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黄芩汤及其加减方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关于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多与免疫、信号通路、肠道菌群、氧化应激等途径有关。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就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以下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黄芩汤对湿热型UC模型中MC的调节。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高温高湿人工气候模拟法造出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诱发UC最终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n=15)、黄芩汤组(n=13)及美沙拉嗪组(n=12),灌胃治疗1周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病变部位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检测MC形态、数目及脱颗粒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类胰蛋白酶(TA),ELISA法检测血清IL-6。结果与空白对照组(n=15)相比,模型大鼠结肠病理切片炎症浸润程度、MC数目、TA、IL-6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黄芩汤及美沙拉嗪组以上指标均较模型对照组降低(P<0.05),且两种药物的效应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结论 MC等肠粘膜局部免疫细胞在湿热型UC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芩汤可降低炎症浸润程度,减少MC数目,降低TA的释放,抑制IL-6的分泌,此可能为黄芩汤治疗湿热型UC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芩汤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过程中对三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及辅助性T细胞(Th)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黄芩汤低、中、高剂量组(HL,2.275 g/kg;HM,4.55 g/kg;HH,9.1 g/kg)。各组自由饮食,除正常组自由饮用蒸馏水外,其余各组小鼠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溶液,持续7d以建立UC模型,同时美沙拉嗪组和黄芩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每日分别给予美沙拉嗪及低、中、高剂量黄芩汤灌胃1次。流式细胞术分析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ILC3s细胞比例及其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MHCⅡ)分子表达变化以及Th细胞中Th1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变化。采用Milliplex多因子测定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多个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黄芩汤各剂量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得以缓解,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宏观评分下降(P < 0.001)。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黄芩汤各剂量组小鼠结肠中ILC3s细胞比例增加(P < 0.05)且MHCⅡ分子表达增多(P < 0.05),其中黄芩汤低、中剂量组Th1细胞比例降低(P < 0.05)而Treg细胞比例增加(P < 0.05)。Milliplex多因子测定结果表明,黄芩汤各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h细胞相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白介素-17A、白介素-23、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含量降低(P < 0.05)。结论黄芩汤通过增加ILC3s细胞数目及其MHCⅡ的表达,调节Th细胞免疫反应,从而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4.
高勤  陈一川  杨宸  张美珠 《海南医学》2021,32(10):1343-1349
目的 系统评价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Trial、CNKI,Wanfang Data、维普、CBM等数据库,检索以黄芩汤为干预措施治疗UC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  相似文献   

5.
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NO、MDA、SOD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 ,观察结肠组织中NO、MDA、SOD的变化。方法 :30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各 10只 ,实验组和治疗组用乙酸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后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ASP 80mg/(kg·d)各 1ml/d灌肠 ,采用组织病理学进行损伤指数评分 ;生化法检测组织中NO、MDA、SOD值。结果 :实验组NO[(5 .19± 0 .4 5 ) μmol/g蛋白 ]、MDA[(30 .6± 2 .18)nmol/g蛋白 ]均显著增高于对照组 [(1.96± 0 .2 9) μmol/g蛋白 ,(6 .82± 0 .81)nmol/g蛋白 ,P <0 .0 1]、治疗组 [(2 .98± 0 .2 7) μmol/g蛋白 ,(14 .79± 1.92 )nmol/g蛋白 ,P <0 .0 1) ];实验组 [SOD(11.0 6± 1.82 )U/g蛋白 ]显著降低于对照组 [(2 2 .2± 1.6 2 )U/g蛋白 ,P <0 .0 1]、治疗组 [(17.7± 1.76 )U/g蛋白 ,P <0 .0 1],实验组的损伤指数 (3.89± 0 .78)显著高于治疗组 (1.30± 0 .4 8,P<0 .0 1)。