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占琴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239-240
目的了解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BNP含量的变化,探讨BNP与补液量的关系,指导临床补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监护收治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晶胶比2∶1为界,分成3组,A组晶胶比<2∶1;B组晶胶比>2∶1,C组晶胶比等于2∶1,观察液体复苏对3组B型脑利钠肽(BNP)的变化。结果 60例患者早期不同晶胶比的液体复苏均可改善各组血液动力学,BNP随复苏液体总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液体量呈正相关。结论血浆BNP是反映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缺血缺氧变化的敏感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10月我院SICU 17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24h内液体复苏量将患者分成A组与B组,各86例。A患者给予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B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 A组患者的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AKI持续时间、肌酐峰值及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使用率均较B组有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与B组患者在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CRRT使用时间、机械通气率、开腹手术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AKI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以及肌酐峰值,减少CRRT的使用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较充分性液体复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早期集束化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6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1)进行常规抗感染和抗休克等治疗,血压维持在90/60 mmHg以上;B组( n=32)进行早期集束化治疗,A、B组其他治疗完全一样。观察两组患者24 h的疗效及1个月内的死亡率。结果 A组的有效率38.71%,死亡率71.01%;B组的有效率68.80%,死亡率43.81%患者。( P均<0.05)。结论早期集束化治疗可大大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期液体复苏治疗策略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研究标准的38例SAP病人液体复苏治疗的相关资料,根据入院后扩容达标时间分为快速扩容达标组(A组,自入院24h内,18例)、控制扩容达标组(B组,自入院24~72h内,20例)。血容量达标标准应满足下面2项或2项以上:(1)心率〈120次/min;(2)MAP65~85mmHg;(3)尿量≥1ml/kg.h:(4)HCT≤35%。结果扩容达标时间,A组显著短于B组(P〈0.05);红细胞压迹HCTA组显著低于B组(P〈0.01);输液速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液体潴留总量B组显著低于A组(P〈0.05);机械通气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扩容达标后A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急性反应期,控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预防体液潴留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98例,根据收治科室的不同分为A、B组各49例,A组采用液体负平衡,B组采用液体正平衡.结果 B组病死率为14.3%,明显低于A组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平衡液体复苏方案可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刘永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6):2521-2523
目的对比早期适度液体复苏和快速大容量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响,探讨早期适度液体复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方面的优点。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名,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早期快速大容量液体复苏的方式,观察组给予早期适度液体复苏的方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容量扩充达标时间、输液速度、液体潴留总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容量扩容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输液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液体潴留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不全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腹腔间隔综合征发生率、死亡率等并发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适度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的血液循环,减少液体潴留,并很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致死率,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治疗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17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液体治疗后回顾性分析,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两组: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A组)病例45例给予液体正平衡治疗。2002年9月至2008年9月(B组)病例129例给予液体负平衡治疗。结果A组40例中有12例发展成重症胰腺炎,死亡4例。另外5例为入院时已诊断为重症胰腺炎,死亡2例。B组109例中有14例发展成重症胰腺炎,无死亡患者。另外20例为入院时已诊断为重症胰腺炎,死亡3例。结论对急性胰腺炎行早期液体治疗,尤其是行液体负平衡治疗能有效地预防急性胰腺炎病情进一步加重,即使对重症胰腺炎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液体复苏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控制性液体复苏的2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观察组)的液体复苏过程、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同期采用充分大容量复苏的3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及生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生命体征更趋平稳。结论:控制性液体复苏能明显减少容量负载过重及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进而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以199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研究对象,比较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A组:1995年1月~2003年12月以手术治疗为主22例;B组:2004年1月~2011年12月以早期非手术治疗为主26例。结果手术组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两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采用早期非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多数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经非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将80X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不补液组、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通过颈动脉抽血制造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同时通过剪尾制造活动性出血模型。之后分别对各组行相应的补液方案治疗,在达到各纽补液要求后停止并观察及统计6h内各组大鼠死亡情况。结果A组大鼠死亡1只,死亡率最低(5%);B组大鼠死亡率最高(80%),共死亡16只;C组大鼠死亡率明显低于D组(3只vs7只)。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时效果优于常规补液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2次/d静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7 d的BUN、Cr变化,以及急性肾损害的发生率、患者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急性肾损害发病率及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患者BUN、C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可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2.
