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鞘内注射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罗哌卡因重比重混合液的超前镇痛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急诊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中青年患者80例随机双盲分成4组,每组20例.Ⅰ、Ⅱ、Ⅲ组鞘内分别给予舒芬太尼2μ、5μg及芬太尼10μg及0.5%罗哌卡因重比重混合液3 ml,Ⅳ组给以0.5%罗哌卡因重比重混合液3 ml.麻醉前及术后检测患者血糖、胰岛素及皮质醇浓度. [结果]痛觉阻滞持续时间Ⅱ组>Ⅰ组>Ⅲ组>Ⅳ组(P<0,05).Ⅰ、Ⅲ组之间在术后2、4、6 h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Ⅱ组并低于Ⅳ组(P<0.01),而在8h后VAS评分Ⅱ组<Ⅰ组<Ⅲ组<Ⅳ组(P<0.05).术后Ⅰ、Ⅱ、Ⅲ组血糖、胰岛素及皮质醇浓度低干Ⅳ组. [结论]舒芬太尼2μg及μ斗g鞘内注射超前镇痛,可有效抑制疼痛及应激反应,镇痛效果及镇静、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均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2.
静脉注射士的宁对氯胺酮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甘氨酸受体与氯胺酮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在热板、扭体法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的士的宁对氯胺酮小鼠痛阈及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对小鼠热板法痛阈无影响(P﹥0.05),20、40mg/kg可使小鼠痛阈增加(P﹤0.05);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对小鼠扭体次数无影响(P﹥0.05),20、40mg/kg均可使小鼠扭体次数减少﹙P﹤0.05);静脉注射士的宁0.25μg对腹腔注射氯胺酮(40mg/kg)小鼠痛阈无影响﹙P﹥0.05);0.5、0.75、1.0μg可使氯胺酮小鼠痛阈减少﹙P﹤0.05);士的宁(0.25、0.5、0.75、1.0μg)静脉注射对氯胺酮(40mg/kg)小鼠的扭体次数无影响﹙P﹥0.05)。[结论]氯胺酮在热板法和扭体法中产生的镇痛作用是不相同的,提示前者可能涉及甘氨酸受体,而后者与甘氨酸受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胺酮的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120只小鼠随机分成热扳法和扭体法2组。每组再分为2小组:对照组与氯胺酮组。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浓度的纳络酮;氯胺酮组腹腔注射氯胺酮20mg/kg,5min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浓度的纳络酮。在热板、扭体实验中,观察腹腔注射纳络酮对氯胺酮热板法痛阈及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纳络酮对氯胺酮小鼠的扭体次数无显著影响(P﹥0.01),但可减小其热板法的痛阈(P﹤0.01)。[结论]氯胺酮对热刺激的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有关,而对化学刺激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小茴香水提液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研究小茴香水提液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甲醛法、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研究小茴香水提液的镇痛作用.结果:小茴香水提液提取物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能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度(P<0.05);对热痛刺激的反应时间得到延缓(P<0.05);对甲醛所致的疼...  相似文献   

5.
