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602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324例)和开腹组(278例).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肿瘤标本的近端和远端切缘长度、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计算,采用Wilcoxon( Gehan)检验进行比较,复发率和转移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1±8)枚和(21±9)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0,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近端切缘长度分别为(15.1±1.3)cm和(15.0 ±0.8)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2,P>0.05);远端切缘长度分别为(4.0±1.6)cm和(3.3±1.4)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7,P<0.05).局部总体复发率为5.6%( 34/602),无切口或戳孔种植.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2%( 20/324)和5.0% (14/2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3,P>0.05).总体远处转移率为11.5% (69/602),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1.1% (36/324)和11.9%(33/2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85,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87.8%和84.9%,5年生存率分别为83.0%和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4%和79.7%,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2%和7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随访率为81.2%(489/602),49例患者死亡,其中腹腔镜组20例,开腹组29例.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不仅在肿瘤学安全性上是可靠的,而且可以达到和传统开腹手术同样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免辅助切口腹腔镜对低位直肠癌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行腹腔镜免辅助切口对低位直肠癌行根治术69例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并与同期68例行辅助切口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术(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均顺利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保肛率100%,无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对照组和研究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0±25)min和(130±22)min(t=4.97,P<0.05),住院费用分别为(17900±850)元和(9900±750)元(t=58.43,P<0.05),腹部切口长度分别为(5±1.5)cm和0 cm(t=27.69,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5±26)ml和(77±23)ml(t=0.47,P>0.05),清除淋巴结数量分别为(11.5±2.3)枚和(12.1±1.6)枚(t=1.77,P>0.05),切除标本长度为(15.5±3.2)cm和(15.8±3.5)cm(t=0.52,P>0.05),肿瘤下缘距远切端距离为(2.5±0.6)cm和(2.6±0.5)cm(t=1.06,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48±2.3)h和(48±3.1)h(t=0.00,P>0.05),手术后镇痛剂使用率分别为88%和86%(X~2=0.05,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45~79(平均59.9)个月.研究组术后9个月排便功能基本正常.两组1、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0、0和3%、1%,1、3年生存率分别为99%、97%和9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32、0.35、0.15,P>0.05).结论 免辅助切口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符合肿瘤学根治的原则,具有可行性.与传统腹腔镜术式相比,该技术节省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7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4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其中3例自动退出试验,1例腹腔镜组患者中转开腹剔除本试验,最终169例纳入腹腔镜组,174例纳入开腹组.观察指标包括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目,标本切除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术中输血例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排便和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并发症等.统计分析遵循意向治疗原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t检验和x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目、标本切除长度和术中输血例数分别为(4.3±1.3)cm、(7±5)枚、(19.1±2.2)cm、4例和(4.2±1.3)cm、(7±5)枚、(19.0±2.3)cm、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9,-0.726,0.562,x2=1.264,P>0.05).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比开腹组长19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4,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与开腹组比较,分别提前0.6、0.3、0.3、0.6 d(t=-6.392,-3.581,-3.802,-3.493,P<0.05).两组术后感染、吻合口漏、肠梗阻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6,0.354,0.000,0.000,P>0.05).截至2010年5月1日,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有167例和172例患者获得随访.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94.0%和95.3%,2年生存率分别为82.6%和91.2%,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1,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55.9个月和57.9个月.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结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7年10月由同一组手术医生完成的77例腹腔镜和90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并发症、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并进行比较.均数检验采用t检验,率的检验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 结果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248±79)min明显长于开腹组的(225±61)min(t=-2.11,P=0.036);将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剂比例、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腹腔镜组分别为(210±183)ml、48%、(2.9±1.3)d和(12.5 ± 4.3)d,明显好于开腹组[(316±280)ml(t=2.82,P=0.005)]、[80%(x2=18.69,P<0.01)]、[(4.3±1.7)d(t=5.59,P<0.01)]和[(15.5±6.4)d(t=2.32,P=0.039)];肠管切除长度、直肠肿瘤下切缘长度以及淋巴结清除数腹腔镜组分别为(18.9±6.4)cm、(5.1±2.2)cm和(14.2±6.2)个,开腹组为[(20.0±8.0)cm(t=0.88,P=0.383)]、[(4.1±1.9)cm(t=-1.84,P=0.07)]和[(15.3 ± 6.5)个(t=1.04,P=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腹腔镜组未发现切口和穿刺孔肿瘤种植,开腹组1例切口种植.3年累计生存率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为86%和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P=0.54).