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内血证是中医眼科的常见病,部分病证治疗棘手,因其病因复杂,必须依因辨证,依证选方用药才有可能奏效。笔者借鉴张景岳辨治血证的气火学说,结合现代眼科检查,审因论治本病,使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本文对眼内血证的诊治思路及3种具体眼内血证(外伤性前房出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辨治进行了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2.
王恒照 《新中医》1990,(2):13-15
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本文就其对亡血证之辨治,分别从病因、诊法、治则、禁忌四项,予以研讨阐发,旨在拓宽辨治此证之思路、方法,加深其认识,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家程文囿所著《程杏轩医案》记录了其治疗妇科血证的经验。程氏认为妇科血证的病机为奇经虚损、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临证时通过辨体质、辨瘀血判断病性,随证施以甘温补气法、交通心肾法、育阴调胃法、补益心脾法,并喜用阿胶、海螵蛸等血肉有情之品温补培元。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医案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叶天士医案及其研究概况,黄氏曾子1983年予以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现介绍如下: 治疗经验研究 (一)内科杂病 1.血证:朱氏指出,叶天士论治血证,主要受“见血休治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思想指导,重视“治本”,即调整机体阴阳状况,扶助正气,培补中元,滋养胃阴。并变通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缪仲醇诸法以治血证,独创性地发展了通法在血证中的应用,如通阳止血,活血止血、疏肝止血、通腑止血,通奇经之滞以止血等。李氏则认为叶氏治血注重治心。如吐血证的辨治,以病情的急缓而分,急性出血急宜投药以防变,缓解期或将作期则重视运用心理疗法疏其气机,悦其性情,以调其阴阳平衡。卜氏分析了叶氏治疗内伤血证的理论和经验,指出凉血散血法非独为温病血分证而设,内伤血证也可  相似文献   

5.
血证属急症范畴,故血证凡出血者当以用药止血为首务。我临证体会,治血证既须注重辨其病因病性病位,又要注意药物剂型和剂量变换,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兹就其鳞爪举述之。1 衄血不忘用阿胶衄血即鼻出血。病因有局部与全身之分。无论局部或全身性衄血,中医总认为“热伤阳络,血干清道”,“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脉络之血从阳分循经而上,则干清道而为衄也”。(《血证论》)其病气属火,火有虚实之分,实火表现为素有郁热,如肺火壅盛、胃火浮  相似文献   

6.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分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7.
王英 《浙江中医杂志》2014,(12):859-860
《脉因证治》成书于1775年,是丹溪门人采集《丹溪心法》、《格致余论》等书的精要并总结其临床经验编辑而成。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述内科病证,下卷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病证。每一病证先辨其脉,述其脉象之变化;继而探究病因,简述该病的病因病机;再则论其证候,阐明该病的临床表现及不同病因所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最后确定治法及治疗的常用方药。全书脉、因、证、治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8.
有关血证的研究于《内经》早已有记载,然真正将其成熟运用于临床者,当属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标志着仲景血证思想学说的形成,其对后世治疗血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其内涵、成因、辨证等多角度进行归纳、分析,欲以阐明其思想精髓所在;探索其治则规律,力图深化对其血证思想的领悟,拓宽临证辨治思路,最终体现中医的整体思维观念。  相似文献   

9.
<正>蓄血证的辨治主要包括病机病位认识、证候辨识、治疗原则及选方施治。其辨治体系以仲景六经辨证为主,温病学派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辅。本文以《伤寒论》辨治蓄血证的体系为基础,阐述温病学派对伤寒蓄血证辨治的继承及创新。在比较归纳蓄血证寒温辨治异同的基础上,使蓄血证的辨治思路更加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金匮要略》对血证的病因、病机和脉证的有关论述,将该书对血证的辨治特点归纳为注重辨证与不避温热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属温疫范畴,治疗上多遵循温病法则。然亦有不少学者从伤寒角度来探讨此病的因证法方规律。根据临床实践报道,应用《伤寒论》中治蓄血证之法与方来治疗出血热少尿期,曾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据此,笔者认为出血热之少尿期与《伤寒论》中的蓄血证较为吻合,可按伤寒之蓄血证进行辨治。一、证脉相似:伤寒蓄血证主症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等。脉多沉涩。仲师谓之蓄血证。瘀血积于下焦,据《伤寒论》及临床所见,有太阳、阳明、少  相似文献   