荭草煎剂对小鼠抗炎镇痛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荭草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观察高、中、低剂量荭草水煎剂的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致痛,观察高、中、低剂量荭草水煎剂的镇痛作用.结果 高、中、低剂量荭草水煎剂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度,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赖氨匹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荭草水煎剂显著提高热板法所致小鼠的痛阈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和自身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荭草水煎剂给药后30、60 min显著提高热板法所致小鼠的痛阈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和自身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荭草水煎剂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小儿骨科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于术毕接静脉自控镇痛泵分别给予芬太尼8μg/kg(Ⅰ组)、10μg/kg(Ⅱ组)和12μg/kg(Ⅲ组),分别观察给药后4、8、12、24、48h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I组各时点的镇痛评分均高于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各时点之间镇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各时点镇静评分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5%)高于Ⅰ、Ⅱ组(分别为5%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用于小儿骨科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的安全有效剂量以10μg/kg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鞘内注射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用于下肢骨科手术的安全剂量进行筛选.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于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隙联合阻滞下行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六组,每组16例.Ⅰ、Ⅱ、Ⅲ、Ⅳ、Ⅴ、Ⅵ组鞘内分别给予舒芬太尼0.05、0.10、0.15、0.20、0.25、0μg/kg及0.5%左布比卡因重密度混合液2.5 ml.观察记录痛觉阻滞平面达到T10所持续的时间,术后2、4、6、8、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Ⅰ~Ⅵ组痛觉阻滞平面达到T10所持续的时间分别为(245.6±34.2)、(259.3±36.7)、(268.9±37.8)、(286.6±38.8)、(287.7±39.1)、(228.6±31.4) min,Ⅳ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12、24、48 h,Ⅲ组、Ⅳ组与Ⅴ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其他三组(P<0.05).术后Ⅰ、Ⅱ、Ⅲ、Ⅳ、Ⅵ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Ⅴ组发生4例.结论 鞘内注射舒芬太尼超前镇痛用于下肢骨科手术的最佳安全剂量为0.20μg/k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鸡矢藤苷酸甲酯在小鼠疼痛模型中的活性研究。方法在2013年4—9月将170例小鼠随机分为17组,每组10只。首先从植物鸡矢藤中分离提取出鸡矢藤苷酸甲酯。将鸡矢藤苷酸甲酯分别按照不同的剂量注射在受试小鼠,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小鼠福尔马林实验和小鼠热板实验中进行其对化学和热刺激引发的疼痛的耐受性测试,分析鸡矢藤苷酸甲酯的镇痛活性。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小鼠醋酸扭体的外周镇痛实验的结果显示:鸡矢藤苷酸甲酯3、4、5组对腹腔注射醋酸引发的小鼠扭体次数[(26.8±4.6)、(26.3±3.4)、(22.5±3.0)次]与空白组[(44.2±4.7)次]相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鼠热板的中枢镇痛实验显示:鸡矢藤苷酸甲酯4、5组对热刺激的耐受时间[(2.45±0.30)、(2.46±0.24)s]较空白组[(1.52±0.15)s]具有明显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小鼠福尔马林实验中,鸡矢藤苷酸甲酯组在0~5min与25~30min的时间段内有良好的外周和中枢神经镇痛效果[(36.40±4.80)、(5.40±2.66)次],与空白组[(83.83±13.56)、(45.17±12.86)次]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鸡矢藤苷酸甲酯对小鼠疼痛模型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镇痛调节作用,提示其作为疼痛治疗或者预防药物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滴鼻对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啶1μg/kg滴鼻,Ⅱ组麻醉诱导前同量氯化钠注射液滴鼻,开皮前10 min氟比洛芬酯100 mg静脉注射.行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后1,2,4,6,8,12,24 h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手术部位的疼痛,布氏舒适量表(BCS)评价咳嗽时疼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术后1,2,4,6,8,12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1,2,4,6,8h的BCS评分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恶心、头晕发生例数低于Ⅱ组(8例比14例、6例比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有8例患者术后12h内追加镇痛药物,明显高于Ⅰ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啶1μg/kg滴鼻联合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且降低了术后恶心及头晕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剂量.[方法]全麻下行择期腹部手术患儿60例,年龄6~12岁,随机分为3组:Ⅰ组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剂量为1 μg·kg-1·d-1,d-1组为1.2 μg·kg-1·d-1,Ⅲ组为1.4μg·kg-1·d-1.记录术后4、8、24、48 h各时点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VAS评分、Ramsay评分,记录PCA按压次数、患儿家长对镇痛的满意度以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8、24 h VAS评分Ⅰ组高于Ⅱ、Ⅲ组(P<0.05),4、8 h Ramsay评分Ⅰ组低于Ⅱ、Ⅲ组(P<0.05),4 h RR、SPO2Ⅲ组低于Ⅰ、Ⅱ组(P<0.05),PCA按压次数Ⅰ组高于Ⅱ、Ⅲ组(P<0.05),家长对镇痛的满意度Ⅰ组低于Ⅱ、Ⅲ组(P<0.05),Ⅲ组恶心发生率高于Ⅰ、Ⅱ组(P<0.05).[结论]持续静脉输注舒芬太尼1.2 μg·kg-1·d-1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是小儿术后镇痛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鬼针草乙醇提取物(GZC)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013年10月采用扭体法和热板法,研究GZC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监测小鼠血清和脑组织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探讨镇痛机制。