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下肿瘤结扎剥离术(ESD—L)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切除术临床分析。方法对44例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均行ESD—L术切除胃部肿瘤,观察并分析术中和术后相关情况,术后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4例患者病变部位均完整切除,7例出现穿孔,及时行全层切除并金属夹止血,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出现。44例均获完整随访观察,未见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内镜下黏膜结扎剥离术运用于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切除可以达到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剥离病灶,减少术中出血和创面,从而降低因直视下全层切除导致的手术风险,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在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黏膜下隧道技术的应用包括:(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早癌的剥离等。(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如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POEM)等。(3)诊断与治疗胃肠道管腔外疾病,如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由于隧道使黏膜层切开部位和操作部位分开,术后入口易关闭,故有"黏膜安全瓣"之称。  相似文献   

3.
经口隧道技术是2009年5月笔者在常规进行食管早癌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产生的一种技术,当时的病例经过碘染色后,食管腔内出现8cm的环周不着色区,依照ESD圈边、剥离技术的常规方法,不能切除病变,在经过上下缘环切后,为了不破坏肿瘤的结构,采用了从上.缘黏膜下开始剥离,建立一条黏膜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通道,直达下缘开口,逐步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ESTD)技术是在消化道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在该隧道空间中进行内镜操作。该文旨在评价ESTD在上消化道肿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2007年至2014年国内外关于ESTD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道,系统分析该技术的操作技巧、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入选16篇文献,涉及病例196例,其中恶性病变33例,良性病变163例。多数报道肿瘤最长径3cm,手术完全切除率及整块切除率均接近100%。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为消化道穿孔,根据不同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等,术中穿孔发生率波动于0~100%,但未发生术后持续的消化道穿孔。无周围脏器损伤、大出血、严重纵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报道。结论 EST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病变具有有效、安全、微创的特点。当肿块最长径3cm时,可达到与外科手术治疗相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中远期食管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中远期食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诊疗策略。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2316例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患者发生的中远期食管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食管中远期并发症包括术后2周以上发生的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食管皮下瘘、食管憩室、食管胸膜瘘及食管狭窄等。结果 共4例患者发生中远期食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17%(4/2316),其中食管穿孔发生率为0.09%(2例)。病例1为31岁男性患者,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加钢板内固定(C5)术后7年发现食管憩室合并食管穿孔。手术取出内固定,清创后切除憩室,胸骨舌骨肌及肩胛舌骨肌肌瓣修补食管。病例2为46岁男性患者,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加钢板内固定(C5)术后3年发现食管憩室。手术取出内固定,切除食管憩室,胸骨舌骨肌及肩胛舌骨肌肌瓣修补食管。病例3为58岁女性患者,自体髂骨移植融合加钢板内固定(C6)术后5年出现食管憩室。手术取出内固定,切除食管憩室,胸锁乳突肌肌瓣修补食管。病例4为56岁女性患者,钛网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C6)术后3年出现食管穿孔。手术取出内固定,清创后胸锁乳突肌肌瓣修补食管。4例患者术后食管并发症均获得成功治疗,恢复良好。结论 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中远期食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X线片、消化道造影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mm.平均手术时间45.1min.平均出血量50.0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2002年10月26例食管平滑肌瘤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电视胸腔镜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23例,其中3例(2例胸膜腔紧密粘连,1例肿瘤无法定位)中转开胸(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经颈部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2例;经食管镜食管平滑肌瘤切除1例.26例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平稳,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平滑肌瘤.随访2~73个月,平均32.3个月,无复发. 结论电视胸腔镜肌瘤摘除术可作为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食管粘膜肌层的平滑肌瘤,可考虑经食管镜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通过隧道技术剥离食管大面积病变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技术与材料,在猪的食管内模拟大面积病变进行标记、远端开口、近端开口、建立隧道直达远端开口、切开两侧,剥离病变等操作。分别记录剥离面积与操作时间。结果 10处病变,直径为8~10cm,切除时间45~100min,平均62min,术中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隧道技术剥离食管大面积病变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内镜隧道技术治疗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35例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接收的70例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研究组采用内镜隧道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分别为(50.26±10.03)分钟、(3.20±1.06)天、(4481.36±176.18)元,均明显短于或低于对照组的[(67.01±12.06)分钟、(5.39±1.27)天、(5327.08±202.97)元](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31.42%(P0.05)。结论内镜隧道技术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来源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更显著,可弥补传统术式的不足,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11.
从2009年5月开始,我们利用经口食管隧道技术对食管环周病变行内镜下完整切除。从我们已经切除的病变上可以看到,使用经口食管隧道技术,可以无限延长食管环周病变的切除长度,也就是说无论多长的病变,均可使用该技术切除,该方法在2009年北京消化内镜年会上进行过报告,现就该方法进行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2.
