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背景:如何处理和保存同种异体肌腱,使之尽可能保留生物活性并降低其免疫原性是近年研究热点。 目的:将保存于无水甘油的兔肌腱进行同种异体移植,观察移植后肌腱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将兔肌腱经特殊处理后,常温避光保存在无水甘油中,保存7,12个月后取出肌腱,移植到兔后腿屈肌腱中。饲养3个月后处死并取出移植的肌腱,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石蜡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石蜡切片示肌腱纤维排列尚整齐,细胞形态正常,切片某些区域细胞密度较正常组低,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镜示肌腱纤维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结果提示经无水甘油保存的肌腱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后,在组织学上与正常肌腱相似,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肿瘤干细胞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EpCAMhigh/CD44+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发现使对肿瘤干细胞形态特征及分布的观察成为可能。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08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完成。 材料:67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标本取自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病理2005/2007外检档案。所有标本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患者中男27例,女40例,年龄29~90岁。 方法:根据结直肠癌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EpCAM和CD44,标记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标本中的肿瘤干细胞,应用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定位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并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的对应位置上观察其形态特征。 主要观察指标: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 结果:双阳性细胞的数量占肿瘤细胞的0.1%~30.0%,它们沿腺管样结构的基底侧呈局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状,胞浆稀少,胞核大小较一致,均质深染,呈卵圆形或高柱状;且其数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越低,数量越多。 结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耐药的根源,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可为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和分期、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摘要 背景:目前国内外用于阴道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支架材料聚乙醇酸存在降解过快等缺陷。天然脱细胞支架材料尤其是小肠黏膜下层逐渐成为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 目的:探索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作为组织工程学阴道细胞载体的可行性。 方法:取新西兰雌兔,分离出阴道平滑肌组织块,组织块+酶消化法原代培养阴道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接种于自制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体外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分别于1,2,3,4周时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①体外成功培养出阴道平滑肌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见培养的阴道平滑肌细胞呈现长梭状,细胞集结于培养皿上形成典型的“峰和谷”样构型。②黏膜下层无细胞基质外观呈白色,半透明,有一定韧性。苏木精-伊红染色未见细胞成分存在。③阴道平滑肌细胞-肠黏膜下层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可见细胞成分逐渐增多,由表浅向深层部位生长。④阴道平滑肌细胞-肠黏膜下层标本切片采用抗兔平滑肌α-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均可见抗兔α-Actin的阳性细胞。结果初步证明了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可作为一种平滑肌细胞载体。 关键词:阴道平滑肌细胞;组织工程;猪小肠黏膜下层;细胞载体;支架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01  相似文献   

4.
背景:深低温冷冻技术能够降低同种异体骨的免疫原性,对修复骨缺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深低温冷冻对骨材料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 方法:1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深低温冷冻3个月组,深低温冷冻6个月组,新鲜骨对照组,取右侧胫骨中上1/3,分别于-80 ℃保存保存3个月,6个月及不保存,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与结论:深低温冷冻后骨材料形态学,与新鲜骨差异不大;深低温冷冻3个月及6个月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均有表达,但较新鲜骨降低。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的组织工程膀胱支架材料本身无血管结构,植入体内后面临血管化不足的问题。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与膀胱细胞外基质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分离培养兔内皮祖细胞,种植于兔膀胱细胞外基质上与其复合培养。将复合生长材料植入兔背部皮下检测其组织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兔内皮祖细胞能够在膀胱细胞外基质表面正常黏附、生长、增殖,细胞形态良好。内皮祖细胞-膀胱细胞外基质植入兔体内后1周时,可见材料周围炎症反应明显,粘连严重,出血较多;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组织中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胶原及弹性纤维排列松散。植入后8周时可见材料已降解成碎细丝状,与周围组织融合生长在一起,但质地略脆,易出血;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组织中已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反应,胶原及弹性纤维排列紧密并且有新生血管长入其中。结果表明内皮祖细胞与膀胱细胞外基质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复合培养物与体内组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脱钙骨基质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脂肪干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成体干细胞,二者均可自体取材,二者复合培养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复合后三维培养的生长、增殖情况。 方法:无菌切取兔腹股沟皮下脂肪垫,采用Ⅰ型胶原酶搅拌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干细胞,系列传代传至第3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切取兔髂骨,制备脱钙骨基质。