姜莉  孙正令  张银华 《中国药房》2012,(36):3414-3416
目的:观察十四肽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于确诊当天给予十四肽生长抑素250μg缓慢静脉推注后,以250μg·h-1的速度采用静脉微量泵持续泵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20万U乌司他丁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2h。观察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除对照组1例患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其余患者均临床痊愈,且治疗组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治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在相同时间点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碳酸氢盐则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白介素-10则显著升高(P<0.05)。2组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十四肽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能及时清除炎性因子,避免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3.
岑英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58-459
目的分析重症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按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纳入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重症医学科及消化内科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共52例,根据病情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组。所有患者在0h(诊断即刻)、24h及48h时间点取外周血测定PLT、PT、APTT、INR、Fib、D-D二聚体,在上述时间点进行APACHEⅡ评分。并对上述指标与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症组在第24小时、48小时时PT、APTT、INR及D-D与第0小时比较均明显延长,PLT和Fib下降明显(P<0.05)。第24小时、48小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症组第28天病死率为0%,重症组则为44.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组第48h点的PT、APTT、INR、PLT、Fib、D-D与APACHEⅡ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9、0.34、0.33、-0.41、-0.21和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胰腺炎凝血功能异常,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时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0年5月-2013年1月在泉州解放军180医院急诊科急救的6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按照抗休克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60 ml,0.5 h内静脉滴注完.检测部分常规、生化、凝血指标.结果 经抗休克治疗后,两组部分常规、生化、凝血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在治疗0.5,1,2,6,12和24 h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使用参麦注射液配合常规液体复苏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下一步治疗争取宝贵机会.  相似文献   

15.
张友其  刘灿芬  彭韦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900-2901,2903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方法。方法选取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82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患者采用充分液体复苏,B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C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配合使用升压药。监测三组患者在1、2 h时复苏液体量,血小板,血红蛋白,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乳酸及氧合指数。结果三组患者在1、2 h时复苏液体量,血小板,血红蛋白,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乳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时三组患者在氧合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充分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减少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改善代谢性酸中毒,限制性液体复苏配合使用升压药在防止肺损伤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的变化。方法共检测收入本院的126例患者,其中3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及8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测定血浆D-二聚体。记录患者入院后第1天各项实验室指标、48hRanson和24hAPACHEⅡ评分,了解D-二聚体含量与各项实验室指标、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D-二聚体对照组分别为(0.41±0.02)mg/L,轻症急性胰腺炎组为(0.74±0.14)mg/L,二者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组为(2.69±0.63)mg/L,与对照组及轻症急性胰腺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48h Ranson评分、24h 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39和0.705,P<0.01)结论 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D-二聚体含量和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麻醉前静脉注射(iv)帕瑞昔布(PAR)对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级、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组(PAR组)及生理盐水安慰剂组(PLA组),每组40例。PAR组给予PAR 40 mg iv,PLA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 iv,15 min后行腰硬联合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即刻、4 h、12 h、24 h疼痛VAS评分,术后首次要求iv哌替啶镇痛的人数、时间及次数,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①PAR组患者术后即刻、4 h、12 h、24 h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AR组患者术后首次需iv哌替啶的时间明显晚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组中需要iv哌替啶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R组患者iv哌替啶次数明显少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iv PAR 40 mg能有效抑制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具有一定超前镇痛效应,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善宁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提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4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1例 ,采用区域性动脉灌注 (L AI)善宁 ,每日用量 0 .2 mg,4d为一疗程 ;对照组 2 4例 ,皮下注射善宁 ,每日用量 0 .4mg,疗程超过 4d。结果 治疗组 2 1例与对照组 2 4例相比较 ,两组死亡率分别为 0、33.3% (P<0 .0 5 ) ;坏死胰腺感染率分别为 0、33.3% (P<0 .0 5 ) ;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 14.3%、5 0 .0 % (P<0 .0 5 ) ;中转手术率分别为 0、5 8.3%(P<0 .0 1) ;临床治愈时间分别为 (11.2± 2 .9) d、(2 4.9± 9.6 ) d(P<0 .0 1) ;治疗组血淀粉酶较对照组下降迅速 (P<0 .0 1)。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应用善宁进行区域性动脉灌注可减少善宁用量 ,并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曹英俊  查贵智 《安徽医药》2014,(12):2373-237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人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按常规治疗,治疗组(17例)在常规心肺复苏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脉推注,每12 h推注1次,5 d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心肌肌钙蛋白( cTnI)及B型利钠肽( BNP)水平并计算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cTnI,治疗后72h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NP高峰(24 h)明显下降(P<0.05)。24、72 h乳酸清除率升高(P<0.05),组织灌注改善,住院天数缩短,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组织灌注、对心肌功能障碍有一定保护作用,对该类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