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尿Ⅳ型胶原(CⅣ)的变化及其对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意义。方法用放免法测定了72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及30例正常人尿CⅣ、UAE、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结果72例患者尿C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正常白蛋白尿期2型DM病人尿CⅣ较对照组已明显升高(P<0.05),各组间尿CⅣ水平差异显著,随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的增加而递增。尿CⅣ与UAE、α1-MG、收缩压(sBP)、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c)呈正相关。结论提示尿CⅣ随DN的严重程度而明显增高,可用来早期诊断DN,监测D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时期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Ⅳ型胶原(Co-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108例(男55例,女5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分为3组,即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3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DM2组,34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DM3组,37例),另设正常对照组(NC组,3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四组研究对象尿VEGF、TGF-β1、Co-Ⅳ水平.结果与NC组(2.96±0.98)μg/l相比,DM1组尿VEGF(5.48±1.48)μg/l升高(P<0.05),而尿TGF-β1(46.57±13.15)μg/l和Co-Ⅳ(10.10±3.81)μg/l无明显变化(P>0.05).尿VEGF在DM2组(11.17±3.53)μg/l和DM3组(12.07±5.10)μg/l进一步升高,与DM1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而尿TGF-β1和Co-Ⅳ结果仍相似,即在DM2组无明显变化,DM3组[分别为(161.68±59.54)μg/l、(24.15±5.23)μg/l]较DM1组[分别为(46.57±13.15)μg/l、(10.10±3.81)μg/l]与DM2组[分别为(76.51±22.01)μg/l、(15.5±3.44)μg/l]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VEGF、TGF-β1和Co-Ⅳ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尿VEGF可能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示指标,而尿TGF-β、Co-Ⅳ可能为判断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葛根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小球、肾小管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 选择 6 4例尿白蛋白排出率 (UAER)在 30~ 30 0mg/d的 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35例 )和对照组 (2 9例 ) ,治疗组维持降糖治疗并同时用葛根素注射液 10ml+生理盐水 2 5 0ml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连续两周 ;对照组仅维持降糖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测定UAER、尿转铁蛋白 (TRF)、尿IgG、尿α1 微球蛋白 (α1 -MG)、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和尿N乙酰 β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UAER(78 35± 6 5 6 )mg/d、αl -MG(16 0 8± 1 30 )mg L、β2 -MG(2 4 4 5± 2 3 6 ) μg L ,显著低于对照组 (10 3 7± 9 5 6 )、(2 1 6± 2 19)、(32 5 9± 2 2 1) ,(P <0 0 5 ) ;TRF(10 4 3± 1 0 8)mg/L、尿IgG(19 6 1± 2 86 )mg/L ,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 (15 4 5± 1 4 4 )、(36 35± 5 11) ,(P <0 0 1)。治疗后UAER、α1 -MG显著低于治疗前 (10 5 78± 9 39)、(2 1 78± 2 0 3) ,(P <0 0 5 ) ;β2 -MG、TRF、尿IgG非常显著低于治疗前 (378 5±2 0 3)、(15 4 8± 1 33)、(36 97± 4 81) ,(P <0 0 1)。结论 葛根素可使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尿中Ⅳ型胶原检测在诊断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EG 40 0 0浓缩尿中Ⅳ型胶原 (Ⅳ C)检测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法检测PEG 40 0 0浓缩尿中Ⅳ C浓度。结果 :健康对照组尿液Ⅳ C含量为 ( 4 47± 1 72 )ng/ml;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尿液Ⅳ C含量为 ( 6 12± 3 0 2 )ng/ml;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为 ( 12 0 7± 4 43 )ng/ml;糖尿病大量白蛋白尿组为 ( 14 5 3± 9 12 )ng/ml;非糖尿病肾病组浓缩尿Ⅳ C含量为 ( 4 68± 2 0 1)ng/ml。糖尿病人随着尿白蛋白分泌率 (AER)增加 ,血清和尿中Ⅳ C浓度也逐渐增加。结论 :用PEG 40 0 0浓缩尿中Ⅳ C的效果显著 ,血清和尿中Ⅳ C检测在诊断糖尿病肾病方面是有效的指标 ,可作为糖尿病肾病 (DN )和非糖尿病肾病 (NDRD)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5.
