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蛋白激酶 C信号通道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理。方法(1)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用蛋白激酶C(PKC)激动剂帕斯酶埃(PMA)、拮抗剂切勒埃(cheleryhrine)作用于肝细胞,再用5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作用后行流行细胞术(FCM)及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2)分别于结扎大鼠胆总管后3d、7d、14d及21d处死大鼠,用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PKC蛋白的表达。结果(1)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Chelerythrine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2)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AI)增加,结扎14d后AI达高峰。PKC蛋白表达越强,AI就越高。结论 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胆盐诱发肝细胞凋亡及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理。方法 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使用不同浓度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及蛋白激酶C激动剂PMA,拮抗剂白屈莱赤碱作用肝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肝细胞的凋比率,用生物率-dUTP标记的TUNEL技术进行凋亡的原位检测。结果 随GCDC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比率明显增加,150μM GCDC作用后肝细胞的凋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1)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激动剂PMA、拮抗剂Chelerythrine作用于肝细胞,再用5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lycochenodeoxycholate,GCDC)作用后行FCM及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2)使用不同浓度果糖(Fructose)作用于肝细胞,100μmol/L的GCDC作用后行FCM及TUNEL检测;(3)结扎大鼠胆总管,有和无果糖喂养后3d、7d、14d、21d处死大鼠,分别用TUNEL技术及SAN2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PKC蛋白的表达。结果(1)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Chelerythrine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2)经果糖作用后,100μmol/L的GCDC致肝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减少,且随果糖作用浓度的增加肝细胞凋亡率减少;(3)大鼠胆总管结扎后,无果糖作用时,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AI)增加,结扎14d后AI达高峰,PKC蛋白表达越强,AI就越高。有果糖作用时,PKC蛋白在14d、21d表达较无果糖作用时明显减少,凋亡指数较无果糖作用时均明显减少。结论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果糖通过抑制PKC的表达在阻塞性黄疸肝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蛋白激酶C信息通道与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功能评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信息通道在阻塞性黄疸(阻黄
)患者机体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方法从51例阻黄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和纯化淋巴细胞胞浆及胞膜部分PKC,然后采用同位素(γ-32P-ATP催化活性测定法检测它们的活性.
结果(1)阻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KC的总活性较正常健康人明显增强(r=0.64,
P<0.01),且胞膜部分PKC活性占总活性的百分值较正常组也明显升高(r=0.63
,P<0.05) .(2)阻黄患者淋巴细胞PKC的活性与血清黄疸的程度(T-BIL)显著正相关(r=0.67,P<0.01),与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浓度显著正相关(r=0.58,P<0.01).
结论 PK C信息通道的激活与黄疸程度有关,且可能参与了阻黄T淋巴细胞的活化,在阻黄机体的免疫调节及病情评估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梗阻性黄疸(梗黄)大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以及硒的抗凋亡作用。方法 使用生化和末端脱氧核甘酸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测量不同组别,不同梗黄时间大鼠肝脏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活性氧(ROS)水平及凋亡指数(AI),并进行多元分析,结果 胆总管结扎3d后,凋亡细胞开始出现,7d时显著增多,均11d达高峰,14d时有所减少。单纯梗黄组(OJ)ROS水平随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GPx活性则进行性下降,AI与ROS水平变化呈正相关(r=0.95),于11d时达高峰。硒治疗组呈现相似变化,但各时相点上GPx活性均高于OJ组(P<0.05)。ROS水平和AI则相反(P<0.05)。结果表明,ROS促进凋亡的作用最为明显,胆红素和胆汁酸次之。GPx 则表现出显著的凋亡拮抗作用。结论 ROS是梗黄大鼠肝脏细胞凋恨的重要因素。硒对肝细胞凋亡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制。方法 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 0只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 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胆总管结扎后 ,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增加 ,结扎 14d后细胞凋亡达高峰 ,凋亡指数 (AI)达 5 8.2 3± 1.5 8,各组AI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阻塞性黄疸过程中 ,bcl 2蛋白表达越强 ,bax蛋白表达越弱 ,AI亦越少。结论 bcl 2和bax蛋白均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组织中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大鼠胆道引流时机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引流时机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胆道不同时机引流时肝脏组织细胞增殖、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TBIL、ALP、ALT及细胞凋亡增加,结扎7d后肝细胞凋亡达高峰,14 d、21 d有_卜降趋势,胆道引流后,TBIL、ALP、ALT、凋亡指数(AI)迅速下降,早期引流(3天以前)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晚期(7天以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阻塞性黄疽过程中,bax蛋白表达越强,bcl-2蛋白表达越弱,AI亦越高.结论 早期引流有利于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细胞凋亡率,bcl-2和bax蛋白均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凋节. 相似文献
8.
