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与红细胞CR1 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及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 和Hind 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 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变化,同时用ELISA 和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测定红细胞CR1 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CR1 基因型点突变比率(43-6 % ) 明显上升,与正常人(20 % )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原发性肝癌患者3 种CR1 基因型的红细胞CR1 活性都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01 或 P<0-05) 。活性变化也不同。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CR1 活性及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下降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原发型、获得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32例肺癌患者红细胞CR1基因密度型分布、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功能及SOD酶活性、β-内啡肽含量。方法PCR法检测红细胞CR1基因密度多态性;红细胞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放免法测定SOD酶活性;RIA法测定β-内啡肽含量。结果经与31例正常人比较显示:肺癌患者CR1基因密度多态性分布与正常人不一致(χ2=3.19,P<0.05);红细胞免疫功能及SOD酶活性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1);β-内啡肽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同时还发现肺癌患者的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功能与SOD酶活性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肺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SOD酶活性降低;β-内啡肽含量升高有部分与红细胞CR1基因密度型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对恶性肿瘤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64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基因突变率41.5%,明显高于189例正常人群(21%),特别是年轻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基因点突变率可达66.7%(21例中),明显高于年轻正常人群(19.8%,96例)。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红细胞CR1基因HH型的红细胞CR1活性高于红细胞CR1基因LL型患者,但低于正常人红细胞CR1活性。结论这些结果表明,红细胞CR1基因点突变率升高与免疫发病机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与红细 …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与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及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变化,同时用ELISA和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测定红细胞CR1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红细胞CR1基因型点突变比率(43.6%)明显上升,与正常人(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3种CR1基因型的红  相似文献   

5.
涂正坤  吴雄文 《免疫学杂志》2000,16(1):45-47,62
目的 分析HLA-DRB1等位基因型别与个体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37名湖北汉族健康自愿者进行HBV血源型疫苗标准全程接种,共3次(0,1,6月 ),末次接种后8周用酶免疫法(EIA)检测血清抗-HBs抗体水平;同时,对全部受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群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HLA遗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52名湖北汉族健康自愿者进行HBV血源疫苗标准全程接种,共3次(第0、1、6月),末次接种后8w用酶免疫法(EIA)检测血清抗HBs抗体水平:S/N≥21为应答者;S/N<21为无应答者。同时对受试者进行HLAI类抗原多态性检测。结果:应答者42人(810%),无应答者10人(190%);无应答者与HLAB39具有显著相关性,RR=175,χ2=522,P<005,而与HLAB62呈负相关,χ2=641,P<005。结论:在湖北汉族人群中,HLAB39表型阳性个体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个体,而HLAB62表型阳性个体明显高于其他个体。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EGFR、nm23-H1和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 E G F R、nm23 H1 及p53 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A B C 法检测36 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原发灶与转移灶和40 例无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 E G F R、nm23 H1 及p53 蛋白的表达。结果:76 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 E G F R、nm23 H1 及p53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 % 、605 % 和118 % ;但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 E G F R 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者( P< 005) ,且转移灶的 E G F R 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原发灶( P< 005) ;有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n m23 H1 阳性率低于无转移癌者( P< 001)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 E G F R 的阳性表达与n m23 H1 的表达有负相关( P< 001)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E G F R 的过表达,nm23 H1 的低表达,二者表达的失平衡是其易于淋巴结转移的原因之一, E G F R,nm23 H1 联用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妇女乳腺癌与乳腺癌基因1的关系。方法对BRCA1区域内的4个微卫星多态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尿素凝胶电泳(PAUGE)-DNA银染方法,对上海市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BRCA1有关微卫星的LOH和MSI研究。结果患者中LOH的发生率为58%,MSI的发生率为46%;对患者进行临床分组,发现病期越晚LOH率越高,MSI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不很确定。结论提示中国汉族人的乳腺癌的发生同与BRCA1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DNA有关,因而也可能与BRCA1基因的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32例肺癌患者红细胞CR1基因密度型分布,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功能及SOD酶活性、β-内啡肽含量。方法 PCR法检测红细胞CR1基因密度多态性,红细胞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放免法测定SOD酶活性;RIA法测定β-内啡肽含量。  相似文献   

