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结直肠黏膜中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微探头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进行肠镜下超声检查。结果 28例结直肠黏膜下肿瘤中,平滑肌瘤12例,脂肪瘤7例,直肠类癌3例,淋巴管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肠气囊肿症1例和直肠腔外黏液囊肿1例,其中1例较大的平滑肌瘤误诊为平滑肌肉瘤。结论 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可以明确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肠壁起源和边界,对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同时能与控外压迫性病变相鉴别,术前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可以为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肿瘤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肠道早期癌肿是指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未达肌层。无论病灶大小及是否有淋巴转移。随着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和超声内镜等消化内镜诊断新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胃肠肿瘤可以被发现并得到准确诊断。将内镜检查发现的胃肠道局部病变进行内镜下微创切除.一直是内镜医师梦寐以求并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处理食管、胃壁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8月胃镜发现的食管、胃壁大小0.5~4.0 cm的黏膜病变25例及大小0.5~3.0 cm的黏膜下病变2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氩气刀标记病灶;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及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创面处理。结果黏膜病变25例:均切除病灶;1例穿孔约0.3 cm×0.3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1例术后12 h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随访1~6个月,平均2.5月,术后2个月20例溃疡创面愈合,4例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术后3个月复发,后转外科手术切除。黏膜下病灶21例:均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穿孔0.5 cm×0.5 cm,钛夹夹闭后保守治疗愈合;21例随访1~4个月,平均2个月,1例术后2个月复发再行ESD,其余20例无复发。结论 ESD对于食管、胃壁黏膜病变及黏膜下病变具有整块切除率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胃肠间质瘤(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隐匿,特别是小胃肠间质瘤往往是在普通内镜检查中发现,而由于其是黏膜下病变,明确诊断困难,治疗方法选择意见不统一。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超声内镜检查和多种内镜治疗技术的应用,包括内镜下套扎术( EBL)、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STE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EFTR)和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手术( LECS),明显提高了小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从小胃肠间质瘤的内镜下诊断方法和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OTE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经过短暂5年的发展和完善.隧道内镜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本文就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以及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s)等食管胃疾病的指征、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在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黏膜下隧道技术的应用包括:(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早癌的剥离等。(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如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POEM)等。(3)诊断与治疗胃肠道管腔外疾病,如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由于隧道使黏膜层切开部位和操作部位分开,术后入口易关闭,故有"黏膜安全瓣"之称。  相似文献   

7.
目的归纳直肠类癌内镜超声图像特征与染色放大内镜腺管开口形态特点,探讨高频超声小探头辅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微小直肠类癌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37例直肠隆起性病变,予内镜下观察病灶腺管开口,小探头高频超声探测病灶来源、大小、性质及浸润性;其中29例行EMR。结果共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直肠类癌,平均病变直径(6.25±2.46)mm,内镜下扁平或轻度隆起,呈黄白色,表面粘膜正常,腺管开口Ⅰ型,超声内镜下表现为低回声团影,多局限于粘膜下层,不侵犯固有肌层,未探及直肠周围淋巴结,病理均显示残端肿瘤完全切除。操作过程顺利,无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6~54月,未见一例复发、转移,但1例死于结肠癌。结论高频超声小探头检查可初步明确病变来源及层次,可安全有效地指导直肠微小类癌EMR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超声内镜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在鉴别上消化管黏膜或黏膜下病变的、区分消化管腔内病变还是腔外压迫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同时,超声内镜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癌肿浸润的深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食管癌、胃癌的术前TNM分期、可切除性及预后的判断均有极大的价值.现将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消化科及胃肠外科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管病变的结果作一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31例直肠类癌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5 cm的19例行ESD治疗。在瘤体边缘做环周标记,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和美蓝混合液,使瘤体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瘤体周围黏膜,剥离瘤体下方黏膜下层组织,完整切除瘤体。结果通过EUS检查及深挖活检,诊断直肠类癌31例,EUS特征为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深层的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占位影。对19例直径<1.5 cm直肠类癌行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瘤体。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切除标本基底及边缘均无肿瘤组织残留。19例随访1~4年,平均1.8年,除1例因创面经久不愈转外科治疗外,其余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EUS可明确直肠类癌的来源层次、大小、内部回声、边界、有无肌层及周围血管浸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ESD治疗直径<1.0 cm的直肠类癌安全可靠,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性,5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半,平卧后气喘半年,呕血1d,于2004年10月入院。查体:消瘦,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上消化道超声内镜检查:食管黏膜下层巨大新生物;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道扩张,考虑为黏膜下病变(平滑肌瘤)?食道内容物?磁共振成像检查示食管显著增粗,迟缓,黏膜下壁内巨大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食管黏膜下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由于内镜检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检出率大幅度提高。内镜下切除SMT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因此,在提高SMT检出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是改善SMT病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国际上仅有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发布的《消化道上  相似文献   

12.
