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焕阁  王侠 《当代医学》2010,16(24):114-115
目的了解西安各大医院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分析导致针刺伤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西安市级医院急诊科的6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有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的人数占82.4%,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次数与职称无关(P〉0.05);操作后回套针帽人数占调查对象的92.9%,其中双手回套针帽的占94.3%;在进行输液、注射、采血等操作中不戴手套的有占85.7%,偶尔戴占14.3%。结论急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缺乏有关针刺伤知识,针刺伤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千预措施、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职和轮转的46名护士进行相关资料的问卷调查.结果:最近24个月内((2007年1月-2008年12月),100%的门诊输液室护士受到过针刺伤的损害,针刺伤与人力配备、对护上针刺伤的认知、护士是否规范操作及护士自身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护士面临着针刺伤的危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应采取必要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护士针刺伤的调查,了解ICU护士被针刺伤的概率情况及针刺伤发生的时机,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ICU 25名护士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5名护士中,22人曾发生过针刺伤。结论临床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率很高的人群,尤其ICU护士,面临的心理压力大,工作量超负荷,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操作多,容易造成工作疲惫感,面对这些诸多因素,医院尤其应该加强对ICU护理人员防护知识教育,增强防护意识,严格操作规程,明确针刺伤发生的环节,制定具体措施,减少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针刺伤高发的原因,探讨护士长管理干预在降低针刺伤发生率中的效应。方法:在分析2010年科室护理人员针刺伤高发原因的基础上,2011年从提高护士自我防范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合理放置锐器、提供方便处理器具及加强临床带教等方面采取措施,2012年常抓不懈,特别重视新护士人员培训和监管。结果:2010年共发生针刺伤42例,2011年共发生针刺伤19例,2012年发生针刺伤18例。结论:提高护士自我防范意识;规范日常护士操作流程;对锐器处理用具进行合理配备和放置;改用安全型套管针,提高套管针的使用率;加强临床带教,将针刺伤的预防及发生后的处理列入带教课程内容,重视新护士培训和监管;在易发生针刺伤的地方张贴提示语。上述办法可以明显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从而保障了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保证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以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 自行设计半开放型问卷,行现场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筛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50例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且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病人分泌物喷溅;职业暴露后护士行正确紧急处理的人次有25例(50%);26例(50.1%)护士职业暴露前有不良情绪,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病.结论 针刺伤和病人分泌物喷溅是护士职业暴露最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不良的情绪是护士职业暴露的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和暴露后正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方式、内容与考核手段可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计划行为理论防范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在职护士50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从预防行为信念、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结果评价4个方面,提升急诊护士执行锐器物品操作认知水平,增强护理人员操作行为的正确性,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结果通过1年的干预,急诊护理人员对针刺伤预防动机水平显著提高(4.02±0.15,P<0.05),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由64%下降到20%(χ2=2.56,P<0.05)。结论计划行为理论能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针刺预防行为,减少护士职业风险,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针刺伤的防护管理,健全职业暴露防护系统,加强护士职业防护,保障护士的健康安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对兰州石化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1月-2013年5月护士共发生14例针刺伤,针刺伤可发生在操作前、中、后。操作中、后阶段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时机,主要是:采血时与穿刺中拔除导管心时;拔针时与处理废物时;注射器用后毁弃时;操作后处理用物时;处理治疗盘中未拆卸的针头时。结论:应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完善防护措施,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做好针刺伤的防范,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8.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能力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现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职业暴露,保障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方法 对急诊科5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护理操作中是否戴手套、针刺伤情况、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等.结果 急诊室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年青护士防护意识差,针刺伤发生率高,针刺伤后血液检测率又相当较低.结论 应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增强其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的现状,为采取有效职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广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1 234例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相关问题调查。结果 121例临床护士在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发生针刺伤,其中工作时间〈1年的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最高,为27.96%(52/186)。针刺伤主要发生在输液室(43.48%)、供应室(23.08%)、急诊科(20.9%)和手术室(11.54%)。导致针刺伤的锐器物主要是输液针头(42.98%)、注射器针头(35.54%)。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是输液后拔针(33.06%)和处理使用后的锐器物(28.93%)。有61.98%(75/121)的护士发生针刺时未戴手套,77.69%(94/121)的护士被刺伤前不知道病人有无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结论低年资护士是针刺伤的主要人群,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针刺伤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性对针刺伤也存在极大的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为回避针帽及思想不集中.因此,针对原因需提出防护措施.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才是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杨静  王晶  杜晶 《吉林医学》2011,(8):1588-1588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针刺伤。方法:分析针刺伤的危害,查找针刺伤的损伤因素,制定出防范措施。结果:结论: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严守操作流程认真细心注意操作细节,针刺伤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朱祖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6):1155-1156
针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成为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的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在各种注射、输液等护理技术操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应立即处理使用过的裸露针头。使用传统的静脉留置针时,当钢针从留置套管中抽出后,由于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或不正确传递或随意丢弃而时常发生针刺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找出安全隐患,提出防范对策和措施.方法 对我院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龄,针刺伤次数、原因及伤后处理情况.结果 低年资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高年资护士.结论 护士针刺伤在医院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原因为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未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执行、工作过度疲累等,且与多种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急诊科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和职业防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期降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临床中急诊科常见职业暴露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科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为针刺伤,占针刺伤比例的92%。职业分布以护士为主,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急诊抢救室。所报告病理经过感染管理科的及时指导,无护理人员发生感染。结论急诊作为职业暴露高发科室,医院应完善相关举措,将其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规范相关操作,将职业暴露纳入到日常绩效考核中,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意外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了解护理操作中,针刺伤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笔者对本院162名护理人员针刺伤进行调查,探讨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士在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预防减少针刺伤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多发生在护理人员临床操作中,是最常见的职业意外损伤。护士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是其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建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针刺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颖 《中外医疗》2010,29(2):148-148
目的对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20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情况进行相关资料的问卷调查。结果护士在过去1年里发生过针刺伤的97.5%;发生针刺伤的时机主要为注射或抽血后处理注射器的过程,占25.1%;操作不规范、粗心,自我防护意识差等原因所占百分率最高,为62.4%。结论护士面临着针刺伤的危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应采取必要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48名护理人员。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96人(64.9%)发生过针刺伤,累计372例次,平均每人针刺伤3.88次;护士、护师针刺伤发生率高于主管护师,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x^2=22.354);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是在加药过程中、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注射或抽血前后。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较高,自我防护意识需加强,应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配合联接导管在临床输液治疗中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的效果.方法:我院老年科输液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配合联接导管进行输液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型静脉留置针或一次性头皮针进行输液治疗,比较两组输液操作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共输液3025人次,发生针刺伤13次,发生率为0.429%;实验组共输液3988人次,发生针刺伤5次,发生率为0.125%.实验组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配合联接导管可明显降低临床针刺伤的发生率,有效防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蔡慧娟 《右江医学》2014,(1):131-132
急诊科担负着120院前急救工作、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急诊救治及门急诊患者的输液工作,护理人员的压力及工作量大,从而导致急诊科氛围严肃、紧张、忙碌,极易发生护患纠纷紧张情绪,还要帮助情绪消极的患者舒缓心情,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在护理患者时应积极主动、细心,让患者感受到一个温馨的治疗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