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辐照成分血输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忠俊  陈幸华  刘林  张曦  彭贤贵 《重庆医学》2003,32(10):1314-1315
目的:观察输注γ射线辐照成分血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及输血效果。方法:观察HSCT术后60例患者输注经γ射线辐照的红细胞悬液共236U(2U/次)、新鲜机采法浓缩血小板共120个治疗量(10U/治疗量),比较输血前后的外周血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小板计数(PLT),观察输注后1个月患者有无皮肤、骨髓、肝肠等系统器官受损表现。结果:辐照成分血输注后24h,患者外周血Hb、RBC、PLT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均未出现TA-GVHD相关的脏器受损表现。结论:γ射线辐照成分血可以有效预防TA-GVHD,并达到升高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机体携氧能力;提高血小板计数.有效预防出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输注γ射线辐照血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以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输血效果。方法:输血前对血制品用GWGP型钴-60远距离治疗机对准照射区的中心平面进行照射,照射剂量25 Gy。选择90例血液病患者输入辐照血作为辐照血组,同时选择90例常规输血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输注辐照成分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升高,与输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照血组输注后40 d未发生皮疹、腹泻、肝功损害。随访率为100%。全组病例按计划完成,完成率为100%。结论:γ射线辐照血可有效预防TA-GVHD的发生,可以达到与输注未经照射的等量血液成分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我院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术中应用及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评价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725例术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患者回收、回输血液量、术后输注异体血以及治愈情况。比较其中未输异体血的140例回收式自体输血患者术前、术后1d和术后5d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结果经血液回收机回收血液总量1501920ml,平均每例2072ml。725例患者中,死亡7例术后,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1d与术前比较RBC、Hb、Hct、PLT、WBC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5d与术前各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以减少异体血的输注,缓解血源紧张,降低输血并发症及医疗费用,在抢救大出血时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不输血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6月~2008年4月采用围术期不输血完成46例肺叶切除,手术前后进行血液分析,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C)。结果:全组术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c)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均无并发症发生,治愈出院。结论: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不输血是可行的,既可节约血液资源,又可减少输血引起的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骆玉芹 《中外医疗》2011,30(35):53-53
目的探讨输血中过滤白细胞血液成分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及质量控制。方法对我科收集的合格血液分为2组进行制备,并抽取632例接受输血者进行观察。结果 2组外观无凝块、溶血、气泡、容量符合要求(P〉0.05);输前Hb与输注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术后RBC与Hb增加M数比较,去白悬浮红细胞组明显优于悬浮红细胞组(P〈0.01),去白悬浮红细胞组有效输注明显高于悬浮红细胞组(P〈0.05)。结论加强输注过滤去除白细胞血液可有效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目前较为理想、安全的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6.
范琦慧  张伟峰  严海雅 《浙江医学》2010,32(10):1506-1508
目的 研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自体成分血回输对前置胎盘患者分娩前后RBC、Hb、HCT和PLT的影响,并观察术中出血量及出血并发症,探讨在前置胎盘患者中应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行择期剖宫产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共30例,根据是否进行自体输血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予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成分输血,对照组不进行自体输血,观察和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液学指标(RBC、Hb、HCT和PLT)的变化、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血中RBC、Hb、HC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P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Hb含量的术前术后变化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异体输血及子宫切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容血液稀释联合自体成分血回输可减少产科前置胎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周丹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79-180
目的探讨目前辐照血液的临床应用情况,比较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输入照射及未照射血制品后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11月我院血液科收治住院的放化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400例进行临床观察,照射组200例病例中所有血制品均需经应用137csγ射线辐照处理,总剂量2 000 cGy,剂量率为200 cGy/min。另外200例患者使用的血制品未经辐射处理(未照射组),统计辐照rbcs的主要临床应用,观察高风险两组患者输血后ta-gvhd的发生率。结果未照射组200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发现4例患有TA-GVHD,发生率为2.0%;照射组200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TA-GVHD。结论137cs辐照红细胞,既能有效地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其他细胞成分的损伤也较小。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输注含淋巴细胞血制品时应去除和灭活淋巴细胞,照射可减少TA-GVH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储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接受储存式自体输血的37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患者在储血前、后及回输自体血液后的部分血液指标。结果:储存式自体输血患者进行采血后比采血前、手术后比手术前的部分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虽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水平之上(即Hb﹥110g·L-1、Hct﹥0.30、PLT﹥100×10^9·L-1),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所有术前采集的血液均用于患者本人,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储存式自体输血适用于择期心脏手术患者,符合节约用血的原则,相比异体输血在经济、安全、适应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液在不同保存时间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红细胞压积(HCT)含量的变化。方法取2008年5月~2009年2月264份库存红细胞悬液的血标本,分别于6个时间段(4℃贮存0、7、14、21、28、35 d)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比值。结果血液在保存7、14、21 d,其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比值变化并不明显;而血液在保存了28、35 d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比值与前三组结果比较明显的下降。Hb、RBC、HCT三项检测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在体外保存过程中,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比值随着血液保存的时间延长而减少和降低,尤其是贮存后期的血液。对于急性失血患者、慢性贫血患者和造血功能障碍患者的输血,应给予保存期较短的血液输注,以提高输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血液稀释自身输血在术中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实施择期手术的患者106例。采用急性血液稀释方法进行自身输血。分别在采血前后、回输后、出院前测定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it)等,术中及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输血情况,并做好相应处理。 结果106例病人全部用自血回输,未输异体血,回输后患者无不良反应。 结论大多数择期手术患者可采用自身输血来替代同种异体血输血,使自身输血技术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曾惠琼  曾德理 《广西医学》2010,32(11):1385-1386