大肠类癌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类癌的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提高内镜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2002-2007年收治的22例大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 早期癌内镜表现为直径1.5cm、黏膜光滑、黏膜内黄白色颗粒样结构;进展期癌内镜表现为直径0.8~3.0cm、黏膜不平、黄白色结节样或表面溃疡.超声内镜特征为:稍低回声,内部散在点状稍高回声,起源于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不规则卵圆形结构,边缘模糊且不规则.16例黏膜内癌及黏膜下浅层癌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其中10例追加氩气刀治疗.随访4~36个月无复发.1例黏膜下深层类癌及5例进展期类癌行外科手术.结论 内镜及超声内镜可诊断大肠类癌及其浸润深度,对早期类癌行内镜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食管疾病包括食管恶性疾病及良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许多既往需要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的疾病,现在可以通过内镜手术进行根治。本文对常见食管疾病包括食管早期鳞状细胞癌、食管狭窄、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手术的远期随访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泛指一类来源于黏膜以下的消化道病变。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均无法定性诊断.长期随访会造成患者的巨大负担。我国学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内镜切除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既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又能起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就各种内镜下切除消化道SMT的指征、方法以及疗效等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内镜超声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GIST与其他各种黏膜下肿瘤相似,无论良恶性,内镜表现均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因而仅凭普通胃肠镜发现病变容易,却很难确定肿瘤的来源和性质,往往难以区别GIST和其它黏膜下肿瘤,甚至胃肠镜下也常常将消化道外正常的器官组织对消化道的外压性隆起误诊为黏膜下肿瘤或GIST,所以过去GIST往往是在手术探查后才能确诊。由于GIST多起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普通内镜的活检往往取材过小过浅,不足以确定诊断。在无内镜超声(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深挖式取材或圈套活检都很不安全,而且对腔外压迫既无价值又极危险。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发病原因多而复杂。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层的鳞状细胞癌,而侵犯到黏膜下层的鳞状细胞癌属于浅表性食管癌。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早期和浅表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目前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和非切除治疗,其中内镜下切除治疗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相对于手术治疗,内镜下切除治疗具有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的患者,若行内镜下治疗后,建议术后密切随访。随着针对较大病变的内镜下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等技术的开展,内镜下治疗将会为早期食管肿瘤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mm.平均手术时间45.1min.平均出血量50.0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处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11月内镜发现的22例黏膜下病灶(食管11例、贲门2例、胃8例、结肠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E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20例(91%)完整挖除,2例ESE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转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病灶直径0.5~3.5 cm(平均1.5 cm),手术时间20~220 min(平均75 min)。3例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5月),20例完整挖除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ESE对消化道的SMT具有可完整挖除病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早期食管癌内镜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西南医院收治的6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内镜和病理特点.结果 食管上段癌8例,中段癌42例,下段癌12例.内镜分型依次为表面扩散生长型30例,双向生长型11例,腔内生长型9例,壁内生长型7例,混合生长型5例.多数肿瘤直径为1.0~2.9 cm.行外科手术治疗38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23例、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1例.术后病理检查:原位癌13例,黏膜内癌22例,黏膜下癌27例,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22)和15%(4/27).病理分型:鳞癌57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肉瘤化癌、梭形细胞癌各1例.结论 早期食管癌好发于食管中段,以表面扩散生长型多见,以鳞癌为主,普通内镜联合卢戈液和美蓝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超声微型探头(mini-probe-sonography,MPS)对大肠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大肠癌病人进行前瞻性的术前肠镜下MPS检查,全部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将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PS对肿瘤浸润程度(T)的符合率T1、T2、T3、T4分别为75%、80%、88%、67%,总符合率为84%(P<0.01)。区域淋巴结受累程度(N)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91%,阳性预测值为92%,阴性预测值为77%,总符合率为84%(P<0.01)。结论 MPS对大肠癌提供较为准确的术前分期,提示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对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