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淋巴瘤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方法对18例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脏淋巴瘤患者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肝脏淋巴瘤患者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1)结节型病变6例,常规超声显示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晰(2例病灶内出现纤维条索样高回声),2例病灶内可见条状血流信号,4例未见血流信号;3例(5个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快速增强,门脉期快速廓清,延迟期呈低回声;术前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5例;无定性诊断1例,病理均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弥漫型病变11例,常规超声显示肝脏弥漫性增大,其中8例回声均匀,3例回声欠均匀;8例肝内血流走行及分布未见异常,3例出现静脉变细或栓塞;术前超声诊断恶性或可疑恶性7例,无定性诊断4例;病理诊断霍奇金淋巴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3)混合型病变1例,常规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回声不均,其内见多个片状低回声区,边界模糊,肝内血流走行及分布未见异常,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4)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常规超声显示18例患者中11例肝脾肿大、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肝脏淋巴瘤超声声像图有一定特征,结合超声造影表现,可为肝脏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表现。方法 经病理证实10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检测病变大小、边界、回声、肝脏背景回声及彩色血流显像情况。结果 10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表现直径较小,低回声为主,边界清晰,内未见血流信号,40%(4/10)合并有脂肪肝。结论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超声诊断时应与低回声小肝癌等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5岁。无自觉症状,有乙肝病史,生化检查: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阴性。外院体检发现肝内多发实质性占位,外院CT诊断:肝内多发占位,考虑恶性肿瘤。我院超声表现: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叶内大小不等多个类圆形高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上述高回声区可见肝正常血管穿行(图1)。超声诊断:肝内多发实质性病灶,良性病变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4.
肝局部脂肪缺失俗称为肝岛,其声像图表现为明亮的脂肪肝回声中出现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本文通过我院2006/2008年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肝局部脂肪缺失而超声诊断为肝低回声型血管瘤20例患者,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非均匀性脂肪肝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  林晓瑜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7):1011-1012
目的:探讨非均匀性脂肪肝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议,对103例已确诊的非均匀脂肪肝的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声像图分四型,J型局限浸润型(16.5%),肝内脂肪呈灶性堆积;Ⅱ型多灶浸润型(14.6%)。全肝显示弥漫分布的强回声团;Ⅲ型叶段浸润型(42.7%),致密高回声区位于肝叶或肝段。以上三型CDFI显示病灶内见走行平直的肝静脉或门静脉血流信号。Ⅳ型正常残留型(26.2%),弥漫性高回声内见局灶性低回声。边界清,无胞膜,CDFI显示低回声无血流环绕,内见与正常肝静脉或门静脉相延续的血流信号。结论:CDFI在非均匀性脂肪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霉菌感染的超声表现。方法 分析5例肝霉菌感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超声造影表现,并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5例肝霉菌感染中,4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或不规则低回声区,结节直径多小于2cm;部分结节周边可见高回声带环绕,少数结节呈类似于转移性肝癌特征性声像改变的“牛眼征”表现。1例为肝右后叶单发性低回声结节。5例肝霉菌感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节内部均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5例肝霉菌感染超声造影示动脉相、门静脉相、延迟相结节内均未见增强,整个造影过程呈“充填缺损”表现,仅2例于动脉相早期可见结节周边少许增强。结论 肝霉菌感染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少数结节可呈特征性的“牛眼征”表现。“充填缺损”的超声造影表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典型、非典型及特殊类型肝脓肿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采用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11例)对117例肝脓肿病灶进行检查及治疗后复查,观察肝脓肿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血流分布情况,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肝脓肿病灶穿刺抽液(62例)及手术检查(29例)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7例中二维超声显示典型肝脓肿病灶91例(77.8%),均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回声较低,呈无回声液化、坏死或呈蜂窝状结构;非典型肝脓肿病灶22例(18.8%),均呈不均匀低或中等回声;特殊类型肝脓肿病灶4例(3.4%),肝内均可见"气体样"强回声。