隧道内镜技术是在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OTES)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内镜治疗技术。经过短暂5年的发展和完善.隧道内镜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本文就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以及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SMTs)等食管胃疾病的指征、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胸腔镜微创外科治疗食管疾病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胸腔镜治疗食管疾病的可行性 ,并介绍手术具体操作方法。方法  1995年 3月以来 ,经胸腔镜施行食管疾病手术 5 5例 ,包括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 13例 ,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术2 2例 ,胸段食管癌切除 18例 ,食管憩室切除 2例。结果 除 4例因胸腔粘连和肿瘤外侵周围组织严重转开胸手术外 ,其余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并发症 5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 胸腔镜治疗某些食管疾病就技术而言是可行的 ,对食管恶性肿瘤应当严格掌握适应证 ,注意肿瘤根治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术治疗的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块距肛缘5~15cm,切除标本最大直径1.0~3.5(平均1.8)cm,手术耗时40~70(平均51)min。术中黏膜穿孔1例,予以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术后出现下肢皮下气肿1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完全消退。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肠间质瘤1例,增生胶原纤维伴结节变性2例。术后随访6~30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STER技术切除直肠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胸腔旬微创外科治疗食管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胸腔镜治疗食管疾病的可行性,并介绍手术具体操作方法。方法 1995年3月以来,经胸腔镜施行食管疾病手术55例,包括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13例,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术22例,胸段食管癌切除18例,食管憩室切除2例。结果 除4例因胸腔粘连和肿瘤外侵周围组织严重转开胸手术外,其余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胸腔镜治疗某些食管疾病就技术而言是可行的,对食管恶性肿瘤应当严  相似文献   

16.
食管黏膜下肿瘤是内镜检查时较常见的病变,常规内镜常无法准确判断其来源、性质和大小。盲目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易发生穿孔及大出血等并发症。使用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能对黏膜下肿瘤进行超声扫描,了解其结构、大小及来源,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决定治疗方案,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近年来,我们采用MPS对48例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以探讨MPS在食管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发病原因多而复杂。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层的鳞状细胞癌,而侵犯到黏膜下层的鳞状细胞癌属于浅表性食管癌。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早期和浅表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目前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和非切除治疗,其中内镜下切除治疗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相对于手术治疗,内镜下切除治疗具有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的患者,若行内镜下治疗后,建议术后密切随访。随着针对较大病变的内镜下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等技术的开展,内镜下治疗将会为早期食管肿瘤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性异物所致胸段食管破裂穿孔的分类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57例胸段食管骨性异物破裂穿孔患者根据食管损伤性质和继发感染程度进行分类,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并总结其疗效.结果 Ⅰ类为食管破裂、纵隔无脓肿形成,共计17例;其中直接食管破口连续缝合修补7例,直接缝合修补后,外穿孔部位用肋间肌加强6例,心包和带蒂大网膜加强各2例.Ⅱ类为纵膈脓肿期,共计13例;其中食管穿孔切除、胃代食管10例,纵隔脓肿清除胸腔引流3例.Ⅲ类为脓胸期,即骨性异物穿破食管后感染波及胸腔而形成脓胸,共计21例;其中食管穿孔切除、一期胃带食管12例,食管穿孔切除、二期胃或结肠带食管9例.Ⅳ类为脓肿侵犯周围器官并形成主动脉-食管瘘或气管食管瘘,共计6例;气管瘘修补、大网膜填塞、二期胃或结肠代食管术4例,病变段血管切除、人工血管置换、二期胃或结肠代食管2例.Ⅰ、Ⅱ、Ⅲ类的51例患者50例获治愈,1例死于脓毒症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Ⅳ类的6例患者术前准备时麻醉诱导过程死亡1例,手术死亡1例,死因皆为食管-主动脉瘘导致的大出血,其余4例治愈.结论 对骨性异物所致胸段食管损伤病变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方法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一旦确诊均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下段癌、贲门癌切除后食管胃黏膜活瓣式吻合术的方法及临床体会.方法 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后消化道重建时,剥除食管肌层及胃浆肌层,使黏膜延长3~4 cm,然后食管黏膜与胃黏膜分层吻合,浆肌层包埋,包埋后吻合口置入胃腔内2-3 cm,切除胃超过2/3以上时辅以大网膜包绕吻合口.结果 施行该吻合方法38例,均恢复顺利,近期并发症3例,其中心律失常1例,肺部感染1例,乳糜胸1例,均经保守治疗全部治愈,随访半年后均可顺利进普通饮食,无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结论 食管胃黏膜活瓣式吻合术可有效地预防吻合口漏、狭窄、反流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食管胃结合部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局部切除和近端胃切除,在满足安全手术切缘的前提下,如果齿状线可以完整保留,即可以采取局部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的主要消化道重建方法有食管-管状残胃吻合,其中食管-管状残胃前壁吻合防反流效果更佳;Kamikawa双浆肌层瓣成型术操作复杂,但是防反流效果可靠;间置空肠重建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反流,连续间置空肠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双通路重建是近年比较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