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3年降糖药物调整情况及影响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对在北京城区社区就诊的3201例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随访,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综合达标管理。依据管理3年前后降糖药物调整情况分为4组:增加胰岛素组(255例)、增加口服降糖药组(641例)、降糖药不变组(1621例)及降糖药减少组(684例),观察各组血糖达标情况。结果管理3年后,①4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e)分别从(8.3±1.9)%、(7.4±1.7)%、(6.8±1.3)%和(7.2±1.5)%,降至管理后的(7.5±1.5)%(t=5.38,P〈0.01)、(7.0±1.3)%(t=5.17,P〈0.01)、(6.7±1.2)%(t=2.62,P〈0.05)和(7.1±1.4)%(t=1.76,P〉0.05);HbAle下降〉0.5%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2.2%(133/255)、34.3%(220/641)、24.6%(399/1621)和31.9%(218/684),增加胰岛素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②管理前血糖未达标(HbAle≥7%)的1280例患者中,管理3年后562例(43.9%)达标;③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背景者管理后血糖达标率分别为61.5%(342/556)、64.7%(1174/1814)、74.5%(619/813);人均月收入〈2000元、2000~4000元、〉4000元者管理后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58.1%(971/1670)、77.3%(828/1071)和66.8%(137/205);④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增加胰岛素、增加口服降糖药、人均月收入2000~4000元、管理后BMI下降幅度和年龄,与HbA1c下降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0.45、0.80、0.72、0.96和1.08(P〈0.05)。结论通过3年积极调整降糖药物,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提高,尤以增加胰岛素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低收入、低教育程度者仍是血糖达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达标情况及降糖药物治疗的现状。方法选取2012年1-3月中山市244例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横断面评估其血糖、血压达标情况,分析患者降糖药物使用及大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244例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c)达标率为35%,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达标率比例分别为26%、40%。患者血压得到较好的控制率46.7%。患者降糖药物治疗中未使用药物5例(2.0%)、单用二甲双胍或使用二甲双胍及一种口服降糖药38例(15.6%)、单用一种口服降糖药或使用两种口服降糖药(不包括二甲双胍)38例(15.6%)、使用三种或以上口服降糖药21例(8.6%)、使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不包括用双胍类)93例(38.1%)、使用胰岛素及含双胍类降糖药49例(20.1%)。244例患者中联合使用双胍类97例(39.7%)、联合胰岛素治疗142例(58.2%),胰岛素治疗在治疗方案中占比例大,双胍类治疗占比例少。联合胰岛素治疗组HbA1c较口服药物治疗组高,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HbA1c较无使用二甲双胍组高。结论我市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稍高于全国水平,但不达标率仍很高,应重视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强化降糖治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胰岛素降糖以外的抗炎症作用不断得到证实^[1]。尽早使用胰岛索治疗以使患者HbA1c尽早控制在正常水平,往往效果很好^[2]。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2型糖尿病治疗中对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血糖值给了明确规定,当2型糖尿病患者在非药物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如果HbA1c〉7.5%,可以联合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空军驻京部队老干部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降糖治疗方案应用及血糖控制情况,并分析治疗方案与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采集患者的基本情况、降糖方案、依从性等,抽血查空腹(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按HbA1c水平分为达标组(HbA1c〈7.0)和未达标组(HbA1c≥7.0);再按降糖治疗方案情况分为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组、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组。结果共调查患者303例,治疗依从率为65.0%,HbA1c(7.0±1.2)%,控制理想者(HbA1c〈7.0%)占56.1%。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用单纯口服药治疗者最多占57.1%,此组治疗方案依从性也最高。胰岛素组与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组HbA1c均值、HbA1c未达标患者、病程均高于口服药治疗组,治疗依从性则远低于口服药治疗组。结论部队老干部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基本合理,血糖控制水平及依从性均优于或不差于国内、外水平。对于老年患者,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简单易操作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马付坚  黄承乐  黎荣能 《广西医学》2013,(12):1642-1645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在糖尿病诊断中的相关性,探讨HbA1c对糖尿病的诊断效率及最佳阈值,对人群进行糖尿病筛查的效益。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9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HbA1c,根据mA1c水平分为HbA1c≥16.5%和HbA1c≥16.2%两组,探讨HbA1c水平与血糖浓度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不同浓度的HbA1c诊断糖尿病的效率。结果FPG≥17.0mmol/L和2hPG≥11.1mmol/L分别检出糖尿病748例(57.89%)和828例(64.18%)。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的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闽值。则该组患者糖尿病的检出699例(54.0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0%、100.0%,该阈值与FPG、2hPG相比诊断相关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用HbA1c≥6.2%作为诊断阈值则该组患者糖尿病的检出953例(73.65%),与FPG相比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hPG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6.2%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最大诊断指数1.73,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3.64%、99.0%。结论以HbA1c≥6.2%作为诊断阈值时糖尿病诊断符合率较高,优于单纯检测FPG≥7.0mmol/L及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阈值,而与2hPG≥11.1mmol/L诊断符合率相近似。以HbA1c≥6.2%作为诊断阈值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诊断效率高,可用于人群的糖尿病筛查。  相似文献   

6.
