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低氧预处理(HPC)诱导心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并探讨其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PC组。动物置于低氧仓内,持续通入10% O2和90% N2 4 h复制低氧预处理模型。用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C后7 d和21 d心肌组织微血管密度。制备心肌组织蛋白提取物,分别以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抗体和HIF-1α抗体检测HPC后1 d、7 d和21 d p-ERK1/2活性及HIF-1α表达。结果:HPC后7 d和21 d心肌组织微血管密度分别较对照组高36.99%和37.76%(均P<0.01);p-ERK1/2活性在HPC后1d 较对照组高18.67%;HPC诱导HIF-1α的表达,其表达高峰出现在HPC后1 d。结论:HPC可以促进心肌微血管生成,其机制涉及ERKs活化和HIF-1α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经典心脏缺血预处理、肾缺血预处理及双下肢缺血预处理动物Langendorff灌注模型比较三种方法对缺血 /再灌(I/R)未成熟心肌损伤的效应。分为5组 :正常对照组(NC,n=6) ,离体心脏仅灌注KH液70min;缺血 /再灌 (I/R ,n=6) ,离体心脏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后停灌45min,恢复灌注15min改为工作心30min;心脏缺血预处理组 (IPC,n=6),离体心脏灌注15min转为工作心15min后反复2次缺血5min/再灌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 ;肾缺血预处理组(K -IPC ,n=6) ,反复3次阻断左肾动脉5min,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双下肢缺血预处理组 (DL-IPC ,n=6) ,反复3次捆扎双下肢5min,松开5min,然后重复I/R组方法。以左心室功能恢复、心肌含水量、血清肌酸激酶 (CK)和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率 ,心肌组织ATP和丙二醛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电镜作为观察指标。结果IPC、DL-IPC及K-IPC组在左心室功能恢复优于I/R组 (P<0.05) ,在ATP含量、SOD活性及心肌超微结构方面均优于I/R组(P<0.01) ,心肌含水量低于I/R组 (P<0.05) ,在MDA含量、CK、LDH漏出率方面均低于I/R组 (P<0.01)。结论不同部位的非心脏缺血预处理 ,与心脏缺血预处理可诱发同等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缺血低氧刺激与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产生的关系、意义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A组正常对照;B组急性心肌梗塞1d;C组急性心肌梗塞3d;D组急性心肌梗塞7d。心肌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探测VEGF。2.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组:单纯缺氧组,A:缺氧培养0h;B:缺氧培养6h;C:缺氧培养12h;D:缺氧培养24h;蛋白激酶C(PKC)激动剂波佛酯(PMA)组,A:加入PMA0ng/mL;B:加入PMA10ng/mL;C:加入PMA100ng/mL;D:加入PMA1000ng/mL;均缺氧培养24h;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CT)组,A:加入CT0nmol/L;B:加入CT10nmol/L;均缺氧培养24h。免疫组化测定培养心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经计算机扫描,图像分析定量。结果:随缺血低氧时间延长,心肌产生VEGF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均有显著差异,缺血低氧时间与VEGF产生量呈正相关。不同剂量PMA与chelerythrine分别增强及减弱VEGF在缺氧心肌细胞中的表达。结论:缺血低氧强烈刺激心肌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血心肌通过分泌VEGF对自身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其信号转导途径部分是通过PKC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正常大鼠,L-甲状腺素诱发心肌肥厚的及经普萘洛尔及卡普地尔处理的大鼠。观察和比较预缺血对心功能丧失的保护作用。结果:正常大鼠缺血损害只在达到一定的阈值,如丧失;LVSP-58%,或LV+dp/dtmax-16%时,才出现预缺血的保护作用,保护作用的渐次增强与缺血程度平行。  相似文献   

5.
