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裘索 《中医药学刊》2005,23(4):691-692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氛围中求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论及其当代的现代化过程产生了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药学遗产,通过对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历史的回顾,学术价值及其工作主要内容的阐述,强调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中医学术之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一项历史性的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历史,也是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氛围中求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论及其当代的现代化过程产生了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4.
医林新录     
一、建议创建两门新学科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这是一个老问题。路子大体有两条,一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一是依照传统方法研究。殊途同归,中医药学必将大放新的异彩。关于继承的方法,笔者管见,是否还可以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等的角度,来考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的成因。这对于发扬光大中医药学,或许是很有意义的。这三部医籍,实际上开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先河(当然还有更早的源头),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产物。当时我国的疆域、人口、资源、生态、气候等等,对这三部书的撰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无疑,古…  相似文献   

5.
张方  李炜芳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73-1774
目的探讨中医药传统思想中蕴涵的现代科学思想,辨析其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方法探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以及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中蕴涵的现代科学价值。结果与结论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认识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探讨中医药学兴盛、衰微、复兴的历史原因,从宏观上把握和阐明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只是科学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问题,文章从中医药文化概念、中医药文化传统积淀、中西医文化比较及其拒斥与结合、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历史必然等方面对中医药文化研究进行述要。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21日,《光明日报》刊载卫生部长陈竺《中医药学的现实作用》一文。据我所知,这是建国以来以部长名义发表在《光明日报》的首篇论述中医药价值的文章。陈部长的文章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学术和实践价值,指出:“要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医药。无视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健康事业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是对历史的无知和歪曲。”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学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继承与弘扬,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中医药在“生命科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对中医问题的指示中曾说:“中医对我国人民的贡  相似文献   

9.
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历经浩瀚长河,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宏观整体、辨证论治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一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临床理论独特的医学明珠。 继承宏扬祖国传统医药学理论,不仅是继承传播民族文化遗产的大事,而且也是利用祖国医学宝库为当代人类造福的大事,通过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发展和完善中医药学,进而使中医药能够在21世纪的进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一门能够被世界广为接  相似文献   

10.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加感召力。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学──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 中医药学,是一门集治疗、预防、保健、养生等有关健康与生命的科学。追本溯源,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整套基本的理论和诊治方法,这些先进的成果,我们要积极吸取其精华,加以继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医药现代化要从继承入手、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敢于创新,才能推进中医药学向现代化发展、继承与创新结合,努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等3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现代化涉及的内涵关系,认为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就,必须从继承入手,树立民族自信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立足临床实践,才能把中医药现代化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和现实都证实其对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尽管它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诊治疾病的经验.但是,以今天的科学水平来审视衡量,就难免会有某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中医药学仍墨守成规、踌躇不前,必将被科学时代的需要所摒弃.笔者认为,要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才是必由之路.中医药学的研究千头万绪、各有己见,但下列几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学传承与教育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垚  陆明  王旭 《光明中医》2007,22(3):27-28
传承与教育是一个学科得以延续的生命脉搏.中医药学自创立以来就有其特有的传承教育方式,然而,社会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中医药学采取何种传承教育方式,是每一个中医药学继承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医药学的研究已开始了自己悠久历史中又一次真正的复兴.研究者通过回顾和分析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认为中医药学每一次重大成就的获得,往往是以“治法”研究为主线,或对固有治法的发挥,或创立新的治法,从而引起了整个中医学术理论及医疗实践的突破或发展.因此,大胆设想和开展对中医治法的研究,可谓科研选题的一个思路.从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看,历代名医都是致力于临床医疗的探索研究.如我国中医药学临床学的奠基人和鼻祖张仲景,其主要医学成就在于他在继承发扬《内经》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针  相似文献   

15.
结合半个多世纪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实践与体会,展望并探讨新世纪中医药学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强调下一个世界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强调下一个世纪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博 大精深的历代中医药学文献是继承与发展的基础,学以至艇,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创新,在这两方面狠下功夫,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为我所用,才能发扬优势,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日益发展.人类知识更新加快的今天,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学如何发展?其路在何方是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炎黄子孙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传统中医药学知识不断传向国外,受外国人对中医药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而国内的某些现状还不尽人意。囤此有人担心的认为: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具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其发展的一个瓶颈。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必须坚持三原则:我主人随原则,多学科研究原则,辩证的否定原则。这对于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对提高中医药学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完善中医药疗效评定标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五年八月中央卫生部在合肥召开了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同志在会上作了“加强领导,搞好改革,把中医工作推向新阶段”和“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努力开创中西医结合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就“正确处理继承与发扬的关系”问题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有继承性的,并且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中医药学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中医工作中,既要重视继承,也要重视发扬。继承是发扬的基础,发扬是继承的目的。二者不能偏废或者割裂。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扬,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从事中医工作尤其是中医学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医药学的展望刘干中任何一种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地除旧纳新,医学的发展自不例外。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从中医药学的历史发展看,中医药学主要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自我创新发展。在过去几千年中,中医学汲取了我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精华。也汲取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中医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研究生数量的增多,中医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在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怎样保证教学质量,怎样能在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扬之间找到较好的切入点,真正培养出中医药研究型人才,不仅关系到硕士生个人发展,也关联到中医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体会谈谈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