取第3代脂肪干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复合后共培养,1周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和生长情况,2周后石蜡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 结果与结论:自兔皮下脂肪分离培养获得的脂肪干细胞增殖迅速,第3代脂肪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呈阳性表达,CD34为阴性;制备的脱钙骨基质为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并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复合培养后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细胞在脱钙骨基质表面和孔隙内黏附生长良好,并能继续增殖和分泌胞外基质。结果提示脂肪干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复合共培养生长增殖良好,并能分泌细胞外基质。 关键词:脱钙骨基质;脂肪源性干细胞;组织工程;培养;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2.004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如何有效地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诱导模式,研究诱导条件的作用机制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 目的:建立一种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体外培养体系,观察其成骨过程。 设计:对比观察。 材料:4~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原代与传代培养。 方法:将兔股骨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铺满瓶底近80%后,加入2.5 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培养。取生长良好的对数期第2代细胞,以1×108 L-1的细胞浓度接种于预置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内。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使用条件诱导培养基(RPMI 1640标准培养基加入地塞米松10-8 mol/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维生素C 50 μg/L),对照组继续使用标准培养基。两组细胞持续培养(常规两三天换液1次)进行细胞成骨分化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钙结节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经诱导培养的细胞,在体外逐渐转化、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最终形成了矿化基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传代细胞在接近融合为单层时形态多为梭形,多角形等。胞浆内可见颗粒;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实验组传代细胞染色呈强阳性,阳性率达83.2%,并能大量分泌Ⅰ型胶原;对照组仅有个别细胞染色呈阳性。四环素染色观察实验组骨髓基质细胞形成金黄色钙结节,甚至是骨样组织,与典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似。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培养的传代细胞已接近融合为单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表现,细胞表面及细胞间可见钙盐结晶沉积。 结论:实验所建立的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诱导成骨转化体系,能够培养出生长活跃,增殖迅速,稳定、多量向成骨细胞转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模式,所培养的细胞可作为成骨细胞的一种来源,为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现已证实,人肌腱、牛肌腱、鼠尾、猪皮、新生牛跟腱制备的胶原蛋白海绵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目的:采用新生牛皮提取胶原蛋白、制备生物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观察其与羔羊肾成纤维细胞的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2在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出生24 h内宰杀的新生尕里巴牛犊皮,岷县黑裘皮羔羊肾原代成纤维细胞。 方法:取新生牛犊皮,经脱毛、胃蛋白酶+冰醋酸联合处理、盐析、透析、冻干后制备胶原蛋白海绵。将海绵与羔羊肾F3代成纤维细胞混悬液共培养,分别设胶原海绵材料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橡胶塞浸提液)。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JVC数码摄像系统观察、拍摄与记录细胞形态、生长情况。培养20,35 d,对共培养物进行AO染色,观察细胞在胶原海绵中的增殖情况。培养65 d后制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在胶原海绵中的生长情况。 结果:阳性对照组细胞培养24 h细胞圆缩,不贴壁,3 d后全部死亡。胶原海绵材料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形态均正常,细胞贴壁生长良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海绵孔隙逐渐变小,细胞数量增加,形态变小,海绵外观从柔软、混浊变得挺拔、透明。AO染色显示培养20,35 d的胶原海绵-羔羊肾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物中有大量细胞存在,并且在胶原蛋白空隙中有大量细胞成团簇状生长。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有大量蓝色细胞核和新生的红色胶原纤维。 结论:制备的新生牛皮胶原蛋白海绵对岷县黑裘皮羔羊肾成纤维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干细胞具有“环境依赖性分化”特性,以心肌组织裂解液模拟心肌微环境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的研究甚少。 目的:观察心肌组织裂解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选用生长良好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诱导液连续培养5周,连续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α-Actin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干细胞是否向肌细胞方向分化,收集诱导后的细胞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是否存在闰盘,并通过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 结果与结论:加入诱导液后大部分细胞呈“竹节样”,α-Ac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向肌细胞方向分化;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闰盘,透射电镜下见排列整齐明暗相间的肌丝,扫描电镜下可见胞浆内有纤维状结构,说明“竹节样”细胞具有心肌细胞的典型形态结构特点。连续诱导12 d多个区域出现成片的、具有自律性搏动的多核肌管结构。心肌组织裂解液可模拟心肌细胞的微环境,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具有典型形态结构特征和相应功能活动的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众多研究欲采用体外分离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作为修复缺损的关节软骨的种子细胞,然而,获得纯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关节软骨细胞较为困难。 目的:拟运用胰蛋白酶与Ⅱ型胶原酶联合消化获取关节软骨细胞。 方法:从SD大鼠的正常股骨及胫骨关节表面获取关节软骨,先后运用0.25%的胰蛋白酶和0.2%Ⅱ型胶原酶消化,显微镜下见大量细胞游离后,弃去大块的未消化的关节软骨碎片,离心,去上清,PBS洗涤2次后,加入软骨细胞原代培养液进行培养、增殖。应用甲苯胺蓝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检验所得细胞是否为关节软骨细胞。 结果与结论:在严格掌握酶的浓度及消化时间的前提下,通过0.25%胰蛋白酶和0.2%Ⅱ型胶原酶联合酶解关节软骨的方法,成功从大鼠股骨及胫骨关节软骨内分离培养出细胞,并经过甲苯胺蓝染色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证实,所得的细胞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关节软骨细胞。 关键词: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酶;胰蛋白酶;联合消化;甲苯胺蓝;苏木精-伊红染色  相似文献   

11.