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方差齐者用q检验,方差不齐者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ZC中、高剂量组均能有效降低小鼠15 min内扭体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与阿司匹林组比较,GZC低、中剂量组的15 min内扭体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给药后120 min GZC低剂量组提高痛阈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ZC各剂量组在给药后30、60、90和120 min提高痛阈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镇痛作用在给药后60 min达到高峰。给药后30min,GZC各剂量组对痛阈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药后60 min和120 min,GZC低、中剂量组对痛阈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药后90 min,GZC低剂量组对痛阈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GZC各剂量组均能有效降低小鼠血清中PGE2、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ZC各剂量组PGE2、MDA的含量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ZC中、高剂量组提高SOD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鼠脑组织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GZC低剂量组对PGE2的降低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GZC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小鼠脑组织PGE2、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ZC各剂量组PGE2、MDA的含量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ZC中、高剂量组有提高SOD的作用,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ZC有镇痛作用,可能与减少PGE2合成和抗自由基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基叔丁基醚(MTBE)对动物致癌的机制.方法 小鼠经呼吸道染毒MTBE 20 d后,取肝、肾、肺细胞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DNA交联试验及肺和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肺Ⅱ型细胞、肝细胞进行SCGE、DNA交联试验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LDS).结果 MTBE 1 440、4 968 mg/m^3组染毒小鼠肝细胞、各剂量组肾细胞、4 968 mg/m^3组肺细胞DNA迁移距离均大于阴性对照组;肝细胞DNA迁移距离与MTBE浓度有剂量-反应关系(r=0.997,P=0.003).MTBE1 440、4 968 mg/m^3组雌性小鼠及4 968 mg/m3组雄性小鼠肾MDA含量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BE浓度>0.050mmol/L时,大鼠肺Ⅱ型细胞、肝细胞DNA迁移距离较阴性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NA迁移距离与MTBE浓度有剂量-反应关系(r肺=0.967,T肝=0.963,均P<0.05);5.0、10.0 mmol/L MTBE组大鼠肺Ⅱ型细胞、肝细胞的3H-TrR掺入量每分钟脉冲数(CPM)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小鼠肝细胞、大鼠肺Ⅱ型细胞和肝细胞的DNA交联率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BE对DNA有损伤作用,细胞DNA断裂和脂质过氧化是其引起动物肝、肾肿瘤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于玉玲  李玮 《现代保健》2010,(25):63-64
目的 探讨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以及对产程和母婴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经阴道分娩条件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在潜伏期行硬膜外镇痛 Ⅱ组在活跃期行硬膜外镇痛 Ⅲ组:无任何镇痛措施.结果 Ⅰ组、Ⅱ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缩宫素使用率、器械助产率及中转剖宫产率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程与Apgar评分,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潜伏期给予分娩镇痛,能全产程消除产痛,对产程和分娩方式无明显影响,是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术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地塞米松10mg,Ⅱ组术前静脉注射注射地佐辛0.1mg/kg,Ⅲ组为对照组,未应用药物。观察患者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的VAS、BC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镇痛药、止吐药追加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Ⅰ组的VAS低于Ⅱ组和Ⅲ组,BCS评分都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术后6h的VAS评分低于其他各个时点(P〈0.05);三组间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恶心、呕吐及咽喉不适发生率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和Ⅲ组追加镇痛药的次数高于Ⅰ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具有协同作用,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镇痛药的使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对乳腺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及其对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乳腺癌手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东莨菪碱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采用东莨菪碱1.8 mg+丁丙诺啡0.6 mg+布比卡因300 mg C组用丁丙诺啡0.6 mg+布比卡因300 mg,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别于术后2 h、8 h、24 h、48 h各时点行VAS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对两组患者有效PC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1)两组患者镇痛镇静效果均满意,组间比较不同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各时点VAS评分S组低于C组(P<0.05),C组有效PCA按压次数多于S组(P<0.05).(2)S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东莨菪碱可提高乳腺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对术后恶心呕吐具有预防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镓祯 《现代保健》2010,(17):15-17
