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患者出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出凝血指标变化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8例,按分级标准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组,其中轻型68例、重型40例,选健康体检者60例,分别空腹取血2 mL,进行出凝血功能检测,比较各组结果.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TB),D-二聚体(D-D)的水平轻型组(MAP)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组(SAP)与对照组及MAP组相比较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SAP患者FIB和D-D值与APACHEⅡ评分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84,r=0.86).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情况比较,SAP组患者均较MAP组患者高(P<0.05).结论:出凝血功能指标可以很好地反应胰腺炎轻重程度,初步判断胰腺炎的预后及了解病情变化,从而作为临床胰腺炎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凝血、纤溶相关指标与出院后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C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07年6月~2009年12月在普外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6例和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非急性胰腺炎30例,检测所有实验对象血浆PT、APTT、FIB、D二聚体及出院后HbAlc及C肽水平,对AP患者入院时凝血、纤溶相关指标与出院3月后HbAlc及C肽水平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P患者血浆PT、APTT及D二聚体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患者入院时凝血、纤溶相关指标与出院3月后HbAlc及C肽水平存在相关性。结论 AP患者入院时血浆PT、APTT及D二聚体与出院3月后HbAlc正相关,与出院3月后血浆C肽水平呈负相关;提示AP组患者入院时血浆P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可能能预测AP患者出院后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50-5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急诊内科与急诊ICU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2例,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组,50例)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22例),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对照组(60例),比较各组NLR和凝血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的相关性。结果 SAP组、MAP组与对照组相比,NL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均显著提高(P0.05),而上述指标在M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内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患者之间比较分析,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LR、PT、APTT、D-Di在SAP组患者中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在MAP组患者中则不相关(P0.05)。结论 NLR与凝血功能指标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且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预后和转归。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抗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胰腺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诱发急性胰腺炎(AP),并可促使水肿型胰腺炎发展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其中凝血—抗凝血系统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为进一步了解凝血—抗凝血系统在AP发病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62例AP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A肽(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止凝血检验中,随着血凝仪的广泛应用,检测方法不断更新。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和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都受到重视。但分析前的程序标准化一标本准备,实验室人员难以控制。因此必须加强对前期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程序标准化,才能给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止血和凝血功能指标在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乙肝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29例,肝衰竭患者28例,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人,分别为乙肝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蛋白C(PC:A)活性、纤溶降解产物(FDP)等止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乙肝组FDP显著升高(P0.05),PT、aPTT、Fbg、PC:A无显著差异(P0.05);和正常对照组、乙肝组相比,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PT和APTT显著延长(P0.05),Fbg、PC:A显著下降(P0.05),FDP显著升高(P0.05);和肝硬化组相比,肝衰竭组PT、aPTT显著延长(P0.05),Fbg显著降低(P0.05),PC:A显著下降(P0.05),FDP显著升高(P0.05)。结论患者的止凝血障碍随着肝脏疾病的恶化而逐渐加重,检测PT、aPTT、Fbg、PC:A、FDP等止凝血功能指标对于了解患者肝脏病变程度及止凝血功能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症组46例、重症组34例。入院后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并分析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轻症组PT、APTT、FIB、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PT、APTT、FIB、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轻症组(P<0.01)。 MODS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MODS组(P<0.05或P<0.01)。 FIB和D-D与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78,0.82,P<0.01)。结论轻症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而重症胰腺炎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FIB和D-D与患者病情指标APACHE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止凝血异常临床表现.方法 选择2010年7月到2011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2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为23例,女性为9例,年龄分布为51.6±10.7岁,对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蛋白C(PC:A)、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血小板(PLT).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性,寻找可以用于早期预测和/或动态监测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2月1日~2018年11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距发病时间<72 h)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与急性胰腺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录12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有175例纳入本研究,其中52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12例患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检测vWF:Ag、PT、PC、AT Ⅲ和D-dimer指标可作为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动态监测病程中的各指标能提高预测价值,尤其是vWF: Agmax、PTmax、APTTmax、TTmax、FIBmin、D-dimermax、PLTmin、PCmin、PLGmin、AT Ⅲmin以及以上各指标的变化值(△)是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提示,动态监测各指标的变化值,尤其是△vWF:Ag、△PT、△APTT、△FIB、△TT、△D-dimer、△PLT、△PC、△AT Ⅲ、△PLG可作为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或死亡的有效实验室指标(AUC0.63-0.84)。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入院时检测vWF:Ag、PT、PC、AT Ⅲ和D-dimer指标可作为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和/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患者病情中动态监测vWF:Ag、PT、APTT、TT、FIB、D-dimer、PLT、PC、AT Ⅲ、PLG以及各指标的变化情况会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情的评估及预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106例,其中MAP组65例,SAP组41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检测凝血与纤溶功能指标PT、APTT、FIB与D-D水平。结果 MAP组与SAP组患者PT、APTT、FIB与D-D的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及MAP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PT、APTT、FIB及D-D值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0.83、0.86和0.84(P<0.05);与非MODS组相比,MODS组PT、APTT、FIB及D-D值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SAP的病情与预后,对防止疾病进展和降低死亡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急性胰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ELISA法检测D-二聚体(D-dimmer)。结果在各项指标中,轻型急性胰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1)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PT、APTT和FIB、D-dimmer值明显异常,且提示预后不佳。早期监测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对病情的转归判断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益母草对大鼠模型重症胰腺炎DIC形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益母革对大鼠模型重症急性胰腺炎DIC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75只,雌、雄不限,体重180~300 g.随机分成5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每组再分为6,12,24 h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分配5只大鼠活杀取血测定血清AMY以及抗凝血浆测定TF抗原、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 2(F1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各时间点各组的淀粉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除假手术组呈炎性改变.各时间点TF、AT-Ⅲ、F1 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各组间P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益母草对大鼠模型SAP本身疾病不起主要作用,但它能干预其凝血过程,有效地阻止DI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血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大鼠胰腺血循环障碍的机制,方法:用5%牛黄胆酸钠溶液胰管注入,制备AHNP模型。动态观察胰腺血流量(PBF)与大鼠,血浆中两对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TXA2/PGI2),内皮素/一氧化氮(ET/NO)及其病理变化间的内在联系。结果:AHNP大鼠PBF明显持续下降,TXA1,PGI2,ET和NO显著升高,而且TXA2/PGI2(T/P(和ET/NO(E/N)比值持续增加。结论:TXA2/PGI2和ET/NO可能是介导AHNP大鼠胰腺血循环的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记录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常规指标以及炎症因子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效果可靠,能够明显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浓度,降低病死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和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和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 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 HLAP)和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7例HLAP和61例AB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预后等。结果HLAP多见于中年男性患者,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偏高,常伴有脂肪肝、糖尿病。HLAP组ALT、AST、TBIL、DBIL、血Ca^2+、血尿淀粉酶及手术率低于ABP组;HLAP组TG、TC、GLU及复发率高于ABP组(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分型、三种评分(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胰腺BalthazarCT评分)、白细胞计数、并发症、住院天数及病死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ABP比较,HLAP患者具有自身的特征,容易漏诊及复发,治疗关键是降低血TG浓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