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以及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诊治的1240例早发冠心病患者,依据其年龄及性别分为早发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指标、一般资料的差异,研究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所选患者进行24个月的随访观察,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差异进行比较,早发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高总胆固醇、高血压、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等。早发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以及高血压是对早发冠心病预后产生影响的五个因素,而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以及总胆固醇四个因素是对晚期冠心病产生影响的预后因素。结论通过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早发冠心病患者出现几率,合理进行饮食指导及提升控烟宣传,多关注有阳性冠心病家族史人群,有效降低早发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10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A组(年龄<70岁)61例和B组(年龄≥70岁)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Syntax评分等资料,并进行对比。通过多因素Cox 分析探讨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A组9.84%合并有心律失常,6.56%既往有脑血管意外病史,显著低于B组(20.00%、17.78%)(均P<0.05)。两组患者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各项参数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A组的左回旋支病变比例为60.66%,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为36.07%,均显著低于B组(755.6%、51.11%)(均P<0.05);A组的病变血管数为(2.09±0.83)支,靶病变数为(1.48±0.77)支,均显著少于B组(均 P<0.05)。 A组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比例为6.56%,总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6.39%,均显著低于B组(15.56%、33.33%)(均P<0.05)。对数秩检验提示,B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A组( P<0.05)。年龄、病变血管数、收缩压是血运重建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OR=1.131、2.1581、.182,均P<0.05)。结论:年龄、病变血管数和收缩压是发生血运重建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且高龄患者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方法 对146例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按年龄分为早发组66 例(男<55岁,女<65岁)和晚发组80例,对两组患者肥胖、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及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发冠心病组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肥胖、甘油三酯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发病率低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发病率低于晚发冠心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纤维蛋白原是早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早发冠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特点。方法 18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90例和对照组92例。对2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比较两者的血脂水平、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评价在2组人群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早发冠心病组中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血清总胆固醇高于老年冠心病组;而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低于老年冠心病组。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吸烟、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及高胆固醇血症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相关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24例,分为PCAD组54例和晚发冠心病(LCAD)组70例,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TCH、TG、HDL-C、LDL-C、脂蛋白a[ LP(a)]、总胆红素(TBIL)、胱抑制素C(CysC)、纤维蛋白原(Fi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心动脉压(CAP)进行比较,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AD与上述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PCAD组与LCAD组比较,HbA1c、HDL-C、HsCRP低于LCAD组(P<0.05),BMI、LP(a)、TG高于LCAD组(P<0.05),而FBG、2hPG、LDL-C、TBIL、CysC、Fib、DBP、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D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与L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CAD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单支病变(61.11%),而LCAD组冠状动脉病变多为2支病变(37.14%)及3支病变(34.29%).PCAD组在局限性、偏心性病变中所占比例高于LCAD组(P<0.05);在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向心性、弥漫性病变所占比例低于LCAD组(P<0.05);PCAD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L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CAD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以0~19分为主(55.55%).结论 HsCRP、BMI、LP(a)、DBP是PCAD主要危险因素.PCAD患者冠脉病变较轻,多为单支、局限性、偏心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的危险致病因素,为其临床防治和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48例早发冠心病患者为早发组,并选取同期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8例非早发冠心病患者为晚发组。制作危险因素调查表,对2组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资料采集前对参与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以确保调查的严谨性、科学性和技术性。 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早发冠心病临床由多因素共同引起,其中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和治疗,降低早发冠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控讨早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在昆明市延安医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150例(男≤55岁,女≤65岁)和晚发冠心病组150例,对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饮酒史,血脂、血糖及冠脉病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发冠心病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脂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LPa)水平明显高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发病率低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冠脉病变主要是单支病变多见,与晚发冠心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脂血症、肥胖、吸烟及饮酒是早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应从尽早积极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开始,早期干预有助于降低早发冠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临床危险因素的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PCAD患者270例,分为男性组(158例)和女性组(112例),采集两组患者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BMI等)和血液指标(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血脂异常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性组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组(P<0.01),男性组血HDL-C和载脂蛋白a(Apoa)水平显著低于女性组(P<0.01).结论 男性吸烟和血脂紊乱比例高于女性,提示吸烟和血脂紊乱是男性PCAD患者发病时间提前的重要危险因素,HDL-C和Apoa水平下降可导致冠状动脉保护机制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以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冠心病为例,将随机抽取出该院心血管内科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2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40例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将两组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列为两组实验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另外选取经造影检查确诊未患冠心病的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对全部入选对象的冠心病易患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所有被检对象所显示甘油三酯(TG)水平、高血压发病率、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总胆固醇(TC)、糖尿病(DM)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比较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实验分析得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有CRP、LDL、TC、DM,这些因素还可加重冠心病病情,加大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冠心病发病年龄提前,早发冠心病(PCHD)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将对PCHD的相关特殊危险因素展开分析,以期提高对PCHD的警惕和认识程度,走出冠心病只是老年病的误区,呼吁关注中青年群体健康状况,以达到早预防、早诊治,降低发病率,改善预后,提高整个人群健康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is a lowly expressed marker for inflammatory response.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aseline CRP leve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med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a single center. Four hundred and fourteen patients were enrolled, who underwent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and received adequate medication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study compared the follow-up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high level CRP group (CRP 〉5 mg/L) and low level one. 