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而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严重并发症是栓子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为了拦截栓子,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腔静脉滤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滤器应用数量的增加,一些相应的并发症不断出现。严格把握滤器植入指征,精湛的介入技术,规范的操作程序,精心的术后管理,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retrievable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RIVCF)可有效拦截下肢深静脉脱落的血栓,已成为预防致死性肺栓塞的主要措施之一。自2003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RIVCF的使用量逐年上升,截至2015年,RIVCF占滤器总使用量的75%[1]。随着RIVCF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术后并发症检出率也不断升高,一些少见的并发症也逐渐显现[2],其中,RIVCF植入后剧烈腰痛的病例较为少见,临床上关于此并发症的报道也不多。本文对2例RIVCF植入后剧烈腰痛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对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检查情况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探讨剧烈腰痛发生的原因,旨在制定更加完善的治疗策略,提高临床对RIVCF植入后少见并发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血栓栓塞症是院内常见死亡病因之一,尤以创伤性患者发病隐匿,致死率较高。我院自2004年5月以来,选择性针对下肢骨折患者放置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取得良好临床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176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47例;年龄18~65岁。均为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预防及临时性腔静脉滤器使用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782例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明确诊断有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选择其中相对年轻(年龄≤45周岁)的91例患者放置临时性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89例成功置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置入时间15~42 d,平均27 d,取出时拦截血栓78例,拦截率87.6%.82例(92.1%)在预期时间一次取出,7例(7.9%)拦截较大血栓经再次溶栓后二次取出.无一例更换永久性滤器,取出后随访3~6个月并行标准抗凝治疗,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32例(35.9%)患者行肺动脉CT成像(CTPA)检查,证实未发现微小肺动脉栓塞灶.结论 临时性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地减少下肢骨折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围手术期肺栓塞发病率及致死率,并能减少置放永久性滤器所致的中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TempofilterⅡ型下腔静脉临时滤器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2年4月~2006年8月间的24例需要置入下腔静脉临时滤器的患者,应用彩超了解血栓范围,下腔静脉、肾静脉和入路静脉(右颈内静脉)的情况,在彩超和X线透视下(免造影剂),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通过导丝导管将临时滤器放在肾静脉开口远端的下腔静脉内。结果 24例均成功置入和拔除。置入时间5 d~6周,平均16.8 d。其中滤器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4例,发生在3 d~2周。捕获血栓8例,血栓均〈0.5 cm。随访23例,平均23个月(7~57个月),无再次发生肺栓塞病例,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经抗凝治疗后好转。结论 TempofilterⅡ型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是安全和有效的;超声结合X线透视免去造影剂的置入操作是安全和可行的;多数可以在3周时拔除,如果滤器血栓形成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常见病,无论是溶栓治疗还是手术取栓,都可因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us,PE)。自2001年4月~2003年9月我院共为16例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以预防肺栓塞,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术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IVCT)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防。方法滤器相关IVCT病人2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29例病人分成两组,腔内组13例,采用腔内治疗;抗凝组16例,采用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出院后第6个月抗凝组轻度PTS发生率为6.25%,腔内组为0;出院后第18个月抗凝组中度PTS发生率为18.75%,腔内组为10.00%;出院后第24个月抗凝组重度PTS发生率为12.50%,腔内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纯抗凝治疗滤器相关IVCT的患者其轻度PTS、中度PTS、重度PTS发生的时间一般为出院后6个月、18个月、24个月。结论滤器相关IVCT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以双下肢肿胀最多见;腔内治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例 1患者男 ,4 7岁 ,主因急性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1周于 2 0 0 2年 1月 10日由其他医院转入我院。既往肺气肿和肺心病病史 12年。症状有胸闷 ,气短 ,憋气。查体 :轻度呼吸困难 ,左侧颜面部水肿 ,左眼球结膜水肿。治疗 :(1)经右侧腋静脉穿刺插管上行腔静脉血栓滤器 (VenaTechFilter Braun ,德国 )植入术。 (2 )术后第 2天开始尿激酶 75万单位静脉点滴 ,每日 1次 ,4d后 ,患者突感头晕、憋气 ,同时出现颜面部、颈部肿胀。呼吸困难 ,急行气管插管。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在上腔静脉滤器上可见附壁血栓 ,随呼吸上下移动 ,考虑为血栓脱落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CVF)置入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的确诊为DVT且符合入选标准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别对可能引起复发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分型、是否放置ICVF等11项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放置ICVF,未完成抗凝治疗,分型及未行压力循环袜治疗是下肢DVT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其他7项因素与DVT复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VF置入是DVT治疗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使用压力循环袜治疗和规范的抗凝治疗对预防DVT治疗后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目前DVT与PE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PE致死率较高,在美国每年约5万人死于PE,其被列为第三位致死因素[1]。