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并发T2DM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辛伐他汀组50例,常规治疗组42例.2组均接受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TC、TG、LDL-C、HDL-C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MT、斑块积分上升(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除HDL-C上升外,其余血脂指标、hsCRP、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hsCRP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成正相关(r分别为0.85、0.79, P<0.05).结论:辛伐他汀通过调节血脂、抗炎作用,改善高血压并发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2):133-13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异常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睡前顿服瑞舒伐他汀10 mg;观察组患者睡前顿服瑞舒伐他汀10 mg,同时服用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日3次;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采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水平均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能更好地逆转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缩小颈动脉IMT值、斑块总积分及斑块面积,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9,(1):92-9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将阿托伐他汀钙片使用剂量进行加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水平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测定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腔内钙化型、中间型、软斑块及总斑块数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HDL-C含量明显增加,LDL-C、TG、TC含量均明显较少(P<0.05);血清Scr、ALT水平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数目增加,而中间型、软化型及总斑块数目明显减少,CIMT明显缩小(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HDL-C含量增加及LDL-C、TG、TC含量减少更明显(P<0.05);钙化斑块数目增加更明显,中间型斑块、软化型斑块、总斑块数目减少,CIMT缩小,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但Scr、ALT水平升高并不明显,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加倍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具有更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的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大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56例,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56例,两组均给予降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每晚1次。观察治疗6个月后血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脉搏波速度(PWV)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血糖、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上升,PWV下降(P<0.05)。他汀组治疗后血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DL-C上升(P<0.05),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PWV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动脉僵硬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血脂康与辛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研  董文 《海南医学》2008,19(1):3-4
目的 观察比较血脂康与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2型糖尿病高血脂症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30例与辛伐他汀组30例,血脂康0.6 g,2次/d;辛伐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10mg,1次/d.疗效为8周.结果 (1)血脂康组降低血清TC、TG和LDL-C分别为25%、34%和32%,升高HDL-C为18%;辛伐他汀组降低血清TC、TG和LDL-C分别为22%、26%和27%,升高HDL-C为6%.血脂康组降TG明显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明显改善,而且血脂康组改善血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治疗2型糖尿病型高血脂症中,血脂康与辛伐他汀临床疗效相似,调脂效果相当,但血脂康降TG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血脂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72例ACS患者平均分为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20 mg.d-1)、血脂康组(血脂康1.2 g.d-1)、联合治疗组(辛伐他汀20 mg.d-1+血脂康1.2 g.d-1),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同时观察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治疗1个月、2个月时TC、TG、LDL-C、CRP、ET水平均降低(P<0.05),血清NO水平增高(P<0.05),HDL-C水平有不同程度增高,其中血脂康组和联合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2个月时H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辛伐他汀组HDL-C水平仅在治疗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1个月、2个月时血清TC、TG、LDL-C、CRP、ET水平较辛伐他汀组和血脂康组显著下降(P<0.05),血清HDL-C及NO水平增高(P<0.05)。与辛伐他汀组相比,治疗1个月、2个月时血脂康组TC、LDL-C、NO、CRP和E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显著降低(P<0.05),HDL-C明显增高(P<0.05)。结论联合辛伐他汀和血脂康治疗可以更全面地改善ACS患者的血脂异常,改善内皮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较单药治疗更有效。联合辛伐他汀和血脂康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颜文飞 《当代医学》2013,(10):112-1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云南省老年病医院脑梗死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123例,动脉粥样硬化无斑块组37例)与150名健康对照组,检测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8.00%,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76.88%,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与对照组相比,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浓度显著高。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明显降低。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相比,血清TG、LDL-C、Lp(a)浓度显著增高。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清TG、TC、LDL-C、Lp(a)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CVD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脂康组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x-LDL水平明显下降,颈动脉IMT、RI明显变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调脂治疗对ICVD患者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脂康与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比较血脂康与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6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30例(0.6 g 2次/d)与辛伐他汀组30例(10 mg/d),疗程均为6周.结果 (1)血脂康组及辛伐他汀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分别为21%、36%、20%和23%、27%、30%(P均<0.01),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为19%和7% ,血脂康组降TG及升HDL-C明显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2)血脂康组治疗后血糖明显改善(P<0.01).(3)两组无不良反应.结论 血脂康在较全面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的同时可改善血糖,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8月‐2017年7月经健康体检后确诊患有缺血性脑卒中,同时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共35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脂指标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350例进行比较,观察颈动脉狭窄与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TG、TC及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TG、TC及LDL-C水平有狭窄者比无狭窄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狭窄有密切关系,是引起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监测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对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并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无颈动脉粥样斑块者49例,2型糖尿病患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者51例;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的血脂指标。