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并发出血或血栓形成 ,本文首次对其血浆中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EPI)与抗凝血酶 (AT -Ⅲ )进行研究 ,并探索其病理机制与临床的联系。方法 ①TFPI抗原测定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 ;②AT-Ⅲ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SLE(2 2例 )血浆中TFPI:Ag为 195 .73± 19.80 (ng/ml,x±s)与对照组 (30例 ) 144 .80± 2 3.18相比 ,明显增高 (P <0 .0 1) ,其中 5例患者经治疗后TFPI:Ag转为正常。SLE(18)例血浆中AT -Ⅲ :A为 76 .78± 8.30 (% ,x±s)与对照组 (30例 ) 10 0 .5 0± 13.30相比 ,明显降低 (P <0 .0 1)其中 5例患者经治疗后AT -Ⅲ比治疗前更显低值 (P<0 .0 5 )。结论 SLE病理有广泛的组织损伤 ,且多涉及血管内皮 ,故组织因子过度表达、血小板活化 ,致TFPI:Ag反馈性增高 ,治疗后可盼恢复正常。AT -Ⅲ :A受TF抑制故降低 ,治疗后可能系病变血管以血栓形成作修复过程 ,AT -Ⅲ在慢性凝血过程中继续消耗而更为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儿童DIC前状态诊断的实验指标。【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 (AT Ⅲ ) ,用ELISA法测定血浆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结果】在DIC组 (n =17) ,患儿TAT、TF含量显著升高 ,AT Ⅲ含量显著降低 ,FTPI含量稍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 (n =18)比较 ,TF、AT Ⅲ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TAT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TFPI差异无显著性。在DIC前状态组 (n =2 8) ,患儿TAT、TF含量显著升高 ,AT Ⅲ含量显著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TFPI差异无显著意义。在DIC组 ,AT Ⅲ、TAT、T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88.2 %、94 .1%、94 .1% ,敏感性高于其他常规实验指标。TFPI检测阳性率为 5 8.8%。在DIC前状态组AT Ⅲ、TAT、T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82 .1%、92 .9%、78.6 % ,敏感性高于其他常规实验指标。TFPI检测阳性率仅 10 .7%。【结论】分子标志物AT Ⅲ、TAT及TF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及抗凝血系统的激活 ,在DIC特别是DIC前状态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诱导的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负性调节物之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原发病基础上伴以继发性纤溶亢进为特征的获得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尤其在败血症、内毒素、大面积创伤引起的DIC,其所释放的大量组织因子启动凝血过程,而内皮细胞产生的TFPI起调节作用.有文献报道[1],血浆TFPI对检测DIC很有价值,外源性凝血途径在DIC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中游离的,TFPI抗原的变化,并探索其在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PI)以前称作抗转化素、脂蛋白相关凝血抑制剂(LACI)、外源性途径抑制剂(EPA)或组织因子抑制剂(TFI),为内源性血浆抗凝蛋白和目前惟一已知的组织因子(TF)依赖性凝血途径调节剂.人类TFPI有两种形式:TFPI-I和TFPI-2,通常说的TFPI是指TFPI-1.TFPI曾使用过多个不同的名字,直到1991年国际血栓止血协会科学和标准化委员会达成共识命名为TFPI.本文将从TFPI的结构、理化特性、抗凝作用等几个方面对TFPI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浆膜上的糖蛋白,是凝血级联的主要始动因子,在外源性凝血途径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唯一特异性生理抑制物,能阻止血栓形成.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血浆TF与TFPI活性改变与某些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中TFPI的水平,TF/TFPI平衡系统的失衡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msclerosis,AS)的发展、对进一步揭示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开发新的防止心肌梗死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L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 pathwayinhibitor,TFPI)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组织因子途径在L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择确诊的LI患者6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测定血浆TF和TFPI相关指标抗原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对不同危险因素患者组之间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I患者组血浆TF抗原水平显著增高(217.4±101.3pg/ml对140.9±27.1pg/ml,P=0.0003)、游离TFPI抗原水平降低(41.4±16.7 ng/ml对30.0±18.6 ng/ml,P=0.005);②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LI患者血浆TFPI相关指标的改变不同;③LI患者血浆t-TFPI和tr-TFPI抗原水平与血浆TF抗原水平相关.结论L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改变表现为凝血活性增高和抗凝活性减低.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者DIC前状态的治疗作用及有效剂量、用药方法,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凝血功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诊断标准的30例ICU患者分为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乌司他丁40万U组,不符合该标准的1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组给予血浆、血小板、抗凝及病因治疗,乌司他丁组另外给予乌司他丁60万U和40万U,对照组未予处置.分别于治疗后1、3、5、7 d采集静脉血,观察各组血浆组织因子(TF)、凝血酶原片段F1+2(F1+2)、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抑制剂(TFPI)、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IC评分变化.结果:常规组血浆vWF、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乌司他丁60万U组,常规组与乌司他丁40万U组比较.