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旭东 《口腔医学》2001,21(3):154-155
对总义齿修复后的评价 ,是否正中是一个常用的基本指标 ,它直接关联到咀嚼功能恢复的好坏与否。在临床总义齿修复过程中 ,取颌位记录往往容易出现虽经努力但结果仍不理想的局面。本文通过收集近 5年来 80例总义齿修复成功的病例 ,发现确定下颌息止位有十分可靠的临床意义。临 床 资 料1  80例总义齿修复病例中 ,男性 32例 ,女性4 8例。年龄最大 93岁 ,最小 34岁。牙列缺失时间最长 3 5年 ,最短 2个月。初次修复者 5 9例 ,再次修复者 2 1例。牙槽嵴吸收严重呈低平窄者 2 7例 ,牙槽嵴过高且前突者 7例。牙列缺失后面部下 1/ 3变形明显者…  相似文献   

2.
息止颌位与面部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正> 全口义齿长期覆盖颌骨的影响可进一步使剩余牙槽嵴产生吸收,使全口义齿的咀嚼功能降低,病人面部变形及承托组织受损害,颌关系发生变化。本文旨在研究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修复的颌变化,从而提出全口义齿再修复时必须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无牙颌颌位关系记录的目的是正确确定患者的正中关系位,以期在此位置上通过全口义齿重新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颌位关系记录内容包括垂直关系与水平关系2部分。对于垂直关系,临床上一般通过记录患者面下1/3垂直距离来确定。当患者下颌位于息止颌位时,髁突位于关节窝中央略向前下,咀嚼肌处于均衡放松状态,临床上一般通过测量息止颌位垂直距离来确定正中关系位垂直距离。在临床上医师通常在记录垂直关系的同时进行水平颌位关系的记录。本文通过图文并茂方式详细描述了颌位关系记录的几种临床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总义齿修复过程中,正确的颌位记录是成功修复的关键因素。但在临床上,由于患者长期失牙未能及时修复,或就诊时精神紧张,易形成前伸或侧向,以致在颌位记录时产生错误,导致总义齿修复的失败。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一个补救措施,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嘱患者将上颌总义齿戴入口内,然后将烫软的红色打样膏铺于下颌总义齿咬合面,将其戴入,嘱患者咬紧。待打样膏硬固后,将上下颌总义齿一并取下,上架。石膏凝固后将架打开,去掉咬合面的打样膏。沿下颌总义齿龈缘向下磨除覆盖人工牙颈部的基托,直至将人工牙整体暴露,再用裂钻沿…  相似文献   

7.
肌电图在颌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应用数字化X线头影测量法对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无牙颌面部结构特点,探讨临床应用吞咽法确定颌位关系的理论依据。方法 57~70岁的无牙颌患者43例,新全口义齿戴用舒适后,使用德国SIRONA数字化X线口腔医疗系统,拍头颅定位侧位片,戴义齿正中He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各1张。结果 无牙颌患者男性垂直向面部高度比女性大,前下面高/前上面高比值在男女性均约为6/5,S-N-Po角约为78~80度。在垂直向和前后向,戴义齿正中He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2组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可认为戴义齿正中He位与不戴义齿吞咽位是同一个位置。结论 用SIRONA数字化X线口腔医疗系统进行头影测量,方法便捷,有自身特点。证实吞咽咬合法是确定无牙颌颌位关系的准确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肌监控仪在确定无牙颌水平颌位关系中的应用暨南大学医学院口腔系(510630)袁洁自肌监控仪问世以来,主要应用于科研工作及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在修复临床中,如何使下颌位于正确的位置,是修复能否成功的关键。无牙颌患者因失去牙列的支撑和牙间的锁...  相似文献   

10.
无牙颌不同颌位颏前点变化规律的头颅侧位片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牙颌不同颌位时颌前点的变化规律,为无牙颌修复时He位的确定提供根据。方法:选取临床上22例无牙颌He重建的患,在五组颌位上拍摄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颏前点到圆点的距离和SNPg角的数值及在正中关系位时SN—GoGn角的数值。结果:各组颏前点到圆点的距离无显差异。无牙颌建He位与正常He人He位无显差异,从无牙颌位至最大张口位下颌突度的变化差异显。结论:下颌颏部从无牙颌位到最大张口位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颏前点的运动轨迹为围绕某一点旋转的弧形。无牙颌He重建时协调的长正中关系位就位于此弧线上。从无牙颌位到最大张口位,下颌颏部突度的变化成不连续性减小。从无牙颌位到正中关系位下颌突度减小;从3/4张口位到最大张口位下颌突度无变化。  相似文献   