PE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肢体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吴洪波 《护理学杂志》2002,17(3):177-178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静脉血栓形成中危害较大 ,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1]。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是目前开展的一项新技术 ,既能阻挡 3mm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又不至于影响静脉回流 ,且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1 999年 3月起 ,我科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治疗 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使阻塞的血管再通。现将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例中 ,男 3例、女 1例 ,年龄 40~ 47岁。下肢静脉造影示左股静脉中段单侧血栓形成 2例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侧支循环形成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球囊导管取栓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总结7例已进行腔静脉滤器植入的护理配合。结果7例中无穿刺点大出血、感染,住院期间无血栓脱落、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死亡发生,随访至今无症状再发、无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手术室护士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及时准确配合手术医师操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继发滤器内及下腔静脉与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完全性闭塞)的发生率较低.我院采取双侧股静脉切开,双球囊取栓并结合滤器内开通并抽吸血栓+留置多侧孔导管溶栓的方法成功的治疗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静脉临时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PE)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8月行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的49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滤器均成功植入及取出,30例取出滤器可见捕获血栓,无PE发生。结论临时滤器在下肢DVT治疗中预防PE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皮下肢深静脉置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介入治疗组15例,对照组27例。介入治疗组的15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经溶栓导管泵入大剂量尿激酶溶栓;对照组30例患者经足背静脉泵入尿激酶。结果介入治疗组血栓完全消失8例(53.33%),部分消失7例(46.67%),无明显好转0例(0%),治疗全过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对照组血栓完全消失2例(7%),部分消失25例(83.33%),无明显好转3例(10%)。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深静脉置管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17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病人实施精心护理,效果显著。提出心理护理,术后体位及伤口的观察与护理,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溶栓抗凝治疗的护理,以及出院指导是其主要护理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血液透析通路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生命的最基本保证。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具有长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是临床首选的透析通路。临床上许多患者由于血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建立成熟的自体AVF,必须依赖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或涤纶套长期透析导管维持血液透  相似文献   

18.
我院近4年为预防致命性肺栓塞,于下腔静脉置放临时滤器7例,上腔静脉置放临时滤器1例,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前下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开始应用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预防,至今该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然缺乏关于VcF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可靠资料.本文在此介绍有关VCF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高发病率及并发PE导致的猝死风险已受到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当VTE患者出现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时,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通过其网状过滤结构捕获血凝块从而预防致死性PE发生。IVCF现已在全球广泛被应用,根据使用情况,可分为永久型、临时型及可选择回收型。永久型IVCF置入人体后除非手术切开腔静脉否则无法取出,远期滤器断裂、移位、栓塞、症状性下腔静脉穿孔等出现率较高,现已被临床淘汰;临时型IVCF通过与外部的导管和固定设备相接,便于回收但易于感染,临床应用极少;可回收型IVCF具有用于回收的钩状结构,当患者VTE风险期过后,可通过介入手术取出,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类型,但由于部分患者VTE治疗时间超过了滤器留置时间窗,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以及患者随访丢失等原因,导致实际回收率较低,相关争议日益增多。同时新型IVCF的研发正在紧密开展,药物洗脱IVCF使用抗平滑肌增生、抗炎等药物涂覆,可阻止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延长IVCF的留置时间以便于回收;可转换IVCF允许滤器结构在体内发生转换,由过滤网变形为开放式支架,以期降低远期并发症,但转换后的金属支架无法取出,对腔静脉的远期影响仍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生物可降解IVCF可完全被机体吸收,避免了二次手术,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如何设计材料,保证滤器所拦截的血栓吸收之前IVCF保持应有的强度,进而防止血凝块或降解片段再次栓塞的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数据证实,拥有可控降解特点的新型IVCF是一个明确的研发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学者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不同结构的过滤单元以及不同支撑杆数目对滤器性能的影响,为结构最优化、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化的新型IVCF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参考与理论依据。综上所述,在倡导推广应用更细致的患者管理和临床随访来提高IVCF取出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一款理想的IVCF迫在眉睫,意义重大。新型IVCF应具备以下功能:可有效拦截血凝块,以防止新发或复发PE;在VTE高风险期结束后可远程控制转换或整体同步降解;滤器固定良好,保持良好的径向支撑性能同时不损伤腔静脉壁;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在影像学检查中清晰显影便于随访。相信随着材料学、组织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可早日研制出临床疗效优异、并发症极少的新型IVC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