阻塞性黄疸时胆汁酸肝损害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时胆汁酸是否是造成阻塞性黄疸(简称阻黄)肝细胞损害的因素。实验1:研究阻黄模型鼠的肝脏形态学改变与胆汁酸血症的关系: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阻黄1(BDL1)组11只,以胆总管结扎切断复制阻黄模型,术后1周处死。阻黄2(BDL2)组11只,术式同BDL1组,术后2周处死。假手术(SO)组13只,仅作胆总管游离,术后1周处死。动物处死时,取心脏内血液测血清总胆汁酸(TBA),并取肝脏组织作光镜及电镜检查。实验2:研究管饲胆酸钠(PO组)的肝脏形态学改变。将13只SD大鼠营饲10%胆酸钠4mg/kg.观察1、2、3、4、24h后的血清TBA变化及肝脏形态学改变。实验3:研究阻黄模型鼠的肝细胞内胆汁酸含量变化。取上述SO组、BDL2组和PO组各5只鼠的肝脏组织.制成肝细胞悬液.应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定肝细胞内胆汁酸活度。结果:实验1,BDL1组和BDL2组血清TBA明显升高.光镜下有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胆小营增生,电镜下有线粒体减少、变形嵴消失等改变。实验2,营饲胆酸钠后,血清TBA与BDL2组相近,肝细胞亦有变性坏死及线粒体损害,但无胆小管增生。实验3,SO组、BDL2组和PO组的肝细胞内胆汁酸活度分别为422±76、5456±1265、6456±1313μmol/L。BDL2组较SO组升高12倍.与PO组相接近。结论:胆汁酸是导致阻黄肝细胞损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朱立东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10(4):291-293
目的:探讨Bcl-2基因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损害中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及阻塞性黄疸实验组术后3、7、14、21d大鼠的肝细胞,分别用RT-PCR检测Bcl-2mRNA的表达。分离对照组及实验组14d组大鼠的肝细胞行原代培养后,使用100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作用于两组肝细胞24h后,用FCM法测定肝细胞的凋亡比率,用TUNEL技术进行肝细胞凋亡的原位检测。结果:(1)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无Bcl-2mRNA表达,实验组术后7、14、21d组大鼠肝细胞均有Bcl-2mRNA表达;(2)GCDC作用两组大鼠肝细胞后,实验组比对照组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01)。结论:在阻塞性黄疸过程中,大鼠肝细胞通过表达Bcl-2基因是抑制胆盐致肝细胞的凋亡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可以启动肝细胞的凋亡程序,且有多种因素参与了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研究其机制对于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梗阻性黄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和吞噬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方法 将 6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 (A)组、假手术 (B)组和胆总管结扎 (CBDL ,C)组 ,每组术后又分为 1、3、7、10、14d五个时相点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腹腔巨噬细胞 (PMs)的凋亡、吞噬凋亡细胞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Ⅱ表达能力的变化。结果 C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PMs的凋亡指数 (AI)显著增高、吞噬能力和MHCⅡ (I A)类抗原表达能力下降 ,与A组和B组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1) ,且C组各时相点PMs的AI与吞噬能力和MHCⅡ类抗原表达能力改变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BDL大鼠PMs的AI明显增高 ,吞噬能力和MHCⅡ类抗原表达能力降低 ,可能导致梗阻性黄疸机体免疫机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的表达及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收集7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明确梗阻后行PTCD。设正常组、梗阻性黄疸组(PTCD组),测定血清Cys C、肌酐(CREA)、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 PTCD组术前、PTCD组术后、正常组间TBIL、Cys 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PTCD组术前、术后均高于正常组(P0.001);PTCD组术前、PTCD组术后、正常组间CRE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ys C与CREA、TBIL均呈正相关性(r=0.320、0.265,P均0.001)。治疗后Cys C和TBI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TCD组术前Cys C的异常率为58.33%(42/72),CREA的异常率为11.11%(8/72);PTCD组术后Cys C的异常率为19.44%(14/72),CREA的异常率为8.33%(6/72);正常组Cys C、CREA的异常率为0。结论 Cys C既可反应梗阻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毒性,也可作为梗阻性黄疸并发肾功能异常的早期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阻塞性黄疸合并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SD大鼠模型。
