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建光 《现代保健》2010,(28):25-2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表达29例(93.5%),CD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9例;发病部位以胃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腹痛和腹部肿块。24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生存18例,死亡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以中老年人多发,术前确诊率较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手术或再次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且疗效好;对无法切除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用甲磺酸依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常规手术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一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6例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34.2±2.3)岁,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症状改善率、术中出血量及肿瘤全切除率。结果:接受治疗后,实验组症状改善22例(95.65%),肿瘤全切除21例(91.30%),术中出血量为(323.16±24.51)mL,对照组症状改善18例(78.26%),肿瘤全切除14例(60.97%),术中出血量为(1108.25±35.37)mL。两组症状改善率及肿瘤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23例患者Simpson切除分级为:I级切除6例(26.09%),Ⅱ级切除13例(56.52%),111级切除4例(17.39%),无死亡病例。结论:相比于常规手术治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能显著提高症状改善率及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3年收治的123例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结果。结果脊膜瘤24例(19.5%),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32例(26.0%),室管膜瘤8例(6.5%),星形细胞瘤13例(10.6%),脂肪瘤10例(8.1%),转移瘤5例(4.1%),血管瘤5例(4.1%),蛛网膜囊肿9例(7.3%),其他17例(13.8%)。其中髓外硬膜内占56.1%,硬膜外占21.1%,髓内占22.8%。颈段30.1%,胸段37.4%,腰段19.5%,骶段13.0%。髓外肿瘤70.1%,髓内肿瘤60.7%。全切除率69.1%。运动改善率75.2%,感觉障碍改善73.8%,括约肌功能改善77.8%。结论椎管内肿瘤以良性居多,手术效果好,MRI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如果术中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重建稳定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王先国 《现代保健》2014,(11):67-69
目的:探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一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80例,其中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40例设立为I组,行甲状腺全切术的患者加例设立为Ⅱ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发生感染、声音嘶哑、四肢麻木或抽搐、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I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的总有效率达95%,明显高于Ⅱ的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86,P〈0.05);I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Ⅱ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3,P〈0.05)。结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确切,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祁巍 《中国卫生产业》2013,(35):142-142,144
目的分析腹腔镜治疗在普外科急腹症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普外科急腹症患者150例,分为2组;研究组均采用腹腔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基本手术情况,以及手术成功率、术后镇痛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出血量更少,术后进食和排气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研究组手术成功率97.3%,术后镇痛率8.0%,并发症发生率2.7%;对照组手术成功率82.7%,术后镇痛率24.0%,并发症发生率10.7%;研究组手术效果更理想(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在普外科急腹症中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术前应全面掌握手术适应证。并严格和灵活执行手术.以保证预期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贫血。术前诊断率10.8%。良性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5例(其中肿瘤直径≥5cm的占20例,肿瘤直径〈5cm的5例。)术中未见淋巴结转移。CD117、CD34为主要诊断依据。随访6~48月,良性和交界性的患者无复发,恶性患者中2例胃恶性间质瘤死于肝转移,1例结肠恶性间质瘤死于局部复发、腹腔转移。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内镜和CT是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范围决定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结果和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治疗有效率为93.8%;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82±1.56)和(0.65±1.34);术后并发症少。结论手术治疗直接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临床疗效理想,术中创伤和神经功能影响较小,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戚发田 《现代保健》2012,(3):113-114
目的 观察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为治疗组,采用保乳手术治疗,另选取24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年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治疗组术后乳腺外形保留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63%,低于对照组20.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彻底切除肿块,术后综合治疗,乳腺外形可保留较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性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比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80例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对临床手术治疗效果作具体术后分析、探索。结果治疗后缓解率91.3%,死亡率8.7%,并发症发生率6.3%,总体疗效比较明显。其中,Hartmann手术术后缓解率相对更低,死亡率相对更高(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加强对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认识,并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胃底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开腹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0.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5.00%)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值得在临床广泛推荐与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YL-1型血肿穿刺针超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高血压壳核出血30ml以上患者382例,分为微创组192例,开颅组190例。微创组采用YL-1型血肿穿刺针进行颅内血肿粉碎穿刺术,开颅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时随访情况。结果微创组有效率41.15%,开颅组有效率24.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病死率为13.54%(26/192),开颅组病死率为25.26%(48/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微创组发生肺部感染32例(16.67%)、中枢性高热45例(23.44%)、应激性溃疡26例(13.54%),开颅组分别为41例(21.58%)、53例(27.89%)、31例(16.