12.
清末名医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症论》一书共八卷,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血证治疗“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大法,久为医界治血准绳。论证用药,颇多独创,多为其临证实践之心得体会。血证与肺的关系甚密,唐氏血证从肺论治的经验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兹探述如下。1咳血唐氏指出: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他认为:肺主咳嗽,坦”人必先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咳嗽吐红之证,多有因外感者,且此证最多,须知咳因气病,然使不犯血分,又何练而失血也哉!故治疗…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针灸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这已被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所证实。古今医家在治疗痛证的刺法灸法方面,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明代医家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指出:“夫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痛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与病势各不相同,针刺艾灸方法必须因证而异,辨痛施术,才能奏效。笔者在临床治疗痛证中,摸索出一些刺灸方法的应用规律,积累了一点刺灸止痛的实践经验,兹不揣谫陋,愿就教于同道。一、痛因不同,用法不同痛证之因错综复杂,既有内伤、外感之分,又有表里、寒热之别。古今医著论述痛证的病因、病机颇多,博而约之,概为虚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论及血证的条文有20余条,其种类有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漏下之分,散见于全书七篇之中,并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论述最详。《金匮》对血证的辨治,注重辨证,不尚涩止,审因论治,不避温热,与后世治疗血证相比独具特色,书中的泻心汤、黄土汤、胶艾汤等方剂,至今仍常  相似文献   

15.
杨明高 《中医杂志》2005,46(1):75-76
<辨证录>是清代名医陈士铎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祖传秘本及当地医家所传诵的病案整理而成,书中运用阴阳互根,五行生克之理辨析证候,准确透彻,且有创见、发挥,在血证的辨治上尤具特色,从肾阴亏虚,肾中虚火上炎,迫血妄行及气阴亏损不能摄血立论,形成血证顾气、降火调气、善用引经药物及血证宜补不宜泻的辨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陈念祖 ,字修园 ,福建长乐人 ,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 (公元 1 753~ 1 82 6年 )。陈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血证治疗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在《医学从众录·血证》中 ,大胆提出 :“凡吐血、衄血、下血和一切血症 ,俱不必琐分 ,惟认其大纲 ,则操纵自如”,不主张治疗血证分五脏六腑而治 ,而重在审因辨证。并根据朱丹溪的“血随火而升降”理论 ,得出治疗血证的总则 :“凡治血证 ,以治火为先”。其所谓之“火”,分为实火、虚火、灯烛之火、龙雷之火 ,强调辨别清晰 ,随证而治。1 实火宜泻实火大致由外受风寒 ,郁而不解 ,酝酿成热 ,以致吐血、…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均为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两者合病者症状较为复杂,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大。本案患者既往经利胆、改善骨关节炎、调节免疫等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医依据患者的舌、脉、症,考虑以肝肾不足为发病基础,兼见脾胃气虚;结合既往所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发病病因、证素、证型等特点,认为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展过程中热邪和燥邪尤为关键,而类风湿关节炎之痛痹则"因虚者多,因寒者多",然而合病者若直以温散、补火法辨治或有助热之虞,故以分阶段、层次辨治而收得良效。此将辨西医之病、辨中医之病与辨中医之证相结合而论治之法。现介绍验案一例以期为中医药辨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桂枝汤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之证;而麻黄汤用于外感风寒之表实无汗之证;麻黄桂枝各半汤用于在表之邪气郁阻稍重,表现为寒热一天可以发作两、三次,治疗可以小发其汗;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表证更轻,恶寒一日发作不超过两日,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桂枝各半汤更弱;桂枝二越婢一汤为小寒闭表而兼有轻微的郁热烦躁,其治疗为辛温微汗,兼清郁热。太阳蓄水证和蓄血证均为太阳腑证,都有少腹的症状。太阳蓄血证病在血分,无关乎气化的问题,所以小便利,而太阳蓄水证是病在气分,气化不利导致小便不利。蓄血证有如狂或者发狂之证,蓄水证有口渴,消渴之证。那么对于一类既有蓄水又有蓄血证的病证,可以把五苓散和抵当汤联合应用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对于难以潜药用方的证型,可以考虑经方的联合应用治疗。  相似文献   

19.
头痛辨治     
头痛是由于邪扰清窍阻闭脑络、气血不畅或因髓海亏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而致局部或整个头痛为主证的疾病。头痛之病其因颇多,其证繁杂,其治各异。欲求其愈者,必当详辨其证而施治之。《济生方·头痛论治》:“夫头者上配于天,诸阳脉之所聚。……治法当推其所由而调之,无不切中者矣。”一、六淫辨治《医碥·头痛》篇指出:  相似文献   

20.
中老年高血压出现鼻衄是常见的并发症,属于中医学血证中“鼻衄”范畴。治疗中老年高血压鼻衄必须抓住高血压所致本病辨证关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分辨虚实之证治疗才有确切而长久疗效。现结合临床谈一点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