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缩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38例前循环动脉瘤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资料完善,35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治疗,3例为医院血管造影检查意外发现血管瘤,所有患者均确诊并在我院实施经缩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效果,总结手术体会。结果 38例患者实施缩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57个动脉瘤在手术中全部夹闭,CTA均显示无残余,动脉瘤夹闭满意,手术成功率100.00%。结论经缩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郑攀  钱欢  王恩任 《四川医学》2017,38(8):921-924
目的探讨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大脑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技术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经眉弓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领悟手术理念,总结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结果 56例(59个)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均未出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合并有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于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52例患者出院6个月后复查DSA显示夹闭良好。结论眉弓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大宗尸检报告发现率为0.2%~7.9%,年出血率为1%~2.5%[1].开颅显微夹闭动脉瘤在现阶段仍是最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2].1998年,Perneczky和Fries综合前人"锁孔显微神经外科"这一概念并首次规范手术方案,普及应用[3].微创手术是指以最小创伤、最合理的手术显露、最节省的时间处理病变.收集近2年我病区收治的采用额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成功夹闭病灶的38例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患者,探索此微创手术入路治疗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于前交通动脉瘤中分别应用额外侧锁孔入路和翼点入路夹闭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2023年5月邳州市中医院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62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对照组行翼点入路开颅治疗,观察组行额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及认知功能改善程度,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60.16±75.27)mL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06.78±28.07)min及住院时间(7.34±1.84)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78、7.405、7.404,P均<0.05);观察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脑直回切除率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出现术后新增颅内出血、短暂性缺血、感染、神经症状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别接受额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额外侧锁孔开颅与翼点开颅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AcoA)夹闭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并对比以上两种AcoA开颅夹闭术后的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方法 按照标准纳入住院治疗的51例破裂AcoA(瘤体指向均为下或前下),随机分为经翼点入路组24例(A组)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组27例(B组),另有健康自愿者24例作对照组(C组)。3组分别于入组后14 d及1、3、6个月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测定和血清S100B蛋白检测。结果 A组和B组间入组后14 d及1、3、6个月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组和B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A组、B组和C组在入组后14 d及1、3、6个月MMSE评分的变化趋势,B组相对于A组能够更早接近C组的正常水平。各个观测时间点上3组患者血清S100B测值结果显示:在14 d和1个月时,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S100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经眶上外侧入路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以指导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确诊为前循环动脉瘤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经眶上锁孔入路(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开颅时间、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的差异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经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时间和开颅时间少于经眶上锁孔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颅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HCT改变、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入院和出院时GCS评分、出院时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具有手术时间和关颅时间短,术中能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术中牵拉较少和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时可作为眶上锁孔入路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和显微器械的不断改进,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为锁孔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锁孔手术以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反应轻微、恢复快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从2003年12月至2005年6月,我院收治颅内前循环囊状动脉瘤21例,其中15例16个囊状动脉瘤采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其中5例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例,包括基底动脉(BA)6例(基底动脉分叉部1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PCA)5例(PCA1-2段1例,PCA2段2例,PCA2-3段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例.6例BA远端动脉瘤及2例PCA1-2段动脉瘤均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3例PCA2-3段动脉瘤采用颞下锁孔入路,1例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外侧锁孔入路.结果 12例手术中,动脉瘤完全夹闭9例,2例PCA2-3段巨大动脉瘤行孤立术及血栓切除术,术后脑血管造影(DSA)复查发现1例PICA动脉瘤夹闭不全,该动脉瘤呈葫芦形,手术中夹闭了动脉瘤远端大半,随访6个月无再出血.所有患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患者均神志清楚,无肢体活动障碍等残疾.结论 锁孔入路下,可磨除前床突或后床突骨质,增加对后循环动脉瘤夹闭操作的空间;载瘤血管近端球囊导管控制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神经导航有助于对PCA远端动脉瘤的快速定位.个体化的锁孔手术入路应用于后循环动脉瘤手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翼点锁孔手术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包括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及手术效果等.结果 经手术治疗,15例患者共16个动脉瘤均一次性夹闭成功.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明显降低了创伤,减少了无效暴露.术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合并颅内血肿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经锁孔入路动脉瘤夹闭+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行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1.
尽管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相当部分的颅内动脉瘤可不通过直接开颅手术治疗,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凡能通过显微手术直接夹闭的动脉瘤,均宜采用直接手术。颅内动脉瘤的直接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而随着现代高科技在神经外科的综合应用,采用微创显微手术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自2006年1月以来,我们采用锁孔入路,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Keyhole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经头皮小切口颅骨微孔入路,到达颅内深部病变区域,减少暴露及干预周围的脑组织和血管等重要组织结构,使手术创伤降至最低水平。我院神经外科自2002-2004年3月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12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26例患者共28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分级0~Ⅲ级。结果全部26例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和面神经额支损伤所造成的面瘫表现。19例患者术后随访DSA或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翼点锁孔手术能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应用于部分前循环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价眉弓锁孔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4月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眉弓锁孔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恢复良好22例、轻度残疾13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出院时患者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均明显改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眉弓锁孔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且安全性可靠,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前交通动脉瘤采用眶上额外侧锁孔入路技术,开放相关脑池,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并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中均经神经内镜观察证实夹闭满意。17例于术后近期做影像学复查。结果28例前交通动脉瘤全部一次成功夹闭;其中4例术中有动脉瘤破裂。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手术并发症。随访28例全部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技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较常规手术更精细、准确、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缩小额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缩小额外侧入路治疗45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共61个动脉瘤均成功显微手术夹闭。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转入重症监护科继续治疗。其余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40例,轻残4例,无1例死亡。结论:经充分的术前评估,运用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术,缩小额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缩小额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缩小额外侧入路治疗45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共61个动脉瘤均成功显微手术夹闭。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转入重症监护科继续治疗。其余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40例,轻残4例,无1例死亡。结论:经充分的术前评估,运用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术,缩小额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常规翼点入路比较,总结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适应证选择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经翼点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50例手术临床资料,经术前危险因素(如动脉瘤部位、大小及方向、脑肿胀等)评估选择手术。翼点锁孔组有19个动脉瘤夹闭成功,行包裹术2例,孤立术1例。常规翼点入路组32个动脉瘤一次夹闭成功30例,行孤立术2例。根据GOS评估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比较两组开/关颅手术时间。结果翼点锁孔组恢复良好10例,轻残7例,死亡1例,常规翼点入路组恢复良好20例,轻残9例,死亡3例。两组开颅时间分别为(31.05±8.56)min、(59.27±5.78)min;两组关颅时间分别为(44.37±6.80)min、(68.44±16.41)min,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结论翼点"锁孔"入路与常规翼点入路手术临床疗效相近,适用于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该术式具有创伤小、美观、开/关颅时间短等优点,但术前需慎重评估,术中轻柔操作,避免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20.
王云生 《华中医学杂志》2004,28(3):190-190,192
目的 比较常用垂体腺瘤经颅手术入路优缺点。方法 采用额外侧入路,开颅后由额外侧抬起额叶底部,一般不必切断嗅神经,显露视交叉前间隙,切除垂体腺瘤。结果 21例垂体腺瘤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无死亡,效果良好。结论 额外侧手术入路有以下优点:①不损伤嗅神经;②显露视交叉前间隙角度理想;③手术损伤小,耗时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