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封闭”供肝与眼镜蛇毒因子(CVF)抑制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双套管法”制作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HAR模型.取豚鼠和SD大鼠各24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灭活补体备用.实验随机分为4组(n=6),受体血清(RS)实验组移植前用0.1% RS的林格氏液(Ringer)“封闭”供肝,CVF实验组受体大鼠在术前24h经尾静脉注射CVF 50 μg/kg,另设RS+CVF联合实验组和Ringer液对照组.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移植肝病理损害程度和受体肝功能.结果 各实验组大鼠异种供肝植入后均未见明显花斑样改变.各实验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较对照组[(45.2±13.9)min]均明显延长(P<0.05),其中RS+CVF组大鼠存活时间[(161.5±30.9) min]长于RS组[(88.1±19.7) min](P<0.01)或CVF组[(125.2±25.5)min] (P<0.05).各实验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6.1±23.3)U/L] (P<0.05),RS+ CVF组ALT[(63.2±13.9)U/L]明显低于CVF组[(79.9±18.1)U/L](P<0.05)或RS组[(106.1±19.3)U/L](P<0.01).各实验组移植肝血栓、出血、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其中RS+CVF组大鼠移植肝病理损害最轻(P<0.05).结论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与CVF对肝移植HAR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红素氧合酶-1减轻老龄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提高老龄大鼠供肝的抗氧化能力,观察其能否减轻老龄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老龄SD大鼠为供者,成年SD大鼠为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供者供肝切取前24 h腹腔注射血晶素;对照组:供者供肝切取前24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受者肝移植后3、6、12、24、48 h分别取移植肝组织,检测抗氧化酶、抗氧化剂、凋亡细胞和凋亡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移植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维生素E、维生素C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丙氨酸转氨酶(ALT)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另外,实验组较对照组凋亡细胞数量减少,BCL-2表达增加,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表达降低。结论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可以减轻老龄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异种反应性天然抗体在豚鼠至大鼠肝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异种反应性天然抗体 (XNA)在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中的作用。方法 将实验鼠随机分成A、B、C、D组 ,每组 2 0只 ,分别为对照组、术前输注豚鼠肝细胞 (HC)组、术前连续肌注山地明 (CsA)组和术前输注HC合用CsA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受体体内XNA含量 ,观察了受体存活时间和移植肝组织学改变。结果 移植肝组织发生了HAR。受体体内存在XNA ,以IgM为主。术前输注HC使受体体内的抗体明显升高 ,A组IgM(单位 :平均荧光强度 ,下同 )为 74.58± 31 .75 ,B组为 40 6 .42± 1 0 8.0 2 (P <0 .0 1 ) ,而使用CsA能预防抗体爆发反应 ,C组为 48.82± 1 1 .0 4 (同B组比较 ,P <0 .0 1 )。术前输注豚鼠肝细胞合并使用CsA能延长受体存活时间 ,A组为 (1 2 4 .1 0± 33 .42 )min,D组为 (1 83 .70± 2 6 .85)min(P <0 .0 1 )。移植肝表现为肝细胞水样变性 ,肝血窦和血管扩张瘀血 ,但小叶结构完整。结论在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中发生的HAR是一种强烈的免疫反应 ,其中XNA所起作用有限 ;术前输注豚鼠肝细胞合并使用CsA能延长受体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非协调性异种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的动物模型 。方法:利用血管套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了23例豚鼠至大鼠肝移植。观察存活时间、谷丙转氨酶(ALT)和移植肝病理变化、荧光染色 。结果:移植大鼠存活时间平均为135.10±46.12分钟,肝细胞发生弥漫性水样变性,IgG和IgM沉积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血窦 。结论:豚鼠至大鼠异种移植模型存活时间有限,移植肝发生了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移植肝细胞的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应用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r HGF)对大鼠移植肝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SD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受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经尾静脉分别给予r HGF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次/d。两个组分别在术后第1、2、4、7d时随机挑取5只大鼠处死,称取移植物湿重,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及白蛋白,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的增殖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肝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1、2d,实验组移植物湿重较对照组同时间段明显增加;术后第4、7d,实验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较对照组同时间段明显降低,而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同时间段明显增高;术后第2、4d,实验组的移植肝增殖指数和Ki-67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大鼠部分肝移植后使用r