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缺血性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动物模型,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模型制备成功后,不给予任何干预,自由饮食。实验组于缺血再灌注24h后经尾静脉给予BMSCs 3×106,所有大鼠于缺血再灌注1d、3d和7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VEGF表达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3d、7d后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梗死对照组(P0.05)。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再灌注后3d、7d实验组缺血区表达VEGF的细胞较梗死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BMSCs可显著促进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促进VEGF的表达,以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以线栓法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2组:溶剂对照组;BMSCs移植组。在缺血再灌注后1天、3天、6天分别行神经功能检测、TTC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caspase-3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表达。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在梗死脑组织中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后,可使大鼠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在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90分钟再灌注3天及6天神经功能评分比较高,有统计学意义;TTC染色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在缺血再灌注第3天、第6天较溶剂对照组分别减少2.13%和2.10%,有统计学意义。单纯BMSCs移植组比较对照组在缺血再灌注后1天、3天、6天缺血侧皮层Survivin表达增高、caspase-3表达降低,凋亡细胞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缺血部位脑实质单纯 BMSCs 移植能够改善缺血后神经功能,减少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可能通过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部位Survivin蛋白的表达,降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表达,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BMSCs)及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后,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4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移植BMSCs组、移植EPCS组、移植BMSCs/EPCs组,每组10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造模后24h取1 mLBMSCs、EPCs、BMSCs/EPCs细胞悬液(3×10~6个/mL)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入后3组大鼠.模型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前、移植后1、7、14、28 d,采用旋转试验、躯体感觉试验、神经系统功能评分(NSS)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移植后28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缺血脑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移植后第7天,旋转试验显示移植BMSCs/EPCs组大鼠旋转时间长于其他3组,躯体感觉试验和NSS评分分别显示移植BMSCs/EPCs组大鼠移物时间和NSS评分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8 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缺血脑组织MVD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BMSCs/EPCS联合移植可增强缺血性脑损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 只,在缺血后1 h经腹腔注射给予生理盐水(1 ml/kg)或不同剂量门冬氨酸钾(10 mg/kg、25 mg/kg、 62.5 mg/kg和125 mg/kg),观察不同剂量门冬氨酸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 体积的影响。另取32只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门冬氨酸钾组,在缺血后1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1 ml/kg)或门冬氨酸钾(62.5 mg/kg),同时设立假手术组16只,检测三组大鼠脑组织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乳酸水平(每组10只),以及凋亡性细胞情况(每组6只)。 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比较,62.5 mg/kg剂量的门冬氨酸钾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P <0.001), 降低梗死体积(P =0.011);与溶剂对照组比较,25 mg/kg剂量的门冬氨酸钾能减少梗死体积 (P =0.040),但神经功能评分无差异;10 mg/kg和125 mg/kg剂量的门冬氨酸钾组神经功能评分和 梗死体积与溶剂对照组均无差异。与溶剂对照组比较,门冬氨酸钾(62.5 mg/kg)能减少ATP的下降 (P =0.036)和细胞凋亡(P <0.001)。 结论 门冬氨酸钾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腩缺血恢复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神经功能和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表达的影响.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对照组(对照组,12只)、BMSC移植组(15只)及假手术组(15只),各组又分为缺血后28 d、35 d、42 d 3个亚组.用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用改良黏附物移除试验(MST)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在脑缺血后21 d,给BMSCs移植组大鼠尾静脉注射BMSCs,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PBS.在脑缺血后28 d、35 d、42 d(移植后7 d、14 d、21 d),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Ang-2及Tie-2 mRNA和蛋白的水平.结果 BMSCs移植组大鼠各时间点亚组的MST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BMSCs移植组及对照组各时间点亚组脑组织的Ang-1、Tie-2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脑缺血后28 d、35 d,BMSCs移植组脑组织Ang-1、Tie-2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脑缺血后42 d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各时间点亚组脑组织Ang-2 mRNA及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缺血恢复期BMSCs移植能改善神经功能,并使缺血周围脑组织Ang-1、Tie-2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对Ang-2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源神经干细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32只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BMSCs移植组和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于移植后30d对大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 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MSCs移植组、血管性痴呆对照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假手术组下降.