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可达到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疗效,评价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2004-2007年收治的25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Dixon)作为实验组,并按年龄、性别、肿块下缘距肛门距离、Dukes分期等匹配条件从同期开腹直肠癌手术(Dixon)中抽取2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风险、术后恢复和随访结果.数据采用t检验、X~2检验.结果腹腔镜组25例中1例转改良Bacon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7±36)min和(172±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4).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57±105)ml和(304±237)ml,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t=-2.95,P=0.01).两组肠段切除长度和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4、-0.77,P>0.05).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腹腔镜组为(2.9±0.9)d,开腹组为(4.3±1.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P=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和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P=0.31).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和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安全、可行,创伤小,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肥胖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05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肥胖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以及体质指数进行分组:腹腔镜组95例(Ⅰ度肥胖60例、Ⅱ度肥胖35例),开腹组110例(Ⅰ度肥胖65例、Ⅱ度肥胖45例).对比分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及近期生存情况.患者采用邮件和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12年6月.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 检验分析生存情况.结果 Ⅰ度肥胖患者中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35±25) min和(241±23) min,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9±6)枚和(19±6)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6,0.100,P>0.05);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5±77) ml、(1.7±0.6)d、(10.9±2.3)d、21.7%(13/60)和(393±170)ml、(3.8±1.1)d、(15.2±2.6)d、38.5%(25/6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29,-12.192,-12.002,x2=4.159,P<0.05).Ⅱ度肥胖患者中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2 ±24) min和(250±23) min,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7±5)枚和(18±7)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6,-0.397,P>0.05);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3±96)ml、(1.8±0.7)d、(11.2 ±2.5)d、17.1% (6/35)和(443±180)nl、(4.2±1.2)d、(16.2±2.4)d、37.8% (17/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34,-11.205,-8.824,x2=4.092,P<0.05).本组185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3个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3,P>0.05).结论 肥胖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能满足肿瘤根治的需要,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05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2例(Dixon手术19例、Miles手术13例),开腹直肠癌根治术30例(Dixon手术22例、Miles手术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95 min、15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41,P<0.01),但是后2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4min,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42,P>0.05).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130ml vs.393 ml,Z=-5.479,P<0.01),清除的淋巴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枚vs.13.3枚,Z=-0,755,P>0.05).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和排尿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排气、进流食时间2.7 d vs.3.7 d,Z=-3.611,P<0.01);开始进固体饮食时间较早,3.6 d vs.4.7 d,Z=-4.022,P<0.01;留置导尿管时间较短,4.1 d vs.6.0 d,Z=-4.159,P<0.01).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9.9 d vs.13.0 d,Z=-3.747,P<0.01),住院费用仍明显高于开腹组(2.25万元vs.1.92万元人民币,Z=-2.332,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行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根治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结直肠的患者252例,前瞻性非随机(根据患者意愿)将入选病例分为腹腔镜组(143例)及开腹组109例。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检验分析。术前、术后指标、肿瘤大小、结肠标本的大小、直肠标本的大小、直肠下切端距离及淋巴结清扫枚数采用x珋±s表示并用t检验,近期并发症、复发率、转移率及远期并发症采用率表示并用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156.8±52.3)min比(143.5±41.9)min,t=2.187,P0.05]。腹腔组的术中失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进食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指标优于开腹组[(83.8±26.7)ml比(173.2±39.5)ml,(2.2±0.7)d比(3.9±0.9)d,(2.4±0.6)d比(3.2±1.1)d,(3.0±0.8)d比(4.3±0.9)d,(6.8±1.3)d比(8.9±1.6)d,t=21.368,t=16.867,t=7.349,t=12.123,t=11.496,P0.05]。