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检出率,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的情况,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情况.比较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2014年1-12月我院微生物室分离的889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 486株,阳性率54.7%;52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 162株,阳性率31.1%.产ESBLs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68.3%: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达86%以上,氨曲南的耐药率为55.6%.147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菌株产碳青霉烯酶132株,阳性率为89.8%,其中104株(78.8%)为肺炎克雷伯菌.结论: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是我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原因之一,在常规病原学检测工作中应加强产酶菌株的检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儿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的病源菌构成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和NCCLS(2010年)的判断标准,对2011年儿科149例患儿血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49例患儿的血标本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69株,其中产超广谱8内酰胺酶(ESBLs)59株(85.51%),非产ESBLs 10株(14.49%);大肠埃希菌30株,其中产ES—BLs 12株(40.00%),非产ESBLs菌株18株(60.00%);鲍曼不动杆菌感染26株,其他菌24株。所有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为0;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100.00%。他唑巴坦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18.64%)对其抑菌作用强于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为89.83%)。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是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满意选择。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低于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儿科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中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致病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是治疗儿科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北京地坛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其携带CTX-M酶的基因类型.方法 对北京地坛医院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间收集的无重复21例产ESBLs菌株,采用微量药敏定量实验检测20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针对CTX-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确定其基因型,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21例菌株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明显耐药,多数对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但对亚胺培南100%敏感;产CTX-M酶的有10株,其中有7株产CTX-M-14酶,2株产CTX-M-3酶,1株产CTX-M-9酶.结论 北京地坛医院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间产ESBLs菌多为多重耐药菌,并且存在CTX-M酶的流行,主要是CTX-M-14酶和CTX-M-3酶.  相似文献   

4.
在外科感染中常见的耐药菌有两类:耐药革兰阳性(G+)球菌和耐药革兰阴性(G-)杆菌.前者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甲氧西林溶血性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耐药G-杆菌主要有两类:(1)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产染色体介导Ⅰ型β-内酰胺酶(AmpC)菌;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菌.(2)非发酵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包括鲍曼不动杆菌、洛非不动杆菌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439株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9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细菌株为284株,占64.7%.其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8.2%和97.5%,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有较高的耐药率,如头孢克洛、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棒酸、头孢噻肟/棒酸分别为97.9%、98.9%、96.5%、98.6%、97.5%、100%、1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高达100%.结论: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逐渐增强,与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一定关系,实验室应高度重视产ESBLs株的检测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及时有效控制ESBLs菌株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E1)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AmpC,ESBLs)及Ⅰ类整合子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E1菌的耐药表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法分析其AmpC,ESBLs和整合子的基因类型,并进行质粒接合转移实验.结果 E1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敏感,同时携带CTX-M-13、SHV-1、TEM-1和ACT-2型β-内酰胺酶基因,Ⅰ类整合子基因呈阳性.结论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复杂,可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并已成功地将AmpC 和ESBL 接合在一起,对此类产酶菌应首选碳青酶烯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应高度重视整合子对多重耐药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引起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以提高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疗水平。方法对305例终末期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腹水病原菌培养结果呈阳性(阳性率22.3%),分离出18种病原菌共71株,其中65例为单一细菌感染,3例为混合细菌感染。革兰阴性菌49株(占69%),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革兰阳性菌21株(占29.6%),主要为粪肠球菌;真菌1株(占1.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ESBLs的产生率为37.9%,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s的产生率为2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红霉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结论 SBP感染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细菌耐药率及ESBLs的产生率呈增高趋势,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助于提高SBP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肝移植病区与非肝移植病区细菌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病区和非肝移植病区住院患者的病原菌阳性标本进行分析。比较两个病区的菌株分布和耐药性。