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1例黄褐斑面部皮损组织病理及超微病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黄褐斑患者面部皮损及临近非皮损的组织病理及超微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11例门诊确诊的黄褐斑患者,对皮损和临近非皮损取活检,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Fontana-M asson染色、HMB45、NK I/beteb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量化分析。结果:同邻近正常皮损相比,黄褐斑皮损表皮全层色素明显增加,基底层黑素细胞数量无改变。真皮载色素细胞增加。超微结构显示黄褐斑皮损黑素细胞内线粒体、高尔基体、粗质内质网、核糖体及成熟黑素小体数量增加,角质形成细胞内有大量吞噬的Ⅲ期、Ⅳ期黑素小体。结论:黄褐斑皮损的色素增加,可能与多种因素引起的黑素细胞功能活跃和黑素颗粒在表皮内转运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C_(57)BL/6无毛小鼠皮肤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57BL/6无毛小鼠皮肤组织学结构。方法:10%甲醛固定,行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动物表皮有一层角化过度的角质层,毛干消失,毛球结构不正常,毛囊内为一些角化物质,有的变为空囊腔。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黑色素细胞,并有树突状突起。结论:C57BL/6无毛小鼠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黑色素细胞,可用于黑色素沉着疾病及黑色素瘤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学者描述局限性掌部角化过少是一种发生于掌或跖部的孤立性皮肤凹陷。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角质层变薄,颗粒细胞层轻度变薄,表皮内出现空泡细胞。本例患者皮损部位外用钙泊三醇长期治疗后完全恢复。持续治疗约4年后再次做皮损处活检显示颗粒细胞层恢复正常,表皮内空泡细胞减少,角质层略有增厚。同时观察其超微结构显示角蛋白束和角质透明蛋白颗粒减少,而增加的脂滴直达角质层。上述发现和外用钙泊三醇的疗效证明了局限性掌部角化过少主要在形态上表现为颗粒层和角质层局限性角化缺陷。局限性掌部角化过少局限性掌部角化过少局部外用钙泊…  相似文献   

4.
<正>许多人都把颧骨和太阳穴附近的点状色斑误以为是雀斑、黄褐斑……其实它有可能是褐青色痣。一、褐青色痣褐青色痣又称获得性真皮黑色素增多,其黑色素沉积于真皮部位(正常人的黑色素和黑素细胞只存在于表皮中)。多发于颧部、颞部,也可见于眼睑、鼻翼部。临床表现为圆形、  相似文献   