移植后30d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优于BMSCs移植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estine和VEGF阳性细胞多于BMSCs移植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增加VEGF蛋白表达,显著优于BMSCs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5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再灌注治疗组,后两者再分别分为再灌注6h、24h、48h、3d、7d共5个亚组,每亚组12只。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丁苯酞80mg/(kg·d)灌胃,余各大鼠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在相应时间点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脑组织PDCD-5的表达,TUNEL法测定凋亡细胞。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偶有凋亡细胞,少见PDCD-5的表达;模型组及治疗组均可见梗死灶及凋亡细胞,有PDCD-5的表达;治疗组在对应时间点较模型组梗死灶小,凋亡细胞少,PDCD-5的表达少。结论丁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PDCD-5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染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骨髓间质细胞(MSCs)治疗大鼠脑缺血的效果。方法制备大鼠一过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MCAO后24h分别将磷酸盐溶液(PBS)、MSCs和转染HGF的MSCs(MSC—HGF)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植人缺血脑组织。通过改良神经功能严重性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脑组织HGF表达、缺血脑组织边缘带细胞凋亡及存活神经元。结果治疗后2周,MSC—HGF组mNSS明显低于PBS组和EMCs组(P〈0.05)。治疗后第1天MSC—HGF组病变脑组织中HG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BS组和EMCs组(P〈0.05)。治疗后1周,与PBS组和EMCs组相比,MSC—HGF组在梗死边缘带凋亡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存活神经元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转染HGF的MS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抗细胞凋亡、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骨髓基质细胞(MSC)与bcl-2基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MSC组及MSC+bcl-2组3组,每组10只.MSC+bcl-2组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 h后经颈动脉注入pLXSN-bcl-2质粒,MSC组及MSC+bcl-2组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经尾静脉植入MSC.各组于再灌注后7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再灌注7 d后,MSC组和MSC+bcl-2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MSC+bcl-2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MSC组(P<0.05);MSC组和MSC+bcl-2组大鼠细胞色素C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MSC+bcl-2组大鼠细胞色素C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较MSC组明显减少(P<0.05);空白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凋亡细胞明显多于MSC组和MSC+bcl-2组(P<0.05),MSC+bcl-2组大鼠凋亡细胞明显少于MSC组(P<0.05).结论 MSC和bcl-2基因联合治疗脑缺血大鼠可下调其组织细胞色素C表达及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 stgrowth factor,bFG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对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bFGF基因修饰BMSCs,获得稳定转染bFGF的BMSCs。脑梗死后1d立体定向移植至梗死灶周围。在MCAO术前及术后1、3、7、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术后14d股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右旋糖酐(FITC-dextran)标记微血管,结合共聚焦显微镜和3DDoctor3.5版软件分析梗死灶周围区微血管的直径、面积及血管分支数目。结果bFGF-BMSCs组术后3d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与BMSCs组(P〈0.05),BM—SCs组和bFGF-BMSCs组术后7d及14dmN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bFGF-BMSCs组神经功能恢复好于BMSCs组(P〈O.05)。bFGF-BMSCs组微血管直径、分支数目及面积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和BMSCs组(P〈0.05)。结论bFGF修饰的B^假瞄能更好地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及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电针预处理组(EA)、大脑中动脉栓塞组(MCAO)、电针加大脑中动脉栓塞组(EA+MCAO),采用MCAO法诱导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2 h应用Western blot以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SOD2表达,再灌24 h评估神经行为学、测量脑梗死容积和神经细胞凋亡。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 h,SOD2表达显著降低,而电针预处理可上调SOD2的表达,增加SOD2在神经元的免疫荧光强度。同时电针预处理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梗死容积率,减少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阳性细胞数目。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SOD2表达,可能参与其诱导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大鼠脑内移植骨髓基质细胞fBMSCs)的治疗作用,分析植入梗死灶不同区域的BMSCs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植入细胞的行为与脑内微环境中GFAP阳性细胞的形态关系.方法 75只成年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CAO组(n=50)和BMSCs移植组(n=25),所有动物均采用线栓法制作MCAO 1 h模型,24 h后BMSCs移植组脑内注射BrdU标记的同种异体BMSCs(2x106个),MCAO组注射等量PBS.MCAO前及MCAO后第1(移植前)、3、5、7、10、14天应用加速转轮试验和贴纸去除试验检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第14天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两组的缺血病灶范围,行BrdU和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MSCs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胶质细胞环境下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 BMSCs移植组MCAO后7 d加速转轮试验结果优于MCA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植入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存活数量最多,且向病变方向放射状迁移,植入缺血病灶核心的细胞甚少存活,且无迁移现象.结论 BMSCs脑内移植可改善MCAO后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构成适合植入细胞存活、迁移的环境,而胶质瘢痕阻碍了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脑脉泰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和Akt、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动物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CAO)、脑脉泰大剂量组(MCAO+脑脉泰2.24g/kg)、脑脉泰中剂量组(MCAO+脑脉泰1.12g/kg)、脑脉泰小剂量组(MCAO+脑脉泰0.56g/kg),每组10只大鼠。脑脉泰组在MCAO前5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5d。