血浆vWF、TM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1天,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血浆F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治疗第5天,乌司他丁60万U组F1+2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1天,常规组、乌司他丁组血浆TF、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FP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治疗第5天,乌司他丁60万U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TF、AT-Ⅲ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两乌司他丁组TF、ATⅢ、TFPI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乌司他丁组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乌司他丁组的PT、APTT短于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的PT、APTT短于乌司他丁40万U组.与常规组比较,乌司他丁组DIC评分明显降低.结论:乌司他丁具有保护凝血、抗凝、纤溶因子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阻断DIC的发展.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凝血系统保护作用的优势在于它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变化及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浆TF、TFPI的影响,探讨其意义.方法 将80例AMI患者依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介入治疗组(40例)和药物(低分子肝素)治疗组(40例),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6 h、24 h、1周采集外周静脉血,以ELISA法测定TF、TFPI水平,分析其动态变化,并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血浆TF和TFPI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介入治疗组术后6 h血浆TF水平略有升高,之后出现下降,至术后1周仍高于治疗前(P<0.05);药物治疗组用药后TF 水平呈明显逐渐下降趋势;AMI患者血浆TFPI水平于治疗后均出现升高(P<0.05,P<0.01),且以药物治疗组更显著.结论 AMI发生时TF途径被启动,TFPI随之激活,抑制TF诱发的凝血过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较单纯急诊介入治疗促进TFPI发挥抗外源性凝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抗凝血酶Ⅲ(ATⅢ)是血浆中一种α_2-糖蛋白,含糖约15%。主要由肝脏合成,静脉内皮细胞亦可能参与合成.ATⅢ分子量约58000,平均血浆浓度报道不一,约15—30mg/dl。ATⅢ为天然抗凝物质中最重要的物质,已知ATⅢ通过分子中精氨酸活性中心与凝血酶分子中的丝氨酸活性中心以1:1比例结合成不具有凝血活性的复合物,而使后者失活。肝素能与ATⅢ分子上赖氨酸残基结合,从而导致ATⅢ活性中心暴露,使ATⅢ更易与凝血酶结合,故肝素能增强ATⅢ的抗凝活性。此外,ATⅢ还能使凝血因子Ⅻa,Ⅺa,Ⅹa,Ⅸa,纤溶酶及血管舒缓素等失活。ATⅢ抗凝活性占血浆总抗凝活性的75%,故当ATⅢ活性水平降低,血浆抗凝活性下降时,易发生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化学及生物学背景抗凝血酶Ⅲ(ATⅢ)是一种α_2球蛋白,单链分子量为58000道尔顿,由424个氨基酸组成。活性中心位于连接精氨酸384-丝氨酸385的肽键。分子中的赖氨酸是肝素结合点,两者结合的克分子比例为1∶1。ATⅢ由肝脏合成,血浆中平均浓度为196mg/l,半衰期2.69天。ATⅢ具有灭活参与凝血的活性丝氨酸蛋白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 (ACI)与组织因子途径变化以及与该途径有关的其他凝血因子的关系。方法 :71例经 CT确诊为 ACI患者和 5 0名正常人被纳入研究范围。血浆中组织因子 (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 ;抗原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血浆中 F 促凝活性 (F ∶C)和F 促凝活性 (F ∶C)测定用一期凝固法 ;凝血酶原 (F )的活性测定采用 Ecarin法 ;纤维蛋白原 (Fbg)的活性测定采用凝血酶法 ;抗凝血酶 (AT )的测定用肝素辅因子法。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C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显著增加 (P<0 .0 5 ) ,TF抗原含量显著增加 (P<0 .0 5 ) ,TFPI的活性降低 (P<0 .0 5 ) ,TFPI抗原含量明显降低 (P<0 .0 5 ) ;血浆 F ∶ C显著增加 (P<0 .0 1) ,血浆 F ∶ C明显下降 (P<0 .0 5 ) ,F 活性显著增加(P<0 .0 1) ,Fbg的活性显著增加 (P<0 .0 1) ;AT 活性显著降低 (P<0 .0 1)。结论 :ACI的发生与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有关 ,在 ACI早期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4 7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 ,其中 15例符合DIC诊断标准。测定血浆抗凝血酶 -Ⅲ (AT -Ⅲ )、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D -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 (Plt) ,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 )。 2 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结果 MODS组血浆AT -Ⅲ和D -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DIC组与非DIC组之间无明显差异。MODS组血浆PT、APTT和Fg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lt则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DIC组与非DIC组比较 ,PT、APTT、Fg和Plt有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MODS患者血浆AT -Ⅲ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r= - 0 .782 ,P <0 .0 1。结论 AT -Ⅲ在MOD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浆AT -Ⅲ水平是反映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血浆AT -Ⅲ和D -二聚体水平不能作为MODS患者是否合并DIC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抗原含量及活性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发色底物法对49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PI抗原含量及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PI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增高,且晚期患者较早期患者血浆TFPI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增高.结论检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PI抗原含量及活性有助于诊断及监测病情.