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对乳腺黏液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医院收治且经病理证实的35例乳腺黏液癌患者超声检查资料,对乳腺黏液癌的病灶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有无小暗区及微钙化、后方回声是否增强、病灶纵横比、血流信息及腋窝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析,应用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标准分为3类结节17例及4类结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患者共23个乳腺黏液癌肿块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灶中单纯型15个(65.22%),其中富细胞型7个(46.67%),少细胞型8个(53.33%),混合型8个(34.78%).全部病灶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86.96%(20/23)、17.39% (4/23)、17.39% (4/23).单纯型病灶的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80.00% (12/15)、13.33% (2/15)、20.00% (3/15),其中富细胞型的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100.00% (7/7)、14.28% (1/7)、28.57% (2/7),少细胞型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62.50% (5/8)、12.50% (1/8)、12.50% (1/8),混合型病灶的ER、HER-2、P53阳性率分别为100.00% (8/8)、25.00% (2/8)、12.50% (1/8).全部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肿块,肿块边缘不规整者9个(39.13%);内部回声为等回声者13个(56.52%),低回声者10个(43.48%);内部回声不均匀者9个(39.13%);后方回声增强者15个(65.22%);BI-RADS分级为Ⅲ级的9个(39.13%)、ⅣV~V级的14个(60.87%).所有肿块中,等回声肿块比低回声肿块有较高的ER阳性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肿块中,等回声肿块比低回声肿块有较高的ER阳性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肿块中,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比内部回声均匀肿块有较高的HER-2阳性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肿块中,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比内部回声均匀肿块有较高的HER-2阳性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超声表现与ER及HER-2的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通过超声检查,可提示黏液癌的生物学行为,从而对乳腺黏液癌患者及高危妇女在早期诊断、治疗及预测预后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其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旨在提高乳腺黏液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接受右侧乳房全切除术+右腋窝淋巴结切除术,或右侧保留乳头乳晕全乳切除术+右腋窝淋巴结切除术,及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黏液癌的21例患者,共计22个乳腺癌病灶(1例为双侧乳腺黏液癌)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术后22个乳腺黏液癌病灶的临床、超声、影像学特征及与组织病理类型间的关系(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结果 22个乳腺黏液癌病灶中,单纯型为14个(富细胞型为6个,少细胞型为8个),混合型为8个。主要临床表现为,81.8%(18/22)病灶以发现乳腺肿块1~12个月就诊,仅14.2%(3/21)患者为体检时X射线摄片提示钙化而就诊。超声检查提示,所有患者均存在无假包膜的实性肿块,85.7%(12/14)的单纯型肿块为边界清楚,回声等于或略低于皮下脂肪回声,其中92.9%(13/14)的单纯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75.0%(6/8)的混合型和14.3%(2/14)的单纯型乳腺黏液癌显示为肿块边界较模糊并细小毛刺,内部回声较脂肪回声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超声和X射线摄片检查提示术前疑恶性比例均为63.6%(14/22)。X射线摄片表现为,肿块为10个,局限性不对称致密影为2个,结构扭曲并恶性钙化和单纯不定性钙化各为1个。肿块主要为高密度,单纯型者边界清楚或呈浅分叶,混合型者边界不规则和毛刺改变。81.8%(18/22)的病灶被超声或X射线其中之一疑似为恶性。45.5%(10/22)的病灶术前超声和X射线摄片均疑似为恶性。结论乳腺黏液癌以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乳腺黏液癌,尤其是单纯型不具备典型乳腺癌恶性肿块的影像特征,超声和X射线摄片可提示为良性病变,肿块边缘特征是重要的辨别良、恶性的影像特征,混合型肿块较单纯型更具浸润性特征,建议使用超声和X射线摄片联合诊断以避免误诊,当两者之一疑为恶性时,应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与X线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先后行术前超声检查和X线检查,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确诊的44例黏液腺癌患者。结果:44例病例中,30例为单纯型黏液腺癌,14例为混合型黏液腺癌;超声诊断癌灶者40例,诊断准确率为90.90%,乳腺X线诊断为癌灶者共26例,诊断正确率59.09%,超声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P=0.039)。结论:乳腺超声检查诊断的准确性高于X线。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乳腺髓样癌并副癌综合症1例.  相似文献   

6.
赵荣秀 《职业与健康》2003,19(10):185-185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48岁 ,在妇女病普查中 ,经红外线扫描查出左乳房外上象限一包块 ,直径约 1 5cm大小 ,质软硬 ,能左右活动 ,不能上下活动 ,与皮肤无粘连、乳房对称乳头与皮肤未见异常。左腋下可扪及一直径约 1 6cm大小淋巴结、质硬 ,移动差 ,右侧乳房未见肿块 ,建议手术切除病理化验 ,诊为左乳腺癌 ,进行根治术。切除肿块质硬 ,切面灰白 ,病理检查 :大体标本为灰白色软组织一块直径约 2 6cm ,表面无包膜 ,切面中心有直径约 1 6cm之肿物 ,质硬韧 ,呈浅黄色 ,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病人术后行保驾放化疗、术后 6a余 ,在妇女查体中发现右…  相似文献   

