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隧道技术剥离食管长环周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隧道技术治疗的4例食管长环周病变患者(食管高级别瘤变或原位癌)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6~69岁,平均65.5岁。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利用隧道技术实现了病变的完整剥离,病变长度6~10cm,切除后活体创面上下缘距离为8~10cm,平均长度8.75cm。术中1例出现小动脉出血、1例出现小静脉出血,均经及时电凝止血,无1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1例患者出现皮下积气、右侧气胸,经闭式引流后积气及气胸消失。术后4例患者均出现吞咽困难和食管狭窄,经球囊扩张治疗后均明显缓解。结论利用隧道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并且完整剥离食管长环周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经广泛应用于胃癌前病变和早癌等黏膜病变的治疗中,但对于大面积病变,ESD操作方法仍有一定困难。随着隧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我们首次应用经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SDTT)切除胃黏膜病变。方法 从2012年8月至2012年9月我院共有4例患者因术前诊断为胃癌前病变或早癌行ESDTT术。4例病变均整块切除,操作时间34~97min,平均65min;切除标本大小4~5cm,平均为4.3cm。结果 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黏膜内癌2例,病变基底与边缘均未见残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ESDTT切除胃大面积黏膜病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在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黏膜下隧道技术的应用包括:(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早癌的剥离等。(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如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POEM)等。(3)诊断与治疗胃肠道管腔外疾病,如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由于隧道使黏膜层切开部位和操作部位分开,术后入口易关闭,故有"黏膜安全瓣"之称。  相似文献   

4.
经口隧道技术是2009年5月笔者在常规进行食管早癌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产生的一种技术,当时的病例经过碘染色后,食管腔内出现8cm的环周不着色区,依照ESD圈边、剥离技术的常规方法,不能切除病变,在经过上下缘环切后,为了不破坏肿瘤的结构,采用了从上.缘黏膜下开始剥离,建立一条黏膜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通道,直达下缘开口,逐步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5.
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切除手术一直是外科手术的指征,内镜治疗的禁忌证,这主要问题是食管穿孔与纵隔相通,或出现气胸等并发症,但传统外科手术风险大,创伤大,如果有微创方法可以直接切除固有肌层上的病变,而不出现穿孔等并发症,则可以造福于众多患者。我们在2009年创立的经口隧道技术,如果使用该技术,先在食管病变的口侧建立隧道,然后直接切除固有肌层肿瘤,再封闭隧道开口,这样可以避免穿孔的一系列并发症。为此我们在活体猪身上进行了隧道技术辅助下食管固有肌层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浅表性肿瘤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 74例食管浅表性肿瘤患者按病灶周径(1/3周,1/3~2/3周,2/3周)分层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36例)和ESTD组(38例),分别行ESD及ESTD治疗,比较各组的剥离面积、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剥离面积无差异(P0.05)。在病灶周径1/3周时,两组的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及2/3周时,ESTD组的手术时间[(50.7±21.3)min及(61.7±29.8)min]明显短于ESD组[(79.8±19.5)min及(119.8±35.4)min](P0.05)、剥离速度[(21.1±5.6)mm~2/min及(28.8±6.1)mm~2/min]明显快于ESD组[(14.5±3.7)mm~2/min及(15.2±5.1)mm2/min](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时,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无差异(P0.05),在周径2/3周时,ESTD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SD组(P0.05)。ESD组中,术中出血6例,术后迟发性穿孔2例,术后狭窄10例;ESTD组中,术中出血5例,术后狭窄13例,无穿孔发生。结论 ESTD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食管浅表肿瘤,大面积食管肿瘤同传统ESD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治愈性切除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利用隧道技术在活体家猪体内进行纵隔活检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健康家猪3只,麻醉后取左侧卧位,在食管中段横行切开长约2cm黏膜,内镜沿切口进入黏膜下建立约10cm隧道,切开食管壁肌层进入纵隔,术中辨别纵隔器官(如肺、脊椎、降主动脉等),进行纵隔组织活检,食管固有肌层不关闭,金属夹自远端向近端闭合切口。术后送活组织病理及胸透,糖水饮食72h,之后流质饮食,应用抗生素3d,每日检测体温,1周后复查胃镜。结果 所有实验用猪均完成操作,纵隔内器官均能被清楚辨认,进行了纵隔内活组织检查,其中1例因无法解释的气胸术后死亡,尸检见到明显的肺不张;另外1例发生轻微的气胸,食管切口均用金属夹关闭。结论 内镜下经口经食管隧道技术进行纵隔活检是可行的,而该手术的安全性则需要我们扩大样本量及延长生存时间去进一步研究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癌前病变与早癌被发现。虽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经成为用于切除食管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技术,但大面积的食管早癌的治疗仍然使人感到困惑,经典的标记一注射一环形切开病变边缘一注射一剥离的方法速度慢。  相似文献   

9.
