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测定早期复极综合征 (46例 )和急性心肌梗死 (32例 )用校正的QTd作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复极综合征及急性心肌梗死两组对照比较QTd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QT离散度具有无创 ,简便易行的优点 ,能为临床客观、全面地提供信息 ,可避免误诊带给病人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QT间期、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早期复极综合征(3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32例)患者的心电图,以校正的QTd为指标作对比分析。结果QT离散度早期复极综合征为(43.43±13.26)ms,急性心肌梗死为(69.7±30)ms,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比QTd具有无创、简便易行的优点,可作为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差异 ,其差异程度用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表示 ,QTd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的程度〔1、2〕。本文通过对因急性心肌梗死而猝死的 7例病人 ,与 2 4例非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以及 2 3例健康者心电图QTd的比较 ,对急性心肌梗死QTd与猝死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3年~ 1998年间临床和心电图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 31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4例 ;年龄 35~ 76岁 ,平均 6 1.5岁。梗死部位 :前壁 2 8例 ,下壁 3例。 31例均无…  相似文献   

5.
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刘仁光,袁荣玺(附属第一医院)1QT间期和测量分析中的有关问题1.1QT间期(QTinterval)是指心电图中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止点的时间,包括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在心室除极正常时,QT间期已成为反应心室复极时间的常规...  相似文献   

6.
QT间期离散度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均可发生心律失常,一旦出现恶性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法,很易导致患猝死。因此,全世界各国的心脏病学都在致力于研究恶性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办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已成为心律失常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30a前就有许多实验研究显示室性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明  李维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2010,32(4):401-4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JT间期离散度与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定 46例AMI患者心梗发生后第 3d的QT间期离散度 (QTd)和JT间期离度 (JTd)。并与30例正常人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QTd、JTd、QTc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P <0 0 1 )。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 (1 8例 )的QTd、JTd、QTcd较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8例 )明显增大 (P <0 0 1 ) ,且发生室颤的 9例患者QTd、JTd、QTcd比无室颤的明显增大 (P <0 0 1 )。结论 :早期测定AMI患者QTd、JTd、QTcd对患者近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1,22(4):267-269
  相似文献   

10.
王婷婷 《大家健康》2016,(12):63-64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出现相应变化的研究。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60例,对照组60例,均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分别统计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57.90±29.80);与正常人组的QT间期离散度(38.9±24.1)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加。QTd作为一项无创性预测心肌梗死的预后指标,具有简单快捷有效的特点,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Q -T间期离散度亦称Q -T离散度 (Q -Td) ,指Q -T间期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之间的差异程度 ,它反映了心室电活动复极过程在各个部位的不均一性。大量资料表明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及室性心律失常等疾病 ,Q -Td明显增大[1] 。大多数学者认为 ,Q -Td可用来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评价缺血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评价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和致心律失常的作用等[2 ] 。本文选择 90例心肌梗死病例 ,观察分析心肌梗死不同阶段Q -Td异同 ,并对其意义作一探讨。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1995年~ 19…  相似文献   

12.
陆春雷 《安徽医学》2008,29(5):587-58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量其早期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间期离散度,对入选患者预后随访2周,并比较QT间期离散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结论QTd、QTcd对AMI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 - Tend interval,Tpe)的特点,探讨Tpe在评价心室复极离散度中的意义.[方法]对已确诊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21例及正常人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pe和Qr间期离散度(dispersion of QT interval,Q...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Q-T间期离散度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8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者与存活者之间的Q-T间期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猝死者与存活者Q-Td Q-Tcd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Q-Td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观察家兔冠状动脉结扎前后心室复极离散度(MAPDd)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心肌缺血后MAPDd即刻增大,10~40min,增大更显著(P〈0.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缺血前MAPDd无显著差别(P〉0.05),缺血后各时相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使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是缺血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关系,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31例)再灌注前、后和未溶栓患者(34例)间进行心室复极各参数对比分析后发现:溶栓再通组的QTd,QTcd,QT1cd,JTd,JTcd及JT1cd明显长于溶栓前、未再通组和未溶栓组(P<0.01),再通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未溶栓组(P<0.01);前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组的QTd长于下、后壁组(P<0.05),而前者的QTcd、QT1cd则明显长于后者(P<0.01)。结果表明: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发和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应用12导联同步描记的心电图,对160例健康成人,测量了同一心动周期的QTc、QTd、QTcd。旨在研究健康成人的参数正常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照。结果为:QTc381±18.9(330~415)ms;QTd25.8±11.8(5~46)ms;QTcd27.1±12.7(2~50)ms。各参数性别间未见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9.
蒙秋云 《广西医学》2006,28(11):1718-17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MI病人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心电图Q-Td、Q-Tcd的变化及差异。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部位与Q-Td、Q-Tcd无明显关系(P〉0.05);②猝死组Q-Td、Q-Tcd显著高于非猝死组(P〈0.01);③再发组在亚急性期、陈旧期Q-Td、Q-Tcd显著高于首发组(P〈0.05)。结论Q-Td、Q-Tcd可作为预测AMI后猝死发生和再发梗死的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习静 《当代医学》2013,(27):48-49
早期复极综合征因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高钾血症、室壁瘤及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有相似之处,需认真进行鉴别诊断,才能为临床提供有效地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