结果肝移植病区共检出菌株116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占60.3%,革兰阳性(G+)球菌占39.7%。非肝移植病区共检出菌株1791株,G-杆菌和G+球菌分别占53.1%和46.9%。非肝移植病区检出的G-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占57.2%,非发酵菌占32.2%;而肝移植病区非发酵菌占64.3%,肠杆菌科细菌占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移植病区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肝移植病区,分别为80.0%、51.1%,87.5%、48.9%(均为P〈0.05)。非肝移植病区未发现泛耐药G-杆菌,肝移植病区检出2株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或溶血不动杆菌。非肝移植病区中1.9%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肝移植病区为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移植病区检出的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非肝移植病区相应为41.6%。结论肝移植病区和非肝移植病区病原菌的菌种分布不同。与非肝移植病区比较,肝移植病区检出的病原菌耐药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住院新生儿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特点、菌株耐药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疾病转归.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68例(产酶组),选取同期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中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新生儿共81例为对照(不产酶组).对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合患儿出生体质量、胎龄、分娩方式、感染部位和疾病转归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新生儿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68例新生儿采集的样本中,痰液样本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最高(49/68,72.1%),其次为血液(7/68,10.3%)和尿液(6/68,8.8%).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较高(61.8%~100.0%),但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2.9%~10.3%),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为0.产酶组和不产酶组新生儿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产酶组中,晚期新生儿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与早期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7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37周(Exp (B) =0.352,95% CI:0.134 ~0.929)、剖宫产(Exp (B)=0.488,95% CI:0.243 ~0.984)、有侵入性操作(Exp(B)=0.363,95%CI:0.142 ~0.927)、母亲产前一周使用激素和/或抗菌药物(Exp (B) =0.325,95%CI:0.127 ~0.833)是新生儿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新生儿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感染菌株耐药性强,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掌握剖宫产以及产前使用激素和抗菌药物指征可减少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烧伤病房细菌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分析笔者单位烧伤病房近 4年来的细菌耐药性。 方法 从本院 1996年~ 1999年烧伤患者血培养阳性及创面分离出的细菌 ,其中 5 0株以上者 5种 ,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以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公布的数值作为判断耐药标准。应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 45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 -内酰胺酶 (ESBLs)。 结果 仅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有效 ,而仅多粘菌素 -B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有效。 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阳性者有 38株 ,ESBLs的发生率为 84.4%。 结论笔者医院烧伤病房的细菌耐药率甚高 ,这可能是由于 β -内酰胺酶的产生 ,特别是ESBLs发生率甚高所致 ,亚胺培南依然对ES BLs稳定 ,抗菌效能佳 ;但复合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作用已日趋减弱。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正逐年增高 ,可能是由于大量使用该药 ,引起菌株产生一种新的由质粒传递的金属 β -内酰胺酶 ,细菌外膜蛋白产生减少与通透性的改变 ,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AGs)的耐药情况,分析ESBLs、AGs耐药表型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用K-B纸片扩散法对6种AGs做药敏试验以及采用PCR技术检测AMEs基因。结果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ESBLs菌37株(49.33%)。产ESBLs菌耐药情况:庆大霉素(78.38%)、链霉素(70.27%)、卡那霉素(62.16%)、妥布霉素(50.05%)、奈替米星(18.92%)、阿米卡星(10.81%)。与非产ESBLs菌株相比较,除奈替米星和阿米卡星外耐药性均有差异,且产ESBLs菌中耐多药模式明显(P0.05)。产ESBLs菌携带AMEs基因结果:共检出5种基因,其中以aac(3)-Ⅱ(64.86%)和aac(6’)-Ⅰ(45.95%)为主,未检出aac(6’)-Ⅱ。除ant(2")-Ⅰ和aac(3)-Ⅰ外,其余3种基因检出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且2种基因携带率也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产ESBLs菌株AGs耐药表型和修饰酶基因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ESBLs的产生可使大肠埃希菌对AGs的耐药情况加重,提示ESBLs和AGs引起的耐药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近年来由于广谱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已引起较多耐药菌株的出现,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并可在院内引起爆发流行,应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对本院尿液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产ESBb状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了解本地区尿路感染中ESBLs菌的流行情况及产ESBLs菌株对临床常见抗菌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临床分离黄杆菌属细菌产β内酰胺酶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检测黄杆菌的耐药性和产 β内酰胺酶 (BLA)及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临床分离的 6株黄杆菌属细菌分别以纸片法、双纸片协同法检测其产BLA和ESBLs;用K B法和梯度琼脂平板法检测黄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 结果  6株黄杆菌均为产BLA菌株 ,且 >80 %的黄杆菌产ESBLs;黄杆菌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MIC为 32 2 5 6mg L),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加酶头孢菌素较敏感 (MIC为 0 .12 5 8.0 0 0mg L)。 结论 院内感染的黄杆菌多产BLA,并对BLA类抗生素高度耐药 ;由其导致的感染在治疗上建议优先选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或加酶抑制剂BLA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近年来广谱头孢菌素的应用已引起较多耐药菌株的出现,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许多因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无效而住院治疗的尿路感染大多与ESBLs相关.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产ESBLs的主要菌种[1].  相似文献   

15.
