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内支气管动脉及其与肺血管的吻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3~40倍,观察了30例(成人与儿童)正常和病变肺的肺内支气管动脉及其与肺血管的吻合。支气管动脉伴随支气管呈弯曲、蛇行经过,于支气管分叉的前方或后方分支,常以2支沿支气管支分布,呈对向排列,在支气管外膜中形成动脉网。小支穿支气管壁,在粘膜下层亦形成动脉网。支气管动脉的纵隔面胸膜支与叶间胸膜支位于肺胸膜下,与支气管树分离,在肺外周部管径较粗。在支气管壁与肺胸膜中,支气管动脉与肺动、静脉间存在毛细管前的端一端吻合或端一侧吻合。9例胸膜粘连处的新生胸膜支(发自肋间动脉、最上肋间动脉、心包膈动脉或胸廓内动脉)通过肺胸膜动脉网与支气管动脉吻合,以加强肺病变区的血液供应。此外,对支气管动脉在肺内的经过、分布及其与肺血管吻合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家兔肺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探讨肺泡隔内是否存在淋巴管。方法: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法(5′-Nase-ALP)、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1)肺内淋巴管存在于富含结缔组织区,延伸至呼吸性细支气管区,不延伸至肺泡区,呼吸性细支气管外膜下可见毛细淋巴管,肺泡隔内未见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仅见到大量呈蓝色的毛细血管。(2)伴行肺动脉的淋巴管为肺深淋巴管系的主流,其末梢向小叶中央延伸到末级微动脉附近。(3)伴行肺静脉的淋巴管位于静脉外膜边缘的结缔组织中,与肺泡紧密相邻。结论:肺泡隔内无淋巴管,肺内淋巴管起始于呼吸性支气管。  相似文献   

3.
用解剖法观察了50例中国成人左肺上叶的外形、肺段支气管和血管。左肺上叶支气管的分枝型式以二分枝型为主,占96±2.77%。多数上干支气管分为尖后段支气管(B~(1+3))和前段支气管(B~2)两枝(68+6.60%)。讨论了尖后段支气管分枝的命名问题。尖后段支气管分枝型式以B~(1+3)a,B~(1+3)b的型式较多,占68+6.60%。前段支气管分裂的颇多,占48±7.07%,分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B~2a移位所致。舌干及其两个肺段支气管的变异比上干少。左肺上叶的动脉有2—6枝,其中以三枝及四枝的例数较多,共占82±5.43%。左肺动脉的第一个分枝多分布于前段或前段和尖后段,共占76+6.04%。前段动脉来自前部的占60±6.93%,有前、后部两个来源的占40±6.93%。舌段动脉多来自后部,占80±5.66%,来自前部的占10±4.24%,兼有前、后两源的占10±4.24%。在左肺上叶各肺段厢,多有跨段动脉存在,占94±3.36%。分布至舌段的动脉的起点平面,常低于左下叶尖段动脉(A~6)发出点,或与A~6相平,两者共占80±5.66%。左肺上叶的静脉通常汇集为三个干(60±6.93%)。尖后段静脉的后枝(V~(1+3)a)行经B~2后方的较多,占48±7.07%。左肺上叶支气管的变异性较小,静脉次之,动脉较多。三者在分枝数目、分枝型式和分布的关系上,以舌段较为稳定,前段次之,尖后段变化最多。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P物质(SP)和Fos蛋白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对照大鼠和哮喘大鼠肺内SP免疫阳性纤维的分布变化及Fos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正常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可观察到SP阳性纤维分布于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和肺血管壁内,但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内少见SP阳性纤维。哮喘组大鼠肺内SP阳性纤维的数量及分布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肺内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均有较密集的SP阳性纤维呈束走行;且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内也出现了SP阳性纤维。哮喘组大鼠肺内SP阳性纤维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5)。(2)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肺内几乎不表达c-fos基因,但在哮喘组大鼠肺内可观察到许多Fos阳性细胞,这些细胞主要为炎性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上结果表明,肺内SP阳性纤维增生及c-fos基因表达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生理学教科书都论及胸膜腔压强、肺泡壁压强和肺内压,但都未阐明清楚。本研究揭示胸膜腔内压、肺泡壁压强和肺泡内压的产生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胸膜腔内压是肺胸膜所受扩张力或压缩力的压强产生。平静吸气时,胸廓扩张,胸膜腔负压增大。平静呼气时,胸廓缩小,但胸廓、肺仍处于扩张状态,胸膜腔内仍为负压。随着胸廓缩小,负压减小。在用力呼气时肺胸膜、壁胸膜挤压胸膜腔,其内才产生正压。肺泡壁压强是胸膜腔内压、肺组织内的压强与肺泡壁附加压强的代数和。肺泡壁附加压强用球形弹性膜拉普拉斯公式计算。肺泡内压取决于肺泡壁张缩运动快慢和气道阻力大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神经纤维的镀银染色及髓鞘染色等方法,对新生儿肺内神经支配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肺内神经可分为支气管周围神经和肺血管周围神经。支气管神经以软骨片为界而形成支气管外膜神经丛及支气管内膜神经丛。在无软骨片的细支气管内仅存在单一的神经丛布于肌层与粘膜层内。支气管神经束及其分支内的粗神经纤维为内脏传入纤维,布于支气管内的上皮细胞间、固有膜、肌束和软骨膜内。粗纤维的终末有不分支的及分支呈树枝状的末端稍膨大的游离神经末梢。细神经纤维主要来自支气管周围的神经节及壁内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布于支气管平滑肌、腺体和血管。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神经节均系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元聚集而成。神经分支进入肺动脉壁后除有细支伸入外膜和中膜交界处外,在中膜和内膜之间仍有神经细丝存在。进入肺静脉壁的神经除布于外膜、中膜外,大部分进入内膜并形成细的终末网。因新生儿肺泡膨胀不全,无法证实肺泡壁是否有神经分布。在支气管的外膜内尚发现一孤立的双极神经元,其突起属粗纤维,迄今尚未见有报导,其性质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锌离子在小鼠肺组织分布的TSQ荧光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游离锌离子在小鼠肺组织的定位分布。方法应用TSQ荧光技术检测小鼠肺组织内的锌离子。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被TSQ荧光标记的锌离子广泛的分布在肺叶支气管壁粘膜、粘膜下及软骨,肺内小支气管基膜,肺泡上皮和肺内血管平滑肌,尤其以肺叶支气管粘膜以及软骨中荧光染色最为明显。结论小鼠肺组织内含有丰富的锌离子可能参与肺泡上皮细胞以及肺各级支气管软骨细胞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和组装。  相似文献   

