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在心肌微环境下的转归及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临床验证。方法:①动物实验:苏中幼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只,治疗组切取骨骼肌标本,获取卫星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以二脒基苯基吲哚标记;结扎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局部方法将卫星细胞植入梗死区及周边区,对照组予以相同量的、不含卫星细胞的培养液接种,观察移植4周后卫星细胞的分化和转归;核素心血池检测心功能。②临床验证:对4例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冠脉旁路移植术和/或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观察手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及左室形态变化。结果:动物实验:卫星细胞接种培养后48h开始贴壁,细胞呈梭形。将细胞培养液中胎牛血清浓度降至20g/L以下时,细胞生长停滞,相互融合形成肌管。治疗组梗死区及周边心肌内HE染色可见孤岛状、带横纹的肌纤维,肌细胞核位于周边,细胞之间未见闰盘连接;对照组梗死区为均一纤维疤痕组织,无肌细胞存在。电镜检查:治疗组梗死区见带横纹肌纤维,肌细胞之间未见闰盘连接。两组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2)%和(26±3)%,t=0.074,P>0.05;在4周时,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比对照组提高(33±2)%和(40±2)%,t=6.085,P<0.001。临床验证:4例患者卫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7;1.73),(69.41&;#177;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0.25&;#177;0.89),(8.13&;#177;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77;1.02),(11.24&;#177;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177;0.31)%,(4.30&;#177;0.57)%.P〈0.001]。 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异体移植后在慢性梗死心肌中的存活、分化及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的心肌梗死模型后4周,将经过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的同种异体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边缘区(n=11),对照组注射等量培养基(n=10)。移植后4周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检测各种相关指标。结果:MSCs移植后4周,异体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收缩压升高[(129.07&;#177;2.70)和(112.52&;#177;8.30)mmHg,t=2.577,t=4.790.P&;lt;0.05],舒张末压明显降低[(16.48&;#177;4.6)和(21.23&;#177;2.8)mmHg;t=2.577,P&;lt;0.0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快[上升速率为(3964&;#177;414)和(3336&;#177;528)mmHg/s;下降速率为(2761&;#177;278)和(2110&;#177;232)mmHg/s,t=3.031,5.510,P&;lt;0.05],冷冻切片可观察到移植组心肌内存在大量标记细胞,并由梗死周边区向瘢痕区迁移分布,免疫组化显示DAPI标记细胞cTnI及desmin阳性。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缩小[(38.01&;#177;3.40)%和(43.99&;#177;3.50)%。t=4.181,P&;lt;0.05)]。结论:异体MSCs移植有利于慢性心肌梗死的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三室完成。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移植组,每组各15只。①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前降支外。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和移植组。②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移植组大鼠梗死区周围。③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心室质量及质量指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同时观察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探讨它们相互的关系。 结果:45只大鼠,实验中假手术组及移植组死亡3只,对照组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35只。①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②卫星细胞移植4周后,移植组及对照组左室质量、右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左室质量/体质量)及右室质量指数(右室质量/体质量)比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加[左室质量:(621.25&;#177;25.34),(699.82&;#177;47.38),(550.33&;#177;21.47)mg,P〈0.001,0.001;右室质量:(192.92&;#177;26.83),(219.82&;#177;38.23),(160.08&;#177;19.63)mg,P〈0.01,0.001;左室质量指数:(2.36&;#177;0.20),(2.69&;#177;0.07),(2.12&;#177;0.05)mg/g,P〈0.001,0.001;右室质量指数:(0.73&;#177;0.09),(0.84&;#177;0.11),(0.61&;#177;0.02),P〈0.001,0.001];移植组左室质量、左室质量指数及右室质量指数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0.001,0.01)。(④移植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的表达较之假手术组、对照组亦明显升高[(523.42&;#177;82.14),(378.23&;#177;43.16),(430.73&;#177;65.04)n/mm^2,P〈0.001,0.01;1.601&;#177;0.251.0.582&;#177;0.066,0.590&;#177;0.072,P〈0.001,0.001;0.148&;#177;0.030,0.110&;#177;0.012,0.117&;#177;0.014,P〈0.001,0.011。 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具有弹性和收缩功能的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使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抑制心室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5)及对照组(n=15),所有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卫星细胞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梗死区周围,4周后病理观察移植细胞的生长、增殖情况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并测定血清VEGF浓度及血流变参数的改变。