来得时治疗糖尿病1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长效胰岛素(来得时)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血糖控制不佳(HbA1c〉7.5%)或新诊断的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0例,采用来得时联合口服降糖药或短效胰岛素治疗,观察用药后FBG、2hBG和HbA1c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1、2、3、4、8、16及24周的FBG和2hB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治疗后16周及24周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24周后所有患者HbA1c〈6.5%;体重有轻微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少。结论 来得时能有效地降血糖,尤其对空腹血糖的作用大;不易出现低血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作为基础胰岛素使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类似物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3种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双相门冬胰岛素30)联合口服降糖药用于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73例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被分为3组:每日睡前1次地特胰岛素组(n=23),每日睡前1次甘精胰岛素组(n=27)和每日早晚餐前各1次双相门冬胰岛素30组(n=23),各组均联合使用口服降糖药,共治疗16周。分析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变化。评估3组间HbA1c 、FBG、PBG下降幅度、HbA1c达标率(<7%)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HbA1c、FBG、PBG均无显著差异。经16周治疗,3组HbA1c、FBG、PBG 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各组治疗前后BMI均无显著变化(P >0.05)。地特胰岛素组、甘精胰岛素组、双相门冬胰岛素30组HbA1c达标率(<7%)分别为43%、59%、5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地特胰岛素组、甘精胰岛素组、双相门冬胰岛素30组分别发生3例(13%)、2例(7%)、5例(22%)轻度低血糖,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各组间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有效控制FBG是HbA1c降低及达标的有效手段,3种胰岛素类似物联合口服降糖治疗2型糖尿病,可达到同样的降糖效果,并且体质量无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中国人群中诊断糖尿病的效率,确定HbA1c在中国人群中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设计多级分层横断面调查。背景中国上海,2007-2008年。参与者4886例,年龄≥20岁,无明确糖尿病史。结局评估指标分析不同HbA1c切点判断糖尿病的效率。结果HbA1c和单纯空腹血糖判断糖尿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856(95%C10.828—0.883)和0.920(0.900~0.941)。在HbA1c切点处于6.3%(正常均值的2SD)时特异性较高(96.1%,95%CI95.5%-96.7%),相应的敏感性为62.8%(57.1%-68.3%),与单纯空腹血糖≥7.0mmol/L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相似(57.5%,95%CI51.7%-63.1%)。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HbA1c切点处于6.3%的敏感性(66.9%,95%CI61.0%~72.5%)较空腹血糖≥7.0mmol/L(54.4%,95%CI48.3%-60.4%)及HbA1c≥65%(53.7%,95%CI47.6%一59.7%)相比显著升高(P〈0.01)。结论在中国人群中应用HbA1c≥6.3%切点检出未经诊断的糖尿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与单纯空腹血糖≥7.0mmol/L相似。该最佳切点在空腹血糖及OGTT不适用的情况下可作为中国成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与低精蛋白胰岛素(NPH)联合诺合龙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56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和NPH对照组各28例。结果:甘精胰岛素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FBG、HbA1c水平及出现低血糖次数、体重增加值均低于NPH组(P〈0.05),平均甘精胰岛素使用剂量大于NPH组。结论:口服降糖药疗效差的2型糖尿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龙治疗,有更显著、更安全的降糖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朱红霞  李英  王敏哲 《海南医学》2014,(13):1956-1958
目的对比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FVG)检测在糖尿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6例,设定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正常体检者46例,设定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受试人员的HbA1c和FPG指标,比较其差异并分析其结果。结果实验组平均HbA1c为(9.19±1.76)%,对照组仅为(5.14±0.99)%,实验组平均FPG含量为(10.344-3.57)mmol/L,对照组仅为(4.98±2.21)mmol/L,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与FPG呈正相关关系。HbA1c介于4.0%~5.9%者FPG的浓度仅为(4.47±1.97)mmol/L;HbA1c介于6.0%-6.9%者FPG的浓度为(5.02±2.35)mmol/L;HbA1c介于7.0%~7.9%者FPG的浓度为(7.65±2.77)mmol/L;而HbA1c介于8.0%~8.9%者FPG浓度高达(9.89±3.01)mmol/L。大于9.0%者FPG浓度高达(11.41±3.74)mmol/L。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均是糖尿病诊疗的重要指标。FPG为最常用的检测糖尿病方法,简便易行但是可能出现误诊;HbA1c为高效且准确的检测糖尿病方法,而且不易受干扰;HbA1c和FPG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在诊疗糖尿病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乔旭霞  徐成 《重庆医学》2016,(18):2518-2521