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值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自由基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 ,降低自由基水平可以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外周血中多种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不同浓度的黄芩苷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法(Q-PCR)检测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R、 IL6R、 IL23R、 RORC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及体外黄芩苷干预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Q-PCR检测发现UC患者外周血IL4R、 IL6R、 IL23R、 RORC基因表达较肠易激综合征(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在体外不同浓度的黄芩苷的干预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20μmol/L和40μmol/L对上述指标的降低作用更明显。 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 UC组IFN-γ、 IL-5、 IL-6与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IL-4、 IL-10及TGF-β较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稍降低;20μmol/L和40μmol/L的黄芩苷可引起IFN-γ、IL-5、 IL-6明显降低, IL-4、 IL-10明显升高。结论较高浓度的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RORC、 IL23R的表达,使IFN-γ、IL-5、 IL-6等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和IL-4、 IL-10及TGF-β1水平升高,说明黄芩苷可以调节免疫平衡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黄俊  罗和生  李颖 《微创医学》2001,20(6):757-759
目的建立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观察结肠组织中NO、MDA、SOD的变化.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各10只,实验组和治疗组用乙酸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ASP(80mg/kg/d)1ml/d灌肠,采用组织病理学进行损伤指数评分;生化法检测组织中NO、MDA、SOD值.结果实验组NO(518.7±45.3μmol/g)、MDA(30.6±2.18nmol/g)均显著增高于对照组(196.5±29.1μmol/g,6.82±0.81μmol/g,P<0.01)、治疗组(298.2±27.15μmol/g,14.79±1.92μmol/g,P<0.01);实验组SOD(11.06±1.82u/g)显著降低于对照组(22.2±1.62u/g,P<0.01)、治疗组(17.7±1.76u/g,P<0.01),实验组的损伤指数(3.89±0.78)显著高于治疗组(1.3±0.48,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值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由基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并降低自由基水平,可以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NO、MDA、SOD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 ,观察结肠组织中 NO、 MDA、 SOD的变化。方法  3 0只 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各 1 0只 ,实验组和治疗组用乙酸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后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SASP( 80 mg/kg/d) 1 ml/d灌肠 ,采用组织病理学进行损伤指数评分 ;生化法检测组织中 NO、MDA、SOD值。结果 实验组 NO ( 51 8.7± 4 5.3μmol/g)、 MDA ( 3 0 .6± 2 .1 8nmol/g)均显著增高于对照组 ( 1 96.5± 2 9.1μmol/g,6.82±0 .81 μmol/g,P <0 .0 1 )、治疗组 ( 2 98.2± 2 7.1 5μmol/g,1 4.79± 1 .92 μmol/g,P <0 .0 1 ) ;实验组 SOD( 1 1 .0 6± 1 .82 u/g)显著降低于对照组 ( 2 2 .2± 1 .62 u/g,P <0 .0 1 )、治疗组 ( 1 7.7± 1 .76u/g,P <0 .0 1 ) ,实验组的损伤指数 ( 3 .89± 0 .78)显著高于治疗组 ( 1 .3± 0 .4 8,P <0 .0 1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值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结论 自由基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并降低自由基水平 ,可以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乙酸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观察培菲康(bifico)对UC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8%乙酸灌肠法制备大鼠UC模型,给大鼠应用bifico溶液,观察UC大鼠的症状和组织学变化,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UC大鼠肠黏膜内IL-1β、TNF-α、IL-10、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应用bifico后,UC大鼠的症状、组织损害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同时IL-1β、TNF-α、NF-κB的表达明显降低,IL-10的表达明显提高。结论bifico可有效治疗UC,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进而降低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水平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细胞因子 (cytokine)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可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六类。细胞因子还可分为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两类。正常人群细胞因子中促炎因子如白介素 - 1 (IL - 1 )、IL - 6、IL - 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抗炎因子如白介素受体拮抗剂IL -1ra、IL - 4、IL - 1 0、IL - 1 3处于平衡状态 ,如失去平衡 ,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炎症性肠病 (IBD)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 ,其免疫学机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现就细胞因子与溃疡…  相似文献   

11.