5.
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43例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方法:选择43例临床诊断为增生型外阴白色病变的女性患者,取活检,其病变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部分标本制作电镜样品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病变皮肤角质层细胞角化不完全,颗粒层细胞减少,棘细胞间隙增宽,桥粒连接减少,细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细胞间淋巴细胞浸润,基底细胞钉脚增多、紊乱,细胞内黑色素颗粒减少,15例患者皮肤组织的细胞超微结构呈瘤细胞样改变。结论:外阴白色病变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可为临床预测病变进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薄荷醇经皮吸收促透作用的机制。方法运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薄荷醇对大鼠皮肤角质层结构的变化。结果薄荷醇组的表皮皱折明显增多,表皮间裂隙增宽,层与层间的间隙变得更大;角质层结构疏松,有孔穴样结构,排列紊乱,与表皮分离呈层状,脂质正常的板层状膜状结构大部分或全部消失,出现明显增厚的紊乱排列的中等致密凝絮块状结构。结论薄荷醇影响了角质层的有序排列,使角质层间的空隙变大,结构疏松,皮肤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裸鼠表皮角质层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皮肤角质细胞间脂质的形态结构。 方法 :裸鼠表皮分别用四氧化钌和锇酸固定后电镜下观察裸鼠表皮角质层脂质的超微结构。 结果 :经四氧化钌和锇酸固定后的标本均能显示表皮颗粒层中被膜颗粒的结构 ,但分泌于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的被膜颗粒内含物 ,特别是角质细胞间脂质的膜状结构 ,只能用四氧化钌固定后才能观察到。 结论 :角质层脂质以其独特的结构组合分布于角质细胞间隙之中。另外 ,四氧化钌固定法可为研究皮肤角质层形态结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三种不同功率的He—Ne激光照射小白鼠尾部皮肤表皮。观察到实验组表皮的颗粒层明显增生,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同时棘层、角质层也有增生。以上结果在实验组间无显著意义,P<0.05,这对皮肤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表皮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是来自于胚胎、胎儿或成体内具有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制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能够产生表现型与基因型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子细胞,也能产生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已特化的细胞,同时还能分化为祖细胞[1].皮肤外层的表皮终身不断自我更新,其基底部的干细胞持续增殖分化以取代外层终末分化细胞,外层细胞的死亡脱落与基底干细胞的分裂维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的组织结构[2].在创伤与烧伤等损伤情况下,表皮干细胞发挥增殖分化潜能,完成损伤的修复.有关表皮干细胞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皮肤损伤后愈合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形态学上,表皮由外向内分别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组成;其中基底层又称为生发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呈栅状排列于基膜带上,邻接真皮.根据细胞动力学分析,在表皮中有三种细胞:干细胞、短暂扩充细胞和终分化细胞,只有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形成完全克隆.现就表皮干细胞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 黑棘皮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现报告2例。例1:患者高某,男,60岁。因周身皮肤瘙痒、区域性皮肤粗糙伴色素增加近3个月就诊。病人身体消瘦,食欲差。皮肤科检查发现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手背和足背有对称性分布的皮肤增厚且粗糙,皮纹加深,黑色素增加,呈大片黑褐色天鹅绒状改变。心肺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取手背黑斑处皮肤活检,切片示表皮增生,棘层肥厚,角化过度,基底细胞黑色素增多。真皮乳头上伸呈指状,形成乳头状瘤样改变,符合黑棘皮病。3个月后患者出现上腹疼痛,全身黄疸。经上消化道钡餐及超声波检查为胰头癌,  相似文献   

11.
红鹿制剂延缓皮肤老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红鹿制剂对老化皮肤的影响。方法:背部被剪去3 cm×3 cm毛的12只20月龄豚鼠被随机均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给药组涂抹红鹿制剂,对照组涂抹化妆品基质,连续涂抹60 d;应用天狼猩红、HE染色和体视学技术分别观察和测定老化皮肤中Ⅲ型胶原的分布、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分裂指数、角质层同表皮厚度的比例、真皮胶原纤维和微血管的体密度和成纤维细胞的数目。结果:乳头层的Ⅲ型胶原给药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基底细胞分裂指数给药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乳头层处微血管的体密度给药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乳头层处成纤维细胞数给药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在网状层处给药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角质层同表皮厚度的比例给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胶原纤维的体密度给药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鹿制剂能延缓皮肤老化。  相似文献   

12.
13.
蔡莉 《河北医学》2014,(1):21-23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前后照射区浅表角质层细胞中黑素颗粒的临床变化。方法:对我院收治住院的9例白癜风患者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照射区浅表角质层细胞中黑素颗粒的分布、形态等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对称皮损复色皮肤黑素面积分布比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对称皮损复色区域内可见较多黑素颗粒分布,浅表角质层黑素颗粒含量明显增多,颜色加深,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基本一致。结论: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能改善白癜风浅表角质层细胞中黑素颗粒的形态,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20例胎龄为4~7个月胎儿皮肤的超微结构,发现表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与细胞的分化程度与胎龄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微丝束和糖原伴随细胞的分化由基底层向表层逐渐增多,游离核蛋白体及线粒体则逐渐减少;随着胎龄的增加,微丝束、透明角质颗粒、核蛋白体增加,糖原逐渐减少。还观察了周皮、表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基膜及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国人的皮肤补充了资料。  相似文献   