背景:调动和激活韧带与肌腱细胞群是有效修复损伤韧带与肌腱的关键,通过对韧带与肌腱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群进行分离,对韧带与肌腱组织正常结构的维护及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比较经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出来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复制性衰老与表面标记物表达。 方法:分别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对成年SD大鼠的髌韧带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该两种方法得到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复制性衰老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两种分离方法分离所得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表面标记物及复制性衰老均存在差异。提示髌韧带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群,且不同群的髌韧带细胞可能在髌韧带正常功能与修复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韧带;肌腱;损伤;修复;韧带细胞  相似文献   

12.
背景:如何保存大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并且长时间保持组织工程化软骨的生物活性,建立组织工程软骨库,是组织工程尚待解决的课题。 目的: 观察低温冻存对组织工程化软骨生物活性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2/2008-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聚羟基乙酸无纺网为美国Albany公司产品。2周龄新西兰白兔5只,成年新西兰白兔20只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体外培养2周龄新西兰兔关节软骨,取第2代对数生长期培养软骨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调整软骨细胞悬液浓度约为5×1010 L-1,接种于聚羟基乙酸三维支架材料上,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后冻存,冻存4,8,12周后解冻复苏。1周后接种于成年新西兰兔皮下,术后12周取材。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冻存复苏后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的生长情况。采用四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体内实验观察软骨细胞形态、软骨分泌胶原情况、基质分泌酸性黏多糖情况。 结果: 经低温冻存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生长良好,冻存4,8,12周细胞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织学观察冻存组织工程骨植入区有软骨生成、胶原和黏多糖生成丰富。 结论: 深低温冻存对组织工程化软骨的生物活性无明显的影响,可用于保存组织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13.
Overexpression of BTBD10 (BTB/POZ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0) suppresses G93A‐superoxide dismutase 1 (SOD1)‐induced motor neuron death in a cell‐base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model. In the present study, paraffin sections of spinal cords from 13 patients with sporadic ALS and 10 with non‐ALS disorders were immunostained using a polyclonal anti‐BTBD10 antibody. Reduced BTBD10 expression in the anterior horn cells was more frequent in spinal cords from ALS patients than in cords from patients with non‐ALS disorders. W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BTBD10 immunoreactivity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Golgi apparatus (GA) and the presence of phosphorylated TAR‐DNA‐binding protein 43 (pTDP‐43). Mirror sections of spinal cords from five sporadic ALS cases were immunostained with antibodies against BTBD10 and trans‐Golgi‐network (TGN)‐46 or pTDP‐43. Whereas 89.7–96.5% of the neurons with normal BTBD10 immunoreactivity showed normal GA morphology and no pTDP‐43 cytoplasmic aggregates, 86.2–94.3% of the neurons with reduced BTBD10 expression showed GA fragmentation and abnormal pTDP‐43 aggregat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duced BTBD10 expression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sporadic ALS.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人工角膜是双眼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希望,提高人工角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使人工角膜与宿主角膜达到生物愈合是目前人工角膜的研究方向。 目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经羟基磷灰石表面修饰能否增加人工角膜纯钛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酸碱两步预处理法在人工角膜钛支架表面快速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将第4~6代兔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直接接种于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纯钛支架及玻璃表面,3,24,48,72 h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伸展及增殖情况;将18只正常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于右眼角膜基质层内分别植入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纯钛支架,术后6,12周取出人工角膜支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角膜组织贴附生长状态。 结果与结论:体外实验显示,细胞接种3 h和24 h后,细胞扩展面积及细胞张力丝长度: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玻璃>纯钛表面,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表面的活细胞数多于其他材料表面(P < 0.05)。72 h后,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表面完全被胶原覆盖。体内实验显示,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羟基磷灰石修饰的钛支架表面细胞外基质生长良好,与羟基磷灰石贴附紧密。而纯钛支架仅为角膜组织简单包裹。说明人工角膜纯钛支架经羟基磷灰石表面修饰后,其生物相容性增加。 关键词:人工角膜;羟基磷灰石;钛;表面改性;生物相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07  相似文献   

15.
