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术中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了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完成的348例斜视手术,对术中出现的并发症、处理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348例斜视手术中,术中巩膜穿孔3例,一例在行肌肉退后时发生,两例发生于肌肉缩短时,发生穿孔后即行巩膜外冷冻,术后随访未发现有进一步损害发生;术中缝线被剪断7例,牵引肌肉断端,重新安置套环缝线后继续完成手术;全麻术中发生严重眼心反射1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博,不得不终止手术,二次手术时加用阿托品及球后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平稳完成手术;术中严重出血1例,考虑为肌鞘缝合不完整所致;肌肉滑脱1例,为行内直肌缩短时发生,经仔细寻找得断端,完成手术。结论斜视矫正术中操作须认真细致,一旦发生并发症,冷静应对通常仍可取得较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设计了一种在斜视手术中贴眼球表面测量的弯式折叶尺。它是对以往旧式弯尺的改良,它有一个操作灵敏的折叶和一个位于尺的一侧末端,易于测量的“T”形片。在眼肌二端做标记无需对尺重新定位。直肌后退矫正斜视,以往是根据患眼偏斜度计算出需要的手术量,然后用二脚规从肌肉的原始附着点测量计算出来的距离,用二脚规测得的带状长度与沿着弯曲眼球的弧状长度不同,此一区别在测径大于10mm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Scott  AB  游启生 《国际眼科纵览》2007,31(4):287-288
动物实验证实布比卡因具有特异性肌肉毒性作用,注入肌肉后可引起肌纤维变性、增生和肥大,而对其它组织无明显副作用。眼科手术中有时行布比卡因球后注射进行麻醉,可引起术后斜视、眼外肌肥大。本研究试图利用眼肌注射布比卡因诱导肌肉肥大这一作用治疗斜视。作者将0.75%的布比卡因4.5ml注入一内斜视(14棱镜度)患者的外直肌中,术中利用针尖记录肌肉的电活动以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4.
血管显微分离在眼外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斜视矫正手术有时需要在一只眼上同时离断3条或3条以上直肌,因而过多地损伤了睫状前动脉,导致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本课题主要是探讨斜视矫正手术多条眼外肌一次完成的方法.方法本组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做肌止端结膜切口,暴露直肌,显微镜下将延直肌走行的睫状前动脉分离出来,离断肌肉时保留血管.手术量和术式与常规眼外肌手术相同.结果斜视矫正效果:治愈32例(88.89%),好转4例(11.11%).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虹膜大环术前术后血流流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血管分离术可实现多条眼外肌手术一次完成.眼外肌睫状前动脉血管显微分离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眼前节缺血发生的可能.减少手术次数,既简化了斜视矫治过程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矫治大角度外斜视在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时,肌止端后移、肌肉缝线悬吊的效果。方法对65例大角度外斜视在做外直肌徙后时,将肌肉缝线平行外直肌上下缘于肌止端后5 mm处巩膜浅层穿出,测量肌止点与拟行肌肉缝线结扎点后肌肉断端的距离是否与术前拟行后徙量相符,确定后结扎缝线。例如后徙量为11 mm,则肌肉缝线于肌止点后5 mm处巩膜穿出,悬吊量为6 mm时结扎缝线,形如吊床状。结果65例有1例残留5°外斜,其余64例均达到正常眼位。结论采用悬吊方法进行外直肌超常量徒后,既减少了眼外肌与眼球筋膜的大范围粘连及手术操作困难带来的巩膜意外损伤,又达到了矫治大角度外斜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V型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 1 997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 1 0 2 7例斜视中 1 2 2例V型斜视病例的病史资料及治疗结果。 1 2 2例V型斜视男 62例 ,女 60例 ,最大年龄为 2 8岁 ,最小年龄为 4岁 ,平均年龄 1 1 6岁。所有病例接受三棱镜和 /或同视机九方位斜视角检查 ,上方斜视度与下方斜视度相差 1 5 △ ~ 42 △ ,平均 2 7△ 。根据有无垂直肌肉功能异常分别选择垂直肌肉手术或 /和水平肌肉移位 ,包括下斜肌后徙、上斜肌折叠、内外直肌后徙或联合上下移位。术后随访时间 1~ 1 8月 ,平均 9月。结果 V型斜视占同期斜视病例的 1 1 88%。其中V型外斜视 79例 (65 % ) ,V型内斜视 3 8例 (3 1 % ) ,原在位正位的V型斜视 5例 (4 % )。