结果:卫星细胞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523.42&;#177;82.14)和(430、73&;#177;65.04)/mm^2,t=2.98,P&;lt;0.01]、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增高[(320.05&;#177;39.29)和(271.14&;#177;37.52)μg/L,t=2.37,P&;lt;0.05],而某些血液流变参数明显改善[低切全血黏度:(11.09&;#177;1.52)和(13.02&;#177;1.56)mPa&;#183;s,t=2.22,P&;lt;0.05;红细胞聚集指数:7.59&;#177;0.81和8.56&;#177;0.59,t=3.25,P&;lt;0.01;卡松黏度:(1.64&;#177;0.41)和(2.26&;#177;0.41)mPa&;#183;s,t=3.66,P&;lt;0.0l;卡松屈服应力:(11.23&;#177;1.54)和(12.69&;#177;1.59)Pa,t=2.23,P&;lt;0.05]。结论:卫星细胞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提高血清VEGF浓度,由此改善血流变参数及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至缺血心肌后的修复重建能力,以及心功能的改善状况。 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4在安徽省干细胞研究和治疗中心完成。①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组。②两组兔均于左心耳下缘结扎前降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为结扎成功。③2周后于股骨处行骨髓穿刺取5mL骨髓,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将Dil标记的含2.5&;#215;10^7细胞数目的细胞悬液400αL注射至心肌梗死周边区域,心肌梗死模型组仅注射等量L—DMEM培养基。(函两组分别于造模前、细胞移植前及细胞移植后2,4周行多普勒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进行心功能评价。④细胞移植8周后处死全部动物,制备组织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状况,镜下见有Dil标记阳性的细胞认为是存活的移植细胞。普通光学显微镜200倍视野下计数毛细血管数量。 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心肌梗死模型组因造模死亡4只,6只兔完成整个实验过程。①不同时相点心功能指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两组造模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均基本相似(P〉0.05);移植后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均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模型组[(69.1&;#177;5.3)%,(62.4&;#177;7.8)%;(34.3&;#177;8.4)%,(27.2&;#177;5.3)%;P均〈0.05]。②骨髓单个核细胞在梗死心肌中的存活情况:荧光显微镜下,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梗死灶边缘有Dil标记的细胞存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il阳性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α—sarcomericactin。两组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但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心肌梗死模型组[(38.5&;#177;2.0)mm^-2.(21.4&;#177;3.9)mm^-2,P〈0.05]。 结论:兔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8周后存活于梗死心肌中,并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移植后可明显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但短期内未减轻心室重构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兔心肌梗死后2个月肥大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心肌梗死后电重构与梗死后时间和区域相关。目的: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非梗死区肥大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探讨心肌梗死后肥大心肌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的离子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所有实验过程在石家庄市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中心实验室完成。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20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主要观察指标:梗死后2个月心外膜远离梗死区组与梗死区组及正常对照组心室肌细胞L-钙通道电流(L-calclum current,ICa-1)、瞬间外向钾电流(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Ito)的变化。结果:①远离梗死区组细胞电容[(155.7&;#177;5.8)pF,n=41]明显大于对照组[(120.3&;#177;6.2)pF,n=35]和梗死区组[(130.4&;#177;7.8)pF,n=38](t=2642,2.613,P均&;lt;0.01)。②ICa-L远离梗死区组,ICa-L电流峰值(0mV)为[(826.12&;#177;121.31)pA,n=21],较对照组[(670.21&;#177;183.32)pA,n=10]和梗死区组[(629.43&;#177;172.12)pA,n=11]明显增大(f=2.451,2.732,P均&;lt;0.05)。但远离梗死区组电流密度峰值为(5.32&;#177;0.78)pA/pF,较对照组[(5.58&;#177;1.53)pA/pF]略下降,与梗死区组[(4.84&;#177;1.48)pA/pF]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均&;gt;0.05)。③Ito远离梗死区组[(13.21&;#177;4.13)pA/pF,n=23]和梗死区组[(10.61&;#177;412)pA/pF,n=18]的Ito电流密度(+60mV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39&;#177;5.24)pA/pF,n=16](f=3.591,2.725,P均&;lt;0.01)。但远离梗死区组明显高于梗死区组(f=2.429.P&;lt;0.05)。结论:心肌梗死后2个月,远离梗死区心室肌细胞电容明显增大,反映心肌细胞发生代偿性肥大。远离梗死区心室肌细胞ICa-L幅值升高,但Ito电流密度明显下降,ICa-L电流密度轻度下降,可导致动作电位平台期延长,复极异常,异常自律性的增加,并且心室不同部位存在电生理异质性,可能是导致陈旧性心肌梗死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离子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注射成年犬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对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01-05/2002-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犬8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5只,对照组3只。