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介入过程中脑血管痉挛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来宾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60-61
目的对神经介入术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与处理方法进行探究,降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0年10月8例确诊的神经介入手术过程中出现了脑血管痉挛症状,造成血管闭塞的临床特点。结果 4例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患者在器械操作时,诱发血管痉挛导致血管闭塞,术中经动脉内灌注灌注罂粟碱,血流恢复。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血管痉挛,术中痉挛加重导致血管闭塞,动脉内灌注法舒地尔后痉挛解除。结论神经介入术前2h开始静滴尼莫地平维持治疗,能够很好的预防CVS的发生。如果神经介术中发生CVS时,及时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法舒地尔解除痉挛,方法适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神经介入术中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术中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机制与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神经介入手术过程出现和/或血管痉挛加剧,造成血管闭塞的6例患者,术中采用动脉灌注罂粟碱、法舒地尔抗血管痉挛药物,解除血管痉挛。结果 3例因操作器械刺激诱发血管痉挛导致血管闭塞,术中经动脉内灌注解痉药物,10—15min痉挛接触,血管再通,血流恢复。3例DSA全脑血管造影时已显示血管痉挛征象,手术过程中痉挛加重导致血管闭塞,动脉内灌注药物后痉挛解除。结论 术前2h开始静滴尼莫地平维持治疗,有利于降低CVS发生的几率,是预防严重CVS的措施之一。对于术中发生的严重CVS,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法舒地尔是解除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载忠 《医学综述》2011,17(19):2967-2970
脑血管痉挛是导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血流量减低和脑自动调节功能被损坏导致脑灌注受损甚至脑梗死。通过临床症状,经脑血管造影、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来诊断脑血管痉挛。通常使用的的治疗方法包括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增加血流的治疗方法、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动脉内血管扩张药物等。现主要阐述血管痉挛传统及新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急性脑血管病不断上升 ,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死因。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了DSA脑血管造影和介入脑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 1 999年以来我院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 6 4例 ,在DSA造影监测下行脑动脉溶栓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基于OCSP分型及TOAST分型的脑梗死动脉溶栓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有效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对TACI、PACI、POCI型患者启动动脉溶栓程序,依据脑血管造影结果及TOAST分型对动脉闭塞组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及动脉溶栓前后患者NIHSS评分变化。结果 42例患者中TACI 9例,PACI 13例,POCI 8例,LACI 12例。脑血管造影提示有16例动脉主干闭塞,动脉溶栓后9例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4例未再通。溶栓前后比较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OCSP分型及TOAST分型的脑梗死动脉溶栓可操作性强,临床疗效确切,溶栓方法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地尔硫卓和尼莫通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术后预防和治疗血管痉挛以及对血压调控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经全脑血管造影后明确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进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84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地尔硫卓组和尼莫通组,术中及术后24 h给予上述两种药物微量泵入,术中若出现血管痉挛,地尔硫卓组给予微导管注射地尔硫卓缓解痉挛,而尼莫通组则加大尼莫通泵入量,若术中出现血压升高,地尔硫卓组给予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尼莫通组给予加大尼莫通泵入量。记录两组药物对于血管痉挛的预防效果,以及出现血管痉挛后的治疗效果及痉挛缓解的时间,出现血压升高后,两组的降压效果及血压下降的时间,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前始至术后24 h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结果:两组患者在预防血管痉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出现血管痉挛及血压升高时,地尔硫卓组在解除血管痉挛及降压效果及时间方面优于尼莫通组。结论:地尔硫卓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及术后预防血管痉挛。地尔硫卓在术中解除血管痉挛及迅速控制血压方面疗效优于尼莫通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 ,探讨溶栓的时间窗。方法 :对 2 5例发病在 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先行全脑血管造影 (DSA)确定闭塞血管后 ,分别进行动脉内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结果 :17例闭塞血管再通 ,再通率为 6 8.0 %。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溶栓开始的时间与疗效及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防治脑血管造影术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2 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法舒地尔60mg静脉缓慢滴入,持续至造影后30 min。结果观察组术后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3%;对照组出现脑血管痉挛10例,发生率为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5)。结论脑血管造影术中静脉滴入盐酸法舒地尔可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神经介入动脉溶栓、动脉支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至2014年35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患者和67例脑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动脉内支架安放术及血管成形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急诊动脉溶栓总有效率达91.42%。除3例并发症外,其余动脉内支架患者的均获得成功,疗效满意。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选择动脉内溶栓疗效好,并发症少。