引起V型斜视的常见原因为垂直肌肉功能异常 (86% ) ,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 (4 5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 7% )、上直肌不全麻痹 (4 % ) ,水平肌肉附着异常 (1 4% )。手术治疗 87%获得满意效果 (上方斜视度与下方斜视度相差小于 1 5 △ ,水平斜视度小于 1 0 △)。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 ,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 ,常合并水平斜视 ,外斜视多于内斜视。根据引起V型斜视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斜视显微手术治疗的优点。方法 15例水平性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部分患者行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结果 15例患者术后斜度均在土10^Δ以内,6例出现一过性的复视,一周后复视消失。随访期1~5个月。在15例患者中。有3例因睫状前血管太细放弃分离血管,最后成功保留血管者4例,其余8例未能成功地分离或保留睫状前血管,有的在分离过程中血管破裂,有的在肌肉缝合过程中断裂。结论 斜视的显微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从传统的斜视手术向显微斜视手术过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先天性斜视、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病理变化,探讨共同性斜视、先天性斜视等肌源性病变特点。方法对50例先天性斜视及共同性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将截除的眼外肌标本及选取的2例正常眼外肌标本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并置于光镜下观察眼外肌的病理特点。结果正常眼外肌标本未见纤维组织增生;先天性内、外斜视眼外肌标本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眼外肌纤维化、玻璃样变及肌纤维变性、结构消失等改变,以先天性内斜视改变较为显著。共同性内、外斜视可见肌纤维体积减小、数量减少,排列紊乱,发病较早、手术年龄大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多可见肌肉部分萎缩、肌纤维间隙增宽,胶原含量增多等改变。结论先天性斜视会引起眼外肌纤维化等的改变,而共同性斜视也会出现轻度眼外肌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垂直性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垂直性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这类患者的病因、诊断特点、手术的时机和术式的选择。方法 :根据术前诊断分别采取斜肌断腱、斜肌断腱联合水平肌肉手术、下直肌缩短联合水平肌肉手术、水平肌肉移位联合水平肌肉手术等手术方式。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一次手术成功获得了正位。大部分患者恢复了立体视。结论 :对于垂直性斜视患者要诊断准确 ,正确选择手术术式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对局部麻醉下斜视手术中的眼心反射(OCR)影响。方法选择80例局部麻醉手术的水平性斜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用0.75%罗哌卡因混合2%利多卡因分别作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和结膜下浸润麻醉,并记录扣取肌肉时OCR的发生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均能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牵拉内直肌36条,发生OCR 16次,牵拉外直肌38条,发生OCR 10次;对照组牵拉内直肌38条,发生OCR 26次,牵拉外直肌38条,发生OCR 22次,两组间牵拉肌肉引起的OCR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35%,对照组63%,P<0.05),而两组间OCR等级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局麻斜视手术中具有较低OCR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斜视手术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肌肉联结术,是用来矫正麻痹斜视的一种手术方法,我院自1979年以来,有目地的扩大了治疗领域,对共同性斜视,先天肌肉筋膜异常,也施行了肌肉联结术,在施行联结术的25例中,4例在术中发现眼压骤然异高,视力下降,被迫停止了联结术,改为常规手术。关于联结术引起眼压升高现象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报导,现将我们临床资料介绍如下。操作方法如果是外直肌麻痹引起内斜视,可将上直肌、下直肌外1/2肌肉宽与相邻的麻痹肌外直肌的1/2肌肉宽度用1号白色缝合线穿  相似文献   

