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报告经改良翼点颅中窝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巨大跨硬膜内外天幕上下肿瘤5例,预后良好,手术入路改良使术野暴露良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罗毅  黄文龙  李奋强  韦刚 《华夏医学》2002,15(3):306-307
目的 :探讨颅中窝血肿的手术入路和颅外减压的方式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 4年来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治疗颅中窝血肿 2 1例。结果 :无 1例死亡 ,除 1例出现术后患侧皱额不能、1例头皮下积液外 ,均属恢复良好。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显露中颅底良好 ,用于该部位的血肿开颅术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技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率84.8%,无死亡病例。总体效果良好。结论翼点入路是显微切除颅底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中窝底肿瘤的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利用CT、MRI、CAG及X线平片等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供血,明确其与用邻结构关系;选择翼点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颅中窝底肿瘤.结果显微手术切除颅中窝底肿瘤15例,肿瘤全部切除14例,全切除率93.33%,无手术死亡.10例经7个月~5年随访,平均4.1年,肿瘤无复发.结论采用显微手术能正确辨认肿瘤与周邻结构的关系,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5.
改良翼点入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有效术式。方法:将1996年9月-2000年10月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术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119例,与1993年1月-1996年8月施行传统颞肌瓣减压术治疗同类病人106例,在术后病死率、病残率等方面作对比研究。结果:改良翼点入路降低了手术病死率(P<0.05)和病残率(P<0.01),尤其降低了小脑幕裂孔疝病人的病死率(P<0.01)。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治疗以额颞叶底部损伤为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一种有效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小脑幕裂孔疝病人。  相似文献   

6.
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326例(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18%,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5.72%,无颞肌萎缩发生;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26%,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44%;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42%,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12%的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翼点入路小骨瓣清除硬脑膜外血肿手术操作方法及优点。方法:对4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2~5d复查CT,血肿腔内无残留血肿;7d拆线,痊愈出院。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小骨瓣清除硬脑膜外血肿具有手术创伤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中窝底肿瘤的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利用CT、MRI、CAG及X线平片等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供血,明确其与周邻结构关系;选择冀点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颅中窝底肿瘤。结果:显微手术切除颅中窝底肿瘤15例,肿瘤全部切除14例,全切除率93.33%,无手术死亡。10例经7个月~5年随访,平均4.1年,肿瘤无复发。结论:采用显微手术能正确辩认肿瘤与周邻结构的关系,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9.
翼点入路在显微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和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与颅底病变的临床应用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经翼点入路进得显微外科治疗的病例。结果:多数病例获得良好恢复,显微镜下肿瘤全切率为56%,8例脑动脉瘤夹闭成功。术后1例出现动眼神经损害,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翼点入路可对前、中颅底,鞍区病变进行良好暴露,适用蝶骨嵴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Willis环的动脉瘤等颅底外科手术。掌握该入路的显微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王建业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59-1159
<正> 额颞部病变传统习惯应用单额、双额冠状切口或翼点入路切口,但对额颞广泛脑挫裂伤特别是已发生脑疝的病人往往达不到完全暴露病灶,充分减压的目的。从1999年5月至2003年6月我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治疗20例额颞部严重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6例,女4例,受伤到入院时间为0.5~12.0h,平均3.5h。车祸伤10例,坠落伤2例,井下砸伤5例,打击伤3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避免矢状窦旁肿瘤手术中颞浅静脉、脑膜中动脉及面神经额支损伤,在矢状窦旁保护大脑运动区和感觉区,避免皮质损伤,进行手术进路改良。方法:报告本院应用改良式翼点入路在矢状窦旁肿瘤术6例,术中小心解剖分离,不盲目牵拉,避免把回流入矢状窦的静脉组织损伤。结果:术中出血少,脑组织不肿胀,术后不影响面容,减少偏瘫发生。结论:该手术进路较为实用,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42例,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行镜下全切术31例,次全切除术11例,全切率为73.8%。术后并发症:额纹消失1例;尿崩及电解质紊乱1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手术视野,能较充分显露瘤体及其周围结构,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鞍区肿瘤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约占颅内肿瘤的20%,以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良性肿瘤多见,手术治疗此区的肿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但由于鞍区空间狭小,解剖结构复杂,与下丘脑、垂体、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毗邻,手术视野较狭小,显露受限制,因此手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庄志军  林瑞生  郭爱顺 《吉林医学》2013,(33):6995-6995
目的:探究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4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治愈率为77.50%(31/40),死亡率为22.50%(9/40);术后对治愈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8.3个月,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分级可知,0例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13例Ⅳ级,2例Ⅴ级。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蝶骨嵴脑膜瘤位居外侧裂深部,肿瘤基底紧贴于蝶骨小翼,且与鞍旁、海绵窦及重要血管和颅神经关系密切,手术切除比较困难,易发生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2001年3月~2007年7月,我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1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曹东彪  戴刚  李锐  谈华 《中原医刊》2009,(11):56-57
目的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垂体柄保护方法。方法采用改良法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垂体腺瘤26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76.92%),垂体柄保留17例(65.38%);术后发生尿崩16例(61.54%)。其中12例在术后1~2周内恢复正常,占尿崩总数的75%;4例在3月内恢复正常。结论术中的垂体柄保留可有效降低术后尿崩症,尤其是永久性尿崩症的发生,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许作奎  林志俊 《广东医学》1997,18(8):526-526
松果体区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左右,肿瘤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研究切除此区域肿瘤在近10年来,不少学者有不同报道[1-3]。我科近2年来用改良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1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14一犯岁。病程1个月至半年,其中1例为复发癌。临床表现均有颅内高压征,2例有继发性视神经乳头萎缩,8例有双眼球垂直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经头颅工或MBI确诊。l二手术治疗与结果:全部病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检查为:脑膜瘤3例,畸胎瘤2例,恶性畸胎瘤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复合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经随机分组,71例复合性硬膜下血肿病人接受扩大翼点入路清除血肿作为治疗组,66例接受常规术式(颞顶或额颢顶马蹄形切口)作为对照组.然后测量其术后颅内压及评价其治疗效果,所获数据均作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颅内压(ICP)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评分(GOS)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治疗复合性硬膜下血肿能充分暴露及清除血肿,减压充分,是治疗复合性硬膜下血肿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翼点入路是显微神经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1942年由Dandy首先报告经此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后经Yasargil多次改进而成为神经外科处理颅内动脉瘤的经典入路,又称为“筋膜间翼点开颅”或“额颞蝶入路”。随着现代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和神经显微技术器械等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现代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对颅内结构的不断认识,从而使该入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采用经翼点入路行鞍区肿瘤术者逐渐增多。此入路的优点是可以根据手术需要,在经典翼点入路基础上予以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