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VEC)分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的变化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脓毒症患者56例,分为治疗组(n=27)及乌司他丁组(n=29),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加用乌司他丁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续10天;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20)。检测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清vWF、TM的水平;利用脓毒症患者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VEC株(CRL-1730),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vWF、TM的水平,并观察乌司他丁对培养上清液中vWF、TM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前,治疗组vWF、TM水平分别为(126.6±19.3)%,(29.8±5.6)μg/L;乌司他丁组vWF、TM水平分别为(128.3±6.3)%,(31.7±2.1)μg/L,两组患者vWF、T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WF、TM水平均下降,治疗组vWF、TM水平分别为(102.6±31.3)%,(18.9±3.6)μg/L;乌司他丁组vWF、TM水平分别为(80.6±26.3)%,(15.1±4.3)μg/L,治疗后乌司他丁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外实验中,经乌司他丁干预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WF、TM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67.1±21.6)%,(13.3±2.5)μg/L,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VEC的损伤,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的VEC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玉梅 《新医学》2010,41(9):616-618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佐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重症AOPP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干预组(乌司他丁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规范肟类复能剂、抗胆碱能药物、改善机体器官功能的常规药物及血液灌流、机械通气等治疗;乌司他丁组在此基础上,予乌司他丁2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2h内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为7~10d。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TNF-α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病死率、痊愈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乌司他丁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乌司他丁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NF-α和ICAM-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而对照组TNF-α和ICAM-1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佐治AOPP患者,可提高患者痊愈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儿童DIC前状态诊断的实验指标。【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 (AT Ⅲ ) ,用ELISA法测定血浆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结果】在DIC组 (n =17) ,患儿TAT、TF含量显著升高 ,AT Ⅲ含量显著降低 ,FTPI含量稍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 (n =18)比较 ,TF、AT Ⅲ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TAT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TFPI差异无显著性。在DIC前状态组 (n =2 8) ,患儿TAT、TF含量显著升高 ,AT Ⅲ含量显著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TFPI差异无显著意义。在DIC组 ,AT Ⅲ、TAT、T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88.2 %、94 .1%、94 .1% ,敏感性高于其他常规实验指标。TFPI检测阳性率为 5 8.8%。在DIC前状态组AT Ⅲ、TAT、T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82 .1%、92 .9%、78.6 % ,敏感性高于其他常规实验指标。TFPI检测阳性率仅 10 .7%。【结论】分子标志物AT Ⅲ、TAT及TF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及抗凝血系统的激活 ,在DIC特别是DIC前状态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观察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28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血必净+乌司他丁组、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严重脓毒症治疗指南进行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乌司他丁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U iv q12h,7 d为一疗程;血必净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 ivgtt q12h,7 d为一疗程;血必净+乌司他丁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 ivgtt q12h+乌司他丁20万U iv q12h,7 d为一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第4、8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前降钙素(PCT),并统计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生存率.结果 四组患者治疗后LPS、IL-6、TNF-α、PCT水平均下降,其中血必净+乌司他丁治疗组在第4、8天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单一血必净治疗组、单一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两比较P均<0.01).血必净+乌司他丁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单一血必净治疗组、单一乌司他丁治疗组和对照组,而28 d生存率呈现相反趋势(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能够显著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病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提高生存率;作用机制可能是拮抗LPS,阻断TOU样受体,抑制促炎因子释放,降低血清PCT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变化及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浆TF、TFPI的影响,探讨其意义.方法 将80例AMI患者依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介入治疗组(40例)和药物(低分子肝素)治疗组(40例),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6 h、24 h、1周采集外周静脉血,以ELISA法测定TF、TFPI水平,分析其动态变化,并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血浆TF和TFPI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介入治疗组术后6 h血浆TF水平略有升高,之后出现下降,至术后1周仍高于治疗前(P<0.05);药物治疗组用药后TF 水平呈明显逐渐下降趋势;AMI患者血浆TFPI水平于治疗后均出现升高(P<0.05,P<0.01),且以药物治疗组更显著.结论 AMI发生时TF途径被启动,TFPI随之激活,抑制TF诱发的凝血过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较单纯急诊介入治疗促进TFPI发挥抗外源性凝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42-4843