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脑梗死患者血栓指标检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因子 (TF)、内皮素 1(ET 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与vWF等均为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 ,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系列外源性凝血途径调控因子。由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均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ET 1、TFPI、vWF、的含量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国内有关的研究报道较少 ,我们选择了一批脑梗死(CI)、急性心肌梗死 (AMI)、脑出血 (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测定他们血浆中这些标志物分子的含量 ,对其意义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院 1999年 5月至 2 0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浆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改变以及银杏达莫干预后对其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复苏组(B组)、银杏达莫组(8 mL/kg)(C组),再分别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e)后(复苏组和银杏达莫组)0.5、3、6、9和24 h分为五个亚组,每组8只.建立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使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TF和,TFPI的含量.结果 B组心肺复苏后各时间点血浆TF较A组显著升高(P<0.01),9 h达到峰值;C组心肺复苏后各时间点血浆TF含量较A组显著升高(P<0.01),较B组分别在6、9、24 h显著下降(P<0.01).B组各时间点TFPI含量较A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C组24 h TFFPI较A组升高(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血浆TF含量显著升高,但同期TFPI并无明显变化,存在明显的凝血和抗凝作用失衡;银杏达莫注射液可降低心肺复苏后血浆TF含量,提高TFPI含量,恢复凝血和抗凝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基于粥样斑块的破裂而启动一系列事件并导致血栓形成。凝血过程的激活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在ACS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63例ACS即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浆TF和TFPI含量及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在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34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血浆置换前后患儿的出血情况,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等指标变化。结果通过血浆置换治疗后,34例患儿出血情况减轻,除血小板变化不大外,PT、APTT及Fib明显改善,ATⅢ明显升高,D-二聚体明显降低。结论血浆置换在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一种简易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是一种存在于血液中的天然抗凝物质,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有报道癌症晚期、重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浆TFPI升高,而易栓症患者血浆TFPI水平却相对较低。国外测定TFPI的主要方法包括免疫法检测抗原含量及测定TFPI活性的发色底物法[1,2]。我们建立一种稀释凝血活酶时间法(dilutedthromboplastintime,DTT)测定TFPI的活性,并测定25名健康人血浆TFPI活性。材料和方法1材料1.1正常人混合血浆:25份健康人静脉血与0.13mol/L枸橼酸钠以9:1混合,将离心所…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浆TF、TFP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9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 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 2 7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 2 0例 ,15例健康对照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F、TFPI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SAP组比较 ,AMI组血浆TF、TFPI显著增高 ,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AMI组血浆TF活性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TFPI活性较UAP组明显升高 ,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UAP组血浆TF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明显升高 ,三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UAP组血浆TFPI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SAP组血浆TF、TFPI活性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1)AMI、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 ,TF触发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脉内血栓形成上发挥重要作用。 (2 )AMI、UAP患者体内TF、TFPI系统存在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20.
王静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4):1732-1734
目的 探讨同一实验室不同凝血分析仪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4项凝血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方法 随机选取40例患者新鲜血浆,分别在两个不同凝血分析仪上(Stgo-Revolution和Sysmex CA1500)检测PT、APTT、FBG、ATⅢ 4项,将Sysmex CA1500作为比较方法,Stago-Revolution为实验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验证仪器的日间精密度,以判断不同检测系统之间的检测结果是否为临床接受.结果 两个不同检测系统稳定性较好.检测PT、ATⅢ的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关性良好.检测系统检测APTT、FBG的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方法与比较方法测定各项结果的偏倚除APTT外均在CLIA′88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仍处于临床可接受水平.结论 两个不同检测系统检测PT、FBG、ATⅢ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APTT测定结果一致性差,有待采取改进措施.应定期对不同凝血分析仪进行比对实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