背景:由于硫酸锌半衰期短,必须多次给药,所以临床常用针剂剂型患者依从性差。 目的:利用食饵性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自制α-硫辛酸口服缓释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及其可能途径。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24只新西兰大白兔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硫辛酸组,每组8只。 方法:正常组喂饲普通颗粒饲料。模型组用高脂饲料喂养,即在普通饲料中加入1 g胆固醇和8 g猪油。硫辛酸组用高脂饲料喂养,另外每只兔通过胃管给予自制硫辛酸缓释片300 mg/d。喂饲高脂饲料及预防性用药12周。 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结束后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一氧化氮及内皮素1水平。 结果:①纳入2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②喂饲高脂饲料后,模型组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内皮素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③硫辛酸组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内皮素1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硫辛酸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一氧化氮水平高于模型组(P < 0.01)。 结论:自制α-硫辛酸缓释片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清除超氧阴离子等自由基,减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大黄酚对缺氧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培养PC12细胞,建立缺氧致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缺氧前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PC12细胞增殖活性、光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测定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早期癌基因表达产物(c-fos)荧光免疫组化表达和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结果 大黄酚明显改善缺氧PC12细胞的活力,对损伤细胞形态有改善作用,使损伤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的LDH明显减少;c-fos表达减少,PCR结果分析显示nNOS mRNA在缺氧早期表达.iNOSmRNA主要在缺氧晚期表达.结论 本缺氧模型能够引起PC12细胞凋亡现象,大黄酚能减轻PC12细胞缺氧损伤,对神经元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胡黄连苷II是胡黄连苷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以往的体外实验已证实其可诱导PC12细胞轴突生长,并减轻自由基损伤。以往的体内实验也已证实胡黄连苷II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本组体内实验以ELISA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胡黄连苷Ⅱ可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胡黄连苷Ⅱ的以上作用与阳性对照药丹参素钠相近。提示,胡黄连苷Ⅱ可能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Gene expression of antioxidant enzymes in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ronic hyperglycemia results in a large deficit in nerve blood flow. Both autoxidative- and ischemia-induced lipid peroxidation occurs, with resultant peripheral sensory neuropathy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es in the rat. Free radical defenses, especially involving antioxidant enzyme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be reduced, but scant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chronic hyperglycemia. We evaluated the gene 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peroxidase, catalase,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cuprozinc and manganese separately) in L4,5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 and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 as well as enzyme activity of glutathione peroxidase in DRG and sciatic nerve in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 of 3 months and 12 months durations. We also evaluated nerve electrophysiology of caudal, sciatic-tibial, and digital nerves. A nerve conduction deficit was seen in all nerves in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 at both 3 and 12 months. Gene 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peroxidase, catalase, cupro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were not reduced in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 at either 3 or 12 months. Catalase mRN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 at 12 months. Glutathione peroxidase enzyme activity was normal in sciatic nerve. We conclude that gene expression is not reduced in peripheral nerve tissues in very chronic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uropathy. Changes in enzyme activity may be related to duration of diabetes or due to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mitriptyline, bupropion, doxepin or venlafaxine on the gene expression of the neuroprotective enzyme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1) in a catecholamine cell in vitro model. DESIGN: Molecular study of a cultured cell line. INTERVENTIONS: Rat pheochromocytoma (PC12) cells were incubated in 1 and 10 mumol/L of various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s for 24 or 48 hours. OUTCOME MEASURES: Northern blot analysis. RESULTS: Amitriptyline up-regulated SOD1 messenger RNA in a time- and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greatest up-regulation was following incubation with 10 mumol/L amitriptyline for 48 hours. The addition of bupropion, doxepin or venlafaxine to PC12 cell cultures also up-regulated SOD1 mRNA.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ome antidepressants have the ability to positively regulate neuroprotective ge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