术前二维超声明确诊断肝脓肿106例(90.6%),诊断不明确11例(9.4%)。二维超声诊断不明确的11例病灶超声造影显示动脉期从周边开始增强,门脉期呈不同程度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病灶内始终可见无增强区,均诊断为肝脓肿。治疗后复查,117例中91例肝脓肿病灶仍存在,26例病灶减小或消失。结论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脓肿病灶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是对肝脓肿患者诊治首选的影像学方法;二维超声不能明确诊断的不典型肝脓肿病灶可行超声造影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8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2天,于2007年7月14日就诊.超声检查(图1):于肝左内叶探及一个大小约6.6 cm×5.5 cm×5.0 cm的实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周围无声晕,内部回声尚均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灶周边及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肝左内叶实质低回声肿块,性质待诊.于两天后行经超声引导下肝左内叶实质低回声肿块穿刺活检(Bard 16G针).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腺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45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病灶后记录其大小和形态,并与正常肌层回声对照,判定有无肌层浸润;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超声表现:32例均见内膜增厚和(或)回声不均,19例伴宫腔不均质回声区,11例病灶凸向宫腔致宫腔线消失,8例可见肌层内不规则低回声紊乱区,5例伴官腔积液,3例见盆腔包块。CDFI:19例可见混杂的斑点状或棒状血流信号,8例可见紊乱的血流信号;频谱特点为高速低阻型,26例血流阻力指数〈0.5。5例子宫内膜癌分别被误诊为子宫内膜息肉1例、子宫内膜增生2例及子宫肌瘤伴内膜增生2例。结论超声检查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均匀性脂肪肝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对204例确诊为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的声像图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根据声像图表现,将非均匀性脂肪肝分为3型:Ⅰ型(局限浸润型)28例,占13.73%,显示为肝内小片状强回声光团,单发或多发,形状不规整,边缘尚清。Ⅱ型(叶段浸润型)62例,占30.39%,脂肪浸润的范围较大,累及的区域正好与肝的叶段范围相吻合。声像图表现为较粗、较高的高回声位于肝段或肝叶,其余肝叶或肝段则为正常的肝组织回声。Ⅲ型(弥漫非均匀浸润型)114例,占55.88%,大部分肝实质被脂肪浸润,残存小片状正常区示弱回声区,这一型在非均匀性脂肪肝中最多见,易误诊为肝内肿瘤。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增强细密的肝实质内,出现一个或多个低回声区,边缘清楚,常为三角、长条或不规则状,少数表现为类圆形。结论超声能够根据声像图表现判断非均匀性脂肪肝的脂肪分布特点,做出超声诊断。而局限浸润型与弥漫非均匀浸润型脂肪肝应注意与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28岁。因有上腹隐痛不适2d入院检查。体检未发现异常。超声检查:于肝左内叶探及一大小约6.6cm×5.5cm×5.0cm实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周围无声晕,内部回声尚均匀,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周边及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肝左内叶实质低回声肿块,性质待定,建议穿刺活检。采用Bard 16G针在超声引导下行肝左内叶实质低回声肿块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腺瘤。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评估闭合性肝损伤伴活动性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闭合性肝损伤伴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方法采用自制小型撞击器对10只实验猪肝区进行撞击,建立闭合性肝损伤伴活动性出血模型。采用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分别于撞击前、撞击后实时观察肝局部回声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实验动物取出肝,对损伤情况进行大体评估、常规HE染色检查,将二维声像图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二维声像图显示:10只实验猪肝局部损伤区均有回声强弱不等的点状、片状低回声或无回声区,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晰;7只可见肝包膜连续性中断,3只中断不明显;肝包膜外(膈下)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积液。超声造影显示:动脉相及门脉相血管显像呈放射状增强的特征在损伤区中断,可显示微气泡回声自损伤(或裂口)处向外移动呈“涌泉状”或“喷射状”流人积液区,损伤区肝组织较正常肝组织增强延迟;延迟相正常肝组织增强回声开始减弱而损伤区回声减弱缓慢,损伤区因造影反差形成明显的边界。大体观察10只实验猪局部肝实质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挫裂性损伤及肝包膜破裂,病理检查结果与超声造影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超声造影可实时、动态观察闭合性肝损伤的范围、程度及活动性出血的情况,对进一步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脾梗死的价值.