7.
发生于眼部的黏液表皮样癌颇为罕见,至今国内外报道较少,现将我们遇到并诊断的3例眼睑黏液表皮样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7岁,农民。因发现在右乳腺无痛性肿块40d于2004-05-22入院。入院查体:T 36·4℃P 18次/m in,BP 160/100mmHg(1mmHg=0·1333kpa),一般情况好,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触及5 cm×5 c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度差,无红肿,无明显压痛,无桔皮样变。右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入院诊断:右乳腺癌(T2N0M0)。入院后于2004-05-24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腺富脂质癌,腋窝淋巴结9枚,均未发现癌细胞。术后恢复顺利,行CAF(环磷酰胺、阿霉素、氟脲咪啶)化疗2周期及行6mvX线及电子线补充照射,腋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hoA、ROCK1和ROCK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hoA、ROCK1、ROCK2、雌激素ER在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病理分级Ⅰ~Ⅱ级比较,病理分级Ⅲ级RhoA蛋白表达减少,ROCK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ROCK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淋巴结未转移组比较,有淋巴结转移组RhoA蛋白和ROCK1蛋白表达增加,ROCK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ER蛋白阴性组相比,ER蛋白阳性组RhoA蛋白表达增加,ROCK1蛋白表达减少,ROCK2蛋白表达增加。RhoA蛋白高表达时,ROCK1蛋白低表达,但无相关性(r=-0.259,P>0.05);RhoA蛋白高表达时,ROCK2蛋白高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73,P<0.05);ROCK1蛋白高表达时,ROCK2蛋白低表达,但无相关性(r=-0.087,P>0.05)。结论:ROCK2蛋白高表达可能促进乳腺癌淋巴结转移,RhoA与ROCK信号途径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误诊原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3月经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乳腺黏液腺癌患者22例的超声图像特征,总结误诊原因。结果 68.18%(15/22)患者表现为形态较规整或呈大分叶状;31.81%(7/22)患者表现为边界不清晰或有毛刺、成角;90.9%(20/22)患者表现为内部低回声且回声不均匀;31.8%(7/22)患者后方回声增强;9.09%(2/22)患者内见透声区;31.8%(7/22)患者内探及微钙化;9.09%(2/22)患者病灶同侧淋巴结肿大。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68.18%(15/22)患者肿物内部及(或)周边探及血流信号且阻力指数(RI)≥0.7。结论乳腺黏液腺癌易误诊为良性病变,但也具有一定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对于边界较清晰或欠清晰,形态较规整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内见透声区,可探及血流信号且RI>0.7的病灶,应高度警惕该疾病,为临床做出提示。  相似文献   

1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70岁,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因近一段时间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无发绀,无颈静脉怒张,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经心动超声检查,下腔静脉入口处见-2.0cm×1.9cm的高回声实质性肿块,呈圆团块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分型乳腺癌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差异进行研究。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乳腺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53例,浸润性导管癌(IDS)198例,术后收集所有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ER、PR及HER-2的表达,并对两种导管癌激素受体及HER-2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ER阳性者28例,阳性率为52.83%,明显低于乳腺导管浸润癌ER阳性率66.6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导管原位癌与乳腺导管浸润癌PR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乳腺导管原位癌为37例,阳性率为69.81%,明显高于乳腺导管浸润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中HER-2阳性型最多,有24例,占45.28%,其次为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分别占24.53%和20.75%,占比例最低的是三阴乳腺癌;198例乳腺导管浸润癌中有87例为Luminal A型,占43.94%,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分别占25.76%和19.69%,最后是三阴乳腺癌,两组患者Luminal A型及HER-2阳性型分子类型所占比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和HER-2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存在差异,检测ER及HER-2对于早期发现乳腺导管原位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乳腺腺样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7年1月 ~2019年12月收治的7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肿瘤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7例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4岁,中位随访时间65个月(49~147个月),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0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咳嗽、咳痰6例,咯血3例,发热2例,胸痛1例.胸部X线片检查均可见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增高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8例发现段支气管以上的管腔内新生物.随访10~102(43.6±14.0)个月.9例行开胸手术患者中除1例复发,生存45个月外,其余均无复发.1例因分期为T3N1M1,给予化疗,术后生存8个月.结论 手术是治疗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惟一有效的方法,低度恶性患者的预后良好,分子靶向治疗有望改善高度恶性患者的预后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在乳腺上皮性肿瘤项下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占乳腺癌的3%~6%.由于IMPC与乳腺癌的其他类型相比,除了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外,该肿瘤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在IMPC早期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因而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0岁,发现左乳肿块2个月,伴疼痛,闭经2年于2001年3月16日入院。平素身体健康,无神经内分泌症状。查体:左乳2点方向,距乳头4.0cm处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2.0cm×2.0cm,质韧,表面欠光滑,边界清,活动度尚可,压痛(+),腋窝淋巴结及对侧乳腺未触及异常。  相似文献   

17.
观察女性乳腺小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探讨其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通过对5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常规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腺小管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由分化好的小腺体或小管组成,上皮细胞分化较好,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小管结构缺乏肌上皮细胞,部分小管呈锐角状;小管之间为富于细胞的纤维性间质。病理诊断时应与硬化性腺病、微腺管腺病、分化好的浸润性导管癌、放射状瘢痕等鉴别。结论乳腺小管癌是一种预后极好、由高分化小管结构所组成的特殊类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纤维腺瘤鉴别中的应用。方法对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44例乳腺纤维腺瘤高频彩超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经病理证实,35例与病理结果相符合,诊断符合率为87.5%,48例乳腺纤维腺瘤,与病理结果相符合的有43例,诊断符合率为89.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确诊的14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总结超声诊断规律.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回声不均匀,部分伴有微小钙化,血流信号较丰富.结论 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的病理诊断、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方法 复习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6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8岁,左乳2例,右乳4例,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影像学无特征性改变,大体境界清楚,也可呈浸润性生长,镜下病理形态学多样,肿瘤成分包括腺上皮细胞(腺腔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基底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表型腺腔细胞表达CK7、E-Cadherin、CK5/6、CD117,基底细胞表达P63、SMA、s-100,6例均获随访资料,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乳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类少见类型的乳腺癌,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