HGF能够明显促进移植肝细胞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脂肪肝供体大鼠肝移植围手术期移植物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脂肪肝供体Wistar大鼠肝移植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受体大鼠分别在术中、术后注射他克莫司(0.3mg/kg)或生理盐水,在移植物再灌注0h、24h、72h和1周后分别检测两组受体大鼠的血清肝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内皮素(ET)和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同时取肝组织制成匀浆检测其SOD、CAT和MDA水平,取小块肝组织制成切片在电镜下观察肝脏超微结构,采用原位末端标志法(TUNEL)检测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的血清ALT、AST、LDH、ET和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OD和CAT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的肝组织匀浆中MDA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SOD和CAT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肝脏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和细胞凋亡程度均较对照组有所减轻。结论他克莫司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脂肪肝供体大鼠肝移植围手术期移植物的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脂质过氧化、细胞凋亡和减轻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验证补体激活是否参与脑死亡诱导的供肝损伤及移植后级联损伤。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20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移植治疗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和肝组织样本, 包括脑死亡供体肝移植患者26例和活体供肝肝移植患者95例。通过生化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分析不同供体来源肝组织损伤及补体活化水平, 并比较分析不同供体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与活体供肝比较, 脑死亡供体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更高(ALT:21.0 U/L比33.5 U/L;AST:23.0 U/L比36.0 U/L;P<0.01), 肝组织损伤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分更高(0.42比1.12, P<0.05)。移植后, 脑死亡供肝和活体供肝都受到损伤, 但脑死亡供体的肝损伤明显更严重, 术后血清转氨酶水平更高, 证实在人体肝移植中脑死亡同样存在诱导供肝移植术后级联损伤效应。相对于活体供者, 脑死亡供者血清ALT和AST水平波动更大。与活体供肝的受者比较, 脑死亡供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肝衰竭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显著升高(P<0.05)。对移植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促进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及再生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①取同龄健康Wistar大鼠骨髓进行BMSCs体外培养,用第3代细胞制备悬液.②建立同龄健康Wistar大鼠50%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分为实验组(BMSCs经门静脉植入)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经门静脉注射)观察大鼠术后生存状态,术后不同时间留取血清和肝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体外分离培养BMSCs和建立50%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大鼠肝移植术后2 h,自由活动和饮水.实验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不同时间点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细胞周期:术后第2、3天时肝组织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F=22.061,44.572,均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增高,术后第2、3和7天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30.716,28.281,8.975,均P<0.05).结论 移植肝局部植入BMSCs后,可以促进大鼠肝细胞增殖和加快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在大鼠同种原位肝移植后的表达。方法: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供肝用乳酸林格氏液保存4h,随机分为两组,即移植后1h组和移植后4h组,同时用假手术组作对照,对肝组织中的MIP-2mRNA的表达,血清MIP-2的表达,肝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做了测定。结果移植组MIP-2mRNA的表达和血清蛋白表达较假手术对照组显著升高,4h 组高于1h组(P<0.01),并且它的mRNA表达和血清蛋白表达与肝中中性粒细胞浸润。血清ALT变化呈正相关。结论MIP-2在大鼠肝移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的上调作用,成为肝移植植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异种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药物性肝衰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异种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药物性肝衰的疗效。方法 杂种豚鼠为供体 ,胶原酶消化法制备肝细胞。SD大鼠为受体 ,氨基半乳糖 (D GI)腹腔内 1次注射制作肝衰模型。 4 8h后将豚鼠肝细胞(1.5× 10 7个 )移植于大鼠脾内。同种移植及生理盐水为对照。移植后观察受体 2周存活率 ,在移植不同时间作移植物病理及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受体 2周存活率 :异种移植组为 71% ,同种组为69 % (P >0 .0 5 ) ,生理盐水对照组为 2 5 % (P>0 .0 1)。豚鼠肝细胞移植后 12~ 2 4h其结构和功能基本保存完好。结论 与同种移植一样 ,异种肝细胞移植能逆转大鼠药物性肝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品系大鼠之间肝移植排斥反应特点。方法依据大鼠不同品系分成对照组SD→SD(A组),实验组Wistar→SD(B组)、Lewis→BN(C组)以及DA→Lewis(D组)4个组,采用Kamada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比较各组受体大鼠术后10 d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和白蛋白(Alb)]、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和IL-10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组织病理学分级和术后平均生存时间。