结果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血脂结果分析表明,TG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2型糖尿病患者无颈动脉粥样斑块与2型糖尿病患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血脂结果分析表明,TC,HDL-C,TG指标有显著性差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的诊疗过程中,对血脂各项指标注意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纠正血糖及降脂,排除和减少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斑块形态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56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CT或者MRl分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DMCI)、糖尿病非脑梗塞组(DMNCI),检测分析二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内径(D)、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形态。结果 DMCI组IMT、D、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DMNCI组,有显著性差异性(P<O.05,P<0.01);不稳定的软斑、溃疡斑、混合斑发生率增加(P<O.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塞的主要原因。不稳定性斑块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能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糖尿病患者的脑梗塞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敖莉  王泽茂  姜云 《中国医药导报》2013,(32):95-97,10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的效果情况.方法 分析浙江省慈溪市宗汉医院120例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对照组(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组)60例和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性临床资料性别构成比、年龄分布、平均病程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情况和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 B)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无明显差异(t=0.13、1.10、1.20,均P>0.05),两组治疗前TC、TG、HDL-C、Apo B均无明显差异(t=0.99、0.99、0.00、0.00,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4.76、8.59、16.03,均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TC、TG、HDL-C、Apo B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0、6.20、3.46、5.48,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状态,降低血脂,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内-中膜自动测量技术(QLAB)和实时复合成像(Sono CT)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的价值。方法:对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82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分别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并根据是否伴有高血压及病程长短分组,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IMT增厚共101例(81.5%),检出斑块96例(78.2%),对照组IMT增厚33例(40.2%),检出斑块26例(3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无高血压组,经QLAB测量的IMTmean>无高血压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5年者斑块检出率高于病程≤5年者,IMT厚度大于病程≤5年者厚度,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以IMT增厚为主,其次是斑块形成。SonoCT技术可使颈部血管细微结构的分辨率提高,增加血管病变边界的可见度,QLAB测定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较最厚值更具优越性,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7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关系,糖尿病组有32例检查出粥样硬化斑块,而对照组仅有19例,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多为轻、中度,重度狭窄较少,而且梗死灶的部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同侧性(P<0.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而增加(P<0.005),与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有一定关系(P<0.05~P<0.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及脑梗死与2型糖尿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在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及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无糖尿病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行颈部动脉检查52例,下肢动脉检查53例;对照组行颈部动脉检查23例,下肢动脉27例。对比两组检查者血管形态、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指标及血管狭窄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颈部动脉、下肢动脉血管IMT指标高于对照组,且硬化斑块、狭窄检出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动脉硬化性质,观察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类型为多节段性及弥漫型,血管狭窄、闭塞发生于胫前后动脉与足背动脉,对照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类型则为单发型、局灶型。结论:超声检查可准确检出糖尿病患者颈部及下肢动脉斑块、狭窄、闭塞等情况,并可通过对相关参数的测量可诊断动脉病变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弹性变化情况,为其周围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内-中膜正常组20例(A组)、内-中膜增厚组20例(B组)和单发斑块组20例(C组),另选正常对照组20例。将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双侧颈总动脉距窦部近心端2 cm处,常规测量内中膜厚度(IMT)。采用ET技术自动跟踪颈总动脉的运动,检测以下参数: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僵硬系数(β)、顺应性(AC)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并分析这些指标在糖尿病各组之间及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性。结果糖尿病组IMT、Ep、β及PWV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C组的Ep、β及PWVβ又高于A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A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B、C组又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C两组间Ep、β、PWVβ、A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技术可早期反映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改变,并能在IMT增厚之前对患者颈总动脉硬化做出预测,有利于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病变状态,探讨Rho激酶抑制剂盐酸法舒地尔的治疗疗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9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动脉,主要超声参数与健康老年人比较;72例血管斑块病变患者分为2组,分别应用阿司匹林+盐酸川芎嗪、阿司匹林+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颈部动脉内膜增厚,血管内膜不光滑,壁上钙化斑块形成,且血流量相应减少。阿司匹林+法舒地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颈部血管血流峰值速度及流量明显改善(P<0.01或P<0.05),显著优于盐酸川芎嗪组。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颈部血管病变;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可明显减少颈部血管的斑块病变,改善血管内血流峰值速度及流量,对预防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5例非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观察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及收缩期峰值流速等。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病变以斑块形成为主要特征,彩超的早期诊断准确、可信,对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中重度高血压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B组)55例,每日静点前列地尔20μg,每日1次,疗程14d,此后坚持服用贝前列素钠片40μg,每日3次,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持续1年;阿托伐他汀治疗组(C组)55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持续1年。钡0定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壁的结构,粥样斑块的形态、大小,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B组较C组减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管的重构有较好的逆转作用,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