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降低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病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16例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需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结果 本组无外科手术死亡病例.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5/12),不相符率58.3%(7/12)(P>0.05).术后ASD直径平均(31.0±1.0)mm,较术前诊断的(26.0±2.3)mm增大(P<0.05).术后VSD直径平均(5.0±0.8)mm,与术前诊断的(4.0±0.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o 3例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结论 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86.96%,与对照组的9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87%(P <0.05)。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效果相当,但经导管介入治疗操作时间短,患儿术后恢复快,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24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必要时应用深低温低流量及改良超滤技术.直视缝合3例,补片修补21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发生率25%,其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1例,肺炎2例,术后复查心脏超声,除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其余患者心功能均正常,均痊愈出院.结论 室间隔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术中减轻体外循环损伤,注重脏器功能保护,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主动脉弓中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主动脉弓中断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6例术前均得到明确诊断,2例术前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结果术后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6例患者顺利出院,随访1-58月,疗效满意。结论主动脉弓中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因此,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及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导管介入的镶嵌技术封堵进行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及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成人患者,术中联合超声心动图评价外科矫治术的镶嵌治疗;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行外科手术的镶嵌治疗。结果 7例先心病术后残余分流的患儿分别放置一个封堵伞或弹簧圈后使残余分流消失,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先放置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后7 d成功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和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即刻疗效满意。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即刻行外科手术成功。结论超声心动图敏感、方便,可实时指导先心病镶嵌治疗,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术后即刻评价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在先心病镶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曾德斌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0):1946-1947
目的分析60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结果,探讨影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2009年2月-2010年3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对6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采用在中度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VSD采取补片修补55例,直接缝合5例;ASD和PDA予以直接缝闭,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儿治愈59例,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率为1.7%。随访6个月~2年,无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前积极予以支持疗法,术中精细操作可有效地降低手术患儿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防治的经验和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2年11月418例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结果 418例中手术死亡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52例,其中肺部并发症21例(占40.4%),包括肺炎14例、气胸4例、肺不张3例。结论婴幼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防治需采取综合措施,与术前准备、麻醉、手术操作、体外循环、术后监护、术后护理、术后营养治疗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室间隔修补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我院选取40例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院内进行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对其实施胸微创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合护理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心脏未出现杂音,也没有手术残余分流。整个手术的全程时间为2.5h左右,患者的带管时间为4个小时左右,术后住院时间为4—6d,手术后患者无不良并发症现象。结论:熟练的护理配合是保证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行胸微创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崔亚洲  翟波  王鹏高 《中国卫生产业》2013,(11):141-141,143
目的分析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在治疗婴幼儿房室间隔缺损的优点。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有房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行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并对术前、术中、术后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除1例患者因顽固性低心排死亡外,其余有术后肺炎并发症的5例患者经恢复治疗也恢复正常。经过术后6个月的回访,59例婴幼儿患者心功能发育良好,无其他并发症且患儿手术伤口愈合良好。结论采取右腋下小切口术治疗婴幼儿房室间隔缺损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且有利于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0.
做好呼吸道管理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术后病死率,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关键.现将2000~2004年手术治疗58例5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呼吸道管理策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同期外科手术效果进行对比。方法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者(介入组)76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者(手术组)58例,进行年龄、性别、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大小、住院天数、费用、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组的住院时间较短。介入组出现残余漏较多见,其他并发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低,恢复快,是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施行经右腋下小切口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38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2例,房间隔缺损(ASD)14例,VSD合并ASD 2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 发生右下肺不张2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例,随访时间1~18个月,除1例VSD患者术后发生残余漏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治疗房室间隔缺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简便、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冯蓉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359-360
目的总结患儿在全麻下进行室间缺损封堵术的术后监护心得。方法总结30例患儿在全麻下进行室间缺损封堵术的术后监护方法,观察患儿恢复情况如何。结果对30例患儿进行术后随访时发现有并发症发生,经超声显示封堵器的位置良好,没有影响到心脏瓣膜的功能。结论室间隔损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全麻患儿一定要进行特殊护理,从而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3-2006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18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例资料,对掌握手术时机及方法 ,优生、优育有指导作用.方法 118例先天性心脏病人均手术治疗.结果 手术病例中室间隔缺损及联合畸形64例,房间隔缺损及联合畸形28例,法洛四联症11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三尖瓣下移畸形3例.主动脉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封堵器脱落于右肺动脉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远期死亡2例,术后效果欠佳1例.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中,手术时机选择较重要,早期治疗是关键.肺动脉高压病人,年龄较大者,术后恢复差,并发症多.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法 多样,必须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特点。方法回顾1997年2月-2003年2月10例心脏内畸形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2例。感染的心脏瓣膜分别为主动脉瓣4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1例,二尖瓣1例。合并瓣膜赘生物9例次,合并瓣膜穿孔4例次,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穿孔,同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右室流出道加宽补片术1例。结果患者术后7-14d体温及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应用抗生素28d后痊愈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心脏内畸形患者并发感染性心瓣膜炎,如发现瓣膜赘生物形成或瓣膜穿孔,应视病情立刻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术后根据血细菌培养或瓣膜赘生物培养情况应用抗生索28d,预防人工瓣膜及补片再度感染。  相似文献   

16.
176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方法对17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做好术前、术中、术后观察及护理,重点监测术后心功能、水电解质和穿刺部位等变化,及时纠治。结果本组病例全部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恢复良好,出院后1年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败和手术质量;全面、良好的护理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疗效。  相似文献   

17.
伞中情     
高二女生小潘,年幼时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当时医生建议她接受外科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介入放射学封堵室间隔缺损术的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施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放射学封堵术,观察术后患者体征,对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诊治。结果 21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要患者中,少数出现早期并发症,经过及时对症治疗,基本治愈或显现出不同疗效。结论 介入放射学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其早期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可治愈或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国产和进口封堵器的应用,促进了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在国内的推广,治疗病例数迅速增加,成功率明显提高。VSD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以不同类型传导阻滞多见。我院收治的1例室间隔膜部缺损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经皮VSD封堵术后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较房室传导阻滞更具危险性,应引起高度警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将其疗效与外科手术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18例,将其分为介入治疗组60例和外科手术治疗组58例两组,对介入治疗组进行介入治疗,对其早期及中期的疗效进行研究,并且将其与外科手术治疗组在治疗效果、治疗费用、并发症、输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临床治疗,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均达到了100%。介入治疗组的患者均未进行输血(P<0.01);介入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均小于外科治疗组患者(P<0.01);介入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生均少于外科手术治疗组的患者(P<0.01);两组治疗费用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法对于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具有早中期治疗效果显著、成功率高、安全、易操作,损伤小的优点,与外科手术治疗法相比还具有无需输血、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