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OTE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经过短暂5年的发展和完善.隧道内镜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本文就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以及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s)等食管胃疾病的指征、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 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2月,对胃镜及超声胃镜发现的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21例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抬高黏膜层;环行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剥离,以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l例黏膜病变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早期食管癌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黏膜下平滑肌瘤3例。病变直径1.0~4.0cm,平均2.8cm。手术时间20~115rain,平均55min。住院时间8~15d,平均10.6d。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紧急行内镜下止血夹夹闭、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结论ESD在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中具有病变切除完整性好、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患者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从2009年5月开始,我们利用经口食管隧道技术对食管环周病变行内镜下完整切除。从我们已经切除的病变上可以看到,使用经口食管隧道技术,可以无限延长食管环周病变的切除长度,也就是说无论多长的病变,均可使用该技术切除,该方法在2009年北京消化内镜年会上进行过报告,现就该方法进行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长隧道带蒂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治疗阴茎体型尿道下裂的疗效. 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4月收治阴茎体型尿道下裂患儿28例,年龄1.5 ~6.0岁,平均2.0岁.均行长隧道带蒂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尿道开口均位于阴茎体部,距离阴茎头顶端16 ~ 37 mm,平均25immn;分离尿道及纠正阴茎下曲后尿道缺损30 ~ 42 mm,平均38 mm.手术要点:沿尿道开口环形切开阴茎皮肤,分离至尿道板,横断尿道板,沿尿道板与海绵体之间分离隧道至阴茎头正中,隧道长度26~38 mm,平均33 mm.尿道开口至阴茎头之间全程由隧道贯通,尽量保持阴茎腹侧皮肤与组织完整,取带蒂包皮内板制作新尿道,将新尿道通过阴茎侧方深筋膜下通道转移至腹侧隧道进行吻合.术中人工勃起试验证实合并轻度阴茎下曲13例,无明显阴茎下曲15例. 结果 28例均一期修复成功,手术时间50~70 min,平均55min.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20个月.28例患儿均排尿通畅,尿线粗直.尿道呈矢状开口于阴茎头正中,阴茎下曲纠正满意,外观好,未发生尿瘘或狭窄. 结论 长隧道带蒂包皮内板尿道成形术适用于无或合并轻度阴茎下曲的阴茎体型尿道下裂,尤其适合年龄小或阴茎体细小患儿,手术简单,效果好,外观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食管良性病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3月,行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良性病变20例,采用3个1.0 cm切口,一个为进镜口,另外两个为操作孔,必要时将一个操作孔延长至5 cm。行良性肿瘤摘除术10例,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术(Heller术)6例,膈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3例,外伤致膈肌损伤行膈肌修补术1例。结果 20例手术均获成功,1例贲门失弛缓症因术中损伤食管黏膜将一个操作口延长为5 cm的小切口,1例多发食管平滑肌瘤将操作口延长至3 cm。10例良性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平滑肌瘤。20例手术时间50~152 min,住院时间4~9 d,平均6 d。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全组随访2~62个月,平均31个月,无明显进食哽噎等症状出现或复发。结论 VATS治疗食管良性病变安全、有效、可行,关键是选择好适应证和手术入路,可作为经选择的食管良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用于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手术治疗的共68例大面积早期食管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组45例和ESTD组23例。对比分析ESD组与ESTD组在术中出血、穿孔、剥离速度、治愈性切除率的表现。 结果安全性,ESD组1例(2.2%)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ESTD组2例(8.7%)发生迟发性出血,该3例出血患者通过热止血钳电凝处理均成功止血,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5)。ESD组无穿孔出现;ESTD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以钛夹及生物蛋白胶有效封堵穿孔,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有效性,ESD组40例(88.9%)实现治愈性切除,ESTD组21例(91.3%)达到治愈性切除,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ESD组病变剥离速度为(33.2±13.4)mm2/min,ESTD组病变剥离速度为(41.8±17.3)mm2/min,两组相比,ESTD组要显著快于ESD组(P=0.027)。 结论与传统ESD相比,ESTD对于病变黏膜剥离速度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切除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食管-残胃(空肠)吻合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32例胃食管交界部腺癌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或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均在腔镜下切开食管前壁,运用反穿刺技术置入抵钉座,完成食管-残胃(空肠)吻合。