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1983 ̄1998年间对44例肛管直肠下段恶性肿瘤采用肠造口及带蒂臂大肌形成术。手术方法:腹部操作类似Miles手术,但近端结肠不作永久性腹部造口,而在会阴部拖出,取一侧臂大肌围绕末端结肠代肛管括约肌。随访检查结果:44例口才无近期手术死亡,无严重感染,随访期3 ̄10年,经临床肛指检查,肛管测压检查,肌电图,钡剂灌肠检查,排粪造影等检查,证实控制排粪功能良好,优良率93%。体会:我们认为臂大肌 相似文献
2.
自1986年至1988年4月止我院共收治41例中下段直肠癌。其中9例以Miles术式为基础,腹会阴部彻底根治后以臀大肌成形重建肛门括约肌,并将该法作了适当的改进。下面仅就臀大肌成形重建肛门括约肌术式及适应证,近期效果做如下讨论。临床资料男4例,女5例。最大年龄57岁,最小23岁,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利用回盲瓣重建胃幽门括约肌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反流性胃炎。方法小型猪21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Billroth Ⅰ组(B-Ⅰ)及实验组。术后2、4、6个月测定胃液的pH值、胆酸浓度、菌群变化及胃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术后2~4个月B-Ⅰ组和实验组的pH值、胆酸、细菌数高于假手术组;6个月,实验组与假手术组pH值、胆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细菌数量明显减少,而B—Ⅰ组仍较高。病理证实实验组吻合口愈合良好,胃黏膜正常。结论回盲瓣可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可能引起的反流性胃炎。 相似文献
5.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行直肠癌切除术的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振军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6):456-457
经内外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最初由Lytfle等介绍,其设计初衷是用于因炎症性肠病而须行全结、直肠切除的病人的肛门切除,手术仅仅切除直肠肛管的内括约肌,保留直肠外括约肌和周围组织,从而达到避免会阴部切口长期不愈的目的。此后,该术式又结合了结肠-肛管吻合技术,发展成为一种保留肛门外括约肌的方法,主要用于低位的没有侵出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低恶性度直肠肿瘤和直肠良性肿瘤的保肛治疗,也用于盆腔特别狭窄的位置稍高的直肠癌的保肛治疗 。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经耻骨入路超低位前切除重建技术,破坏了骨盆环结构的完整性。为防止其并发症,我们对27例中段直肠癌采用经耻骨入路,保留带软组织蒂耻骨瓣修复盆环。现就手术方法和技术关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带血管蒂部分臀大肌肌皮瓣治疗骶尾部Ⅳ°褥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以来,我们用复方黄连液快速创造良好创面条件基础上,运用改进的带血管蒂部分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IV°褥疮9例,手术简易,术中不需游离血管蒂,供皮区不需另植皮,疗程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21岁1例,45~65岁8例;因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并发褥疮5例,脊柱骨折伴截瘫并发褥疮4例。9例均有软组织大量坏死,深达骨膜,表面有较多脓性渗出物,并有骨外露,能骨表面苍白,均属Ⅳ°[1],经两个月以上常规换药经久不愈者。褥疮面积为56cm25例,81cm22例,100cm22例。术后全部1期愈合,1年以上随… 相似文献
8.
赵蕊译 《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3,(10):1131-1131
食管切除术后,胃是食管重建术中食管代替品的第一选择,不能使用胃的患者则选用结肠和空肠进行重建。有研究显示,结肠间置有较高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和死亡率。Iwata等人从手术治疗的安全性考虑,对不能使用胃来代替食管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了增压前胸带蒂空肠重建术,为了总结这一技术的经验,他们对2003~2009年期间施行该手术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11.
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1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治疗治疗治疗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原位肛门再造采用结肠折叠重建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两断端交叉缝合重建外括约肌,结果:110例行此手术,1例术后死亡(死于冠心病),3例术后再次手术改为腹壁造瘘术,106例完全成功,根据席式再造肛门术后节便功能评定四分法评定节便功能,优69例,良25例。一般12例,结论:采用Mile′s根治术后,重建内外括约肌1期原位肛门再造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较为理想,符合生理的术式,患者乐于接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汤桂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6,(2)
带蒂筋膜瓣重建腱鞘治疗跟腱断裂汤桂明*1989年~1993年,我院在跟腱断裂手术修补的同时应用带蒂筋膜瓣重建腱鞘17例,术后辅以早期被动活动,取得满意疗效。本组男12例,女5例。年龄17~50岁,平均32岁。开放性跟腱断裂11例,闭合性跟腱断裂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人造肠道括约肌已用于治疗排便失禁,该手术已取得良好效果。作者采用这一装置用于治疗既往曾施行腹会阴切除术病人。 相似文献
15.
肛管内括约肌与便秘赵克开,喻德洪肛管内括约肌(internalanalsphincter,IAS)是直肠环肌层的延续,属平滑肌,包绕着肛管上2/3部。IAS与肛管外括约肌共同作用,在维持肛管压力和排便自制,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6.
创伤、外科手术或产伤引起的肛管括约肌断裂,常延伸至肛管。多数病人常合并其它损伤,肛管虽很少有症状,但早期治疗多施行结肠造口术。若肛管括约肌断裂系外科手术或产伤引起,损伤则可不立即表现出来,这类病人几乎都未施行结肠造口,因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便失禁,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几年后,不少病人要求治疗肛门失禁。早期修补仅适用于产伤所致的正前方损伤,而不适用于括约肌环外伤或手术损伤者。修补方法有两种:间接法,包括用横纹肌或筋膜重建肛管周围悬带,外括约肌紧缩以及利用横纹肌瓣移植;直接法,则寻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治疗直肠癌和肛管癌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199例行ISR术的直肠癌和肛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BMI值将其分为消瘦组(n=23)、正常组(n=114)及超重组(n=62),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近期疗效。结果术后早期康复方面,3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道管理方面,3组患者拔除引流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超重组拔除引流管的时间较长(P〈0.05),而拔除胃管和尿管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肛周感染、肠梗阻、胃潴留、尿潴留、败血症、伤口感染及直肠阴道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对ISR治疗直肠癌和肛管癌近期疗效的影响较小,肥胖不会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适当管理模式的配合下,也不会影响术后早期康复指标。 相似文献
19.
经肛管括约肌间径路切除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安全可行性,并评价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分析2000-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选择的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病人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部手术遵循TME原则,肛门手术在直视下距病灶下缘2cm切断直肠黏膜和肛门内括约肌,经括约肌间隙向上游离达肛管外括约肌环上方与腹部手术会合,近端结肠与肛管完成端端吻合。前瞻性随访术后病人肿瘤复发与肛门排便功能状况。37例病人完成手术,并发症包括发生急性肺栓塞并死亡1例,盆底肌肉出血1例,吻合口漏3例。36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0(24~60)个月。3例(8.33%)吻合口复发,其中1例死亡;1例同时肺、腹膜转移于术后24个月死亡;2例因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6、24个月死亡;1例腹腔内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于术后16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已比较满意。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径路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法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性高、根治效果好的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20.
低位直肠癌采用Miles手术已有近90年历史,但永久性人工肛门给患者带来很大不便,不少病人因此而拒绝手术。从1991年3月至1993年3月我们对九例低位直肠癌病人采取Miles手术大块切除,然后用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做直肠,用股薄肌做外括约肌,用肠管浆肌层片做内括约肌的肛门原位再造成形术。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