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将体外培养、诱导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标记后在心肌梗死后4周经冠状动脉植入心脏;对照组植入等量培养基。胸内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冠状动脉血流阻断前,再灌注后30min及移植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胸外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冠状动脉血流阻断前、移植前、移植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用成组£检验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犬8只。①植入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移植犬心肌组织内存活情况:细胞移植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蛋白及肌钙蛋白Ⅰ染色阳性,表示已生成心肌样细胞。对照组心脏标本中可见瘢痕组织;心肌细胞结蛋白染色阴性,肌钙蛋白Ⅰ染色阳性。②移植犬左室功能的左室射血分数:经胸外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前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和移植后4周[(54.86&;#177;7.12)%,(61.78&;#177;5.37)%,(61.74&;#177;2.93)%,P&;lt;0.01];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后4周接近血流阻断前(P&;gt;0.05);对照组移植后4周和移植前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P&;lt;0.01)。③移植犬左室功能的左室射血分数:经胸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反映,细胞移植组再灌注后30min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和移植后4周[(49.98&;#177;6.79)%;(61.56&;#177;3.71)%,(64.56&;#177;5.27)%,P&;lt;0.01]。移植后4周明显高于血流阻断前(P&;lt;0.05)。对照组移植后4周和再灌注后30min明显低于血流阻断前(P&;lt;0.05,0.01)。结论:成年心肌梗死犬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在心肌组织内存活并分化为肌源性细胞使左心室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时细胞能否进入心肌组织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方法:成年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移植组,移植组于移植前一天抽取骨髓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约为2&;#215;10^8)。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培养基。6周后处死动物,比较其心肌梗死面积、瘢痕区毛细血管数量、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各死亡4只犬,分别有8只犬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犬心脏标本病理研究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率约为50%;移植6周后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内能够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的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9%和35.0%,但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瘢痕区每个高倍视野(0.2mm^2)的毛细血管数量,移植组为5.33&;#177;0.58,明显高于对照组2.03&;#177;0.46(P〈0.01)。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6周时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最大下降速率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3039&;#177;1164)比(1569&;#177;618)mm Hg/s,P〈0.01;(2951&;#177;793)比(1465&;#177;647)mmHg/s,P〈0.01;(1.88&;#177;0.33)比(1.41&;#177;0.29)L/min,P〈0.05]。③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6.01%,35.28%,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在实验中仅在移植组l例实验犬的细胞注射部位观察发现一炎性包块,移植后6周时观察未见明确的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及肿瘤组织形成。结论: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行且安全,它能够促进梗死区的新血管生成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心怡  蔡军  易方方  冯斯婷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9):26-28,i0001
目的:观察超声成像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血心肌病方面的评估价值。 方法:试验于2004-10/2005-10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选取20只大耳白兔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存活18只,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两组。分别在造模前1天、造模后1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4周行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前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左室前壁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对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行抗肌钙蛋白T和Ⅷ因子免疫荧光检测,探讨其分化和转归。 结果:20只大耳兔于造模后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18只。①超声检查:移植组移植4周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12.2&;#177;1.9,14.9&;#177;2.3)mm,t=2.641,P〈0.05]。移植组移植4周后射血分数、左室前壁收缩期峰值、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7.3&;#177;10.2,54.6&;#177;9.6)%,(10.2&;#177;1.9,7.0&;#177;2.1)cm/s,(10.9&;#177;2.7,7.9&;#177;2.6)cm/s]。