愈疡液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愈疡液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以及对大鼠免疫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学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 ,模型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0只 ,分别予以愈疡液 (愈疡液组 )、柳氮磺胺吡啶 (SASP组 )、生理盐水 (NS组 )治疗 ,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 2 0只。治疗 2周后处死大鼠。通过观察结肠粘膜损伤程度 ,测定血清IgA、IgG、IgM、IL -Ⅱ含量 ,探讨愈疡液的作用机制。结果 愈疡液能降低UC大鼠异常增高的IgG ,提高细胞产生IL -Ⅱ的能力 ,促进溃疡的愈合 ,其疗效优于SASP (P<0 .0 1)。结论 愈疡液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调节机体的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姜连清肠煎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姜连清肠煎对42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愈16例,好转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结论]本病多病程长,本虚标实多见。姜连清肠煎采取标本同治,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BATMAN-TCM数据库对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进行收集.从DisGeNET数据库中寻找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的疾病基因与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得出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终作用靶标.将最终靶标输入STRING数据库得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输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KEGG PATHWAY富集,得出其可能作用的分子机制并构建"成分-靶标-信号通路"网络图.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后发现,葛根芩连汤中有127个有效成分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中涉及155个靶基因及包括TNF、NF-kB、HIF-1等在内的22个信号通路.结论: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揭示了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卢月月  何长华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406-1407,1409
目的:探讨二白连地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造模,随机分组处理,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和大便性状,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对动物状态进行评分,观察其结肠形态及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评分,测定大鼠血清TNF-α、IL-10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DAI评分、结肠形态及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清TNF-α升高、IL-10下降。SASP组及二白连地汤组DAI评分、结肠形态及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血清TNF-α下降、IL-10升高。SASP组与二白连地汤组DAI评分、结肠形态及病理学评分,血清TNF-α、IL-10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二白连地汤可抑制UC大鼠TNF-α水平,提高IL-10水平,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组织修复,能有效治疗U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结肠组织机械屏障和炎症细胞因子探讨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JP〗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芍药汤组。采用TNBS/乙醇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美沙拉嗪、芍药汤进行干预。比较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结肠组织紧密连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和内毒素(endotoxin, ET)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回升,腹泻及便血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芍药汤组DAI评分,组织形态学评分,IL-4、ET、TNF-α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组织紧密连接明显破坏,美沙拉嗪组、芍药汤组大鼠结肠上皮组织紧密连接破坏情况较模型组轻。结论 芍药汤可能是通过修复肠上皮组织紧密连接,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而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丹参提取物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形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提取物丹参素、丹参酮Ⅱ—A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用5%乙酸经结肠灌注制备UC大鼠模型,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丹参素组、丹参酮Ⅱ—A组及二者混合组、SASP组各10只。正常组、模型组每天灌服生理盐水10ml/kg,用药组分别每天灌服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及其混合液和SASP各1次,每次2ml。3周后处死。测定肠溃疡发生数、充血指数、肠重量、肠重指数、组织形态学评分。结果中、西药物组形态学变化均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而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提取物可以显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UC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清肠败毒饮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分别给予清肠败毒饮和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14d后处死.观察结肠黏膜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结肠黏膜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清肠败毒饮可显著改善实验性UC大鼠结肠黏膜病变,降低NF-κB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败毒饮能减轻实验性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降低NF-κB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芩消甲汤治疗早期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方法:将早期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黄芩消甲汤,对照组用扶他林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血沉、甲状腺功能等,观察两组退热时间、疼痛消失时间、甲肿消肿时间的差别。结果:治疗后两组FT3、FT4,治疗1周血沉水平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止痛消肿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芩消甲汤治疗早期亚急性甲状腺炎,效果优于扶他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室2008年6月。2010年6月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和对照组(西药)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应用统计学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3%)(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如血便、便中黏液及肠黏膜的糜烂或溃疡等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症状缓解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中医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