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了解足背静脉与皮神经的解剖位置关系.探讨足背静脉穿刺的疼痛度与皮神经的关系。方法:肉眼解剖15例30侧成人尸体足标本。常规用乳胶灌注4侧足部标本进行解剖现测。结果:(1)发现皮神经行程较静脉直,成袢现象少,且恒定地走行于静脉的深面。(2)足外踝前内侧有一神经“缺乏区”。(3)跖背静脉在足背静脉弓前与皮神经呈疏远伴行关系,皮神经位于跖背静脉的两侧。(4)足背静脉弓与外踝静脉网之间有一恒定的、较直静脉一外踝前静脉.长约8.21cm,外径0.10cm。结论:在外踝前区、十字韧带前方。足背静脉弓后方、趾长伸肌腱的小趾肌腱外侧,第4跖骨内侧的区域有一“乏神经区”;同时注意足背的解剖学关系,在静脉穿刺中减少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腓浅神经解剖学观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腓浅神经皮支遭受卡压引起足背区麻木疼痛等不适称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综合征[1],采用针法微型手术松解被卡压的神经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为了提高小针刀疗法的疗效,避免手术损伤,我们于2007年2月对30具(60侧)成人小腿标本进行了解剖学观测,以期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材料和方法1材料采用经10%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30具(男22具,女8具),共计60侧。2方法下肢外观无损伤及畸形,解剖观测腓浅神经的有关数据,然后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所测数据用-x±s表示,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腓浅神经的走行及分布腓浅神经由腓总神经经过腓骨外侧时发出,经腓骨与腓骨长肌之间向下向前,继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并浅出,向下即行于腓骨短肌与前筋膜隔之间,于小腿前外侧下部穿深筋膜浅出。浅出处的皮神经横径为24±0.3mm;腓浅神经浅出后在踝关节前上方分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别分布于踝前区及足背外侧区等部。2腓浅神经皮支浅出处的解剖学观测见表1。腓浅神经的分支处位于内外踝连线的近侧者为80.0%(48侧),其距离为23.2±19.1mm;位于内外踝连线的远侧者为5.0%...  相似文献   

3.
刘燮  李峰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750-1751,F0003
目的探讨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下肢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术前采用Doppler探测小隐静脉走行方向、腓动脉穿支点及其走形方向并标记,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带腓肠外侧神经的皮瓣,修复足跟电击伤4例,踝部慢性溃疡3例,小腿远端胫腓骨骨折术后骨钢板外露2例。结果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1年,皮瓣质地良好,功能、外形恢复满意,保留了足背外侧、足跟的感觉功能。结论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血运可靠,成活率高,保留了足背外侧、足跟的感觉功能,是修复下肢组织缺损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腓浅神经及终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20侧成人下肢标本,观察并测量腓浅神经及其终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以及分布情况。结果腓浅神经起源于腓骨头外侧下方的腓总神经,浅出于腓浅神经后在踝关节的前上方分为两支: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腓浅神经的分支处距离AF连线近远侧的比例分别为[(22.7±1.9)/(31.33±1.8)]%和[(8.63±0.97)/(31.33±1.8)]%;腓浅动脉起始点的动脉直径为(1.07±0.28)mm。腓浅动脉于腓骨头的下方(147.61±29.68)mm处浅出,分布于小腿下部的前外侧皮肤。足背内侧皮神经于J点外侧横径为(1.9±0.3)cm,主干长度为(2.8±0.9)cm,在AF线的下方(2.9±0.3)cm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足背中间皮神经于J点外侧横径为(1.7±0.5)cm,主干长度为(2.9±0.5)cm,在AF线的下方(3.1±1.1)cm分为内侧支、中间支和外侧支。结论腓浅神经及终支皮神经营养血管分支、分布基本恒定,与邻近的肌、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可以提供局部较大面积的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相似文献   

5.
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修复足背缺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报告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通过对32侧固定的下肢标本和4侧新鲜下肢标本的解剖学研究,观察腓浅神经的血供来源及其与小腿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临床上设计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小腿前方筋膜皮下组织瓣,翻转修复5例足背创伤缺损.结果:腓浅神经由腓浅动脉伴行.在小腿的下1/3段,腓浅动脉变细成交织的血管丛,并得到胫前动脉肌间隙穿支、腓动脉外踝上穿支和足背动脉回返支的加强,在小腿深筋膜表面和皮下组织中,形成丰富的深筋膜和皮神经链式吻合纵向血管丛.据此设计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翻转180°修复足背创面5例,组织瓣面积(10~14) cm×(4~5) cm,蒂宽3~4 cm,均完全成活.结论: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远端蒂筋膜皮下组织瓣,血供丰富,方法简单,是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者解剖30侧足背血管和神经,观测足背动、静脉的位置、行程、管径和足背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根据深、浅静脉吻合部位与足背动脉皮支的分布,作者认为以足背动脉为轴线,向两侧各延伸4厘米,前方包括足背静脉弓远侧1厘米处切取皮瓣较为安全。腓浅神经支配足背内侧2个半趾较恒定,可用以恢复受皮区的感觉。并介绍了以第1跖背血管及腓深神经为蒂的小皮瓣。  相似文献   

