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骨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骨挤压、骨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 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采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1982年,Nyman用一种半透性滤膜治疗牙周病,后扩展应用于骨缺损的治疗。1993年,Buser等提出了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regeneration,GBR)的概念。其原理是根据各类组织细胞迁移速度不同,将屏障膜置于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建立生物屏障,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阻止结缔组织细胞和上皮细胞进入骨缺损区,允许有潜在生长能力、迁  相似文献   

3.
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即刻牙种植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评价膜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在即刻牙牙种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32例即刻植入BLB、Branemark、ITI及Frinlit-2四种种植系统共193个,对其进行定期临床和放射学检查。结果:193例即刻种植体中124个行GBR技术,经12个月以上观察,失败4个。结论:只要种植体取得初期稳定性,对种植体与拔牙窝间存在的间隙,采用膜引导再生技术处理,即刻种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即刻植入种植体同时常常需要使用GBR技术。采用即刻植入技术同时使用GBR技术的病例,其临床效果令人满意。GBR技术用于即刻种植所产生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牙槽嵴唇(颊)鄂(舌)向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术及引导骨组织再生(GBR)技术并同期种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的患者24例,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术,植入54枚种植体后同期植入骨粉,行GBR技术,术后4~6个月内完成上部结构修复。将54枚种植体按不同植入部位分为上颌前牙区、上颌后牙区、下颌前牙区及下颌后牙区4组,通过临床检查、X线片及锥形束CT(CBCT)等观察比较4组种植体手术前后及术后半年牙槽骨宽度的变化,修复后6个月及1年的骨高度变化等。结果    种植手术当天至修复后1年的临床随访检查显示,无种植体松动,全部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存留率100%。种植术后牙槽骨宽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宽度在术后与术后半年的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比较4组植入部位的骨宽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及1年,比较4组植入部位的骨高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牙槽嵴唇(颊)鄂(舌)向宽度不足的患者,联合应用骨劈开、骨挤压术和GBR技术并同期种植,可增加骨量,达到牙槽嵴宽度的水平扩增。不同种植部位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膜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在上颌前牙区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膜引导骨组织再生(membrane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MGBR)技术中,生物胶原膜在上颌前牙区种植骨增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上前牙区唇腭向骨量不足种植病例55例,随机分为2组,29例使用MGBR,同期植入种植体40颗(有膜组);另26例不应用MGBR,植入种植体40颗(无膜组),作为对照.观察2组患者种植前及修复前种植区牙槽骨的情况.用卡尺测量牙槽骨唇腭向厚度,用X线骨密度分析法评估平均密度的变化.采用X线片图像分析测量软件(Sidexis)和SPSS16.0软件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有膜组种植术前与永久修复前牙槽骨唇腭向的厚度及密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术前与永久修复前,有膜组与无膜组牙槽骨唇腭向厚度及骨密度变化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生物膜的患者,唇腭向骨厚度及密度的增加均优于未使用生物膜的患者.在上前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术中,可推荐使用MGBR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应用于上颌前牙区唇侧骨缺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效果。方法选取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伴唇侧水平向骨缺损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浓缩生长因子+骨粉+胶原膜行引导骨再生术;对照组使用骨粉+胶原膜行常规引导骨再生术。术后行软组织愈合评估,术后半年评价骨增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软组织伤口一期愈合率为100%,对照组为7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术后半年骨宽度增加量为(3.70±0.28)mm,对照组为(2.96±0.16)mm,观察组骨增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CGF能促进上颌前牙区骨缺损引导骨再生术的成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引导骨再生技术(GBR)在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的种植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0例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患者,植入Xive种植体62枚,在骨缺损区植入Bio-Oss骨粉,Bio-Gide膜覆盖,重建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8-10个月后二期手术,术后6周种植修复。