目的 探讨左旋布比卡因椎管内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2例实施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21例.Ⅰ组为连续硬膜外间隙给药模式:左布比卡因0.375%溶液5~12 ml分次注入.Ⅱ组采用针内套针法腰-硬联合给药模式,蛛网膜下腔麻药用量为0.5%左旋布比卡因2 ml(0.75%左旋布比卡因10 mg+脑脊液1 ml),注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备用.全程监测并记录注药后5、10、15、20 min各时点循环和呼吸参数变化及麻黄素用量.记录两组局麻药用量、麻醉起效时间并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Ⅱ组的局麻药用量明显少于Ⅰ组(P<0.05),Ⅰ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8.0±3.5)min,Ⅱ组为(7.0±1.5)min,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0.95%、19.05%和95.23%、4.77%,Ⅱ组优于Ⅰ组.两组患者于注药后5、10、15、20 min各时点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Ⅰ组血压下降较为缓慢,Ⅱ组T1、T2血压下降幅度较Ⅰ组大(P<0.05),但下降值均在基础值的30%以内.结论 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效果确切,对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吗啡预先镇痛用于下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4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20例.Ⅰ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5 ml+吗啡0.25 mg;Ⅱ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不加吗啡,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2 mg.术后行数字分级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舒适评分(BCS),并观察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术后8 h及以后各时间点NRS明显低于Ⅱ组同一时间点(P<0.05),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明显长于Ⅱ组(P<0.01);Ⅰ组术后36 h及以前各时间点BCS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在术后48 h及以前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Ⅱ组(P<0.05).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Ⅱ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蛛网膜下腔吗啡预先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硬膜外腔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干预效果及临床预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7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无丙种球蛋白组(Ⅰ组)20例,小剂量丙种球蛋白组(Ⅱ组)25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Ⅲ组)25例,Ⅰ组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Ⅱ组在Ⅰ组基础上再给予1g/kg的IVIG治疗,Ⅲ组在Ⅰ组基础上再给予2 g/kg的IVIG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儿症状改善情况,记录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空腹抽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随访3个月,记录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Ⅱ、Ⅲ组的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治疗前血清TNF-α、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治疗后血清TNF-α、CRP、IL-6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治疗后血清TNF-α、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Ⅰ、Ⅱ、Ⅲ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5%(7/20)、4%(1/25)、4%(1/25),Ⅱ、Ⅲ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崎病的发展、预后可能与血清炎性指标升高有关,丙种球蛋白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降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及缩短症状缓解时间,1 g/kg与2g/kg临床疗效相当,建议发病初始给予1g/kg的IVIG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角度会阴切开加皮内美容缝合法在产科分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450例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施行小角度会阴切开加皮内美容缝合法(观察组)、45°会阴切开加皮内美容缝合法(对照Ⅰ组)和传统会阴切缝法(对照Ⅱ组),评估三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4小时切口疼痛程度、线结反应、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在术中出血量方面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在其它三项观察指标方面相比较,对照Ⅰ组均优于对照Ⅱ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小角度会阴切开加皮内美容缝合法,减少了会阴损伤,且恢复质量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啶在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对脊髓前角神经元功能和p-ERK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日本白兔24只,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鞘内注射组(DEX组,缺血前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啶1 μg/kg)和右美托咪啶抑制剂鞘内注射组(DEX+ ATIP组,缺血前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啶+阿替美唑).各组分别于缺血后24 h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检查,采用干湿法测定脊髓含水量,测定脊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杂交测定总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t-ERK)、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和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缺血再灌注损伤24h后,与I/R组相比,DEX组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F =14.32,P<0.05),脊髓含水量降低(F=13.6,P<0.05),免疫蛋白印迹杂交测定p-ERK表达增加(F=22.37,P<0.05)和Caspase3表达降低(F=15.45,P <0.05).而鞘内注射DEX抑制剂ATIP后保护作用消失.结论 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啶可以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其增加脊髓前角p-ERK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