②免疫荧光检测:部分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显示清晰的心肌横纹表明向心肌细胞分化;另有部分细胞Ⅷ因子为阳性,证实成功分化成为内皮细胞。 结论:超声能够检测到兔梗死心肌MSCs移植后心肌局部运动与心脏功能的改善,其机制与其向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导管室完成。①选择21只中国小型家猪,三四个月龄,体质量30-4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心肌梗死模型。②10余天后实验组将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区,对照组在梗死区植入营养液。(要)8周后,以心脏彩超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观察梗死心肌的恢复及心功能的变化。④最后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21只家猪,实验过程中死亡3只,1只建模未成功,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9只,对照组8只。②心脏彩超显示实验组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42.07&;#177;2.06)%,(47.00&;#177;2.36)%,P〈0.05]。③^99Tc^m-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比移植前缩小[(34&;#177;12)%,(21&;#177;10)%]。④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32&;#177;1.26)个/0.2mm^2,(4.61&;#177;1.32)个/0.2mm^2,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后,可使梗死面积缩小,心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2.
兔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梗死区内部和梗死周边区尚存活的心肌,往往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上起关键作用。目的:研究AMI后梗死区心肌细胞钠通道电流(JNa)、L型钙通道电流(ICa-L)、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和内向整流性钾电流(IK1)活性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材料:本实验于2003—01/2003—06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20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即AMI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AMI动物模型,采用酶解的方法分离心室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离子电流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AMI后24hAMI组和对照组心外膜梗死区心肌细胞INa,ICa-L,Ito和IK1的变化。结果:AMI后24h,AMI组,INa电流密度峰值【(28.48&;#177;3.53)pA/pF,n=16】较对照组【(45.50&;#177;5.33)pA/pF,n=12】明显下降(t=3.026,P&;lt;0.01):AMI组ICa-L电流密度峰值【(3.91&;#177;0.95)pA/pF,n=12】较对照组【(5.58&;#177;1.53)pA/pF,n=10】明显下降(t=2.985,P&;lt;0.01):AMI组IK1电流密度峰值【(26.93&;#177;3.48)pA/pF,U=16]较对照组【(34.12&;#177;4.21)pA/pF,n=10】明显下降(t=2.706,P&;lt;0.05):两组k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AMI可引起心室肌细胞INa、ICa-L和IK1的下降,造成心肌传导速度下降和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复极异常,可能是导致AMI后出现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离子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06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完成。选用Wistar大鼠98只。将其中9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①心肌梗死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②电刺激小脑顶核组,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1h再予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③毁损小脑顶核组,毁损小脑顶核5d后电刺激小脑顶核1h,再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又分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1。7,21d3个时间点,各10只。另设假手术组(n=8)。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取心肌梗死区和非梗死区组织标本,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标本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结果:去除死亡、心肌未梗死、小脑顶核电刺激或毁损失败的大鼠。最终54只大鼠资料完整。心肌梗死组、电刺激小脑顶核组、毁损小脑顶核组、假手术组分别为13。20,13,8只。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1,7,21d,梗死区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量:心肌梗死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q=10.047,13.869。7.044,P&;lt;0.01);电刺激小脑顶核组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0.42&;#177;0.07,0.46&;#177;0.07,0.51&;#177;0.08;0.26&;#177;0.08。0.19&;#177;0.06.0.36&;#177;0.07,q=5.358,9.888,4.822,P&;lt;0.01);毁损小脑顶核组与心肌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②心肌非梗死区1,7,21d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心肌梗死组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小脑顶核组(0.36&;#177;0.07,0.30&;#177;0.07,0.36&;#177;0.07;0,56&;#177;0.07。0.56&;#177;0.07.0.56&;#177;0.07;0.49&;#177;0.09,0.46&;#177;0.08,0.59&;#177;0.09,q:4.099~8.947,P&;lt;0.01);毁损小脑顶核组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量与心肌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梗死区与非梗死区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下调,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上调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心肌梗死的缺血心肌微环境中转化为心肌细胞并改善心功能的可行性,及同时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将21只兔结扎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骨穿抽取骨髓,分离培养扩增MSCs。