7.
解剖5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注入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的直径为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点均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主要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8.
手术体位不当而致腓总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坐骨神经一般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个终支。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缘下降,经过腓骨小头下外方,分为深浅两支。而腓深神经位于小腿前群肌深处,伴胫前动脉到踝关节前方。分支支配小前前群肌。腓浅神经穿小腿外侧群肌至足背,分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群肌及小腿外侧、足背和足趾的皮肤。  相似文献   

9.
小腿外侧逆围皮瓣修复足前部损伤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侧成人下肢体上,对小腿外侧逆转皮瓣的血供和静脉回流作了解剖学观测,腓动脉终末穿支在外踝上6.1±0.8cm处穿出小腿骨间膜,分为升支和降支。升支分布到小腿下外侧皮肤区,降支行走在深筋膜深面,经外踝前面进入外踝和距骨隆突之间,至第5跖骨底附近浅出,在踝关节前下发出分支与外踝前动脉,跗外动脉,跟外侧动脉和足底外侧动脉相吻合,上述动脉均有2条静脉伴行,2条静脉间有丰富吻合。故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补阳还五汤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中药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切除所有动物双侧坐骨神经中段的一部分,用硅胶管桥接神经两断端,神经断端间距为6mm。术后实验组动物连续灌服补阳还五汤四周,对照组动物常规饲养。结果术后4周、16周,实验组再生神经冲动传导潜速率明显比对照组快(P<0.01),同期再生神经内血管面积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实验组再生轴突内有较多的线粒体。结论补阳还五汤通过改善再生神经血液循环、调节能量代谢,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股神经与闭孔神经肌支的定位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大腿部创伤修复及肌瓣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36具(共72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进行自身比例定位研究。结果:①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以1支型出现率最多;②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集中于大腿的1段和2段;③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发出的各肌支进入各肌的区位,均有倾向于以神经干为轴心近距离分布的规律。结论:确定了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肌支的危险区段和危  相似文献   

13.
经对足底内、外侧神经及其主要分支的始部之径线、分布、血供,以及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足底神经弓体表定位进行研究,发现在足底后外侧三角区无较大神经分布,可作为足底手术入路的首选部位。从而为行足底局部手术、麻醉,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小腿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制备特异识别神经系统AChE的单克隆抗体,以该抗体作为一抗,酶标羊抗鼠IgG作为二抗,建立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损伤后0.5,3,12h组,坐骨神经断点,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组织AChE含量,结果:坐骨神经损伤0.5h后,断点处AChE含量最高,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 含量0.5h 时最低,3h时最高,12h时降低,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断点及其远端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中AChE的变化呈时间依赖性,但变化不一。  相似文献   

15.
利用60只成人足标本,对(?)趾皮神经的来源、走行、横径及分布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研究。发现(?)趾的皮神经以(?)底固有神经分布为主。在移植时重点吻合此神经,可获得较好的皮肤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30例人喉神经、膈神经、颈袢的解剖观测及利用图象分析仪二维重建技术对相关神经的截面积、纤维数量的测量比较分析,结合有关实验研究资料,设计了在甲状软膏板后下方开窗,于甲杓肌神经起点处切断该神经,用颈袢主支与甲杓肌神经吻合,用膈神经与喉下神经吻合,同时重建声带的内收和外展功能,并探讨了其解剖和生理学基础,认为此手术方法治疗喉返神经麻痹比较理想和可行。  相似文献   

17.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腋神经损伤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9例腋神经损伤功能完全丧失,且无自行恢复征象的患者。采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与腋神经远端吻接治疗。结果 经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三角肌、小固肌。肌力恢复M4^ 2例,M46例,M3l例,仲肘功能无障碍。结论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损伤,是一种疗效好、安全、简单的治疗腋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有很好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周围神经损伤后期远侧端特异性表达的65KD蛋白对鼠胚脊髓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后2周的动物模型,自然凝胶系统电泳分析损务后神经远侧端中的蛋白组分,将65KD蛋白区带胶条与14天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联合培养,结果:损伤后2周的坐骨神经元侧端中特异性地出现表达增强的65KD蛋白;与含65KD蛋白区带胶条联合培养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存活数量多,突起生长旺盛,结论: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兴奋与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脏氧自由基和肿瘤坏因子变化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LPS对照、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等4组.分别测定肝组织TNF-α和丙二醛(MDA)及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结果假手术组TNF含量较低,静注LPS后,TNF含量明显升高;迷走神经刺激组TNF含量较单纯LPS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注射LPS组明显降低;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ALT含量及肝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单纯LPS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P<0.01).结论迷走神经兴奋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体内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缓体内氧自由基的释放,对肝组织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大鼠正中神经或桡神经干内,标记细胞出现在注射侧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内。正中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2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背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2节段。桡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1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腹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1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