目的观察成分输血治疗产后出血并发DIC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浆、机采血小板,观察患者输注前后Hb、HCT、PLT、TT、APTT、PT、FIB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结果14例患者输注后2~4hPT、APTT、TT明显缩短,FIB、PLT、Hb、HCT明显升高,各项凝血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有效13例,死亡1例。结论产后出血并发DIC患者,及时补充足量的血液成分,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制订并调整输血方案,指导临床输血,可纠正患者的出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39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用rHuEPO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变化。结果rHuE-PO治疗后,Hb、RBC计数、MPV显著升高,PLT计数、PDW无显著变化。结论rHuEP0治疗肾性贫血疗效好,并显著增加MPV,改善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选各类24h内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血患者87例,临床检测记录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数值均较输血前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延长,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输血前后24h检测数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液后,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降低,临床大输血患者应密切观察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情况,危重患者可使用血栓弹力图动态记录患者凝血情况,必要时补充血小板、血浆等成分血,降低或避免因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单采自体血液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估计术中出血量较大,符合国内外预存自体输血标准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8例,入院后第2、3天下午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单采压积红细胞3~6U(来源于800 ~ 1200ml静脉全血的红细胞)和机采血小板1U,采集中补充生理盐水500 ~ 1000ml.当患者术中出血较多,患者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时,开始回输自体血液,并于手术结束前全部回输入患者体内.观察8例患者预存采血前、单采后、手术前、手术结束后血常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手术结束时血压(SPB,DPB)、心率(HR)及手术中液体输入总量、术中出血量、自体输血量、异体输血、输血反应等情况.结果 8例患者术中输注自体血液,未输注异体血液成分,单采中和输血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单采储血后和手术后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自体储血前,手术失血量300 ~ 1200ml,占整体血容量的7%~ 26.49%.术后患者心率、血压平稳.结论 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液成分进行自体备血安全且疗效较好,能保障中型及大型手术的手术用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在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比较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术前、术后(2小时内)、术后24小时、术后1周四个时期血液RBC、HCT、HGB、PLT四项参数。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血液RBC、HCT、HGB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小时内)和术后24小时自体输血组PL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异体输血组,而术前和术后1周无差异。结论:稀释式自体输血能减少术中异体血的输血量,减少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损伤,减少术后出血,节约血液资源,减少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单采前后血液参数变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机采血小板前后献血小板者血液参数的变化。方法自愿无偿献血小板者188例,在血小板单采前半小时和单采后半小时分别检测献血小板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定量(Hb)、红细胞压积(HCT)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结果单采后PLT有所降低(P〈0.001),MPV变化不显著(P〉0.05),WBC、RBC、Hb和HCT均较单采前有升高,(P〈0.001),MCV在单采前后无变化(P〉0.05);各变化的参数仍然保持在正常值范围。结论机采血小板对于献血小板者外周血液参数的影响是安全和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贮存式自体输血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9例Rh(D)阴性孕妇临产前1~3周实施自体血液采集,血液置4℃贮血冰箱内保存备用.其中13例孕妇实施分娩时自体血液回输,分别对采血前后3天及血液回输前后3天进行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计数;并观察血液输注及产(术)后母亲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39例妊娠晚期Rh(D)阴性孕妇自体血液采集前后3天RBC、Hb、Hct、Plt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3例实行自体血液回输的孕妇血液回输前后3天的RBC、Hb、Hct、Plt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术)后母亲情况良好,均未输注异体血,新生儿Apgar评分为8~10分.结论 妊娠晚期贮存式自体输血是解决Rh(D)阴性孕妇血源紧张的一种安全的、有效的输血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脊柱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血液回输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48例脊柱前路手术患者,应用Cell—Saver自体血液回输机,收集手术野的血液,经抗凝、滤过、清洗、浓缩后回输给患者。测定手术前后将回输血前后患者血液作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数(PLT)、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等检测。结果 术后24hRBc、Hb、Hct、PLT、较术前降低(P〈0.01),PT、APTT较术前延长(P〈0.01),但基本在正常范围以内,未补充凝血因子,3例补充了异体血,所有患者无输血反应,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结论 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获得洗涤的红细胞能有效地补充术中失血,减少了输入异体血的并发症,并且节约了医疗费用,值得在脊柱前路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研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疗法对非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病人血液保护的效果。②方法40例择期行OPCAB病人,随机分成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组(联合组)和回收式自体输血组(对照组),联合组病人麻醉诱导后从动脉采血(采血量8~12mL/kg),同时从静脉输入胶体液加晶体液(V:V=1:1)。两组病人用血液回收机回收的术中出血,术中或术毕将洗涤后的红细胞均回输体内。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将术前采集的自体血回输体内。监测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前及术后24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24h出血量及输异体血的量。③结果两组病人术后24hHb、Hct、PLT、出血量、术后输异体血的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81~9.878,P〈0.05、0.01)。④结论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能降低OPCAB病人异体血的输注,降低术中及术后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