胱抑素C对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T2DM)伴有不同程度肾损害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于早期糖尿病肾损伤的检测意义。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ysC水平,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血清RBP。同时检测T2DM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选择性分成两组,即UAER<30 mg/24h组、30mg/24 h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不同时期尿Ⅳ型胶原(Ⅳ-C)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DM)145例,根据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DN组,设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尿Ⅳ-C水平,探讨其与UAER、血肌酐及尿素氮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DN组Cr、α1-MG、β2-MG、BUN和UAE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对照组(P<0.05);DN组Ⅳ-C水平达到(288.31±92.45)μg/24h,显著高于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对照组(P<0.05);Ⅳ-C与α1-MG、β2-MG、BUN和UAER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r=0.55、r=0.48、r=0.51和r=0.61,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尿Ⅳ型胶原含量变化可能与2型DN的发生发展有关,其可作为DN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可能为判断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尿β2—微球蛋白在小儿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检测对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对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尿β2-微球蛋白进行定量测定 .结果糖尿病组血β2-MG为3215±1100μg/L,尿β2-MG为416±291μg/L,对照组血β2-MG为1908±852μg/L,尿β2-MG为178±129μg/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 5);糖尿病病程<5年组血β2-MG 2604±910μg/L,尿β2-MG 386±291μg/L,>5年组血β2-MG 3415±1361μg/L,尿β2-MG 1012±945μg/L,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尿β2-MG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尿系列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免疫球蛋白IGG、尿转铁蛋白TRFU、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将200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A组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 30 μg/min或尿蛋白<30mg/24 h)78例;B组为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为30 ~ 300 μg/min或尿蛋白30~300 mg/24 h)65例;C组为糖尿病肾病组(UAER> 200 μg/min或尿蛋白>0.5 g/24 h)57例.另选择6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NC)组.同时检测血清CYSC和RBP,尿MALB、IGG、TRFU、α1-MG、β2-MG,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间血清CYSC和RBP,尿MALB、IGC、TRFU、α1-MG、β2-M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组血清CYSC和RBP,尿MALB、IGG、TRFU、α1-MG、β2-MG水平和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B和C组(P<0.01);C组血清CYSC和RBP,尿MALB、IGG、TRFU、α1-MG、β2-MG水平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和B组的各项检测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CYSC和RBP,尿MALB、IGG、TRFU、α1-MG、β2-MG联合检测可以作为鉴别糖尿病肾损害患者病变程度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检测尿Ⅳ型胶原(ⅣC)的ABC-ELISA系统,评价尿ⅣC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特异性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制备的抗ⅣC抗体成功地建立了ABC-ELISA,该系统能直接从尿液中检测到ⅣC.在临床试验中,对120例2型糖尿病(DM)病人及多组对照同时进行24h尿ⅣC(UCER)和白蛋白(UAER)的测定.结果在0.5~500ng/ml浓度范围内,建立尿ⅣC测定的标准曲线.在1~125ng/ml之间,尿ⅣC浓度与A值呈显著正相关(r=0.84,P<0.04).该ELISA系统的敏感性达0.5ng/ml,与其他蛋白质的交叉反应性<1%.与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及冠心病组相比,UCER在DM病人中显著升高,尤其是在UAER200~300mg/24h亚组更加明显(P<0.01).在DM病人中,UCER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41,P<0.001).结论我们成功地建立了直接检测尿ⅣC的ABC-ELISA系统并发现,尿ⅣC有可能成为预测早期DN的特异性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Ⅰ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检测47例Ⅰ型糖尿病病人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尿液β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β2-MG)、N-乙烯-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 beta-D-glucosaminidase,NAG)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等指标,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分为将患者DM组(UAE<20μg/min)和DN组(UAE20~200μg/min),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RBP与UAE正相关(r=0.24,P=0.032),RBP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DN组高于DM组和对照组,NAG及β2-MG于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RBP可以作为诊断早期1型DN的参考指标之一,但其并不比UAE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张仲景医院收治的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将其分为3组。A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UAER<30 mg/24 h)56例;B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UAER为30~300 mg/24 h)48例;C组:临床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UAER>300 mg/24 h)44例。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4组受检者血清CysC、β2-MG和尿α1-MG、β2-MG水平,比较B组血清CysC、β2-MG和尿α1-MG、β2-MG联合检测及单独检测的阳性率。结果 C组血清CysC、β2-MG和尿α1-MG、β2-MG水平均高于B组,B组高于A组,且A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CysC、β2-MG和尿α1-MG、β2-MG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CysC、β2-MG和尿α1-MG、β2-MG水平联合检测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可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徐秋 《四川医学》2004,25(4):472-473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Ⅳ型胶原(CⅣ)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DN的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黄芪注射液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前后尿CⅣ、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α1-微球蛋白(α1-MG)。结果 黄芪注射液能明显降低DN患者尿CⅣ水平,减少DN患者UAE、α1—MC。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DN患者肾脏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DN患者C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的关系.方法 91 例T2DM病人根据24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个亚组:无蛋白尿组(UAER<20μg/min)、微量蛋白尿组(UAER 20~200μg/min)及大量蛋白尿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检测在诊断过敏性紫癜(HSP)及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及放免法测定24例HSP(HSP组)、20例HSPN(HSPN组)患儿及32例正常对照儿童尿NAG、β2-M的含量。结果HSPN组尿NAG含量(4.9±3.4μg/mmol)与尿β2-M含量(284±277ng/ml)均高于HSP组(2.4±1.2μg/mmol,113±146ng/ml)及对照组(1.1±0.9μg/mmol,128±96ng/ml),P均<0.01;而HSP组尿NAG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尿β2-M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SP患儿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但其重吸收功能尚能代偿在正常范围内。HSPN患儿两者均出现损害,程度更重。检测尿NAG可早期诊断HSP肾小管损害。  相似文献   

15.