结果与A、B组比较,C组和D组的血清ALT和TB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D组的TB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A组比较,B、C、D组大鼠血清IL-2和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C组和D组的IL-2/IL-10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大鼠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D组的IL-2/IL-10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D组大鼠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D组的IL-2/IL-10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组大鼠肝组织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排斥活动性指数(RAI)评分(1.8±0.7)分;B组RAI评分(3.1±1.3)分,属轻度或不明确性排斥反应;C组RAI评分(6.9±0.8)分,属中~重度排斥反应;D组RAI评分(8.8±0.5)分,属重度排斥反应。各组间RAI评分比较以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B组、C组、D组受体大鼠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19.3±1.9)d、(116.9±8.3)d、(53.4±6.1)d、(12.1±2.4)d,A组与B组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4种组合中,大鼠DA→Lewis模型排斥反应最剧烈,Lewis→BN次之,而Wistar→SD最轻,接近于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2.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供肝冷保存时间 10 0min ,无肝期 2 5min。 64只SD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 :对照组 ,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 ;IP组 ,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 10min ,再灌注 10min ,然后再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每组受体的一半 (n =8)用于观察存活率 ,另一半 (n =8)用于移植肝脏再灌注 2h后取血及肝脏检测。结果 IP组的 1w存活率、胆汁分泌量、抗氧化酶活力、血清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血清ALT、AST、LDH、TNF及肝组织中的过氧化产物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 ,组织的病理改变也轻于对照组。结论 IP能够提高血清NO水平 ,降低血清TNF含量 ,对大鼠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HNF4α在胎肝干细胞促肝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HNF)4α在胎肝干细胞促大鼠肝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胶原酶结合机械消化法制备14 d胎龄大鼠胎肝干细胞悬液并进行体外长期培养。采用四氯化碳制作SD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肝损伤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20只)和对照组(20只),移植组将胎肝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至大鼠肝脏,对照组注射等容计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前6 h,注射后1,3,5周检测大鼠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并检查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肝脏修复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脏治疗前后HNF4α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肝功能改善缓慢,ALT,AST明显高于移植组(P0.05),移植组大鼠损伤的肝组织逐渐修复,肝功能恢复正常。第5周移植组大鼠术后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肝组织损伤后,HNF4α在肝组织的表达明显升高;随着肝组织的逐渐修复,HNF4α表达逐渐下降。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亦证实此结果。结论HNF4α在肝脏损伤初期起保护作用。可能系通过促进胎肝干细胞向正常肝细胞分化增殖,并迁移至损坏的肝小叶从而替代损伤的肝实质,从而提高肝损伤后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hIL-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原位异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豚鼠对Wistar大鼠的非协调性异种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MSCs组,hIL-10-MSCs组.观察受体存活时间、受体鼠肝功能变化.术后第24小时取移植肝脏,用RT-PCR、ELISA法观察E-Selectin、LFA-1、VCAM-1及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IL-10-MSCs组大鼠生存时间延长、肝功能好转,黏附分子E-Selec-tin、LFA-1、VCAM-1和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hIL-10-MSCs对移植肝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E-Selectin、LFA-1、V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预输注供者凋亡的脾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凋亡的供体脾细胞诱导受体肝移植免疫耐受可能性。方法实验分5组,对照组,单纯供体地塞米松处理组,单纯输供者脾细胞组,地塞米松诱导供者凋亡脾细胞输注组,第三品系组。每组均做Wistar至SD的肝移植,每组各10只Wistar、SD大鼠。用地塞米松3mg/(kg·d)处理Wistar大鼠3d后,第4天取供体的脾细胞输注受体,第10天行大鼠肝移植。观察术后第7天肝功能(ALT、TBil)的变化、病理改变和受体生存期。结果肝移植预输注凋亡细胞组的ALT、TBil较其它各组显著低(P<0·05);生存期明显长(P<0·05),病理改变较轻。结论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供体凋亡的脾细胞能诱导受体大鼠对移植肝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根据供者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介导肾移植受者淋巴细胞反应指导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个体化应用的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接受亲属活体供肾移植者30例,根据药物剂量调整依据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免疫抑制方案同为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皮质激素。试验组术后根据受者淋巴细胞对供者DC的反应强度,结合血Tac、MMF浓度调整药物剂量;对照组术后仅根据血药浓度调整药物剂量。