方法 58例脾梗死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8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二维超声可见39例脾梗死患者表现为脾脏增大,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楔形低回声区,11例表现为脾脏增大,周边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型低回声区,7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境界不清高回声不均区,1例仅表现为脾脏增大及脾实质整体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示低回声区及高回声不均区内均未探及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可见脾内不规则或楔形的"充盈缺损"区.结论 超声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脾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脂肪肝中圆形低回声病灶的超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组25例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并行CT检查,同时查AFP,超声随访3-36个月。结果:超声检出正常肝组织残留21例(84%),声像图表现为无球体感、边界欠清晰、大小在1.8-2.5cm之间,内无血流信号、周围组织及管道无受压、破坏现明;血管瘤2例(8%),声像图表现为圆形,边界清晰,低回声内有网状回声;转移性肿瘤2例(8%),肿块的周边可见低-无回声的细带。CT检查结果与超声检查基本一致。结论:脂肪肝内圆形低回声病灶以正常肝组织残留多见,超声可以做出基本诊断,CT可以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5岁。因上腹不适2月余就诊。肝胆脾超声检查:肝脏大小形态及位置止常,肝实质光点分布均匀。胆囊6.2cm×2.1cm,其内未见异常回声。左侧腹未探及正常脾脏声像,左季肋区可见3个与脾脏回声相似的低回声团(图1上),自上而下排列,大小分别为3.8cm×2.6cm、2.8cm×1.7cm、3.0cm×2.2cm,边界清楚,内部光点分布均匀。CDFI:上述低回声团内可见树枝状分布的血流信号(图1下)。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未见异常。腹部大血管位置及走行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多睥症。后经CT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3岁,主因"枪击伤后20min"入院。查体: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右上腹见直径约5mm伤口,有少量出血。超声扫查见管状低回声带从右上腹腹壁缺损处经肝左外叶向肝右后叶延伸,并于腰部皮下贯穿,管状贯穿带内径4mm;肝脏内管状低回声带周围均可见不规则高回声区,后方回声稍衰减(图1);肝前、肝肾间隙及下腹均可见少量无回声区,胸腔未见无回声区。超声诊断:①肝脏异常回声(符合贯穿伤伴肝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 ,4 5岁。因高热数日伴右上腹痛就诊。查体 :右上腹明显压痛 ,无腹肌紧张 ,无移动性浊音 ,体温 39.5℃。超声检查 :于肝右前叶及左外叶可探及两个低回声包块 ,内呈蜂窝状 ,大小分别为 14 .0cm× 10 .3cm和 6 .4cm× 6 .3cm ,其中左外叶的低回声包块内可见 4 .1cm× 3.7cm的不规则无回声区 ,透声差。超声诊断 :肝脏多发巨大脓肿。行超声引导下穿刺 ,证实超声诊断。  讨论 肝脓肿初期在肝内形成低回声包块 ,呈圆球形 ,内回声不均。随着病程的进展 ,其内可出现坏死、液化 ,呈蜂窝状 ,回声较低 ,液化处出现无回声区 ;当液化区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内≤2.0cm球形病变的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方法:采用NAS1000HP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对50例肝内小病灶进行常规检查,并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所得病理结果与超声图像对照分析。结果:50个肝内小结节超声图像可分为强回声、低回声及等回声结节。病理类型有原发性肝癌、转移癌、肝硬化结节、脂肪浸润、血管瘤、炎性病变及结节性硬化。结论:通过分析肝内小结节性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并与肝穿刺活检对照分析,提高对肝内结节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以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胆道闭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婴儿胆道闭锁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结果 8例胆道闭锁患儿超声诊断7例(7/8),漏诊1例(1/8);其中6例的超声表现为左右肝管汇合部可见梭形高回声区,1例的超声表现为左右肝管汇合部可见低回声区。结论先天性胆道闭锁常见的超声表现为肝门部梭形高回声,而对于肝门部的低回声区也不可忽视,以免漏诊误诊,需结合胆囊萎缩发育不良等其他相关超声表现,对提高胆道闭锁早期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在酒精性肝硬化(ALC)与肝炎后肝硬化(LC)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确诊144例ALC和170例肝炎后LC超声影像学资料,比较二者肝脏形态、左肝厚径(含尾状叶)、右肝斜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以及回声等超声征象的差异。两组间差别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和t检验。结果:ALC超声主要表现:肝体积增大,形态正常,回声弥漫增强,明显高于肝炎后LC组(P〈0.01)。肝炎后LC超声主要表现:肝体积缩小,形态失常,肝被膜锯齿状,肝内不规则回声增高,表现为网格状高回声或苔藓状或鳞片状高回声等,其发生率明显高于ALC组(P〈0.01)。结论:超声对ALC和肝炎后LC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综合分析超声征象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