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尤其在2~6个月婴儿RSV感染后可引发严重的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且RSV感染后人体所获得的免疫力不持久,故RSV易重复感染,是造成婴幼儿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报道病毒感染容易诱发或加重儿童喘息性疾病,而RSV是首要因素。现将RSV感染后引发喘息性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浙江省舟山市婴幼儿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采集2004年4月~2008年11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疗的1 217例患儿痰液,用直接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FV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W Ⅰ、Ⅱ、Ⅲ)共7种病毒抗原.结果 1 217例患儿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检测阳性360例,阳性率29.58%;所检病毒依次为RSV(17.50%)、ADV(5.67%)、IFV A(2.88%)、IFV B(1.39%)、PIV Ⅰ(0.74%)、PIV Ⅱ(1.07%)和PW Ⅲ(0.33%).<3个月患儿组病原检测阳性率最高为45.67%,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大,阳性率逐渐降低;冬春季节病毒抗原阳性率与夏秋季相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仍是舟山市婴幼儿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喘息性疾病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原学.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209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诱导痰中脱落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型及B型、副流感病毒l、2、3型、腺病毒.结果2209例ALRI患儿中,病毒感染阳性率46.22%,其中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其次为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婴幼儿病毒性ALRI好发于冬春季节.结论病毒感染在本地区ALRI中占重要地位.RSV是冬春季节婴幼儿ALRI的主要病原体,其次是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巨细胞病毒与婴幼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及喘息的关系,为婴幼儿喘息的病因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巨细胞病毒抗体及DNA的检测,选择其中56例阳性的患儿,收集其临床表现特点、既往发病史、特异性体质的表现及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对其中41例予以抗病毒治疗.并对56例患儿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比较抗病毒治疗与未经抗病毒治疗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次数及喘息发作的情况.结果 巨细胞病毒可引起婴幼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并伴有喘息,重者可合并心力衰竭.41例抗病毒治疗患儿中有33例(80.5%)在随访中明显好转,1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儿7例(46.7%)有所好转,两者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喘息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尽早做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可减少喘息发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近年来贵阳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2006年6月~2011年4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住院的1 39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FVA、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共7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1 396例患儿中,345例病毒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24.7%,其中RSV感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PIV3和ADV,混合感染3例;1岁以内的婴幼儿病毒检出率最高,冬春季为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支气管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病毒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3.9%和34.2%,均以RSV为主.结论:在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中,RSV是引起贵阳地区儿童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其次是PIV3和ADV,发病年龄集中在婴幼儿阶段,并以冬春季节高发,RSV是支气管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6.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病毒病原,与婴幼儿哮喘关系密切, 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RSV感染诱发喘息和哮喘发作的机制十分复杂,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感染后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免疫平衡的紊乱以及气道神经调控失调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儿喘憋性肺炎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多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发病。病毒主要侵犯支气管,引起小儿支气管发作性喘息与憋气。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抗病毒及止喘药物,疗效较差。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1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学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本地区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学概况及其相应临床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25例婴幼儿肺炎患儿急性期血清中五种常见病毒(RSV、IFV、CMV、ADV、PIV)血清特异性IgM;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用碱性磷酸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A/AP)法检测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325例婴幼儿肺炎中共检出病毒感染157例,病毒感染率48.3%,单一病毒感染113例(72.0%),其中合胞病毒(RSV)32株(20.4%),流感病毒(IFV)27株(17.2%),腺病毒(ADV)22株(14.0%),副流感病毒(PIV)17株(10.8%),巨细胞病毒(CMV)15株(9.6%);混和病毒感染共44例(28.0%),以IFV+PIV 15例(9.6%)多见.RSV肺炎患儿喘息重,缺氧征明显;ADV肺炎患儿以高热和中毒表现为主;IFV和PIV肺炎患儿主要表现为咳嗽重、喘息轻;CMV肺炎患儿除一般症状外,常伴肝功能异常.1~3个月、~12月、~3岁三个年龄组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lgG、lgA、lg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T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比较,CD3、CD4、CD4/CD8均降低、CD8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病毒感染是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各类病毒性肺炎各有其临床特点,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在小儿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即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RSV)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主要感染下呼吸道,严重影响着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相关研究报道发现,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约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70%左右,免疫抑制者、早产儿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婴幼儿,是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高发人群.就现阶段来说,临床上对于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尚无直接、有效的药物,早防范、早诊断、早治疗,是临床防治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工作重点.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病毒病原,与婴幼儿哮喘关系密切,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RSV感染诱发喘息和哮喘发作的机制十分复杂,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感染后气道上皮细胞损伤,免疫平衡的紊乱以及气道神经调控失调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志刚 《中国保健》2009,(18):702-703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喘憋为特征,多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5~6个月的婴儿,其病原以病毒为主,其中RSV最常见,而婴幼儿期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作为哮喘发病的启动因子,Sigurs等对年龄<1岁因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需住院治疗的婴儿7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哮喘的发生率为30%。呼吸道RSV感染促发了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遗传特应性体质与哮喘相似,RSV感染后有哪些致病机制与哮喘的发生有关也尚未完全阐明。现就近年来RSV的发病机制以及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毒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其流行规律。