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9年有关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速度、给药次数及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2例,占10%;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氨基糖苷类17例,占85%;第1次鞘内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例,占50%;有12例不良反应的表现为双下肢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占60%;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有12例,占60%。结论: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鞘内注射的次数和给药速度等都是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预防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亳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报的61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女性性别构成比分别为45.9%、54.1%,18岁以下儿童4例(6.6%),18~60岁成年人39例(63.9%),61岁以上患者有18例(29.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49例(80.3%)为主。其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25例(41.0%)、喹诺酮类11例(18.0%)。6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32例(占52.5%),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13例(占21.3%)。结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性别差异不大;临床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选择适当的品种和给药途径,防止在成人和老年人中滥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以儿童和老年患者居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共59例,占47.58%。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29例,占23.39%;消化系统27例,占21.77%;严重及少见不良反应10例,占8.0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共111例,占89.52%。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医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15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按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药物不良反应、药品类型、给药途径进行分析。结果男女病例数为1.21∶1;诱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主要为抗菌药物和心脑血管用药,其中抗菌药物占35.03%,心脑血管用药占37.58%;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占91.08%。结论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力度,做好药物不良反应宣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6,(1):102-105
目的:分析该社区卫生中心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原因和分布情况,为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间上报的166例病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一般情况、抗菌药物的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远远多于男性;ADR集中在60~92岁,占46.99%;氟喹诺酮类居首位77例占46.39%,其次为头孢菌素类38例占22.89%;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滴注160例占96.39%;ADR出现的时间在60 min内为占74.10%;抗菌药物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97例占58.43%。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知识培训,临床要重视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减少注射剂的使用,以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上报的20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ADR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200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52%;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占64%;以静脉滴注方式为主,占71%;涉及系统以消化系统最为常见,占3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2):352-354
目的:分析某医院传染科患者抗感染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感染类药物致患者ADR报告75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和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以及涉及ADR损害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结果:50~59岁患者用药ADR发生率较高,占25.33%;男性多于女性;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为最高,占70.67%;抗感染类药物中抗菌药物引起ADR占88.00%;而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和利福霉素类引发ADR分别占21.33%和22.67%;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占40.00%。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的比例、引发ADR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合理分析总结ADR引发的相关因素,加强药物使用的管理和ADR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院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鹏祥  张麒 《中国药房》2010,(46):4392-439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自发呈报的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成年人比例最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东海县人民医院197例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与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7例ADR病例报告中涉及患者使用药品种类、抗菌药物种类及其给药途径和涉及患者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7例ADR病例中涉及药品93种(西药69种,中药24种),其中抗菌药物品种43种涉及患者119例(占60.40%),非抗菌药物50种涉及78例(占39.60%),其主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消化系统等反应,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样反应、药疹、皮疹所占比率较大.结论:加强合理用药与ADR的监测,保障用药安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杰  刘煌 《中国药房》2015,(5):639-64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上报的159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科室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联合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占23.90%、34.59%;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6.16%;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30.82%;联合用药致ADR高达31.45%;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08%。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