对于存在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动脉内支架术、血管成形术治疗,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猛  周岱  王之敏  王中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8):156-156,15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术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处理及预后.结果:64例患者中,23例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积极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合理手术时机的选择.精良的显微手术技巧和完善的术后处理是成功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底动脉流速增快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血肿的急性脑损伤病例 ,待颅内血肿清除后 ,用TCD动态监测脑底动脉及颅外颈内动脉的血流速度 ,选择有脑底动脉流速异常增快的 17例用于分析。结果  7例为脑充血 ,8例为脑血管痉挛 ,2例先出现脑充血 ,后出现脑血管痉挛。 3例因脑充血而出现显著的颅内压增高 ,2例因大脑中动脉严重痉挛出现脑梗死。结论 急性脑损伤后脑底动脉流速异常增快出现于伤后前 4d多为脑充血 ,出现于伤后 4d以后多为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3D打印技术对脑动脉瘤夹闭术后疗效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动脉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3D打印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均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3D打印技术对脑动脉瘤术后疗效较好,能明显地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进而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急诊选择性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vsis,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和疗效的因素。方法: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MRI+MRA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11例,6~13h溶栓3例。统计各患者的侧支循环、TIMI分级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8例患者存在较好侧支循环;溶栓后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4.3%(9/14),TIMI分级达2~3级;9例成功再通患者中,7例(77.8%)神经功能显著恢复,1例再次大面积梗死;5例未再通患者中,3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死亡1例,仅1例(20%)神经功能恢复良好。14例患者中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结论:急诊动脉溶栓有效且安全可行,可根据MRI+MRA检查后的评价适当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侧支循环、是否再通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2例动脉溶栓后遗有血管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男性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18±11.49)岁,均在发病6 h内接受治疗。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2例,分别给予支架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于术后第1天和30天比较两组NIHSS评分及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 d和30 d的NIHSS评分都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无1例死亡。结论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纯动脉溶栓疗效好,而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6.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发病在8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尿激酶平均用量50万u。病人在入院时由神经科医生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分数(NIHSS)综合评分。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3个月后进行,按改良的(MRS)分为好结果(MRS0~3)、坏结果(MRS4~6)两类。结果本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其中4例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6例患者为好结果,1例患者为坏结果。结论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底动脉流速增快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血肿的 生脑损伤病例,待颅内血肿消除后,用TCD动态监测脑底动脉及颅内颈内动脉的血流速度,选择有脑底动脉流速异常增快的17例用于分析。结果 7例为脑充血,8例为脑血管痉挛,2例先出现脑充血,后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因脑充血而出现显著的颅内压增高、2例因大脑中动脉严重痉挛出现脑梗死。结论 急性脑损伤后脑底动脉流速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纯球囊或罂粟碱联合球囊介入动脉腔内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成年杂种犬45只,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实验组40只,根据痉挛后脑动脉径路的清晰程度的小同,采用单纯球囊或罂粟碱联合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对照组5只,采用静脉内滴注罂粟碱治疗.20d后所有犬复查脑血管造影,再次观察疗效.结果:45只犬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均发生痉挛.实验组中痉挛椎基底动脉的径路清楚有27只,其中接受球囊成形术治疗20只,成功18只、死亡2只,而另外的7只犬血管走行极为迂曲,无法接受球囊成形术治疗;实验组中动脉极度痉挛乃至术区血管路径没有显示有13只,均接受了罂粟减联合球囊治疗,仅成功3只.对照组治疗均无效.20d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发现,实验组中治疗成功犬的基底动脉显影基本正常,而对照组和实验组中未能成功治疗犬的椎基底动脉仍有明显的痉挛.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顽固性脑血管痉挛的一种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3~24 h(颈内动脉系统闭塞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4 h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52例局部动脉内应用尿激酶(UK)药物溶栓和机械性破栓治疗,治疗后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严重的不良反应。结果溶栓患者中NIHSS评分≥10分者51例,NIHSS评分<10分者仅1例,动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37例,占71.2%,治疗90 d时转归良好者占51.9%(27/52)。NIHSS评分<10分而未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转归良好者占80.0%(20/25)。溶栓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非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其中死亡9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应用尿激酶和机械性破栓治疗中度脑梗死(NIHSS评分≥10分)是有效的,但有可能会增加脑出血的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