10.
应用常规方法建立了3株稳定分泌抗金黄色葡萄球菌C1型肠毒素(SEC1)单克隆抗体(McAb)的小鼠杂交瘤细胞系B3、C4和G8。其中B3和C4均为IgG1(k),G8为IgG2a(k)。B3和G8与SEA、SEB及SED均无交叉反应;C4虽与SEA和SED无交叉反应,但与SEB有交叉反应。间接ELISA测定小鼠腹水效价为10-5~10-8。应用识别不同表位的McAb建立了双McAb夹心ELISA法检测SEC1,敏感性可达1ng/ml。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夹心ELISA检测了5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白细胞介素-6(IL-6)的诱生水平。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C)和乙型重型肝炎(SH)PBMCs经脂多糖诱导后,IL-6的诱生水平分别为12.84±3.26ng/ml、11.79±3.01ng/ml和38.42±8.37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CAH和SH患者的IL-6水平与肝细胞变性坏死,蛋白质合成障碍和患者的预后也有一定的关系。上述结果提示,机体内IL-6的调节紊乱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上呼吸道淋巴瘤的病理,免疫表型及其与EB病毒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Gao Z  Wang H  Pan Z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4):251-254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人上呼吸道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4KB5及CS14进行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EBER1/2)原位杂交,观察112例上呼吸道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112例上呼吸道淋巴瘤病例中77例为T细胞淋巴瘤(688%)。35例为B细胞淋巴瘤(31.3%)。EBVEBER1/2原位杂交101例中54例阳性,各例中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的150%~850%,阳性病例中T细胞淋巴瘤48例(889%),B细胞淋巴瘤6例(111%)。结论中国北方人上呼吸道淋巴瘤以T细胞淋巴瘤为多见,且与EB病毒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黄立东  王元 《现代免疫学》1999,19(5):277-279
本文采用PCR RFLP技术对抗磷脂抗体阳性(APA+)SLE患者HLA DRB1、DQA1 和DQB1 基因进行分型研究, 同时以上海地区汉族随机人群作对照, 发现这类病人的DRB1* 0803 DQA1* 0103 DQB1 *0601 单倍型频率显著增高( P< 0-01) 相对危险率为4-45, 说明该疾病与此单倍型存在着很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用PCR-PAGE方法,结合高灵敏的银染色作HLA-DQA1等位基因分型,研究DQA1基因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遗传易感性。选择无亲缘关系的广东籍汉族健康者106例和50例RA患者。发现该方法测的6种HLA-DQA1等位基因中,RA组DQA1*0101(27%,RR=2.334,P<0.005,EF=0.154)等位基因明显增高;而DQA1*0102(1%,RR=0.068,P<0.01,PF=0.577)明显下降;DQA1的2种纯合子基因型(0101/0101和0301/0301)在RA组明显增高(P值分别小于0.025和0.005)。上述结果显示:HLA-DQA1*0101对RA有遗传易感作用,DQA1*0102等位基因有遗传抵抗作用;DQA1基因型的检测对预测RA易感者和判断预后及疗效可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淋巴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EBV-LMP1和ZEBR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的表达情况。方法:间接荧光免疫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SLE患者B淋巴细胞中EBV-LMP1和ZEBR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活动期患者CD23+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率均高于CD19+细胞(P<0.01)。非活动期患者CD23+细胞EBV-LMP1表达也高于CD19+细胞(P<0.01)。但EBV-ZEBRA表达在两亚群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朋病毒参与了SLE的发病机制,病毒主要以潜伏期状态存在于患者中,病毒复制促进病情发展,检测B淋巴细胞EBV-LMP1和ZEBRA的表达率,有助于病情活动指标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许荣  钟丽民 《现代免疫学》1999,19(4):243-244
本工作以 Ig G Fc 片断为靶抗原, 用自制抗人 Ig G Fab H R P 标记物为第二抗体, 建立了定量测定血中 Ig G R F 的 E L I S A。经验证, 本法可测范围为10 ~2560 I U/ml, 批内 C V48 % , 批间 C V117 % 。100 例健康人血清 Ig G R F 值为(410 ±343 ) I U/ml, 以高于珋x ±s 值的上限110 I U/ml 为阳性。99 例类风湿关节炎( R A) 患者血清 Ig G R F 值为(430 ±604) I U/ml,阳性率为615 % 。临床应用提示 Ig G R F 是判断 R A 活动性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EGR-1、c-erbB-2、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1)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与癌基因c-erbB-2和ER、PR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以EGR-1、c-erbB-2、ER、PR抗体标记75例不同病变的乳腺组织。结果:乳奶性病变可见相对高水平的EGR-1表达而乳腺癌EGR-1阳性仅19例(42.2%),EGR-1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ER、PR表达有关(P〈0.05,P〈0.01),与c-erb  相似文献   

18.
检测血清CYFRA21—1,CEA,CA50及NSE对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技术同步检测了21例肺癌和25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血清CYFRA21-1、CEA、CA50及NSE的水平,并分析其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以探索肺癌辅助诊断的新途径。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的四种标志物血清水平高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有比较显著的差异(P〈0.01)。肺癌组CYFRA21-1水平9.94±10.36ng/mL,非肿瘤组水平2.72±2.37ng/mL,非肿瘤组水平2.72±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HBcAg/HBeAg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Th1/Th2类细胞应答的影响。方法 用套式PCR法检测64便慢性HBV感染者PBMC中HVB DNA;分别用PHA、HBcAg和HBeAg体外培养;ELISA法检测PBMC产生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结果 表明HBV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相比,无论是在PHA还是在HBcA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HLADRB1基因cDNA片段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质粒ZIPneoSV(×)BamHI位点中,构建了HLADRB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反义RNA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导入PA317细胞。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富集CD34+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含编码人HLADRB1基因的pcDV1质粒,用BamHI酶解,回收HLADRB1cDNA片段,将cDNA片段反向插入pZIPneoSV(×)逆转录病毒载体,经扩增、抽提、酶切鉴定,用脂质体将反义RNA重组体导入到PA317细胞,用含G418300μg/ml培养液筛选,获抗性克隆,流式细胞仪检测HLADR抗原阳性细胞数。结果:重组质粒转染PA317细胞后,其病毒滴度达1×105CFU/ml,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经免疫磁珠富集后,CD34+细胞高达85.0%~90.0%,导入反义RNA的脐血干细胞,其HLADR抗原表达从导入前的45.0%降至28.0%,抑制率达382%,而导入空载体后从56.0%降至45.0%,差异不显著。结论:HLADR的反义RNA能导入脐血干细胞,降低HLADR抗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