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551 days. Results Compared with low CRP group, the relative risk (RR) of th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al events (MACCE) in high CRP group was 5.131 (95% CI: 1.864-14.123, P=0.00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during the follow-up between two groups, but a higher risk of re-revascularization was found in high CRP group (RR 6.008, 95% CI: 1.667-21.665, P=0.006).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CRP level could contribute to MACCE during the follow-up. MACCE-free rate was much lower in high CRP group (Kaplan-Meier log-rank P 〈0.001). Conclusion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medical treatment, the baseline level of CRP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long-term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诱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1月就诊于10家医院的24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患者的资料进行列表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发病多有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寒冷、情绪、运动等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结论:在诸多诱因及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体质指数、寒冷、情绪、运动等所占的比例最高。积极控制诱因和危险因素,可以避免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is a lowly expressed marker for inflammatory response.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aseline CRP leve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med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a single center. Four hundred and fourteen patients were enrolled, who underwent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and received adequate medication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study compared the follow-up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high level CRP group (CRP >5 mg/L) and low level one. The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551 days. Results Compared with low CRP group, the relative risk (RR) of th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al events (MACCE) in high CRP group was 5.131 (95% CI: 1.864–14.123, P=0.00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during the follow-up between two groups, but a higher risk of re-revascularization was found in high CRP group (RR 6.008, 95% CI: 1.667–21.665, P=0.006).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CRP level could contribute to MACCE during the follow-up. MACCE-free rate was much lower in high CRP group (Kaplan-Meier log-rank P <0.001). Conclusion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medical treatment, the baseline level of CRP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long-term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载脂蛋白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疑诊或诊断冠心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 15 0例患者进行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载脂蛋白情况的调查 ;分析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与年龄、吸烟年限、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脂蛋白 (a)显著正相关 (γ=0 16 37~ 0 2 979,P <0 0 5 ) ;多元回归分析证实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与年龄、吸烟年限、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脂蛋白 (a)关系最密切 (F =4 32 2 5~ 12 95 6 3,P <0 0 5 )。结论 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脂蛋白 (a)水平是促进冠状病变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吸烟状态对其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9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血管重建术前及术后的吸烟状态分为3组:不吸烟组(n=458)、戒烟组(n=287)及吸烟组(n=148),详细记录随访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描述术后累计生存率,并比较吸烟状态对全因性死亡及MACCE的影响,Cox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全因性死亡及MACCE的影响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约为27个月,术后吸烟率较术前吸烟率明显降低(16.57% vs.48.71%),且吸烟组患者较年轻(P<0.0l);不吸烟组患者多为女性(P<0.01),体质量指数(BMI)较小(P<0.01).吸烟组全因性死亡(1.53% vs.1.05% vs.6.76%,P=0.002)和MACCE(4.37% vs.5.23% vs.15.54%,P=0.001)的发生率较高,Cox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持续吸烟是导致全因性死亡[HR=2.753,95%CI(1.695~4.473),P<0.01]和MACCE[HR=1.552,95%CI(1.049~1.754),P=0.001]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管重建后持续吸烟是导致术后发生全因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采用Judins法对176例胸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将108例确诊为早发冠心病患者与68例对照者比较,将早发冠心病组按年龄分为不同亚组,探讨早发冠心病组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早发冠心病组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血压、吸烟史和心血管病家族史高于对照组,男性更容易患早发冠心病(P<0.05)。两组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没有差异,早发冠心病组发病时越年轻,病变发生在左前隆支的比例越高,40岁以下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高于40-55岁组(P<0.05)。随着年龄增加,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比例增加,两支以上血管病变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较多,发病时越年轻、单支血管病变(左前降支)比例越高,预防冠心病应从尽早积极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对1997~2001年间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649例住院患者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男性及高LDL组中冠状动脉狭窄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组(P=0.000 1~0.016);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组中年龄高低、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程、吸烟量、血Glu、SBP、TC、LDL和ApoA1的均值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t=2.423~7.816,P=0.000 1~0.016);高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程、吸烟量、血Glu、TC与病变冠脉积分、冠脉病变积分及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性(r=0.093~0.29,P=0.000 1~0.02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00 1)、高血压病程(P=0.007)、吸烟量(P=0.000 1)、高LDL(P=0.003)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寻找不同年龄段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1991-03/1997-02在西京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434例冠心病患,按年龄分为3组,设计统一的调查表格,对一般社会经济化特征、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等进行调查和测量。比较3组间的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中年组、老年前期组和老年组的女性冠心病的比例分别为7.9%,9.1%和17.3%,吸烟率分别为81.2%,74.0%,62.6%,平均每日吸烟量分别为19.8,16.1和11.6支,家族心脑血管病史暴露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下降,3组间有显差异。中青年组冠心病以典型心绞痛为主,老年冠心病则以不典型心绞痛为主。结论 不同发病年龄的冠心病患其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有所不同,男性、吸烟和冠心病家庭史可能是冠心病提前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血瘀证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特征及与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相关性关系。方法早发冠心病血瘀证36例,痰浊证35例,正常对照组31例,采用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检测光电血流客积参数,氧合血红蛋白采用HICN比色法测定。结果血瘀证与正常组比较Hb、He、Hf、Hb/Tab、HYHb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浊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Hb、He、Hf及HYHb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患者与痰浊证患者比较Hb、Hm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7HbO2含量、血流容积主波幅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光电容积主波幅的增高。氧合血红蛋白均数值逐渐增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光电血流客积特征显示.心脏功能减退与大动脉顺应性降低是本证基本病理改变之一:血流容积主波幅与氧合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在冠心病血管重建术中的运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月至2002年3月,因各种因素放置IABP的冠心病冠脉血管重建术的患者,共计31例。结果 组内并发症6例(19.4%),其中脑梗死1例,机械性溶血1例,穿刺部位血肿4例。无一例发生股动脉血栓、主动脉夹层剥离、感染事件。死亡6例(19.3%)。结论 IABP病例合理选择和运用,可减轻危重冠心病血管重建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好效果和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