目的:探讨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与赖脯胰岛素注射液在2型糖尿病(T2DM )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 患者48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重组赖脯胰岛素组(观察组,n=32)和赖脯胰岛素组(对照组,n=16),在睡前给予1次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的基础上,三餐前分别给两组患者进行1次重组赖脯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注射,治疗周期1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 )、餐后2 h血糖(2hPG )变化水平,并评估不良事件。结果44例完成研究,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16例。治疗16周后,两组患者 HbA1c、FPG和2hPG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 HbA1c下降幅度分别为(1.55±1.50)%、(1.06±1.30)%,FPG下降幅度分别为(2.07±5.01)、(1.09±3.18)mmol/L ,2hPG下降幅度分别为(3.28±5.71)、(3.60±5.89)mmol/L。以 HbA1c为主要评价指标,0.40为非劣效界值,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非劣效于赖脯胰岛素注射液(P<0.05)。观察组 HbA1c≤6.50%的达标率为14.29%,HbA1c<7.00%的达标率为28.57%;对照组 HbA1c≤6.50%的达标率为18.75%,HbA1c<7.00%的达标率为43.75%,两组患者在 HbA1c两个水平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治疗T2DM患者在有效性方面非劣效于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且具有相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9例,其中口服降糖药39例(降糖药组),使用胰岛素治疗40例(胰岛素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胰岛素组男性、女性骨密度(BMD)值均大手降糖药组(P〈0.05),胰岛素组HbA。c明显低于降糖药组(P〈0.05)。胰岛素组尿CafCr明显大于降糖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可有效、平稳地控制血糖,促进患者骨钙素合成,减少尿钙排泄,对维持患者骨代谢稳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高血糖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于我院的ACS患者280例,符合ACS发生24小时内入心脏监护室,随机血浆葡萄糖〉7.8mmol/L(抽血前2小时内无进食,无静脉输注葡萄糖)。所有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强化胰岛素治疗组(100例)、胰岛素治疗组(90例)、口服降糖药组(90例)。每组均使用相同的常规ACS药物治疗。比较分析治疗前及住院治疗出院前1天的c反应蛋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及LVEF均显著改善(P值均〈O.05),而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胰岛素治疗组及口服降糖药组(P值均〈0.05);且c反应蛋白与LⅥ邛呈负相关(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ACS伴高血糖,显著改善了心功能,而其机制与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对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我们对初诊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3.1mmol/L的65例患者,分别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0.5年后,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能尽快控制血糖,消除糖毒性,其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对2型糖尿病( T2DM)患者血管内皮和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入选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测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HbA1c<7%组42例,HbA1c 7%~9%组42例,HbA1c>9%组31例。同时入选8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外周动脉张力测定( PAT)技术检测所有入选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计算反应性充血指数( RHI)。