8.
1.用解剖法观察了50例中国成年人的右肺上叶,考查了右肺上叶的外形、肺段支气管和血管。 2.右肺上叶的肺段支气管有三枝,即尖段支气管(B~1)、前段支气管(B~2)和后段支气管(B~3)。 (1)右肺上叶支气管分成 B~1、B~2、B~3三支的是正常三分支型,为68%。 (2)尖段支气管的前枝(B~1b)迷走,由前段支气管迷走枝(B~2×1b)代替分布的有22%。 (3)B~1、B~2、B~3在肋面的分布情况有三种主要型式。 (4)本文考查的50例标本中,发现B~1、B~2、B~3的分布情况与Boyden氏的结果相比较,显示有沿反时钟方向扩展的倾向。 3.右肺上叶的动脉来自前干和叶间支。 (1)分布于右肺上叶的动脉可有二个支(36%),也可有三个支(46%)。 (2)前干的上支或前上干分布到尖段,下支或前下干分布到前段。前干常发有返支(66%)至后段。 (3)叶间支分布到后段的占82%。 (4)肺段间动脉交错的情况很多,在尖段与后段之间动脉交错的出现约占3/4。 4.右肺上叶的静脉行于段间或亚段间,常汇成三个枝,流入右侧肺上静脉。 (1)根据静脉汇集的情况将静脉归纳为三型。 (2)讨论了前叶间静脉(V~2c)的命名问题。 (3)前段静脉有时接受来自中叶的静脉支;后段静脉有时接受来自下叶的静脉支。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解剖观测了100例成人尸体的支气管动脉分布形式。它的起始为右肋间动脉(22.9%),右锁骨下动脉(5.7%),左锁骨下动脉(0.5%),主动脉降部(58.2%)等5个部位。剖出了肺内支气管动脉以及所谓的支气管静脉的分布。支气管动脉以右二枝左二枝最为多(41.0%),并对临床支气管动脉造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使用墨汁及红色乳胶注射、透明和组织切片铺片等方法,研究了童尸及婴尸壁胸膜的血管和毛细血管。壁胸膜是由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膈下动脉、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及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供应。进入胸膜的动脉分为直接支和间接支两组。直接支发自上述的动脉,口径粗大;间接支则是肋骨骨膜、胸固有肌、膈肌、大血管及食管等的营养动脉的分支.在肋胸膜的椎旁区、腋中线上区及锁骨中线上区,直接支较多,单位面积血管数少。它们从肋骨的上下缘进入胸膜。在胸膜内行距远,初级动脉弓的网孔大。壁胸膜的毛细血管网的密度在纵隔区、椎旁区、胸膜顶、胸骨旁区最高,因为该处有丰富的胸膜脂肪组织血管丛。在心包基底附近及椎旁区的胸膜脂肪血管丛突入胸膜腔内,形成血管突起;在主动脉区、心包、膈及肋间隙等部位的壁胸膜,缺少胸膜脂肪血管丛,可能与活动度大有关。壁胸膜的毛细血管床分主干型及分散型,后者占绝大多数。后毛细血管与前毛细血管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并且后毛细血管之间有吻合。在胸膜顶有集合小静脉或毛细血管汇合。  相似文献   