周齐娜 《医学信息》2001,14(3):185-187
1 概述缺血预处理现象在哺乳动物和人中广泛存在 ,预处理保护心肌的过程实际上是心肌细胞对继发性损伤耐受性的适应过程 ,它可以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 ,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缺血后心肌的功能 ,减少心肌的能量消耗 ,延缓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其如何对心肌产生保护 ,仍是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就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调控机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1.1 定义 缺血预处理是 1986年 murry等 〔1〕首先提出的。他们将对照组狗的冠状动脉回旋支阻 40 m in,再灌注 3h,测量心肌坏死面积为 2 9.4%。而实验组首先阻断回旋支 5 m in…  相似文献   

6.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家兔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家兔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及血浆和心肌组织NO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家兔24只 ,随机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组 (IR ,n=8)、缺血预处理组 (IPC,n=8)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 (DS-201 IPC,n=8) ;TTC染色测定梗塞面积 ;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缺血前、缺血后30min和再灌注30min三个时点血浆及心肌组织NO代谢物含量。结果 (1)TTC染色称重结果显示 ,IPC组心肌梗死面积 (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为9.54±5.79)明显小于IR组 (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为35.48±3.84Δ ,P<0.05) ,DS201 IPC组心肌梗死面积 (梗死区重量/缺血区重量为5.66±1.6)明显小于IPC组心肌梗死面积 (P<0.05)。病理学检测显示 ,与IR组相比 ,IPC组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与IPC组相比 ,DS201 IPC组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2)缺血30min和再灌注30minIR组血浆NO代谢产物[缺血30min(11.2±3.9)μmol/L,再灌注30min(11.6±5.6)μmol/L]和心肌组织NO代谢产物[再灌注30min末(23.0±5.3)μmol/mg]显著低于缺血前[血浆NO代谢产物为(28.5±6.8)μmol/L,心肌组织NO代谢产物为(49±18.3)μmol/mg](P<0.05) ;缺血30min和再灌注30minIPC组血浆NO代谢产物[缺血30min(19.5±2.5)μmol/L,再灌注30min(1  相似文献   

7.
去甲肾上腺素和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的机理及其临床应用前景至今仍不清楚。目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IP的保护心脏作用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试验通过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 ,并与IP保护作用相比较 ,探讨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预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处理抗缺血再灌注心肌间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 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间质胶原及心肌功能结构关系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 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采用体重(250 ±30)g 雄性SD 大鼠24 只,分3 组,每组8 只,即假手术对照(SC)组;缺血再灌注(I/R) 组和缺血预处理(IPC) 组。用超微结构立体计量及羟脯氨酸浓度测定观察心肌间质胶原变化,多道记录仪测量心功能指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I/R 时心肌间质胶原浓度显著低于SC 组( P< 0-01) ,心肌超微结构损伤严重,左室功能明显低于SC 组( P< 0-01) 。IPC 组心肌超微结构破坏明显低于I/ R 组。同时,心肌间质胶原浓度、胶原纤维线密度及左室功能指标明显高于I/R 组( P< 0-05 ,P< 0-01) 。结论:IPC 的心肌保护作用不仅表现在对心肌细胞上,而且对心肌间质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对外周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对肢体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14只雄性新西兰兔结扎并离断单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动脉1 h后,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n=7)于缺血局部肌肉注射新鲜分离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n=7)局部肌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实验前(0 d)、7 d和28 d进行股部血流动力学检测,于28 d时处死动物做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7 d和28 d时,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示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血流信号较对照组丰富,且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期流速较快(P<0.05),28 d时血管阻力指数、血流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分析骨髓细胞局部移植组单位面积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毛细血管数目与肌纤维数目的比值两组间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自体骨髓细胞局部移植促进外周血管新生,可能成为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和方法:建立3-4周龄幼兔离体心脏左心作功模型,心脏缺血期间均间断灌注心脏停搏液,研究缺血预处理前加用腺苷对未成熟兔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结果:再灌注期,缺血预处理前加用腺苷的心脏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恢复最佳,肌酸激酶(CK)漏出率低,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ATP+ADP)含量高;心肌含水量(MWC)低。结论:缺血预处理前加用腺苷能强化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兔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Polarization-microscopic and micrometr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myocardium during infarction at autopsy and in experimental ischemic conditions, has shown that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most typical morphological signs of ischemic myocardium is sarcomere relaxation. The latter is expressed by the loss of contractility of muscle cells in life time and in strongly frozen corpses, and due to the effects of fixatives. Increase of the percentage of relaxed sarcomeres parallels the duration of experimental ischemia and the tim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is allows the indirect calculation of irreversible cell change.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对心肌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处理组(给予氟伐他汀10 mg·kg-1·d-1喂服1周),所有动物在手术前检测血脂,对照组和处理组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活性。RT-PCR检测缺血区及假手术组对应区域心肌ICAM-1 mRNA的表达。 结果: 各组动物在手术前1 d血脂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缺血开始后处理组各时点左室舒张末压(LVEDP)小于对照组(P<0.05),左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大于对照组(P<0.05);他汀组LDH-1、CK、CKMB活性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为P<0.01);他汀组心肌组织ICAM-1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假手术组表达最少。 结论: 氟伐他汀预处理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亚硒酸钠(sodium selenice,Se)和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1,6-diphosphate,FDP)对乳鼠培养心肌细胞缺血早期影响的形态计量学和定量细胞化学。用图像分析系统(textureanalysis system,TAS)同步动态定量测定了心肌细胞和亚细胞的形态以及细胞化学的改变,并观察了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和搏动功能的改变。结果提示:线粒体体积和数目的改变呈高度负相关,当线粒体肿胀超过其自身大小的一倍时,溶解破坏增多;Se和FDP对缺血心肌细胞均有保护作用,但Se对防止线粒体溶解,维持心肌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uccin c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及降低缺血心肌细胞丙二醛(malondialodehyde,MDA)含量等作用明显强于FDP,而FDP减轻心肌细胞和线粒体肿胀,改善心肌细胞搏动的作用强于Se。  相似文献   

14.