结果:62枚种植的Xive种植体,观察最长48个月,最短12个月,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骨再生引导膜技术(GBR)在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骨劈开术在上颌前牙区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2例患者,缺失上前牙1-4颗,牙槽嵴可利用骨高度〉10mm,宽度3-5mm。采用骨劈开术形成唇侧骨瓣,在腭侧骨板与唇侧骨瓣之间植入直径3.5mmAnkyl os种植体83枚,劈开部位应用GBR技术,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和固定修复。结果:二期手术时所有种植体稳固,1例(2枚种植体)唇侧骨板部分吸收,产生2.0mm种植体颈部唇侧暴露。其余种植体被骨质完全包绕,牙槽嵴宽度增加2.8-4.1 mm,平均增宽3.5mm。83枚种植体完成固定修复,经过2年的追踪观察,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上颌牙槽嵴骨宽度为3-5mm时,采用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应用改良骨劈开联合引导骨再生术(GBR)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的拟采取分阶段骨增量患者50例,符合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4 mm≥水平向骨宽度≥2 mm,垂直向骨高度正常。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使用改良骨劈开联合GBR;对照组使用常规GBR。各组于骨增量后6个月植入种植体25枚,植入后4 ~ 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随访6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以种植体存留率、红色美学指数(PES)、水平向骨宽度、边缘骨吸收量评估临床效果。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两组随访率100%,愈合期及随访过程中均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观察组PES修复当日为6.96 ± 0.98,负重6个月为8.28 ± 1.28;对照组修复当日为7.12 ± 1.13,负重6个月为8.12 ± 1.30。观察组和对照组修复当日及负重6个月PE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 = -0.535,P0 = 0.595;t6 = 0.439,P6 = 0.663)。观察组术后6个月水平向骨宽度为(7.08 ± 0.40)mm,对照组为(5.81 ± 0.5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461,P<0.001)。观察组负重6个月的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为(0.34 ± 0.02)mm,对照组为(0.45 ± 0.0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2.86,P<0.001)。观察组负重6个月的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为(0.35 ± 0.02)mm,对照组为(0.44 ± 0.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0.44,P<0.001)。 结论应用改良骨劈开联合GBR有效解决上颌前牙区水平向严重骨缺损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钛膜及胶原膜治疗种植体周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钛膜及胶原膜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98例患者在行牙种植术时应用了骨引导再生术,应用钛膜46例,胶原膜50例,同时使用两种膜2例,共植入141枚种植体,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应用两种膜均获得了良好的骨修复效果,胶原膜组成骨效果满意及基本满意率共为96.16%,钛膜组成骨效果满意及基本满意率共为91.67%.结论:胶原膜及钛膜均具有良好的骨引导再生作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2.
骨引导再生技术在种植体周围牙槽嵴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牙槽嵴的重建方式。方法:植A种植体高出牙槽顶骨面,在其周围植入Bio-oss骨粉,以盖嵴式覆以Bio—Gide膜,钛钉固定。分别于术后3、6、8月。通过,临床、X线检查和二期术,观察创面与种植体和周围骨组织结合情况以及牙槽嵴成骨情况。结果:显效34例49枚种植体,无效3例3枚种植体。结论:骨引导再生术可有效重建种植体周围牙槽嵴.  相似文献   

13.
Bio-oss结合Bio-gide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通过制作带有种植体的硬组织磨片,评价无机牛骨(deproteinized natural bovine mineral,Bio-oss)结合可吸收性胶原膜(bioresorbable collagen mambrane,Bio-gide)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引导骨再生作用及效果。方法:在免股骨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BLB种植体,并在其外侧壁制造标准骨缺损,A组在骨缺损处植入Bio-oss颗粒并在其表面覆盖Bio-gidt,膜,B组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1、2、4、6个月取样品,通过带种植体的硬组织切片进行骨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Bio-oss颗粒表面有新骨形成,随时间延长Bio-oss发生降解吸收,新生骨量增加,并与种植体表面形成骨性结合。结论:可吸收性胶原膜Bio-gide结合Bio-oss应用于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可以引导骨组织再生,重建缺损的骨组织,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14.
引导骨再生在种植体周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评估钛膜、Bio-oss骨粉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骨组织再生的疗效。方法:选择种植区牙槽骨存在骨缺损的患者12例及即刻种植需引导骨再生的患者13例。植入种植体后,在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与等量Bio-oss骨粉1:1,覆盖钛膜。术后1、2、3、4月进行X光检查及临床检查。二期手术时,取出钛膜,转移模型,进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或固定桥修复。半年后进行回访。结果:所有病历均未发现软组织瓣裂开、膜暴露、膜塌陷、膜移位及感染等并发症。只有1例因膜覆盖不够充分,新生骨组织量较少,其余病历骨缺损处均有大量骨组织生成,这些种植体都可作为修复基牙,可较好地恢复咀嚼功能。结论:钛膜、Bio-oss骨粉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有效引导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5.
