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目前认为其起源于比Caja1细胞更原始或向Caja1细胞分化的间叶干细胞。在基因水平GIST可分为3大类:C-k it基因突变型、PDGFRA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GIST。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8例,交界性14例,恶性24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6%及67.4%,Desmin及S-100少数病例灶性阳。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国人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 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42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的瘤细胞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胞质嗜酸性较经典的平滑肌瘤者为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CD117和CD34的阳性率为92.9%(39/42)和76.2%(32/4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11例恶性间质瘤(GIST)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GI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大多数恶性GIST CD34( ),Vimenti( ),Desmin(-),Actin(-),S-100(-);手术切除是GIST最好的治疗方法.结论 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免疫组化在鉴别GIST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振 《抗癌之窗》2012,(2):21-22
胃肠间质瘤源自何处?胃肠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卡哈尔细胞的肿瘤。胃肠间质瘤在胃肠道各种良恶性肿瘤中只占少数,但种类繁多,形态复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iR-17-5p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GIST88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切除的20例GIST患者的瘤组织及相应的瘤旁组织标本,以及GIST882细...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既不同于典型平滑肌瘤,亦不同于神经鞘瘤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细胞形态呈不成熟的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免疫组化CD117和CE134阳性是确诊最可靠和最有价值的依据,GIST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KIT基因突变和KIT蛋白产物(CD117)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nVision法检测91例GIST及72例对照肿瘤CD117、CD34、α-SMA、S-100等的表达状况。结果:CD117几乎表达于所有良、恶性、不同部位的GIST,总阳性率为96.7%,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对照组CD117几乎均为阴性,CD34总阳性率72.5%,表达CD34的隆突性皮纤维肉瘤、上皮样肉瘤等CD117亦阴性。结论:CD117(克隆号sc168)作为GIST的辅助诊断指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与CD34合用,能辅助诊断绝大部分GIST,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发展历史 20世纪40年代,Stout等把间质瘤定义为胃肠道平滑肌瘤。20世纪60年代也有称为平滑肌肉瘤、成平滑肌瘤或奇异平滑肌瘤者;到60年代末期,随着电镜技术的发展,发现只有少数GIST细胞可见平滑肌特点,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大量研究表明 ,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瘤大多数都属于GIST。目前比较公认的GIST的定义为 :GIST是胃肠道除外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的、富于细胞且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的间叶源性肿瘤 ,起源于向ICC(interstitialcellsofcajal)分化的未定形的间充质细胞。由于GIST确切的定义、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良恶性判断以及与胃肠道其他间叶性肿瘤的关系现存有不同意见 ,以致临床上诊断和治疗均较为困难。本文就GIST的目前诊治作一简要介绍。1 GIST的临床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国外文献报道 ,GIST发病率约 1~ 2人 / 10万 ,占胃肠道肿瘤的 1%~ 4 % ,发病中位年龄在 5 5~ 6 5岁之间 ,4 0岁以前发病很少 ,儿童患此病更为罕见 ;男性稍多见或男、女性发病率相近 ;最常见于胃(6 0 %~ 70 % ) ,其次是小肠 (2 0 %~ 30 % ) ,结肠和直肠仅占 5...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 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过去曾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1983年,Mazug运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重新评估胃间叶源性肿瘤的组织发生,发现除个别病例具有明确的平滑肌和神经鞘膜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外,大部分肿瘤无明确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间充质细胞,从而提出GIST的概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并对其特殊的组织学、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来自胃肠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间质肿瘤占比例很少,但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起源尚不肯定,GIST目前被定义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ICC)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对22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等抗体的表达。结果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年龄34~76a)。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直肠1例,腹膜后2例。常见症状为腹部肿块和腹胀不适,2例胃GIST术后1a有肝转移。镜下观察,基本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CD34及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72.7%和68.2%。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S-100阳性率分别为27.2%和36.4%。结蛋白及NSE均阴性。恶性组中瘤体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直径〉5cm,核分裂像〉10/50HPF,肿瘤性坏死及细胞密集与交界性良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细胞形态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34和CD117阳性。瘤体直径,核分裂像,肿瘤性坏死及细胞密集程度可作为判断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至2005年收治并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26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3岁,男女比例为1.2∶1,部位以胃及小肠多见。组织学表现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表型CD117阳性率79 %,CD34阳性率74 %,SMA阳性率27 %,S-100蛋白阳性率14 %。26例GIST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手术。结论 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而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的联合检测,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特点.方法 41例胃肠道间质瘤在光镜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Vim、CD34、CD117、Des、SMA、S-100和NSE的表达情况.结果 GIST由梭型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或两者混合构成.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70.7%和78.0%.在本组材料中Ⅲ型和Ⅳ型较文献报道的高.结论 GIST是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非定向分化,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92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 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16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标本,通过常规HE制片,单抗CD117等免疫组化标记确诊GIST 92例,分析和观察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GIST高峰年龄55~75岁,占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79.31%,约15.22%伴发消化道癌.好发部位是胃(54.35%)和小肠(18.48%),其次是肠系膜、结直肠及食管.瘤体大小为0.2~22 cm,单发或多发性结节(9.78%).显微镜下,瘤细胞梭形和上皮样呈束状交叉或弥漫性排列为主,细胞异形性在同一瘤体内的不同区域可存在明显差异,可伴有骨软骨化生(4.35%).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117(96.74%)或CD34(89.23%),灶性表达DES、SMA、S-100及NSE.结论:GIST是具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上高度异质性、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蛋白(CD117)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掌握其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治疗方案的拟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 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 8例 ,交界性 14例 ,恶性 2 4例 ;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 ,或两者混合存在 ;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 4,阳性率分别为 95 6%及 67 4%,Desmin及S -10 0少数病例灶性阳性。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 ,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 ,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 ;CD3 4表达率较高 ,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胃肠间质瘤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继翔 《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22(5):458-460,F0003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来自胃肠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间质肿瘤占比例很少,但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起源尚不肯定,GIST目前被定义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ICC)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胃肠道间质瘤细胞GIST88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能性。方法:MTT法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5-Aza-CdR对GIST882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愈合及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体外迁徙侵袭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5-Aza-CdR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处理前后Caspase-9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5-Aza-CdR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GIST882细胞增殖,并减弱GIST882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P<0.05。药物作用48h后,10ng/mL时细胞凋亡率为(7.4±0.8)%,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100ng/mL时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经5-Aza-CdR作用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5-Aza-CdR能抑制胃肠道间质瘤GIST88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12):912-916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慢波活动的起搏细胞-Cajal细胞(interstitial cels of Cajal,ICC),或向ICC分化的干细胞.日本学者Fumzono等~([1])证实GIST细胞存在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保留了部分ICC的起搏活性.由此我们猜测,GIST能否影响ICC的起搏功能,进而导致胃生物电活动的改变.本研究比较胃间质瘤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前后的胃电参数变化,探讨内镜下剥离胃间质瘤对胃生物电活动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