四逆汤抗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急性心肌缺血犬心内膜心电图及心肌酶学脂质过氧化损伤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应用结扎犬冠状动脉的方法造成急性缺血模型,描记心电图,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P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PK-MB),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指标。结果:四逆汤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缺血犬 心电图缺血范围和缺血程度,降低血CPK,CPK-MB,LDH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对青年与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3月龄(青年)与20月龄(老年)Wistar大鼠,应用离体心脏灌流方法复制心肌IR与IPC模型。实验分为青年缺血/再灌注(YIR)组、青年缺血预适应(YPC)组、老年缺血再灌注(OIR)组与老年缺血预适应(OPC)组。透射电镜观察心肌及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比色法测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硝基化与羰基化蛋白质含量,TUNEL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及钙诱导的线粒体渗透性转运孔开放情况。结果:与YIR组比较,YPC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冠脉流出液中LDH活性降低,心肌组织的SOD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心肌硝基化与羰基化蛋白含量降低。电镜下可见YPC组心肌及分离的心肌线粒体膜结构完整、基质致密。YIR组心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与Ⅲ态耗氧量及P/O比值均明显增加,质子漏出减少,钙诱导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而与OIR组比较,OPC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与YPC组比较,OPC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增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增加,线粒体呼吸功能下降,心肌细胞凋亡与坏死增多。结论:缺血预适应能够保护青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老年大鼠心脏对预适应刺激减敏,导致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钝化,这可能与老龄IPC心脏氧化应激水平增加导致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再灌注心肌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实验采用体重(250±30)gSD雄性大鼠25只随机分成3组,在Langendorff装置上对大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对照组(C,n=8):在灌注全程均用富氧K-H液(充以95%O2+5%CO2),在恒压(8.33kPa)、恒温(37℃)条件下灌注;缺氧/复氧组(A,n=8):预灌15min后,灌注心脏先全心缺血缺氧15min,随后15min复氧再灌注(37℃);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组(N-WIP,n=9):先将大鼠双后肢捆绑5min,松开5min,反复4次后,随后的方法同R组。在相应时点分别测定冠脉流出液和心肌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Ca2+-Mg2+-ATP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记录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和心肌收缩张力曲线。结果: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能使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心肌组织中MDA含量显著低于A组,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高于A组,心肌细胞的膜电位、Ca2+-Mg2+-ATP酶活性及肌张力较稳定。结论:非创伤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再灌注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心肌的抗氧化能力、稳定心肌Ca2+-Mg2+-ATP酶活性和膜相结构等途径,提高心肌细胞对再灌注损伤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后大鼠不同时间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 方法: 32只心肌梗死SD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后7、14、21、28 d 4个组,以假手术组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VEGF 的表达和新生血管密度。 结果: 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的表达明显增加,弥散分部于心肌细胞和组织间隙,第7 d表达量最高,至14、21、28 d表达量逐渐降低,28 d基本降至基础水平,与VEGF表达的变化趋势一致,并与新生血管密度相关。 结论: 内皮抑素在心肌梗死大鼠的缺血心肌中表达增加,与VEGF的动态变化一致,并与新生血管密度呈正相关,提示内皮抑素可能参与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