曹松山  段彦彦  裴保方  陈海燕  李燕 《骨科》2015,34(4):541-544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相关数据,采用细菌药敏试验分析软件WHONET5.6,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并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95例小儿急性阑尾炎脓液标本分离出致病菌37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75株(73.33%),3年间,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检出率逐年升高;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未出现耐药菌株,产ESBLs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存在广泛耐药。脓液培养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用药选择以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为主,联合用药方式主要是二联用药,以头孢菌素类和硝咪唑类联用为主,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的选用结合临床疗效调整治疗方案,所有患儿均临床治愈。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小儿急性阑尾炎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和非产ESBLs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显著差异,在抗感染治疗中,临床医师应根据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分布及传播机制.方法 采用PCR扩增、序列分析确定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ESBLs基因,Etest 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接合试验、质粒抽提等方法对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进行研究.结果 447株产ESBLs菌株中筛选到1株产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的产酸克雷伯菌(ZJ157),并在该菌株中同时检出CTX-M-15型ESBLs和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该菌株对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及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多黏菌素E和替加环素敏感;对阿米卡星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通过接合试验传递给受体菌,且PCR扩增证实接合子的armA、CTX-M-15及TEM-1基因均为阳性.质粒抽提发现原始菌和接合子均有1个约55 kb的质粒.结论 在产酸克雷伯菌中检出armA型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介导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的armA基因可以与CTX-M-15及TEM-1基因同时经质粒传递,协同介导菌株的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实验室诊断和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碳青霉烯酶,可以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增加此类酶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 连续收集从临床住院患者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接合试验、PCR、PCR产物测序、等电聚焦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确认试验等方法明确基因型.结果 共收集75株肺炎克雷伯菌,48株(64.0%,48/75)含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ESBLs占52.0%(39/75).在48株产酶菌株中,携带2种基因型的占35.4%(17/48),携带3种基因型的占14.6%(7/48),携带4种基因型的占10.4%(5/48).CTX-M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出率最高(30/48,62.5%),其次为TEM型(26/48,54.2%)和SHV型(25/48,52.1%).产DHA-1型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有9株,且有8株与ESBLs并存.同时还检测到3株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s表型确认试验结果的假阴性率为23.1%(9/39).结论 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β-内酰胺基因分布复杂,临床上呈多药耐药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某医院手外科术后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5-2018年手足外伤术后感染患者培养出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构成比及耐药性。结果共培养出致病菌80株,以G-菌感染最为多见,其中G-菌55株(68.75%),G+菌25株(31.25%)。常见致病菌是铜绿假单胞菌(12.50%)、表皮葡萄球菌(11.25%)、大肠埃希氏菌(8.75%)、粘质沙雷氏菌(7.50%)、金黄色葡萄球菌(7.50%)等。检出多重耐药菌48株,占致病菌的百分率为比60.00%,其中G-多重耐药菌27株(56.25%),G+多重耐药菌21株(43.75%)。多重耐药菌中最为常见的是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中的G+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高,但出现了对替考拉宁耐药的MRCNS菌株,G-菌除恶臭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外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不高。结论手足外伤术后感染患者中,MRCNS和粘质沙雷氏菌感染者增多,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不是手外科常见的致病菌,临床医生应熟悉本科室现阶段常见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感染(DFI)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DFI患者,统计其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共培养出123株病原微生物,多重耐药(MDR)发生率39%(48/123)。44株革兰阳性(G+)细菌中,发现频率最高的是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DR检出率36.4%(16/44),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葡萄球菌属的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肠球菌属的屎肠球菌,分别是80%(4/5)、80%(4/5)及50%(1/2)。79株革兰阴性(G-)菌中,发现频率前三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黏质沙雷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MDR检出率39.2%(31/79),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约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分别是100%(1/1)、80%(8/10)及71.4%(5/7)。结论:DFI病原菌主要为G-菌,临床医生应当注意加强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