方法选择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梗阻7天组(7 d组)、梗阻14天组(14 d组)及梗阻21天组(21 d组),每组10只。通过双重结扎并切断胆总管建立SD大鼠阻塞性黄疸模型,探索最佳梗阻时间。梗阻7 d后另择SD大鼠62只,再随机分为4组:未缺血组(0 min组,10只)、缺血15 min组(15 min组,12只)、缺血30 min组(30 min组,16只)、缺血45 min组(45 min组,24只),分别行肝门部血管阻断0、15、30、45 min后再灌注,建立后续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生化指标、生存率及病理学改变。
结果梗阻7 d时适合下一步建模。建立阻塞性黄疸模型后,随着肝门部血管阻断时间的延长,肝功能进行性下降,大鼠死亡率逐渐升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阻断时间的延长,肝脏损害的病理学表现更为严重。其中肝门部血管阻断30 min时24 h死亡率50%,再灌注2 h后病理学上出现严重的肝细胞变性、坏死改变。
结论对于梗阻性黄疸的SD大鼠,在梗阻7 d后行肝门部血管阻断30 min再恢复血流,可有效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_2O_3)诱导膀胱癌凋亡过程中蛋白激酶C(PKC)和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的改变及其在膀胱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As_2O_3作用后膀胱癌T24细胞凋亡、凋亡过程中PKC和cAMP改变、caspase 3蛋白表达及caspase 3激活。结果药物作用24 h后,凋亡细胞呈现棕黄色浓染和绿色荧光。对照组细胞凋亡率0.86%,PKC总量2.55pmol·min~(-1)·μg~(-1),cAMP含量22.56pmol/ml,caspase 3蛋白表达率8.01%。与对照组相比,5μmol/L和10μmol/L As_2O_3组细胞凋亡率分别升高8.51倍和13.33倍,PKC总量分别降低59.22%和64.71%,cAMP含量分别升高5.34倍和4.23倍,caspase 3蛋白表达率分别上调3.96倍和6.7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s_2O_3组相比,5μmol/L和10μmol/L As_2O_3+100nmol/L PKC激动剂佛波酯(PMA)组细胞凋亡率分别降低40.22%和45.58%,PKC总量分别升高1.00倍和0.76倍,cAMP含量分别降低8.37%和31.46%,caspase 3蛋白表达率分别下调51.09%和65.03%。As_2O_3组均可显著激活caspase 3活性,As_2O_3+100nmol/L PMA组对caspase 3激活明显弱于同浓度As_2O_3组。结论As_2O_3可通过降低PKC和升高cAMP水平启动膀胱癌T24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梗阻性黄疸大鼠小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以肠系膜为微循环观测窗,探讨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对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和梗黄组,每组分1、3、7d三个观测时相。将大鼠腹腔内一段回肠袢肠系膜平铺于恒温灌流盒作为微循环观察窗,用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观测肠系膜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并记录结果。结果梗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从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三个方面均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与微静脉扩张,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微栓形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出血等,与对照组各相同时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引起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在梗阻性黄疸时,不同范围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对肝细胞再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155只雄性SD大鼠行胆总管结扎制备梗阻性黄疽模型,5 d后二次手术分为:胆肠再通内引流组;肝切除(42%、70%)联合胆肠再通内引流组;肝切除(42%,70%)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组.动态观察二次手术后24 h、72 h、7 d肝组织HGF、bcl-2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肝细胞增殖和凋亡指数的变化,并统计各组死亡率.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行胆肠冉通内引流的同时,大鼠肝切除或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后,肝再生均受抑制,凋亡增多;较之肝切除组和42%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组.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组术后肝组织HGF、bcl-2 mRNA含量显著减少,肝细胞再生明显受抑而凋亡显著增多,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时,肝切除量是影响大鼠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实施安全性的重要因素,42%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对肝细胞再生和凋亡影响较小,安全町行;70%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后肝细胞再生显著受抑制,凋亡增多,死亡率高,应避免实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