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7~245 min(平均186 min),抵钉座置入时间9~16 min(平均13 min),术中出血70~150 ml(平均95 ml),辅助切口长4. 2~5. 1cm(平均4. 7 cm),术后住院时间8~12 d(平均10 d),未发生吻合口漏、狭窄、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食管-残胃(空肠)吻合术中能简化手术操作,安全可靠,腹壁辅助切口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磁压榨技术设计的磁吻合环在食管吻合重建中的可行性。方法根据SD大鼠食管解剖特点自行设计食管磁吻合环。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n=10,雌雄各半),利用磁吻合环完成颈段食管的磁吻合重建,记录手术操作时间、动物生存情况、术后并发症、磁环排出时间等。术后2周处死动物,获取食管吻合口标本,测量吻合口爆破压、肉眼观察吻合口形成情况。结果对10只SD大鼠均成功实施了食管磁吻合重建,中位吻合时间11(8~13)min,术后所有大鼠均存活良好,未见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磁环崁顿等。磁环中位排出时间为8(5~10)d。吻合口爆破压300 mm Hg以上。肉眼观察吻合口肌层愈合良好,黏膜层光滑平整。结论磁压榨技术可用于食管吻合重建,具有操作简单、吻合效果可靠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发病原因多而复杂。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层的鳞状细胞癌,而侵犯到黏膜下层的鳞状细胞癌属于浅表性食管癌。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早期和浅表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目前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和非切除治疗,其中内镜下切除治疗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相对于手术治疗,内镜下切除治疗具有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的患者,若行内镜下治疗后,建议术后密切随访。随着针对较大病变的内镜下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等技术的开展,内镜下治疗将会为早期食管肿瘤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徒手植入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方法。方法 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共137例骨干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其中股骨骨折54例,胫骨骨折83例,术中均采用"穿针器技术"植入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结果本组137例患者均成功应用"穿针器"技术置入髓内钉远端锁钉,置钉过程中无须行正位透视。胫骨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的手术时间为53~75 min,平均(65.3±10.7)min;股骨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时间为62~84 min,平均(73.9±13.1)min。远端2枚横行锁钉植入时间为5~16 min,平均(11.5±1.8)min。术中累计透视时间为8.3~21.6 s,平均(11.3±2.5)s。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远端锁钉断裂、拔出,切口感染以及骨折等。结论 "穿针器技术"操作简单,易于重复,无须辅助器械及辐射防护,是一种快速、安全、简单的徒手植入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电子纤维食管镜在食管良性疾病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Liu J  Li J  Zhao H  Li Y  Li M  Zhang G  W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1):852-854
目的:探讨电子纤维食管镜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良性疾病操作中的作用。方法:对38例食管良性疾病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术中使用电子纤维食管镜协助,进行病变定位、肿物剥离、病变切除及保护食管粘膜等操作。结果:36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平稳,无食管胸膜瘘等严重手术并发及手术死亡病例;2例患者因病情需要中转开胸。结论:在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良性疾病过程中,合理应用电子纤维食管镜可使手术操作更加准确、安全、可靠、便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培训的培训者(train the trainer, TTT)培训模式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模拟培训中的效果。 方法以6位受训者(内镜操作≥ 500例,无ESD操作经验)为研究对象,由培训者(ESD专家,人体ESD操作≥ 100例次)对受训者首先进行理论培训,然后应用离体猪胃模型进行第1轮的手把手初级培训;在后续轮次培训中,每一位受训者担任培训者,指导其他受训者完成ESD操作(角色转换)。通过比较受训者培训前后的总操作时间、环切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并记录病变是否完整切除、穿孔并发症,评价TTT培训模式提高受训者操作水平的作用。 结果6位受训者接受5轮次培训,完成30处病变模拟ESD操作,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总操作时间、环切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分别从(37.33 ± 5.85)min、(12.83 ± 2.93)min、(24.50 ± 3.39)min缩短到(24.50 ± 4.59)min、(7.33 ± 1.63)min、(13.00 ± 3.58)min;其中未完整切除标本4例、穿孔1例,均发生在培训的前3轮次。通过观察受训者的学习曲线发现,受训者ESD操作时间逐渐缩短,第4轮次与培训以后的操作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 结论TTT培训模式,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受训者的主动学习,经过4轮次培训达到离体猪胃模拟ESD操作的技术稳定和操作时间稳定。该培训模式值得进一步扩大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