将4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20例。大剂量组静脉输注乌司他丁60万U/BID,连续应用7d;而常规剂量组给予乌司他丁20万U/BID,连续应用7d。两组患者在给药前和治疗后,分别采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C);检测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生化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大剂量乌司他丁组PT、DD和FIB明显下降,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PLC计数比较,大剂量组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二组患者肝肾功能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对脓毒症导致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应用于临床,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中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含量变化,探讨血浆TF及TFPI在AL病情进展、疗效观察、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AL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2月间住院的各型初诊AL患者48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集空腹外周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L患者血浆中TF及TFPI的含量,同时检测其他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血浆TF及TFPI含量在AL患者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初诊的AL患者经治疗缓解后血浆TF和TFPI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化疗前血浆TF和TFPI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AL,AP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TF和TFPI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合并DIC组的AL患者血浆TF和TFPI含量均明显高于不合并DIC组的AL,且化疗前后血浆TF和TFPI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初诊的AL患者血浆中TF和TFPI的含量均明显增高,而治疗缓解后降低,提示血浆中TF和TFPI含量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进展及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血浆中TF和TFPI含量的升高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DIC的疗效判断具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小儿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急性DI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小剂量组给予乌司他丁治疗,2万U/(kg·次);大剂量组给予乌司他丁治疗,4万U/(kg·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小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95.0%)优于大剂量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剂量组凝血指标变化优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小儿急性DIC临床疗效好,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各项凝血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9例AL患者,设为AL组,采取化疗方案予以诱导缓解治疗。并选取2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运用胶乳比浊法测定DD和vWF水平、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水平、凝固法测定FIB水平,并计算原始及幼稚细胞比例(即瘤负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L组治疗前血浆DD和vWF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AT-Ⅲ与FIB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AML组和ALL组同期相比,APL组治疗前血浆DD、vWF水平,均明显更高(P0.05);AT-Ⅲ、FIB水平,均明显更低(P0.05)。但AML组与ALL组以上血浆凝血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AL组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时血浆DD、vWF、AT-Ⅲ及FIB水平,均逐渐恢复正常,差异均有(P0.05);AL组治疗后达未缓解(NR)时以上凝血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治疗前AL组血浆DD、vWF水平与瘤负荷,均呈正相关(r=0.397、0.437,P0.05);但AT-Ⅲ、FIB水平与瘤负荷,均呈明显负相关(r=-0.364、-0.341,P0.05)。结论血浆DD、vWF、AT-Ⅲ、FIB水平能有效反映AL患者病情变化,可作为临床了解AL病情进展、指导用药及预后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rinarytrypsininhibitor,UTU在严重烧伤中抗炎症反应方面作用,进一步探讨乌司他丁在救治严重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我们治疗烧伤患者60例,烧伤面积50%~70%深Ⅱ~Ⅲ度,Ⅲ度〉30%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A组),与非乌司他丁组(B组),观察其对严重烧伤患者血浆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6)以及抗炎因子白介素-10(IL-10)的变化,于治疗3d、治疗5d和治疗7d分别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及IL一10浓度。结果乌司他丁组(A组),与非乌司他丁组(B组)治疗第7天血浆IL-6和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两组比较,乌司他丁组(A组),与非乌司他丁组(B组)血浆IL-6和IL-10浓度治疗3d、治疗5d相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认为乌司他丁Ulinastatin在重度烧伤治疗中具有明显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抗炎因子的释放作用.值得今后临床更多的使用观察。  相似文献   

11.
抗凝血酶-Ⅲ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静脉注射革兰阴性菌脂多糖(LPS)复制大鼠内毒素血症凝血功能异常模型。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凝血功能异常组和AT-Ⅲ治疗组,每组8只。采用连续2次股静脉插管注射LPS[1.4 ml/kg(100μg)和2.8 ml//kg(200μg),每次间隔12 h]制备内毒素血症凝血功能异常模型。AT-Ⅲ治疗组在第二次注射LPS后1 h经股静脉注射AT-Ⅲ25 U/kg。3 h后取血并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AT-Ⅲ活性、纤维蛋白原(FI)、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取肺、肾、肝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凝血功能异常组大鼠PLT、FI和AT-Ⅲ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1),APTT、D-二聚体、PT、ALT、AST、ALP和LDH则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AT-Ⅲ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均>0.05),与凝血功能异常组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性(P均<0.01)。肺、肾、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T-Ⅲ治疗后,内毒素血症大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检测血中AT-Ⅲ水平对内毒素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在内毒素血症凝血功能障碍早期预防性使用AT-Ⅲ,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凝血功能异常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山莨菪碱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ODS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山莨菪碱对其凝血异常的影响.方法46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第4、7天的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评分和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浆D-二聚体(D-D)情况,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20名健康成人作对照组.结果治疗前所有入选MODS患者均存在凝血异常,表现为APTT、PT、TT延长(P<0.01),AT-Ⅲ活性下降(P<0.01),血浆D-D明显升高(P<0.01),血小板计数下降(P<0.01);经治疗后两评分水平均改善,同时APTT、PT、TT逐渐趋于正常,AT-Ⅲ活性恢复,血小板计数回升,D-D明显下降,所有改变均以B组明显,且第4天时即已表现出明显变化.结论MODS患者存在凝血异常,该异常主要表现为凝血、纤溶激活而抗凝抑制,山莨菪碱能使MODS患者的凝血异常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胆道急症手术的影响.方法40例胆道急症手术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治疗组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静推乌司他丁30万U,接着乌司他丁30万U微泵维持至术毕.分别于手术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炎性因子(IL-6、IL-8、TNF-α)及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术前两组各项指标无差异,ALT、r-GT、Bun、Scr及炎性因子在手术后期明显升高,手术后当天为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U组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C组,在术后第4天即有明显差异,差异性持续至术后第7天.