15.
PAI-3在正常成人皮肤中的表达及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PAI-3在成人皮肤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AI-3在皮肤表皮增殖、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RT-PCR检测PAI-3和uPA在成人皮肤中的表达.结果检测到PAI-3 mRNA及uPA mRNA的表达,PAI-3在正常成人皮肤组织中主要位于表皮的基底层、颗粒层和棘层,在分化程度较高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中,其表达增强,而uPA主要位于皮肤表皮的基底层.结论PAI-3在正常成人皮肤中有表达并与表皮KC的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尖锐湿疣皮损中结合珠蛋白的表达,探讨结合珠蛋白在尖锐湿疣皮损局部免疫异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30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及20例正常包皮组织中结合珠蛋白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结合珠蛋白mRNA及其蛋白表达部位主要在表皮的基底层和棘细胞层.结合珠蛋白mRNA在尖锐湿疣皮损组和对照组中原位杂交染色灰度值分别为106.24±5.85和122.7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珠蛋白在尖锐湿疣皮损组和对照组中免疫组化染色灰度值分别为120.24±1.83和128.72±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尖锐湿疣皮损组和对照组光密度值分别为0.53±0.11和0.24±0.06,尖锐湿疣皮损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尖锐湿疣皮损表皮细胞中结合珠蛋白mRNA表达增强,合成结合珠蛋白水平升高.尖锐湿疣皮损中结合珠蛋白可能通过抑制朗格汉斯细胞的功能成熟和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活性参与尖锐湿疣的局部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7.
大鼠皮肤口腔粘膜内NOS阳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静萍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3,22(1):51-52,F003
目的 探讨大鼠皮肤、口腔粘膜内NOS阳性物质的正常分布。方法 用NADPH d组织化学法对成年SD大鼠皮肤、口腔各部粘膜内NOS阳性物质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 大鼠皮肤、口腔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除角化层外 ,其余各层细胞均呈现NOS阳性反应 ,染色强度由基底层至颗粒层依次增强 ;上皮下结缔组织中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纤维、皮脂腺及毛囊上皮外根鞘NOS染色呈阳性。结论 皮肤、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可产生NO ,这可能与上皮的防御功能和生理性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皮肤缺损创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参与皮肤缺损创面修复重建表皮的可能性,为组织工程化皮肤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自体来源的骨髓MSCs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后,以Ⅰ型胶原为载体植入兔背部左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治疗组),右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仅植以Ⅰ型胶原作为对照组。于术后6、12天观察创面收缩率,记录愈合时间;术后4、5周切取创面中央再生皮肤组织,行常规病理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创面收缩率,治疗组>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治疗组<对照组(P<0.05)。常规病理检测治疗组再生皮肤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数目显著增多;免疫组化检测,在治疗组再生皮肤附件毛囊内层以及表皮基底层、棘层可见BrdU阳性标记细胞。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可能分化为表皮细胞参与表皮重建并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保留变性真皮大张自体皮移植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变性真皮的病理特性,自体皮移植后的病理过程及转归.方法:将SD大鼠背部制成直径2.5 cm的深Ⅱ度烧伤创面,简单清创,异体皮覆盖创面48 h后,浅削痂保留变性真皮,局部移植大张自体断层皮片,植皮后不同时间切取植皮区全层皮肤,HE,Masson's染色观察变性真皮与移植皮片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浅削痴后可见变性真皮上层存在较多坏死细胞,仅有少量活性细胞,胶原变性,并伴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植皮后早期仍然可见变性真皮内坏死组织,炎性细胞,植皮后3 d可见断层皮片内存在炎性细胞浸润;10 d可见变性真皮内坏死组织明显减少,其表层可见红细胞;21 d所植皮片近似正常皮肤.结论:保留变性真皮不影响所植皮片成活,自体皮移植后坏死成分可逐渐吸收,并为新生有活力组织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Previously undescribed ocular and dermatologic complications of prolonged chlorpromazine therapy have been noted in 70 patients of a series of many thousands receiving similar therapy. All affected patients were women who had been receiving high doses of chlorpromazine, averaging 500 to 1500 mg. daily, for at least three to five years before the complications became apparent. Skin manifestations consisted of a peculiar purplish pigmentation of the skin of exposed areas of the face, neck and hands, characterized histologically by deposition of material with the staining properties of melanin in the superficial layers of the dermis, particularly in a perivascular distribution. Ocular complications consisted of granular opacity of the cornea and often of the lens as well, the latter producing a central stellate type of catar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