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萍 《中国实用医药》2014,(25):165-166
目的 研究并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从而提高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医疗水平。方法 小儿重症肺炎患儿122例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3 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额外静脉滴注定量免疫球蛋白,持续给药3d。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以及各项生命体征变化。针对患儿治疗前后的各项相关数据如IgM、IgA、IgG的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5.2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临床观察发现,两组患儿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结合常规疗法治疗重症肺炎患儿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40例加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温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免疫IgA、IgG、IgM水平、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临床痊愈率(55.00%)高于对照组(32.50%)(P<0.05)。研究组体温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IgA、IgG、IgM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IgA、IgG、IgM均高于干预前,且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与对照组(15.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结合常规疗法治疗可提高免疫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维生素D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的调节效果。方法87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及实验组(44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方案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维生素D与免疫球蛋白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喘息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18%(41/44),高于对照组的76.74%(33/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喘息缓解时间(2.68±1.04)d、咳嗽缓解时间(6.83±1.14)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5.22±1.25)d、哮鸣音消失时间(4.84±1.03)d均短于对照组的(3.36±1.23)、(8.67±1.48)、(6.30±1.26)、(6.29±1.2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IgG、IgM、IgA、25-(OH)D3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患儿的IgG、IgM、IgA、25-(OH)D3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维生素D联合免疫球蛋白方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效果确切,治疗后免疫指标改善显著,临床有效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组采用平喘止咳贴,敷贴于患儿膻中、肺俞、大杼、定喘及天突穴,分别在每年的初伏、中伏以及末伏3个阶段连续敷贴3 d,连续敷贴3年后观察2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36.8%,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儿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变化对于激素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儿7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分析,选择同期收治的无肾病患儿7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采取免疫比浊法对于两组患儿的血清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开展检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Ig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IgM则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研究发现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中IgG明显低于正常,IgM明显高于正常,而IgA无明显改变。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对治疗效果观察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患儿激素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方法选取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Ⅱ期手足口病患儿97例(手足口病组),按治疗方案随机分为激素亚组44例和非激素亚组53例;另选取同期同年龄段健康儿童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非激素组按治疗标准进行治疗,激素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检测各组治疗前及14d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前Ⅱ期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IgM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回降,恢复健康对照组水平,但IgA、IgG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激素组治疗后IgA、IgG高于治疗前,而IgM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的抗炎作用得到进一步验证,但需重视此后的免疫功能恢复减慢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呼吸困难消失时间为(1.54±0.71)d、发热消失时间为(3.78±1.13)d、咳嗽消失时间为(2.17±0.74)d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3.33±1.14)d,均短于对照组的(2.37±0.67)、(4.32±1.15)、(2.54±0.72)、(3.82±1.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IgA水平为(0.52±0.15)g/L、IgM水平为(0.86±0.34)g/L、IgG水平为(11.28±0.81)g/L,均高于对照组的(0.44±0.17)、(0.71±...  相似文献   

8.
王晓丽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137-3138
目的 观察哮喘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状态与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哮喘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同时纳入50例同期健康体检患儿作为空白组,检测哮喘患儿与空白组健康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两组均治疗7d,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肺功能监测,评判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1)观察组与空白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分别为(0.844±0.283) g/L比(1.176 ±0.312)g/L,(6.642±0.653) g/L比(8.963±0.876) g/L,(1.638±0.255)g/L比(1.151±0.217)g/L,两组血清IgA、IgG、Ig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57.78%(x2 =9.675,P<0.05);(3)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变化FEV1、PEF、血清IgA、血清IgG、血清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FEV1、PEF、血清IgA、血清IgG明显升高,血清IgM明显降低,且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儿童哮喘存在免疫蛋白紊乱,IgA、IgG、IgM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的效果优于地塞米松,能够更有效改善哮喘症状及肺功能,与其强效调节免疫球蛋白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收治的92例小儿支气管哮喘,采用随机摸球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治疗,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桥蛋白(OPN)、信号转导激活因子1(STAT1)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IgA、IgG、IgM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GF-β1、OPN、STAT1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采用口服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免疫球蛋白水平,调节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匹多莫德佐治儿童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136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实验组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治疗后的CD4、CD8、IgA、IgG、IgM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2.6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匹多莫德治疗儿童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能有效的提高患儿的的免疫功能,安全性佳,病情恢复较快,可将其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探讨其体液免疫状况。方法对确诊50例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及40例健康儿童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进行检测。结果 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IgG、IgA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C3、C4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为临床A群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左旋咪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3%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5)。治疗前,两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gA(1.82±0.53)g/L、IgG(9.40±1.71)g/L、IgM(1.40±0.25)g/L高于对照组的(1.54±0.51)、(7.24±1.78)、(1.26±0.3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颗粒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在提升疗效、改善免疫功能方面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98例新生儿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及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CD3+、CD4+、CD4+/CD8+].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14,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d后IgA、IgG、IgM、CD3、CD4水平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7d后IgA、IgG、IgM、CD3、CD4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提高治疗效果,增强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小儿支气管肺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了46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及3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以及C反应蛋白的含量。结果: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IgG、Ig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M在支气管肺炎组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肺炎组患儿存在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免疫损伤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童欣  钱发英  吴海燕 《海峡药学》2009,21(11):129-130
目的探讨乌体林斯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方法观察乌体林斯治疗的RRI患儿的外周血血清IgG、IgA、IgM、C3、C4的含量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IgG、IgA、IgM、C3、C4含量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乌体林斯组IgG、IgA、IgM、C3、C4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均P〈0.05)。乌体林斯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体林斯能促进RRI患儿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分泌而改善患儿的体液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治疗小儿RRI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陈金海 《江西医药》2005,40(1):51-52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毛细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毛细支气管炎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吸氧、镇静、止咳、平喘、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400~500mg/kg,1次/d,连用3d,观察疗效,同时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IgG、IgA、IgM的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总有效率(P<0.05),明显缩短发热、咳嗽、喘憋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P均<0.01),治疗组的血清Ig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IVIG对于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血清1-25羟维生素D水平及免疫相关因素IgA、IgG、IgM水平,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1-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体液免疫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患儿中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60例为实验组,儿保科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血清1-25羟维生素D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血清1-25羟维生素D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血清1-25羟维生素D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因此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4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氟尿嘧啶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用药前后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用药后的总有效率64.29%高于对照组的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的IgM、IgG、IgA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的IgM、IgG、IgA水平均低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IgM、IgG、IgA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培他滨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胃癌患者的效果好,可保护免疫功能,且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提出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66例过敏性紫癜并发胰腺炎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行常规治疗的常规组和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口服匹多莫德液治疗的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3个月后的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结果治疗后6个月和1年期随访,观察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在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比较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三个指标上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而两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常规组在治疗后IgG、IgA和IgM水平比较上,除IgG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两个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匹多莫德对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可作为临床治疗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探讨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至2008年9月收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8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肌内注射治疗,100mg/次,15d一次,共注射3次;实验组41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转移因子皮下注射治疗,1U/次,每周两次,3周后每周一次,共注射6周。结果对照组患儿5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4.3%;实验组患儿4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9%;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儿IgG指标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gA指标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实验组患儿IgG、IgA指标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分别有5例和4例出现注射部位肿痛症状;均无肝、肾及骨髓毒性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期疗效显著,治疗总有效率高,IgG、IgA水平上升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