结论胆道急症手术患者应用乌司他丁能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保护肝肾功能,同时促进机体恢复,是一种能使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有效药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分析乌司他丁和多西他赛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多西他赛组、乌司他丁联合多西他赛组以及对照组四个组,分别予以800 U/ml乌司他丁、3. 7μg/ml多西他赛、800 U/ml乌司他丁+3. 7μg/ml多西他赛以及等量生理盐水干预。分别在干预后0 h、24 h、48 h、72 h时点采用CCK8法检测MDA-MB-231的增殖能力,在干预后48 h采用Transwell法检测MDA-MB-231的侵袭、迁移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组、多西他赛组、乌司他丁联合多西他赛组24 h、48 h、72 h等各时点MDA-MB-231的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P 0. 05),且多西他赛组的增殖能力较同时点乌司他丁组较低(P 0. 05),乌司他丁联合多西他赛组各时点增殖能力则明显降低(P 0. 0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组、多西他赛组、乌司他丁联合多西他赛组各组MDA-MB-231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 0. 05),且乌司他丁联合多西他赛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多西他赛组及乌司他丁组水平(P 0. 05),多西他赛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低于乌司他丁组(P 0. 05),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与多西他赛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且乌司他丁和多西他赛联合应用抑制效果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及干预后血凝指标变化。方法:本实验分3组即健康对照组;AL组;AL并发DIC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水平(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抗凝血酶-Ⅲ(AT-Ⅲ)。对AL并发DIC组患儿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将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延长,FBG降低,D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并发DIC组与AL组比较,DD明显升高,AT-Ⅲ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AL组相比,AL并发DIC组DD、AT-Ⅲ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在DIC发病的不同临床阶段均保持在较高水平(80%以上),DD检测阳性率在血栓形成期高达100%。经肝素抗凝治疗后,AT-Ⅲ及FBG明显升高,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并发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AT-Ⅲ及DD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指标,低分子肝素应用有助于改善DIC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并与2者单用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将1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低分子肝素组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记录并对照研究4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乌司他丁组及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治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联合组治愈时间显著低于其他3组,且总体转归优于对照组,但重症化、手术以及死亡例数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联合组患者治疗后1、3、7 d的血清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乌司他丁组及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仅治疗后7 d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更优,可以作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推荐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裂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联合检测用于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验诊断及治疗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该院同时检测DD、FDP、AT-Ⅲ与凝血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患者71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DD、FDP、AT-Ⅲ检测指标与凝血四项和患者目前病情联合分析。结果 DIC患者的DD、FDP、AT-Ⅲ水平与非DIC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患者的DD、FDP、AT-Ⅲ水平与DIC患者治疗好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DD、FDP、AT-Ⅲ更能提高DIC诊断率,在DIC治疗中监测DD、FDP、AT-Ⅲ对DIC转归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急诊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24例行急诊CABG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U组:气管插管后开始恒速静脉泵入7500 u/kg的乌司他丁,30 min泵完,C组则泵注同样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前、术毕2 h、6 h、24 h测定血浆cTnI水平.结果:各组内术后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U组术后cTnI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急诊CABG患者围术期cTnI水平,对心肌损伤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联合床旁高流量持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作用,探讨其对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血症(sepsis)、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作用机制.方法 122例重症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15分,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加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35例);常规治疗力加床旁持续高流量血液净化组(净化组,31例);乌司他丁联合床旁高流量持续血液净化组(联合组,30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同时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APACHEⅡ分值,比较各组MODS发生率.结果 ①治疗后第1、3、7天,乌司他丁组、净化组的血浆hs-CRP、IL-6水平较对照组叫显降低(P<0.05.P<0.01),联合组下降更显著,治疗前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第1、3、7天,乌司他丁组、净化组,氧合指数Pa02/Fi02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P<0.01),联合组改善更显著,同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F)、肌酐(Cr)低于对照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别(P>0.05);③治疗后第1、3、7天,乌司他丁组、净化组的APACHEⅡ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联合组改善更显著,同时器官衰竭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乌司他丁有抑制hs-CRP、IL-6等炎性细胞因子过度释放的作用持续床旁高流量血滤可以清除炎性介质,两者联合效果更佳;可以有效阻断SIRS、ARDS发展和MODS形成,保护肺、肝、肾、脑等器官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止血、凝血系统的变化与慢性肾衰竭并发出血的关系。方法检测55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T)、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血浆蛋白C(PC)活性,并与40例健康者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PAgT、P-选择素、AT-Ⅲ活性、血浆PC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WF∶Ag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出血和血栓栓塞两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