11.
肺门及肺裂的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肺移植及肺叶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尸体40具(80个肺),术中对60个肺(左40,右20)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支气管动脉在肺根处行于左支气管的上、下缘及右支气管的后壁和下缘,并紧贴支气管壁,在肺根处外径为1.70±0.5mm。80个左肺有完全性肺裂者64例(80%);60个右肺有完全性斜裂者49例(81.7%),有完全性水平裂者47例(78.3%)。肺叶间连结根据连结组织量的多少,可分为4型,以Ⅰ型为主(占50%)。结论:支气管动脉与胸廓内动脉管径相近,且在肺根处恒定易于游离,二者吻合较为理想。肺叶切除术中注意迷走支气管及血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李彩霞  卢晓晔  夏潮涌  黄中新  覃莉 《解剖学研究》2002,24(4):243-245,I001
目的检测生存素(survivin)和caspase-3在人胎肺发育过程的表达特征,探讨两者在胎肺发育中的意义。方法采用16~35周人胎肺组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在胎肺的假腺期和小管期,survivin主要表达于远端支气管上皮,在原始肺泡期,survivin阳性表达于原始肺泡上皮,到35周,近端支气管上皮细胞中出现散在的survivin阳性细胞。caspase-3在支气管上皮的表达,以小管末期最强,主要定位于近端支气管上皮、Ⅱ型肺泡细胞。结论 胎肺发育早期,survivin对支气管树形态构筑过程中上皮细胞的发育与分化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caspase-3参与支气管树的重建。胎肺发育晚期,Survivin和caspase-3协同作用,调控着Ⅰ型和Ⅱ型肺泡细胞的成熟和分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放射自显影受体显示技术,对豚鼠肺组织的M胆碱能受体进行了定位和定量研究,并分析了卵白蛋白过敏性哮喘状态下其分布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豚鼠肺组织内的M受体主要集中在各级支气管平滑肌层上,其中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银颗粒密度最大,依次的分布密度为小支气管平滑肌〉细支气管平滑肌〉支气管粘膜上皮和腺体〉末梢肺泡区,血管壁平滑肌上的M受体银颗粒数几乎为零。同对照组相比哮喘动物肺组织的M受体银颗粒数有  相似文献   

14.
在125例中国成人尸体上观察了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枝,结果如下: 肠系膜下动脉的起点平面,多平第三腰椎及三、四腰椎间盘高度(89.6%),腹主动脉分叉的位置,多平第四腰椎及四、五腰椎间盘高度(86.4%),两者间的高低变动常相一致。左结肠动脉除有二例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外,均由肠系膜下动脉发出。乙状结肠动脉的数目为1—4枝,其中以一枝(42.4%)和二枝(45.6%)的较多。乙状结肠直肠动脉为0—4枝,其中以一枝(40%)和二枝(32.8%)的较多。肠系膜下动脉范围内,边缘动脉的吻合可分为三型。多数边缘动脉吻合到达乙状结肠直肠动脉(64%)。本文就肠系膜下动脉下分分枝的命名和边缘动脉及“Sudeck氏点”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还原型尼克腕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辛酰胺脱氢酶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结构。结果表明:(1):气管,支气管树系统壁内神经节部分神经细胞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细胞;(2)部分强阳性神经细胞的突起穿越神经节延向管壁粘膜组织或肺组织;(3)在各级肺动,静脉及肺组织内分布有不同密度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纤维。  相似文献   