随机分成3组,术后2周进行心肌梗死瘢痕内移植5-溴脱氧尿嘧啶(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的MSCs(加或不加bFGF)(MSCs组、MSCs+bFGF组),对照组注射培养基。心肌梗死手术前、手术后3d及移植后4周做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处死动物取左室标本作冷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植入细胞,并检测VIII因子相关抗原以测量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两细胞移植组左室切片中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即植入细胞。对照组未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VIII因子阳性内皮细胞计数表明MSCs组及MSCs+bFGF组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每高倍视野29&;#177;8和31&;#177;6,显著高于对照组(21&;#177;5)(F=11.971,P&;lt;0.01),超声心动图检测证实MSCs组及MSCs+bFGF组移植后4周射血分数显著大于对照组(F=5.850,P&;lt;0.05),两细胞移植组间上述各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缺血心肌内注射MSCs可依赖组织微环境转化为心肌细胞修复梗死心肌,促进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心功能,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心肌内单次直接注射bFGF对MSCs自体移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昌薇  毛晓波  曾秋棠  曹林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167-169,F0003
背景:关于骨髓基质细胞心肌成形的研究。目前都集中在模拟自体细胞移植方面。而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心肌移植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目的:观察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能否存活,并进一步增殖、分化,以及对宿主心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实验室。材料:1月龄Wistar大鼠1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00-120g,用于取材培养骨髓基质细胞。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80只。体质量200—250g,用于制造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实验室完成。①80只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45只大鼠制作模型成功。(2)4周后,取传两代非经诱导的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注射到大鼠心肌梗死区,为移植组(25只)。同时设置注射培养基的对照组(20只)。③移植4周后检测受体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然后取标本,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和组织的血管新生状况。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比较。②移植细胞的结局。③两组大鼠血管新生的改变。结果:细胞移植组13只,对照组11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组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压:(88.61&;#177;5.99),(76.93&;#177;4.75)mmHg,左心室舒张末压:(7.72&;#177;1.36),(12.77&;#177;2.76)mmHg,P均〈0.05;左心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2365.26&;#177;266.31),(2025.04&;#177;230.25)(mmHg/s),左心室舒张压最大变化速率:(2313.26&;#177;159.30),(2140.12&;#177;191.03)mmHg/s]。②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人心肌梗死区后能够度过急性炎症期而且不引起明显移植排斥反应;位于梗死区的移植细胞主要分化为成纤维细胞,部分位于心肌梗死区周围的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促进了血管新生。⑧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新生血管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未能在梗死区形成心肌样细胞,但所形成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了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心肌梗死部位原位移植以修复梗死心肌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n=12)和对照组(n=13)。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原位移植;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第1,28d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采用Wagner的QRS波群记分法评价心功能,于入院后7,28d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G-CSF治疗4周,干细胞原位移植组QRS记分值明显降低(2.14&;#177;0.21),显著低于对照组(5.07&;#177;0.31)(t=5.2,P&;lt;0.05);心肌梗死面积由(36&;#177;8)%下降至(18&;#177;6)%,显著小于对照组(33&;#177;7)%(t=12.6,P&;lt;0.05)。结论: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来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干细胞原位移植”疗法,能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方法:实验选用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78只以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AMI模型,术后24h存活的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另设假手术组(n=27);各组再按观察时点随机分为48h和4周两亚组,即:心肌梗死48h(n=11)和心肌梗死4周(n=13)组,假手术48h(n=10)和假手术4周(n=10)组。