12.
王广玲  曾丽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2):2539-2540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42例(56眼)限制性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3组,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最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最大方位则相反;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斜视手术可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相似文献   

13.
复视     
复视是眼科门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主诉,一般眼科医生一听到这种主诉,就会联想到是否有眼外肌麻痹,于是就作复视检查,对复视像进行分析,从而作出某条肌肉有麻痹。固然,复视的原因,很多是眼外肌麻痹所造成的,但引起复视的原因很多。有些是非麻痹性的,例如小儿共同性斜视,在刚发生斜视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4.
特殊类型斜视的矫正手术一、A—V型斜视的矫正手术对于A—V型斜视,根据其病因的不同和临床表现的差异,矫正手术可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水平肌肉的加强或减弱手术  相似文献   

15.
眼外肌移位术是指将叭外肌的肌腱或肌肉部分移开其自然作用方向。眼外肌移位术同常规的眼外肌加强术或减弱术不同,其主要目的不是改变肌肉的力量,而是改变肌肉的作用方向及位置,从而达到特殊的治疗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眼外肌移位术有如下几种。一、治疗单眼垂直性斜视:单眼垂直性斜视多同时伴有水平性斜视,故可在矫治水平性斜视的同时,将内、外直肌等量地上移或下移,从而一举两得,顺便矫治了垂直性斜视,减少病人的手术次数及痛苦。上述术式的变法是眼外肌边缘切开术,如果将一条水平眼外肌(内直肌或外直肌)上缘和下缘分别切开半个肌腹,使其上方切口距肌肉附  相似文献   

16.
斜视矫正术后眼心反射一例钟兆贝在眼科,由于牵拉眼球或压迫眼球等操作可引起心率相对减慢、或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称为眼心反射。眼心反射常在眼外肌手术时发生,此外,也见于白内障摘除手术时压迫眼球(降低眼压措施)以及眼球摘除手术和眶内容摘除手术时等,每分钟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眼外4条直肌Pulley位置、肌肉体积及水平直肌上、下两部分肌肉体积比值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其中第一眼位不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为A组,第一眼位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5三棱镜度)的患者为B组;健康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普通显微器械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可行性。方法:把斜视病例分为两组: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36例各类斜视患者,均采用显微技术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45例,直视下行斜视矫正术。结果:追踪观察2wk~6mo,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反应轻,结膜水肿、充血消褪较快,伤口愈合好,无1例并发症发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发生肌肉滑脱的2例,球结膜伤口充血、结膜下出血、水肿者40例,结膜瘢痕10例,结膜囊肿2例,结膜息肉3例。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较传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具有较明显优势,可以清晰地看清肌肉、血管、及针在巩膜内的走行、深浅,使手术较易掌控,可以使手术量及手术操作准确无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出血、穿透巩膜等直视下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组织分离准确,操作减少,也直接减轻了术后反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适合所有需斜视手术患者,优势为初学者易掌握巩膜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一些学者提出增加直肌后徙量以减少多肌肉的手术。我院对 6例大角度水平斜视病例施行双侧同名肌超常量后徙术 ,收到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6例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18~ 49岁 ,平均 2 9 8岁 ,其中共同性外斜 5例 ,斜视度 5 0~ 91△ ,平均 65 2 △ ,共同性内斜视 1例 ,斜视度 5 1 5 △ ,均为初次手术。术前采用角膜映光法、弧形视野计、马氏杆加三棱镜遮盖法测量 6m及 33cm斜视度 ,反复测量斜视度 ,牵引法确定有无复视 ,按统一标准测量术中后徙量及术后矫正效果。手术方法 :手术矫正量按内斜后徙或缩短 3…  相似文献   

20.
眼外肌腱转位术之适应症是:一个或多个眼直肌麻痹或缺如所致的斜视。其成功的条件是(1)有一个或多个能收缩的眼外肌,(2)被动运动不受限制。少数直肌缺如所致的斜视以及需作对抗肌后退的病例存在着特殊的问题:此型病例无肌肉来完成直肌联合的手术。完全的肌腱转位同时作对抗肌后退会切断所有的前睫状动脉而增加眼前段缺血的可能性。作者首次报导对此型病例作眼外肌腱转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