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采集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喘息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在701份标本中,病毒阳性382份,阳性率54.5%,感染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占首位,达29.0%,其次是流感病毒,占22.7%,鼻病毒占14.5%,副流感病毒占12.7%,腺病毒达到8.2%,>2种的病毒混合感染达17.5%。结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50.0%为病毒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鼻病毒等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联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诊治时应根据所感染病原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夏煜  李晓狄  季正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78-4280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感染所致婴幼儿喘息第一次发作时的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06年5月因第一次轻中度喘息发作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哮喘中心住院治疗的患儿212例,入院后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空气压缩泵吸入万托林雾化液;治疗组在吸入万托林雾化液的基础上吸入布地奈德悬液。采用直接免疫法检测新鲜痰液标本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FV)和副流感病毒(PIV);用RT-PCR法检测标本中的鼻病毒(RV)基因。采用UniCAP荧光酶系统进行过敏原过筛试验。收集患儿的出生史及特异性疾病的家族史。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单纯感染RSV或RV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同时比较单纯RSV感染患儿与单纯RV感染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中RV感染患儿与对照组中RV感染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中RSV感染患儿与对照组中RSV感染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结果:①治疗组单纯感染RSV或R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71±1.79)天,对照组单纯感染RSV或R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25±1.64)天,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SV感染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25±1.86)天,RV感染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64±1.54)天,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R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6.01±1.03)天,与对照组R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7.5±1.73)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组RS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46±2.13)天,与对照组RSV患儿平均住院时间〔(7.06±1.61)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治疗能缩短RV喘息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但对RSV喘息患儿的住院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人偏肺病毒(hMPV)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08年8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1 165例ALRTI住院儿童鼻咽抽吸物样本,进行RSV及hMPV基因检测。对RSV和hMPV感染患儿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1 165例样本检出RSV阳性标本315例,检出率为27.04%,1岁以下患儿占64.1%;hMPV阳性76例,检出率为6.52%,1岁以下患儿占63.15%;RSV感染全年均有发生,第一年11月到次年2月份为检出高峰,hMPV的检出高峰在3-4月;RSV感染病例气促的发生率高于hMPV感染病例(P〈0.05),发热、喘息、呕吐、腹泻的发生率两种病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hMPV感染病例白细胞、C-反应蛋白、转氨酶及心肌酶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同以散在肺部实变或间质病变为主,鲜有累及大片肺叶及胸膜。14例患儿同时存在RSV及hMPV感染,混合感染率1.20%(14/1 165)。RSV及hMPV协同感染患儿发绀几率较单一RSV感染患儿高(P〈0.05),白细胞升高几率大于单一感染者(P〈0.05),而喘息、气促、呕吐、腹泻发生率及C-反应蛋白、转氨酶、心肌酶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与单一RSV或hMPV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hMPV感染患儿的发热率高于单一RSV感染或两者协同感染患儿(P〈0.05)。单一感染和协同感染病例间病程、住院天数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及hMPV均是引起长沙地区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流行季节相近,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及影像改变,临床上难以鉴别。RSV感染较hMPV感染患儿更易发生气促,而hMPV感染则相对更易出现发热症状。混合hMPV感染可能有加重RSV感染患儿呼吸道症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及喘息发作时尿白三烯E4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同期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伴喘息400例与无喘息650例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2组患儿尿液中LTE4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喘息组患儿以上两种病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其尿白三烯E4测定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尿白三烯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发生喘息的发病机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儿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80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血清中呼吸道病原的IgM抗体,以调查小儿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情况和流行特点。[结果]80例感染的患儿共检出病原阳性68例(85.0%),其中病毒感染59例;细菌感染9例;检出的主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3型、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副流感病毒1、2、3、4型,柯萨奇病毒A7,柯萨奇病毒B1,埃可病毒7型,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1、12型,肺炎克雷伯杆菌。[结论]病毒感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其次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占首位,其次是RSV和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7.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62例预后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50%。80%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以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及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缺乏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特异性治疗及有效的预防措施。为进一步掌握RSV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并了解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与再发喘息及哮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哮喘是儿童最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有资料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诱发婴幼儿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患RSV毛支炎与儿童时期患支气管哮喘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并发喘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9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 38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08例患儿发生喘息,作为喘息组,同期选取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1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白介素(IL)-6、IL-1β、降钙素原(PCT)变化,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患儿可能发生喘息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所有患儿胸片中的病变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喘息组患儿血清IL-6、IL-1β、PCT表达水平上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年龄、性别、是否为特应征体质与喘息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小、男性、特应性体质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喘息的高危因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并发喘息患儿的胸片与未并发喘息患儿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喘息发生受多因素影响,临床应根据这些高危因素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患儿并发喘息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用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快速诊断合胞病毒感染余福勋,孙俊秀,郭万申,吕新华,曾贵金,李林村,吴振溢河南省卫生防疫站(450003河南郑州)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据报道,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有40%是由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