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髌骨半脱位致髌骨外侧软骨面压力过高的形态学因素。方法:对50侧膝关节标本股外侧肌腱内面及其与股骨外侧髁的接触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股外侧肌腱内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光滑面。其周围有滑膜皱襞附着,其长2.1±0.9(1.0~5.4)cm,宽1.3±0.4(0.7~2.4)cm,与髌上囊以皱襞相隔。在屈曲90°时与股骨外侧髁边缘相接触,接触处为光滑的骨软骨结构约1.0cm×0.8cm大小。摸拟髌骨半脱位时,整个股四头肌腱外移,股外侧肌腱内面与股骨外侧髁不能接触。结论:①在正常情况下股外侧肌腱内面与股骨外侧髁存在着接触,这可能是缓解髌骨外侧关节软骨面压力的正常接触;②当髌骨半脱位时,该接触减小或消失,可能是髌骨半脱位时外侧面压力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小腿前外侧群肌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方  王庆保 《解剖学杂志》1999,22(6):549-552
目的:为小腿下1/3的骨髓炎和其它创伤性修复提供满意的肌瓣。材料和方法:用30具成人的尸体,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调查了小腿前群和外侧群各肌,用游标卡尺测量有关的数据。结果;转动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第3腓骨肌瓣能覆盖胫骨前内侧下1/3的面积分别为8.7cm^2、12.4cm^2、12.7cm^213.6cm^2、19.0cm^2、16.7cm^2。结论:除胫骨前肌和腓骨  相似文献   

3.
膝关节神经支切断术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膝关节神经支切断术治疗膝关节疼痛性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5侧常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内侧肌支和上关节支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内侧肌支在股骨内上髁上13.3±4.2cm处延续为膝关节支,在股骨内上髁后0.5±0.4cm、上2.8±1.2cm处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内侧及前面内侧半;上关节支在股骨外上髁后1.3±0.5cm、上2.4±0.6cm处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外侧及前面外侧半。结论:手术切断股内侧肌支膝关节支和上关节支治疗膝关节疼痛性疾患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股外侧肌腱与肌骨外侧髁接触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髌骨半脱位致髌骨侧软骨面压力过度的形态学因素。方法:对50侧膝关节标本股外侧肌腱内面及其与股骨外侧髁的接触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股外侧肌腱内面呈随机圆形或圆形光滑面。其周围有滑膜皱襞附着,其长2.1±0.9(1。0-5。4cm),宽1.3±0.4(0.8-2.4)cm,与髌上囊以皱襞相隔。在屈曲90°时与肌骨外侧髁边缘相接触,接触处为光滑的骨软骨结构约1.0cm*0.8cm大小。模拟髌骨半脱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1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腓骨上段转位代股骨、胫骨外侧髁缺损,重建膝关节的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54侧腓骨上段、股骨和胫骨外侧髁的形态。观测44侧股二头肌腱和比目鱼肌起点的形态及血供。2侧下肢标本腓骨上段带股二头肌腱或比目鱼肌转位摹拟术式。结果:①腓骨关节面中部上下径22.8±7.1mm;前后径23.9±2.1mm;向内下斜61.3°±6.4°;②股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径38.0±3.3mm;左右径28.0±3.1mm;③胫骨外侧髁关节面中部前后径37.1±2.7mm;左右径24.6±2.8mm。结论:带股二头肌腱腓骨上段转位插入股骨内修复股骨外侧髁缺损,带比目鱼肌蒂腓骨上段转位插入胫骨内修复胫骨外侧髁缺损,术式设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骨密度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效果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提高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效果,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观察骨密度对内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取成人股骨上段防腐标本20只,测量股骨颈骨密度值。根据骨密度值高低,将标本分为A、B两组,每组10只。两组的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P<0.01)。将标本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均用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行负载实验,比较两组固定的强度。结果:骨密度低的B组标本在400N载荷下的骨折位移明显大于骨密度高的A组(P<0.01),且最大负荷也明显小于A组(P<0.01)。结论:骨密度对股骨颈骨折固定的强度有直接影响,骨密度值可作为预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修复方案包括后侧钢板螺钉、外侧钢板螺钉和前后拉力螺钉内固定;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主要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也大多是临床报道,缺乏力学实验的依据。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3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采用6具成年男性防腐尸体胫骨标本共12个进行干骺端骨密度测定。电动摆锯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模型,模型随机分3组进行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外侧钢板螺钉固定、后侧钢板螺钉固定。利用有限元法和生物力学方法在250,500,1 000 N的轴向载荷下测试骨折块的轴向位移值及最大位移值分布区。 结果与结论:3组标本干骺端平均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轴向载荷为250 N时,有限元实验中骨折块的位移值,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小,为0.013 521 mm;后侧钢板螺钉组居中,为0.016 991 mm;外侧钢板螺钉组最大,为0.138 200 mm,在500,1 000 N时情况类似。实验生物力学结果显示,前后拉力螺钉组的位移值明显小于外侧钢板螺钉组和后侧拉力螺钉组(P < 0.05);后侧钢板螺钉组与外侧钢板螺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测试方法最大位移值分布区域都在近侧胫腓关节交界区。提示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具优势,外侧钢板螺钉组较差。临床可以考虑将前后拉力螺钉固定作为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首选方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确定肱骨远端骨折最佳的固定方式。方法:用新鲜尸体肱骨远端髁上载骨后,不同标本分别应用交叉松质骨螺钉、后侧倒“Y”形钢板、“J”形和1/3管形板及重建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测定方法为三点弯曲法,即前后弯曲及内外侧向弯曲时测定其强度。结果:又钢板平面相互垂直(内侧板置于心侧缘,外侧板置于后外侧)固定,是最坚固和稳定的固定方式(方差分析P〈0.01)。结论:肱骨远端应用双钢板平面相互垂直固定,重建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测定梅花钉插入股、胫骨远端后的稳定性和抗旋转的力度。方法:将不同直径的梅花钉,分别插入股骨髁部和胫骨踝部,将梅花钉水平固定,并在外髁部或内踝部拧一枚螺丝钉作为悬挂测量重物,当力臂(L)为4cm时(本实验统一标准),测定使骨端开始发生旋转时的重力,计算出使其旋转的扭转力矩;同时测定股、胫骨完全骨折后水平放置时的自动外旋扭转力矩。结果:用直径分别为0.9cm、1.0cm、1.1cm的梅花钉插入股骨髁部,使骨端旋转的扭转力矩为2.156N·m~2.822N·m,用直径0.8cm和0.9cm的梅花钉插入胫骨踝部时,使骨端旋转的扭转力矩为1.646N·m~2.078N·m。而股骨骨折后的自动外旋扭转力矩为0.20N·m~0.32N·m;胫骨骨折后的自动外旋扭转力矩为0.149N·m~0.196N·m。结论:所以梅花钉的这种固定方法,对股、胫骨远端骨折固定的抗旋转效果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