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切除的肿瘤大小、结肠标本的大小、直肠标本的大小、直肠下切端距离及淋巴结清扫枚数、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具有开腹手术相同的手术安全性及肿瘤根治效果,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同期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8月至2008年6月期间我科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2例(腹腔镜组),其中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7例,横结肠癌根治术2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10例,直肠癌Dixon手术23例、Miles手术9例、Hartmann手术1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78例(开腹组),其中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7例,横结肠癌根治术4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11例,直肠癌Dixon手术27例、Miles手术18例、Hartmann手术1例,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2组均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有4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30.6±23.5) min和(145.5±17.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135.5±22.5) ml 比(300.6±34.5) ml,P<0.01].清除的淋巴结数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5)枚比(13.3±1.7)枚,P>0.05].直肠前切除远端切缘长度腹腔镜组明显长于开腹组[(3.1±0.4) cm 比(2.6±0.3) cm,P<0.01].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和排尿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进流质饮食时间: (2.3±0.7) d比(3.6±0.9) d,P<0.05;进固体饮食时间: (3.5±1.1) d比(4.7±1.2) d,P<0.05;留置导尿管时间: (2.3±0.4) d比(4.4±1.2) d,P<0.01].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8.5±0.7) d比(12.8±0.9) d,P<0.01],但住院费用仍明显高于开腹组[(3.14±0.25)×104元比(2.02±0.75)×104元,P<0.05].2组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5%比89.1%,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同一手术组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52例及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54例,比较两组的出血量、输血例数、手术时间、吗啡用量、术后住院日和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同时观察手术切除肿瘤的大小、长度、淋巴结清扫数以及随诊肿瘤的复发转移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的出血量为(152±97)ml、输血6例、术后吗啡用量(12.7±4.1)mg,术后住院日为(7.6±2.0)d,明显少于开腹组(P〈0.01);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1.5±4.5)枚和(11.9±6.2)枚,直肠肿瘤远端切缘分别为(3.4±1.5)cm和(3.0±1.0)cm;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8%和4%,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8%和6%,死亡率分别为7.5%和10%;1年生存率分别为96.7%、95.6%,3年生存率分别为80%、82.1%,上述指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达到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相同的根治效果,且患者创伤小、康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46例,开腹组38例。对两组病人短期疗效、造口比率、术后肛门功能、复发率及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切口长度短[(6.8±1.1)cm比(16.0±1.4)cm,P0.01],术中出血少[(58.8±11.6)ml比(120.3±13.9)ml,P0.01],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1.7±0.7)d比(3.5±1.1)d,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10.2±3.1)d比(15.1±2.6)d,P0.01],切口感染发生率低[2.2%比15.8%,P0.01],但手术时间稍长[(172.0±16.2)min比(141.0±12.1)min,P0.01]。两组在造口比率[19.6%比18.8%]、切除标本长度[(18.7±1.2)cm比(18.1±1.0)cm]、清除的淋巴结数量[(16.0±2.2)枚比(16.3±2.9)枚]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腹腔镜组病人肛门功能正常率达94.1%,开腹组为9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3%和5.2%,总生存率均为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和总结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下及开腹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例资料,分为腹腔镜组(n=38)和开腹组(n=40),随访截止日期2014年5月.结果 腹腔镜组成功实施肝切除术37例,中转开腹1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前者手术时间较长[(255±91) minVS(150±45)min]、下床活动早[(1.2±0.3)d vs (2.8±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191±153) mL vs(210±130)mL]、术后住院时间[(8.0±2.5)d vs (7.5±3.8)d]、术中结石清除率[97.3% (36/37) vs 95.0% (38/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2% (6/37) vs 25.0% (10/4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两组随访率为[92% (34/37) vs 90% (36/40)],随访时间2 ~8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炎症状(n=3 vs n=5),以及结石复发(n=3 vs n=5).结论 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09年7月~2012年12月连续收治的176例直肠癌按纳入与剔除标准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7例,比较2组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65.1±23.9)min,明显长于开腹组(152.2±21.6)min(t=3.011,P=0.003);术中出血量(128.8±60.2)ml,显著少于开腹组(178.1±58.2)ml(t=-4.426,P=0.000);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7±0.7)d,显著短于开腹组(3.5±0.7)d (t=-6.074,P=0.000)。腹腔镜组上、中、下段肿瘤下切缘距离分别为(5.2±0.7)、(3.6±0.5)、(2.6±0.5)cm,开腹组分别为(5.3±0.6)、(3.6±0.5)、(2.4±0.4) cm,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0.441,P=0.662;t=0.000,P=1.000;t=1.554, P=0.127)。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12.4±3.7)枚,与开腹组(13.2±3.5)枚无统计学差异(t=-1.181,P=0.240)。腹腔镜组留置尿管时间(4.3±1.2)d,显著短于开腹组(5.1±1.3)d(t=-3.398,P=0.000)。腹腔镜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5.4%(3/56)与开腹组3.5%(2/57)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0.984);腹腔镜组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0,与开腹组1.8%(1/57)无统计学差异(Fisher’s检验,P=1.000);腹腔镜组术后排尿障碍发生率1.8%(1/56)与开腹组5.3%(3/57)无统计学差异(χ2=0.241,P=0.623);腹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7.1%(4/56)与开腹组3.5%(2/57)无统计学差异(χ2=0.159, P=0.659)。