16.
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与植骨术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引导组织再生术 (GTR)和植骨术联合应用的方法与单纯GTR的方法在牙周骨内袋缺损中的疗效。方法 治疗 16例患者的 4 4个骨内袋缺损 ,其中 2 3个相似的病损联合应用了GTR加植骨术 ,而在 2 1个病损中进行了GTR术 ,疗效评价直至术后 12个月。结果 两组的手术区域 ,与术前基线比较 ,在术后 3、6、12个月观察到的临床参数如附着水平、探诊深度以及菌斑指数、探诊出血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0 1)。两组之间比较 ,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牙周手术中 ,植入骨代用品与GTR联合应用 ,比较单纯应用GTR方法的临床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无机牛骨结合可吸收性胶原膜修复种植牙骨缺损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评价无机牛骨 (deproteinizedbovinebonemineral,Bio -oss)与可吸收性胶原膜 (bioresorbablecollagenmembrane ,Bio -gide)在种植牙骨缺损中的引导骨再生作用。方法 :在 30只兔子股骨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BLB种植体 (3.3mm× 8mm) ,然后在其侧壁制造标准骨缺损 (4mm× 3mm× 3mm) ,骨缺损内植入Bio -oss,并在其表面覆盖Bio-gide膜 ,分别于术后 1、4、6个月取样本 ,制备带种植体的硬组织切片 ,通过计算机组织图像分析系统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 1个月Bio -oss颗粒表面有新骨形成 ,随时间延长 ,新生骨量增加 ,Bio -oss百分率下降 ,6个月时新生骨百分率达 37% ,而Bio -oss百分率由 35 %下降到 2 5 % (P <0 .0 5 )。结论 :Bio -Oss结合可吸收性胶原膜使牙种植中的骨缺损获得重建 ,Bio-Oss是一种骨引导材料 ,引导骨组织再生并逐渐被新生骨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评价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在4只成年Beagle犬下颌第2、3、4前磨牙新鲜拔牙创即刻植入种植体,并在颊侧形成3mm×3mm×5mm骨缺损区,按自身同期对照研究设计,右侧为实验侧,骨缺损区上覆盖海奥膜;左侧为空白对照侧,骨缺损区不覆盖海奥膜。术后1、4个月分别处死一组动物,摘取下颌骨,采用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测定等方法检测缺损区骨组织再生的情况。结果:实验侧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较空白对照侧新骨生成量多,加速了骨组织的再生过程。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用作骨组织引导再生膜,促进骨缺损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可吸收性生物膜Bio-gide结合无机牛骨Bio-oss修复临床牙种植中的骨缺损,解决种植区的骨量不足问题。方法:在牙种植外科中将Bin-oss充填在暴露的种植体周围,表面覆盖可吸收性胶原膜Bio-gide,6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暴露骨缺损区,观察并测量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并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曲面断层片,评价其在临床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引导骨组织再生的效果。结果:二期手术发现骨缺损区都获得了高水平的新骨形成,骨缺损重建百分率达90%。术后及承载6-36个月的跟踪随访,结果显示88个植入骨缺损区的ITI种植体,有2颗脱落,种植体存活率达97%。结论:Bio-oss与Bio-gide联合应用于临床ITI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可以成功的引导骨组织再生,重建缺损的骨组织,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6只新西兰兔,制备下前牙牙周骨缺损模型,将其分为3组:GTR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胶原膜)、BMP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骨形态蛋白复合物和胶原膜)和OFD组(牙周骨缺损处未植入任何物,对照组)。术后12周分别观察各组缺损处的组织学变化。结果BMP组骨缺损处只见少量的软组织,新生骨组织的量及其成熟程度明显优于GTR组和OFD组,显示骨组织修复良好。结论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GTR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与传统的GTR术和牙周翻瓣术相比,更能有效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