16.
胎肺发育中相关活性物质的表达及其调控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贤  黄中新  夏潮涌  覃莉 《解剖学报》2003,34(2):187-192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胎肺发育过程的表达,探讨它们的生物活性作用及相互之间的调控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TGF-β(β1、β2、β3)和TTF-1因子在小鼠胎肺组织中的表达,用TIGER图像分析系统,对TTF-1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胎肺发育的早期,EGFR定位于近端支气管上皮,TTF-1表达于远端支气管上皮细胞核内;而TGF-β1、β2和β3的表达定位基本一致,呈区域性分布于近端支气管上皮。到发育的中、后期,EGFR和TTF-1因子定位于肺泡上皮细胞,呈强表达,TGB-β则主要存在于间质;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在胎肺发育过程,TTF-1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AA)呈逐渐增加,而体积(VOL)和体积积分光密度(VIA)却逐渐减小。结论 EGFR、TGR-β和TTF-1因子在胎肺不同发育阶段具有不同表达特征,表明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它们对支气管树的构筑、呼吸道和肺泡上皮的成熟分化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分类,病理诊断及临床病理联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肺神经内分泌癌的分类、病理诊断及临床病理联系李维华大量研究表明,人体肺和胃肠道一样,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1〕。在成人呼吸道树的各个平面上,从喉到气管、支气管直至肺泡,以及较大支气管的浆液、粘液腺都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它在肺内支气管及终末支气管数量较...  相似文献   

18.
兔肺动脉-支气管系淋巴管微细分布的光镜与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家兔动脉内灌注加墨硝酸银液显示淋巴管法及将加墨Riger液动脉灌流后,包埋成电镜用材,先制成1μm半薄切片,再制作超薄切片,染色后用光镜和电镜观察。1.伴行肺动脉的淋巴管为肺深淋巴管系主流,其末梢向小叶中央一直伸延到末级微动脉附近,在靠近微动脉的肺泡间隔内,可见淋巴毛细管。2.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外膜下,未见淋巴毛细管。伴行支气管的淋巴管,起始于末级终末细支气管分叉部。在细支气管固有层基底部淋巴毛细管盲突端周围,显示出网状纤维构成的类丝绵状的“淋巴管前通液路”。3.与终末细支气管同行的小动脉外膜下淋巴管,以及细支气管外膜下的淋巴管腔内,未见瓣膜;自该级以远的淋巴管为毛细管性。4.电镜下肺淋巴毛细管内皮细胞核部较厚,其余部位菲薄。管壁凸凹,腔形不整齐,基膜不连续或缺失,无周细胞。内皮细胞结合形式多样,连接松散,常有开放,并可见固着细丝。淋巴管者与其大致相似。  相似文献   

19.
人胎肺Ⅱ型肺泡细胞中表面蛋白-B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轶  黄中新  覃莉 《解剖学研究》2002,24(4):246-248,253,I002
目的检测肺表面蛋白-B(SP-B)及其调控因子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肺泡Ⅱ型细胞发育过程的表达特征,探讨两者对于人胎肺肺泡Ⅱ型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调控作用。方法取16-35周人胎肺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P-B和TTF-1的表达特征。结果,TTF-1在胎肺16周开始表达,定位于上皮细胞核内,随支气管树的发育分化,远端位置的反应总是较近端者强。SP-B蛋白于18周开始表达,定位于肺泡Ⅱ型细胞胞浆内,阳性反应细胞于早、中期表达丰富;由呼吸道近端逐渐往远端迁移,且强度不断增强。发育末期至成肺中,TTF-1和SP-B阳性反应均在肺泡Ⅱ型细胞中稳定表达。结论TTF-1参与支气管树形态发生和肺泡的发育成熟,并调控肺泡Ⅱ型细胞中SP-B蛋白的分泌,起稳定肺泡直径的作用。因此,SP-B蛋白的分泌反映肺泡Ⅱ型细胞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研究大鼠肺内CGRP免疫反应(CGRP-IR)阳性纤维分布的变化。结果哮喘大鼠肺内CGRP-IR阳性纤维数量及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肺内气道均有阳性纤维分布于上皮基底、黏膜下层及平滑肌层,常密集成束;肺泡壁也见较密的阳性纤维,正常对照组肺泡壁阳性纤维稀少。肺内血管壁也见成束的阳性纤维。哮喘组与正常组比较CGRP-IR阳性纤维数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肺内CGRP-IR阳性神经纤维增多与哮喘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