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AMI大鼠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心肌梗死48h组分别为(212.86&;#177;155.75)/1000,(198.16&;#177;120.0)/1000和(63.23&;#177;45.43)/1000,心肌梗死4周组分别为(235.14&;#177;130.43)/1000,(80.33&;#177;44.29)/1000和(31.61&;#177;16.39)/1000,P&;lt;0.05~0.01]。结论:大鼠发生AMI后,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和瘢痕形成的同时,梗死/瘢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均有心肌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千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2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77;1.8)%比(42.4&;#177;1.9)%,心外膜:(55.2&;#177;1.7)%比(43.5&;#177;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77;1.1)%比(33.5&;#177;0.9)%,心外膜:(46.5&;#177;0.9)%对(32.8&;#177;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177;3.8)比(98.2&;#177;4.6)mmHg,心外膜:(105.4&;#177;2.3)比(102.3&;#177;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177;811)比(6987&;#177;612)mmHg/s,心外膜:(8158&;#177;745)比(7015&;#177;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肌源性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①实验于2001-08/2002-04在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细胞培养室和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70只。由其胸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并经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为肌源性细胞。采取结扎前降支的办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②实验过程中死亡20只,将剩余50只分为5组:正常组(正常新西兰大白兔,未造模),模型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不给予其他处理),移植干细胞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1个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肌源性细胞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1个月,移植肌源性细胞),对照组(注射IMDM无血清培养基),每组10只。③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软件记录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以了解心功能变化。(少两组计量资料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建立心梗模型时死亡6只,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共死亡14只,50只进入结果分析。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正常组和移植干细胞组及移植肌源性细胞组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6910&;#177;360),(4830&;#177;470),(4820&;#177;510),(2460&;#177;370),(2500&;#177;360)mmHg/s,t=11.75~27139.P〈0.05];移植干细胞组及移植肌源性细胞组明显低于正常组(t=11.11,10.59,P〈0.05)。结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肌源性细胞均能改善实验动物的心功能,但不能使实验动物的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猪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完成。①33只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心肌梗死模型组(梗死组,n=10)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n=13)。②梗死组和干细胞组应用整体交换型球囊导管封堵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经导管分别注入3mL生理盐水和3mL 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③4周后各组行心率变异性、心脏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33只苏中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参与了心肌组织和毛细血管网的重建,部分胞浆中还出现了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T和Ⅷ因子。②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发现,梗死组同对照组相比规一化高频成分显著降低[(17.12&;#177;5.17),(28,53&;#177;7.11)nU,P〈0.051;规一化低频成分和低高频成分比值显著增高[(67.82&;#177;12.68)比(44.10&;#177;12.20)nU,P〈0.05:4.10&;#177;0.65比1.61&;#177;0.13,P〈0.01];干细胞组规一化低频成分与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规一化高频成分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低高频成分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③干细胞组左室收缩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却显著高于梗死组(P均〈0.05),干细胞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明显低于梗死组(P〈0.05)。④干细胞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梗死组(P〈0.01);梗死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干细胞组除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较梗死组进一步升高(P均〈0.05)外,其他与后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显著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其机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修复,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减少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激活.不增加心脏神经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