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成为病理产物,从而引起多种病证。今对《金匮要略》中湿邪所致病证以及仲景治湿特点做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2.
蔡英剑  邱明友 《陕西中医》2003,24(3):280-282
湿为六淫之一 ,感人从皮毛而入先犯太阳 ,为阴邪易伤阳气 ,此为外所致 ;其在内多因脾运失司 ,水湿不运 ,或湿困脾胃致水湿内停蕴致其他脏腑病变 ,日久化热形成湿热。其为病经久缠绵难愈。与风、寒、暑形成风湿、寒湿、暑湿等病症 ,与脏腑为病形成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脾虚湿阻  相似文献   

3.
从治法角度深入探讨《金匮要略》中的瘀血证 ,将其归纳为解毒散瘀、利水祛瘀、温经祛瘀、化瘀消等16法。认为其治瘀法的特点是 :详审瘀证之成因 ,立治法主次分明 ;据瘀血证候轻重 ,定祛瘀药力大小 ;气血水相互兼顾 ,促化瘀技高一筹 ;顺应血气之特性 ,注重温通与酒服。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治湿八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邪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笔者在《金区要略》中探讨仲景治疗本病8法。若辩证论治准确,灵活运用,获效满意,观介绍如下:1发开祛凤胜湿法此法用于风湿表实证,在表之湿可从发汗而解,恒湿性粘滞,与风邪善行易解不同,治表温应取微汗而解,则湿去病愈,但切忌过汗,否则风邪虽去,而湿邪滞留,久则导致化燥伤阴,寒化伤阳。一般方用麻黄加术场。麻黄加白术,虽发开而不致多汗,而术得麻黄可化表里之湿。总之治表湿直取微评为宜。2轻对空气化湿法此法功能宣通气机,透化湿邪,所谓“气化湿亦化”。常用于风湿内阻,郁遏气机,在…  相似文献   

5.
张辰 《西部中医药》2008,21(2):32-32
湿为发病之邪以及易感之途经详见于《黄帝内经》,但若论及治法,仲景于《金匮要略》中论述最精,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极具发挥,突出表现在表湿证的脉证辨治中。本文谨从表湿及表湿证引起的相关杂病,如历节、黄汗、水肿等治疗中辑其大要浅述于下,以冀于临床诊治湿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为后汉张仲景所著,是论治杂病最早的专书。该书第二篇所载对湿病的诊治理论,具有指导临症的意义。现将依《金匮》原文为指导的临症运用,阐述如下:一、湿病分类及治验考察《金匮》有关治湿的记载,将湿病分为寒湿、风湿与湿热三种类证:(一)寒湿:寒湿外伤,依据人体质强弱及感邪轻重之不同又有寒湿束表,寒湿阻络及寒湿伤脾三类。1.寒湿束表:如原文20条(按南京中医学院“金匮要略释义》条数,下同)说:“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白术)、发其  相似文献   

7.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物理学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之下 ,大脑功能发生紊乱 ,导致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识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如果说《内经》有关心神的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精神疾病的理论与临床基础的话 ,那么《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关于精神疾病的证治实开中医辨治精神疾病之先河。现将《金匮》中有关内容初步整理如下 ,以利今后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本文所引《金匮》原文皆出自《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72年版 )1 精神疾病的病因依据《金匮》所论 ,精神疾病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1…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疼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揭示仲景对疼痛的辨治规律。《金匮》中涉及“痛”或“疼”的条文,总计九九条。所述疼痛涉及的病因有湿阻、寒凝、气滞、血瘀、热灼、失养等,病机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金匮》治疗疼痛,谨守病机,很少见痛止痛;疼痛剧烈时,才适当加入止痛药,以缓病情之急。  相似文献   

9.
阐述《金匮要略》痛证的治法特点,认为仲景治疗痛证,重视辨病,病与证结合;针对疼痛,注重分病位、病性、病程选择适宜的治法。  相似文献   

10.
湿是病因的一种 ,由湿邪导致人体发生的疾病 ,统称为“湿证”。《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对湿证的论治内容极为丰富 ,笔者不揣浅薄 ,就《金匮》有关湿证的辨治内容整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金匮》中所及湿证的病因 ,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外界而来 ,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 ;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 ,暴饮冷水 ,或过食肥甘厚味 ,饮甚暴食 ,日久损伤脾胃 ,脾运受阻 ,湿郁成热 ,或湿积生痰 ,聚痰为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十三条所述“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及“饪之邪 ,从口而入者 ,宿食也”,即概括了湿证的主要病…  相似文献   

11.
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但未提出具体的治法方药,对黄疸理、法、方、药的论述详于《伤寒杂病论》一书.笔者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就《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的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对妊娠腹痛的论述中提出了3种证型的治法:阳虚寒盛,治以温阳祛寒,用附子汤;冲任虚寒,治以温经暖宫,用胶艾汤;肝脾失调,治以调和肝脾,用当归芍药散。  相似文献   

13.
论《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治未病”这个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讲的未病先防,预防为主。又《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是讲的已病防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东汉后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又把治未病列于全书之首,而且对其意义的阐述,又有所补充和发展,今简要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论注》的注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论注》(简称《论注》)为清初医家徐彬所撰著,对后世影响较大,是《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好的一家。徐氏师从喻昌,尊崇仲景学说。《论注》引经析义,简要明确,密切结合临床,为后人学习《金匮》所必读。1 注释紧扣原文,医理昭然以先注释后论述的形式逐条对原文阐述,注、论、眉批三种方式相互完善,对照补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病人脉浮在前,其病在表,脉浮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徐氏注“浮脉为阳,故三部皆浮为太阳证……关前为阳,关后为阴,脉浮者在前,阳脉阳位,病在表。浮在关后,阳脉阴位,阴属里,病即在里矣”。进而又解释“此仲景欲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金匮要略》对血证的病因、病机和脉证的有关论述,将该书对血证的辨治特点归纳为注重辨证与不避温热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17.
魏冬梅  尹钢 《光明中医》2011,26(9):1760-1761
《金匮要略》一书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关于痰饮的论述原文共41条,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大类,治有四大法,二十方。其中以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仲景从水饮角度对"痰饮"的认识,为后人乃至现代人从广义范围对痰饮进行深入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金匮要略》和《难经》对虚劳的治疗特点。《金匮要略》治虚劳重在调和阴阳、补益脾肾、虚实兼顾,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难经》提出了"五损"之说,从调整五脏功能治虚损,灵活运用益、调、适、缓等大法。两者关于虚劳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明确提出了胸痹病名。同时较系统地阐述了它的病因病机与证候:“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说明胸痹心痛是由于胸中阳气不足,下焦阴邪偏盛,痰浊寒饮上乘阳位,搏结于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心绞痛可属中医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是《金匮要略》中论治心病专篇 ,其系统阐述了胸痹心痛的理法方药 ,对后世心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笔者试述对其胸痹心痛证治特点的认识 ,以期从经方运用角度探讨进一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诊疗水平。1 胸痹心痛病机特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1〕(以下简称《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开篇第 1条即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