术后每月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糖,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 随访期内试验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为13.3%,对照组为46.7%(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7%和40.0%(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3.3%和46.7%(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血清肌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供者骨髓源性DC介导肾移植受者淋巴细胞反应结合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作为免疫监测指标,指导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个体化应用,较仅利用血药浓度监测更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Discordant grafting, the best alternative for future transplantation, is hampered by hyperacute rejection (HAR). Yet, there might be a difference in susceptibility to HAR between organs. In 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the liver is less sensitive to 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is might also occur in discordant xenotransplantation, we performed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 from Dunkin Hartley guinea pigs (GP) to Brown Norway rats. Five groups were studied. In group 1, untreated controls survived for 1.5 to 4.5 hr (n = 5).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ow long a recipient could survive without a functioning graft, animals in group 2 underwent total hepatectomy (tHx) with portal-caval shunt, resulting in survival times ranging from 2 to 7 hr (n = 5). Antibody reduction by splenectomy (Spx) on day -5 (group 3) did not increase survival time (1 to 2 hr, n = 5). Complement depletion by cobra venom factor (CVF) prolonged the survival time up to 35 hr (n = 7, group 4). One animal lived for 4 days.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Spx and CVF resulted in similar survival times as following CVF alone, ranging from 2 hr to 6 days (n = 6, group 5). Surprisingly, none of the grafts in either of the groups showed classical signs of hyperacute rejection, like hemorrhage, edema, or obstruction of capillaries and veins as seen in the GP to rat heart transplantation model. Also liver enzyme parameters indicated no ongoing rejec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revealed deposits of complement factors C1q, C3, and C6 on Kupffer cells but not on endothelial cel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is particular discordant model, the liver is not affected by the classical features of HAR.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CVF on recipient survival therefore may rather be due to inhibition of a lethal secondary response evoked by the graft than to inhibition of HAR.  相似文献   

18.
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的表现及其判断方法。方法 观察大鼠术后生存状况,采用肝功能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研究OLT模型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表现,结果Wistar-SD实验组OLT术后发生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ALT,AST,TB于第1~3天及第7天各指标数值呈明显上升,高于对照组各相应时点,差异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star-SD大鼠OLT模型可发生巾,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其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是否已发生.  相似文献   

19.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脏微循环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再灌注损伤中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移植肝脏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时间100min,无肝期25min。32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6只。对照组: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IP组;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10min,再灌注10min,然后再以肝素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移植肝脏再灌注2h后取血及肝脏检测。结果:IP组的肝脏抗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肝组织中的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肝组织损伤以窦状内皮细胞为主,并且是以凋亡的方式发生死亡,IP组窦状内皮细胞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P<0.001)。结论:IP对大鼠移植肝脏微循环的早期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