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和Akt、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结果脑脉泰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的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Akt、bcl-2表达显著增加,caspase3和Bax表达减少,与MCAO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脑脉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与促进Akt和bcl-2的表达,抑制Bax和caspas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缺血半暗带兴奋性谷氨酸转运体2(EAAT2)表达的影响,探讨EAAT2在电针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右侧大脑中动脉阻闭(MCAO)组、电针预处理(EA)组。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进行阻闭,术后24 h检测;MCAO组用MCAO法致缺血120 min后于再灌注24 h检测;EA组大鼠予电针刺激30 min,刺激结束2 h后处理同MCAO组。3组大鼠在观察神经行为学变化后取材,通过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评估梗死面积,并检测EAAT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电针预处理能明显降低脑梗死容积百分比(P0.01),提高MCAO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诱导脑缺血耐受并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 EAAT2表达的下降(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AAT2表达下降,而电针预处理能显著抑制缺血半暗带EAAT2的表达下调,诱导脑缺血耐受,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鼻给予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aFGF)对脑梗死后神经和血管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FGF组(n=12)、对照组(n=12)和假手术组(n=6);aFGF组和对照组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经鼻分别给予10μg aFGF(200μl)和等容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7d;同时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50mg/kg,1次/d,连续13d;假手术组操作过程和给药与对照组相同,但不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1、7、14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并于术后第14d经尾静脉注入异硫氰酸荧光素右旋糖酐(FITC—dextran),采用免疫组化及激光共聚焦方法分别检测梗死灶周、室管膜下区和纹状体BrdU阳性细胞及微血管的数量。结果术后第7及14d aFGF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4d aFGF组缺血侧室管膜下区和纹状体BrdU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假手术组仅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激光共聚焦显示aFGF组梗死灶周微血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给予aFGF能增加Brdu阳性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百分比,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给予aFGF能有效促进神经和血管再生,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评分,对于治疗脑梗死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方法 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9只、非缺血预处理(non-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IP)组45只、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组45只,后两组按照再灌注时间随机分成1 d,3 d,7 d,14 d,21 d,5个亚组,每亚组9只大鼠。对IP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IP模型,分别在IP后1 d,3 d,7 d,14 d,21 d对大鼠进行再次缺血2 h再灌注22 h,然后取脑检查。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检测MVD变化,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表达。结果 ①组间比较:对照组无梗死灶,未见有VEGF mRNA表达,IP组1 d,3 d,7 d亚组梗死体积较NIP组相应亚组明显减小(P均为0.001)。IP组1 d,3 d,7 d亚组VEGF mRNA较NIP组相应亚组表达明显增高(P分别为0.002、0.001、0.001),IP组3 d,7 d亚组MVD较NIP组相应亚组表达明显增高(P分别为0.012、0.001)。②组内比较:IP组3 d亚组梗死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明显小于同组内其他亚组(与1 d、7 d、14 d、21 d亚组相比,P分别为0.001、0.042、0.001、0.001);7 d亚组微血管在缺血灶周边区分布最为密集,MVD明显高于同组内其他亚组(与1 d、3 d、14 d、21 d亚组相比,P分别为0.001、0.003、0.004、0.001);VEGF mRNA在IP后1 d表达即开始升高,高峰出现在IP后3 d,持续至7 d,且IP组3 d亚组VEGFmRNA表达明显高于同组内其他亚组(与1 d、7 d、14 d、21 d亚组相比,P分别为0.001、0.038、0.007、0.005)。③VEGF mRNA表达与MVD变化呈一定正相关性(r =0.472,P =0.017)。结论 VEGF mRNA及MVD在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的相应时间点内表达有所增加,VEGF及微血管形成可能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纯化、扩增并经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善情况,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血灶周围细胞凋亡及脑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细胞主要选择性分布于缺血灶周围区域并表达BDNF;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经静脉注射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能够明显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抗凋亡及促微血管增生可能是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局灶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及血管再生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脑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 30只大鼠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和BMSCs移植组,每组10只大鼠。取供体鼠BMSCs,体外扩增,DAPI荧光标记。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将BMSCs移植到脑损伤大鼠局部损伤灶边缘,于3d、7d及14d通过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能力的变化,评价移植细胞后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14d后取脑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存活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来评估血管再生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脑损伤组和BMSCs移植组于移植后3d时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移植后7d、14d,BMSCs移植组与脑损伤组在神经行为学评分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移植组与脑损伤组比较,脑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VEGF和Flt-1、Flk-1表达明显增加。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可促进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VEGF和Flt-1、Flk-1表达促进血管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