14次。结果垂直向脱位力测试显示:3 mm龈端组、3 mm切端组、5 mm龈端组和5 mm切端组的垂直向脱位力分别为(7.10±1.98) N、(7.39±0.41) N、(6.22±1.35) N和(6.38±0.70) N, 其中3 mm切端组与5 mm切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水平向脱位力测试结果显示:3 mm龈端组、3 mm切端组、5 mm龈端组和5 mm切端组的水平向脱位力分别为(3.40±0.34) N、(2.40±0.23) N、(3.85±0.24) N和(2.11±0.21) N, 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结论尖牙切端设计垂直矩形附件时, 3 mm附件的垂直向脱位力反而大于5 mm附件, 在尖牙的龈端设计附件其所获得...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46岁。曾有多次巴比妥类和水杨酸类药物过敏史,以固定性药疹的形式表现。牙周检查:龈上龈下结石较多,全口牙周袋深至3~5mm,局部达6~7mm。牙周治疗采用初期牙周洁治术和分四次在局麻下行牙根面平整术。每次刮治和根面平整后,用0.12%洗必太液作龈下冲洗。牙周手术后1周用洗必太液漱口。患者第一次漱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Vector超声系统治疗和牙周翻瓣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1年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其口内的单根牙及多根牙都存在牙周探诊深度5~7 mm的位点,随机分为3组各10例患者,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进行Vector超声治疗、牙周翻瓣术组进行改良Widman翻瓣术、常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组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记录治疗结束1d后的疼痛程度,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采用Florida探针系统检查记录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牙龈退缩(GR)、临床附着丧失(CAL),并比较分析.结果 3组治疗后1d的疼痛程度评价,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最低2.2,牙周翻瓣术组最高为6.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根牙,3组在治疗后的3、6、12个月PD、GR、BOP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的第12个月,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和牙周翻瓣术组PD改善相同,且该组的GR和CAL低于牙周翻瓣术组和常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组.对于多根牙,治疗后3、6个月,3组PD较治疗前有改善,GR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翻瓣术组和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的CAL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后12个月只有翻瓣术组的PD、CAL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3组的GR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3组的BOP阳性率在治疗后的3、6、12个月,翻瓣术组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另两组则在治疗后的12个月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基础治疗后3个月,仍存在5~7 mm牙周袋位点的单根牙,采用Vector超声系统进行治疗的患者,1年后的疗效优于牙周翻瓣术;而对于多根牙,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的效果不及牙周翻瓣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龈下超声根面平整在老年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支持治疗期间(原为维护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诊断为重度牙周炎,经基础治疗后仍有5 mm以上牙周袋和探诊出血,为翻瓣术的适应证,且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分别于基础治疗后4周(基线)、6个月和12个月复诊行超声刮治前,检测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的变化.1年后对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与基线相比,6个月复查时所有临床牙周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6个月与12个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未经翻瓣术治疗的老年重度牙周炎患者,在其牙周支持治疗期间定期施以龈下超声治疗短期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牙周病原菌是什么至今尚不明确.由于龈沟液较能敏感地反映牙周局部的炎症状态,作者等探讨了用检测龈沟液中炎症介质的方法来评价牙周病原菌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检查了53名19~60岁的边缘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深度为2~11mm的171个部位.这些受检者以往未患过全身病,近1年内未接受过牙周治疗.每个部位同时测以下各项:①龈炎指数,菌斑指数,骨吸收率等临床参数并评分;②龈下菌斑采样,在细菌计  相似文献   

18.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牙周袋内局部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 ,辅助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逆行性牙髓炎 3 2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均无原发牙体牙髓病。患牙有深达根尖区的牙周袋 (探诊深度≥ 5mm)。实验组 76个牙位点 ,对照组 84个牙位点。两组均同时进行牙髓治疗和牙周治疗。在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术后 ,实验组牙周袋内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 ,对照组牙周袋内只用生理盐水冲洗 ,每周 1次 ,共 3次。在基线、治疗后第 4周、第 8周时 ,记录菌斑指数 (PLI)、探诊出血 (BOP)、牙周袋深度 (PD)、临床附着丧失 (CAL)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第 4周和第 8周 ,两组各项指标测定值与基线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两次复查时实验组各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牙周袋局部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治疗逆行性牙髓炎 ,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毒力岛中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探讨3个基因与临床牙周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iltitis,CP)患者90例,共采集龈下菌斑标本270个.记录受试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情况.设计特异性引物,检测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标本的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对不同牙周临床指数基因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在CP患者P.gingivalis阳性龈下菌斑中,PG0836、PG0838和PG0839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6.17%、24.88%和27.86%.探诊出血阳性位点的PG0839基因检出率(28.35%)显著高于探诊出血阴性位N(14.29%,P<0.05).在牙周探诊深度为4~6mm和>6mm的受试位点,PG0839基因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牙周探诊深度<4mm的位点(P<0.05).PG0836和PG0838基因在不同牙周指数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PG0839基因的检出与CP病损部位的临床指标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该基因可能与P.gingivalis的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根管治疗后,牙体脆性增大,为了防止牙折,常采用铸造全冠保护患牙。临床上经常见到龈牙合径过短,固位困难,又不接受牙冠延长术的患者。我诊所近年来对113例龈牙合径在2~3mm的磨牙进行修复,经过3~5年的观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共修复113例183个牙,其中前磨牙56个、磨牙127个,年龄30~75岁,男41例,女72例。根管治疗术1个月以上无任何症状后进行修复。患牙首先按金属全冠预备,而后利用髓腔的空间预备成嵌体洞型。内外就位道一致。嵌体洞型的大小视患牙龋损程度而定。深度一般不小于2mm。嵌体洞型如有倒凹可用玻璃离子水门汀恢复。印模: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