2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7%(3/53)和9.8%(5/51),无统计学差异(χ2=0.180,P=0.67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3.2%(7/53)和19.6%(10/51),无统计学差异(χ2=0.779,P=0.378);2组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分别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LAP组)及开腹胃癌根治术(OPEN组)的20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LAP组78例,OPEN组1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结果 手术时间LAP组为(202.9±45.6)min,显著低于OPEN组的(219.8±45.2)min(P<0.05);术中失血量LAP组为(144.5±146.5)ml,显著低于OPEN组的(245.0±146.4)ml(P<0.05).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LAP组为(3.1±1.1)d,OPEN组为(4.5±1.6)d(P<0.05);术后第1次进食时间LAP组为(5.2±1.9)d,OPEN组为(7.0±3.6)d(P<0.05);术后住院天数LAP组为(10.8±1.2)d,OPEN组为(12.4±3.8)d(P<0.05).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LAP组10.3%,OPEN组12.7%(P>0.05).手术上、下切缘距离肿瘤为LAP组为(4.0±1.9)cm和(3.6±1.7)cm,OPEN组则为(4.2±1.7)cm和(3.5±1.8)c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清扫淋巴结数LAP组为(13.1±6.5)枚,OPEN组则为(14.5±8.2)枚(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P组中位随访22(2~64)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OPEN组中位随访24(3~65)个月,1例死于肿瘤腹膜转移.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疔早期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采用下腹部辅助纵切口(简称纵切口)与耻骨上辅助横切口(简称横切口)两种切口方式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并有术后完整随访记录的患者临床资料,按腹部辅助切口方式分成纵切口组和横切口组,术后采用复查随访,随访时间截止至2016年5月。采用SPSS 19.0软件,术中手术指标、术后疼痛评分数据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有93例患者纳入了本次研究,纵切口组42例,横切口组51例。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大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切口长度为(4.4±0.8)cm,纵切口长度为(4.9±0.7)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横切口组在24 h和72 h低于纵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切口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4.3%,横切口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采用耻骨上横切口在减少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下腹部纵切口,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围手术期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肿瘤根治性.方法 收集整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开展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44例临床资料,包括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肿瘤根治性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同期53例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并低射血分数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68例,依射血分数高低分为两组:组1,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6 ~ 72岁,平均(59.3±7.0)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 <40%.组2,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38~79岁,平均(62.2±7.1)岁;40%≤LVEF< 50%.狭窄段<5 mm,内膜剥脱术同期搭桥.狭窄段≥5 mm,狭窄近、远端各搭一支桥或序贯搭桥.结果 全组左心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减小[(52 ±2)mm vs (60 ±4)mm,t =7.32,P<0.05)];LVEF较术前明显增高[(45±17)%vs (34±15)%,t=4.770,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左室舒张末径变化值[(12.4 ±5.6)mm vs (13.65 ±5.6)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左室变化值[(12.24 ±5.6)mm vs(13.65±3.2)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LVEF变化值[(10.12±3.6)%vs(10.3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科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并低射血分数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96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216例(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全直肠系膜切除总体完成率分别为86.5%(83/96)和89.4%(193/216)(P〉0.05),总体保肛率分别为78.1%(75/96)和75.0%(162/216)(P〉0.05)。肿瘤近切缘距离分别为(10.3±4.1)cm和(10.0±4.3)cm(P〉0.05),肿瘤远切缘距离分别为(3.4±0.9)cm和(3.6±1.4)cm(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2.8±5.2)枚/例和(13.7±6.4)枚/例(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减少[(98.0±28.7)ml比(175.0±41.0)ml,P〈0.05]、术后排气时间缩短[(2.7±0.9)d比(3.4±0.9)d,P〈0.05]、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缩短[(3.7±1.2)d比(4.4±1.5)d,P〈0.05]、术后住院天数减少[(9.4±4.9)d比(11.6±6.2)d,P〈0.05]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6%(15/96)比25.9%(56/216),P〈0.05],但手术时间延长[(155.7±48.4)min比(120.0±26.7)min,P〈0.05]。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24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2/96)和2.3%(5/216)(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直肠癌能获得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放修补术治疗超重与肥胖患者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5例超重和肥胖的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组24例,传统开放手术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情况等计量数据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76±19.3)min、住院时间(7.4±2.3)d、术中出血量(23±9.5)ml均少于传统开放手术组(96±21.2)min、(9.1±1.2)d和(185±32.4)ml(t=3.291,t=3.162,t=22.892,P均0.05);术后疼痛程度(3.0±0.8)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6.3±0.9)(t=12.073,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放手术组(χ~2=5.017,P0.05);但两组患者在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异(χ~2=1.416,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超重与肥胖腹壁切口疝患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