通过β-微球蛋白(β_2-MG)测定,对糖尿病(DM)无合并症组(1组);DM并有视网膜病变组(2组);DM并有蛋白尿组(3组),DM并有视网膜病变及尿蛋白组(4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组β_2-MG均值为25.2±9.2μg/L,2组为37.5±16.5μg/L,3组为43.2±19.41μg/L,4组为59.6±2.96μg/L。经统计学处理1、2组P<0.05,2、3组P>0.05,1、3组及1、4组P<0.05。由于β_2-MG含量可反映  相似文献   

16.
检测尿微量蛋白和Ⅳ型胶原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标本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RF)、微量白蛋白(mALB)及Ⅳ型胶原(Ⅳ C)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法检测尿中RBP、TRF及Ⅳ C ,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 ,酶偶联法测定尿肌酐。结果 :正常对照组中尿RBP/Cr、TRF/Cr及Ⅳ C的含量分别为(2.12±0.95)mg/mmol,(1.81±0.52)mg/mmol,(44.68±17.2)ng/ml。在糖尿病无肾病组中 ,其微量白蛋白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 ,而RBP、TRF及Ⅳ C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别(P<0.05)。在糖尿病的初期肾病组和临床肾病组 ,mALB、RBP/Cr、TRF/C的及Ⅳ C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联合检测尿RBP、TRF及Ⅳ C是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损伤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脉压、脉压指数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EH组)82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EH+DM组)78例;根据24h动态脉压(24hPP)水平将EH+DM患者分为:24hPP<60mmHg组(40例)和24hPP≥60mmHg组(38例);根据24h脉压指数(PPI)将EH+DM患者分为PPI<0.5组(36例)和PPI≥0.5组(42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24h动态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各组指标,分析PP、PPI与MAU,尿β2-MG之间的关系。结果 EH+DM组24hPP、PPI、MAU,尿β2-MG明显高于EH组(P<0.05);24hPP≥60mmHg组MAU、β2-MG水平明显高于24hPP<60mmHg组(P<0.05);PPI≥0.5组MAU,尿β2-MG水平明显高于PPI<0.5组(P<0.05);PP、PPI与MAU、尿β2-MG成正相关。结论 PP、PPI是预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inkgp Bo;pba Extract,GbE)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对52例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病人,26例在常规治疗糖尿病(格列奇特或合用二甲双胍口服)基础上加用GbE7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4 d;另26例病人单用常规治疗14 d为对照组.2组均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素β2(TXB2)、尿白蛋白的变化.结果GbE组血小板粘附率下降(38±15)%,GMP-140水平下降(8±16)μg/L,TXB2水平下降(124±88)ng/L,尿白蛋白和肌酐的比值下降(8.1±3.9)mg/mmol;而常规治疗组依次为(4±21)%,(0.9±10)μg/L,(1±66)n/L及(14±3.6)mg/mmol;2组组间比较,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GbE有改善血小板功能、减少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 C)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肾脏风湿科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21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0 mg/24 h者62例纳入单纯DM组,UAER在30~300 mg/24 h者59例纳入早期DN组,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受检者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Cys C和Hcy水平。结果单纯DM组与对照组比较,UAER、血清Cys C、Hcy、Scr及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UAER及血清Cys C、Hcy水平分别为(189.68±35.64) mg/24 h、(1.76±0.55) mg/L、(19.15±4.32)μmol/L,均明显高于单纯DM组的(14.58±4.68) mg/24 h、(0.57±0.32) mg/L、(13.62±3.52)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患者血清Cys C及Hcy阳性率分别为47.45%、50.85%,明显高于单纯DM组的19.35%、2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 C、Hcy水平与UAER均呈正相关性(r=0.636、0.568,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血清Hcy、Cys C对早期识别及诊断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2diabeticmellitus,T2DM)患者血清三叶因子(trefoilfactor3,TFF3)水平与尿白蛋白排出率相关性。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2型糖尿病组116例按照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做如下分组:Ⅰ组正常白蛋白尿组(UAE≤30mg/24h),共25例;Ⅱ组微量白蛋白尿一组(30<UAE≤100mg/24h)共22例;Ⅲ组微量白蛋白尿二组(100<UAE≤200mg/24h)共24例;Ⅳ组微量白蛋白尿三组(200<UAE≤300mg/24h)共25例;Ⅴ组临床蛋白尿组(UAE>300mg/24h)共20例。血清TFF3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结果2DM各组中,Ⅰ与NC组无显著差异,其余各组血清TFF3含量随UAE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三叶因子与尿白蛋白排出率呈显著相关,随着尿白蛋白量的增加而升高,可作为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