所有入选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A1c 7%~9%组和HbA1c>9%组患者的RHI值存在明显减低(P<0.05),且HbA1c>9%组患者RHI最低(P<0.05);②与HbA1c<7%组相比, HbA1c 7%~9%组和HbA1c>9%组患者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室间隔厚度( IVS)、左心室舒张晚期峰值速度( A)明显增加(P<0.05),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E/A值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7%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左心结构及功能均会出现异常,其异常程度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前期空腹糖调节受损及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新发现的8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饮食加运动干预的基础上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艾汀),对照组在饮食加运动干预的基础上服用同等剂量和规格的安慰剂,检测2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19±0.41mmol/L,8.94±1.21 mmol/L,6.18±0.32%,对照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20±0.40mmol/L,8.90±1.31 mmol/L,6.16±0.41%,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治疗组 FPG、2hPG、HbA1c 分别为5.75±1.30mmol/L,8.13±1.00mmol/L,6.06±0.30%,对照组FPG、2hPG、HbA1c分别为6.18±1.47mmol/L,8.85±1.19 mmol/L,6.10±0.36%,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转为糖尿病者4例(10%),治疗组转为糖尿病者1例(2.5%)。结论:吡格列酮能够使糖耐量异常得到明显改善,降低糖耐量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那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方法: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国产那格列奈片120mg/次,3次/d,未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空腹血糖(FBG)、餐后1h血糖(1hPBG)、餐后2h血(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1h胰岛素(1h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结果:治疗12周时,与用药前比较,1hPBG、2hBPG、HbA1c明显降低(P〈0.01),餐后1hINS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那格列奈有明显降低餐后血糖和HbA1c作用,能促进1hINS的分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长效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降糖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血糖控制欠佳(HbA1c〉7.5%,FBG8~13mmol/L)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长效胰岛素+瑞格列奈组,15例)和对照组(诺和锐50组,15例),疗程12周,以两组FBG〈6.5mmol/L为治疗目标,观察两组血糖控制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FBG、餐后2h血糖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低血糖发生率低(P〈0.01)。结论长效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有效控制血糖,不易出现低血糖,有利于全天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142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明确诊断。根据入院后检测的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HbA1c〉9.0%:Ⅱ组:7.0%〈HbA1c≤9.0%;Ⅲ组:HbA1c≤7.0%。所有患者于人院后24h内及出院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Barthel生活指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病残程度。结果入院后3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结果示3组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预后不良率为37.5%(18/48),Ⅱ组为31.4%(16/51),Ⅲ组为20.9%(9/43),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bA1c水平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日的研究消渴丸对大鼠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与格列本脲进行对照研究。方法100只雄性SD大鼠,取1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4周后以链脲佐茵素(STZ)30mg/kgip,将随机血糖≥11.1mmol/L并剔除血糖过高或胰岛素过低的大鼠,按血糖(BG)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消渴丸高、低剂量组(1、0.5g/kg·d),格列本脲高、低剂量组(1、0.5mg/kg·d),每组12~13只,灌胃给药,连续12w。观察药物对糖尿病大鼠体重、尿量、摄食量、饮水量、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结亲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G、HbA1c、HOMA—IR、尿量、摄食量、饮水量显著升高,Ins、体重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消渴丸高、低剂量组组和格列本脲高、低剂量组大鼠BG、HbA1c、HOMA—IR、尿量、摄食量、饮水量明显下降,Ins和体重明显升高。与格列本脲组高、低剂量组比较,消渴丸高、低剂量组组大鼠BG、HOMA—IR和HbA1c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消渴丸(1、0.5s/kg·d)灌胃给药对大鼠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消渴丸的降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优于等量的格列本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