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微创组Barthel指数70~100分占60.94%,开颅组占37.89%;10~60分微创组占25.52%,开颅组占3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L-1型血肿穿刺针超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有效率高,病死率低,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及技巧。方法6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分为改进术式组32例(腮腺部分浅叶切除术+腮腺部分深叶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组31例(腮腺浅叶切除术),对两组术式、组织机构去留、术后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6年,改进术式组与传统手术组术后疗效比较,面神经麻木发生分别为0例(0%)和6例(19.4%),Frey综合症发生分别为2例(6.3%)和10例(32.3%),耳垂麻木发生分别为0例(0%)和6例(19.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涎痿发生分别为3例(9.4%)和6例(19.4%),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腮腺多形性腺瘤采用改进手术方式,使术后切口更加隐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部分腮腺功能得以保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赵健飞 《药物与人》2014,(6):144-144
目的:探讨改进无张力摘修补手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腹外抽患者共计82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修补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6.21±0.34)min,住院时间为(6.94±0.87)d,术后出现并发症为5例(12.2%),复发患者为7例(17.1%);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5.79±9.16)min,住院时间为(4.71±1.64)d.术后出现并发症为1例(2.4%),复发患者为0例(0%),相较之下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在术后的复发情况和并发症出现例数均少于观察组。结论:改进无张力茹修补术在治疗腹外疝中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高效、安全、可靠是该手术方法的主要特点,且术后恢复较快,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给予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6个月至3年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用时(150.2±13.1)min,住院时间(19.7±2.5)d,术中出血量(987.5±6.4)mL,并发症发生率为8.33%。经随访,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且治疗后患者Harris评分显著提高。结论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43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策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阴市人民医院妇科2009年1至2013年1月腹腔镜手术患者29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43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44%;中转开腹手术10例,占0.34%。手术类型中以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89%)最高,与附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0.4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75,P<0.05);而子宫肌瘤剥除术(0.34%)、宫腹腔镜联合手术(2.00%)与附件手术(0.42%)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2.61,均P>0.05);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22%)高于附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P<0.05)。手术并发症均经过及时诊断,有效处理,愈后良好。结论随着腹腔镜手术逐年增多,手术并发症也在增加,手术并发症与手术难易程度及手术者对手术技巧的掌握有很大关系,所以术前充分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及手术中适时中转开腹,尽量避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圈套器联合异物钳全层切除治疗胃底小间质瘤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接受内镜治疗胃底小间质瘤患者52例,根据内镜手术方案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试验组32例采用内镜下圈套器联合异物钳全层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完整切除率、创面完全愈合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完整切除率、创面完全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内镜下圈套器联合异物钳全层切除治疗胃底小间质瘤具有操作简便、手术用时短及医源性创伤小等优势,同时整体疗效及安全性接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与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双镜联合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28例及同期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24例,分析两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比两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双镜联合手术组手术时间为(88.04±16.57)min,与开腹手术组的(91.25±12.18)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联合手术组术中失血量(62.14±27.33)ml,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的(130.63±43.12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天数双镜联合手术组分别为(3.50±1.20)d、(9.43±1.79)d,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的(5.42±1.18)d、(13.13±2.58)d(P〈0.001)。双镜联合组随访5~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开腹组随访6~5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安全、有效,是理想的微创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及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针对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分析.[结果]经检查,45例患者CD117蛋白阳性率100.0%,CD34蛋白阳性率63.6%,S-100蛋白阳性率占13.6%.所有患者均接受放疗或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肿瘤最大径中位数为6.0 cm,本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无患者死亡,有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突发细菌性腹膜炎,经治疗后好转.1例小肠间质瘤术后切口裂开,经切口减张缝合后治愈,其余病例无手术并发症.末后1年内,3例姑息性减瘤手术患者死亡.对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随访30例,随访2~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其中胃肠道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的11例,基本复发和转移时间都在术后4~18个月内,对复发和转移患者接受再手术后,其中3例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实行肝叶切除手术,2例复发和转移患者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转移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手术方武并无与患者的生存相关.对45例患者肿瘤进行生物学行为的分级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同的侵袭危险性组所生存的差异存在不同.本组45例患者的恶性程度、发病部位都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科手术是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要确诊必须依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特征,并判断影响外科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和小肠(91.3%),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症状无特异性,23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1~60个月.死亡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5例(21.1%),潜在恶性7例(31.5%),恶性11例(47.4%),CD117阳性22例(95.6%)。结论: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