11.
作者使用D—SGG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总义齿颌位关系进行了探讨。无牙颌患者的最广泛接触位(PMI,CO)与正中关系位(CRO)不在同一位置,差异具有显著性。总义齿的最广泛接触位位于正中关系位前方0.72土0.39mm的范围之中。总义齿的最广泛接触位变异很大,在同一患者的不同次咬(牙合)都有差异,即总义齿患者肌肉自然闭合的终点并非一个精确的点,而是一个相应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研究颌位常用的方法是研究颌骨动态和静态的解剖关系,研究颌位改变与口颌系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本文对息止颌位和咬合位的颌肌肌电图的特征作了描述,并对同一受试者在同一颌位咬合时影响颌骨肌电图的各种因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 ,许多初次镶全口义齿的患者都保存有拔牙前的上下颌复杂局部义齿。 1998年以来 ,我们将局部义齿用于患者全口牙颌位记录 ,经对 13位患者的临床应用 ,认为此方法操作简单 ,颌位记录准确 ,患者容易适应。1 病例选择及方法1.1 选择初次镶全口义齿并保留有上下颌复杂局部义齿的患者 13位 ,年龄 5 2~ 78岁不等 ,其中男性 10位 ,女性 3位。患者拔牙术后 1个半月至 3个月 ,拔牙创愈合良好 ,无明显骨尖、骨突 ,上下颌牙槽嵴较丰满。对上下颌复杂局部义齿的要求 :上、下颌局部义齿的基板应超过双侧第二前磨牙区 ,义齿无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下颌姿势位的机制和影响下颌姿势位垂直距离(PVD)的因素,本文用 EM—2同步记录了20例无牙患者左右侧颞肌、嚼肌和二腹肌肌电幅值,比较了肌监控仪处理、静坐休息对肌电和 PVD的影响,观察到受试肌都有肌电活动,并且肌电幅值和 PVD 均值基本不受肌监控仪处理或静坐休息时间的影响。此结果表明以上诸肌都是下颌姿势反射的效应器,而牙周膜并非该反射的主要感受器,并提示能合作,可使下颌自然放松的无牙患者下颌姿势位较恒定,可直接测其自然状态下弃底至颏底间距作为该患者的正常 PVD。本研究发现 PVD 与颞肌后腹肌电幅值显著负相关,提示该肌状态对判断 PVD正确与否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中颌关系(CJR)是已确定垂直距离条件下的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前伸颌关系(PJR)是因下颌前伸而形成的下颌对上颌的位置关系。文献中关于无牙颌患者建立全口义齿正中(牙合)的颌位有分歧。本研究记录和分析无牙颌患者在控制验力条件下于CJR以及PJR咬合时的两侧嚼肌,颞肌的肌电活动,  相似文献   

16.
学研究的进展,对总义齿修复时的颌位问题已引起学者广泛兴趣。目前,国内外某些教科书中仍强调正中关系位是总义齿建(牙合)的唯一生理颌位。本文根据哥德氏弓对总义齿颌位的验证结果,同一病人在不同颌位制作二副总义齿的效果比较,总义齿选磨和使用后对颌位的影响等资料分析,得出总义齿在建(牙合)时和自然牙列一样存在着恢复一位或二位的问题,正中关系位并非是每个病人的最适颌位,多数病人的最适颌位在其稍前方的肌肉闭合道终点。文章还对正中关系位在建(牙合)中的作用,如何获得正中关系稍前方位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义齿修复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何种材料,但是其最基本的目的是在符合正常生理要求的骀位上恢复咀嚼功能。牙齿的缺失会带来咬合支持能力的下降,关键部位的牙齿缺失或多数牙的缺失会造成颌位的变化和不稳定。义齿修复时颌位关系是否正确常常会影响到义齿修复的成功,在不正确的位置上建立义齿的咬合关系,可能会出现义齿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无牙颌患者自然头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无牙颌患者相对于有牙个体自然头位(natural head posture,NHP)的差异,以及义齿戴入即刻和戴用后短期NHP的变化。方法;分别选取20例无牙颌患者和22名有牙对照组个体,采用视线标记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记录NHP。无牙颌患者拍摄义齿戴前、义齿戴入即刻和戴用3个月后3张X线片。有对照组拍摄一张X线片。选取6项角度测量值评价NHP,3项角度测量值和2项线距测量值评价下颌骨的位置。比较无牙颌患者义齿戴前与牙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义齿戴入即刻和戴用3个月后的变化。下颌骨垂向明显上移(P<0.05)。义齿戴入即刻,颈椎曲度显著增高(P<0.05)。义齿戴用3个月后,颅颈角显著减小(P<0.05)。结论:无牙颌患者在义齿戴入即刻和戴入后短期,自然头位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与不戴义齿的头位相比较,调整至一个新的更接近正常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无牙颌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23例无牙颌患者TMJDS的调查认为无牙颌类似于自然牙列有较高的TMJDS发病率,全无牙组为28.6%,单颌全无牙组为31.3%。无牙颌TMJDS以TMJ弹响最常见,下颌运动偏斜及翼外肌触诊敏感次之,但TMJ及有关区域疼痛较少发生。髁状突在关节凹内的位置两侧不对称也为其显著特征。而头痛及眼、耳部症状与TMJDS无明显关系。认为这些特点与全无牙后及义齿修复后(牙合)型、(牙合)力及功能运动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和无牙颌患者总义齿修复后咀嚼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对26名正常人和19名总义齿患者的咀嚼运动进行了研究,测定咀嚼功能。总结了咀嚼运动轨迹特征并进行分型,获得了咀嚼的三维运动幅度、运动速度等各项参数。得到了正常人咀嚼运动闭口轨迹末端位集中在正中拾位,大多数咀嚼运动轨迹出现(牙合)接触滑动,而总义齿患者较少出现(牙合)接触滑动的结果,总义齿患者咀嚼运动轨迹的规则性,一般能反映咀嚼功能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